張鼎丞

張鼎丞

張鼎丞(1898年~1981年),男,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福建永定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並領導了龍巖、永定、上杭等縣的農民武裝暴動。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司令員,在山東工作期間,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組織委員會書記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第四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主席,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政法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組織部第一副部長。1981年12月16日病逝於北京。

基本信息

張鼎丞(1898~1981)

張鼎丞張鼎丞

中國閩西紅軍和蘇區創始人。福建永定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6月領導永定縣農民武裝暴動,建立蘇維埃政府,進行土地革命,並組成一個營的紅軍部隊,任營長。後歷任中共閩西特委組織部部長、閩西暴動委員會副總指揮、閩西工農紅軍第七軍第19師第57團團長,中共閩西特委軍委書記,第四軍第4縱隊黨代表。參加古田會議後,率部轉戰贛南、粵東北,反擊國民黨軍“會剿”。1930年後,歷任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閩粵贛邊紅軍學校政治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兼土地人民委員,任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1934年秋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西地區堅持游擊戰爭,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中共中央黨校第二部主任。解放 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組織委員會書記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第四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組織部第一副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中共第七、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1981年12月16日卒於北京。

人生經歷

1898年12月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里。青年時期在做國小教師時,參加了青年運動和農民運動,從事反帝反封建鬥爭,在實踐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於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張鼎丞同志同鄧子恢等同志一起,領導福建西部龍巖、永定、上杭等縣農民舉行武裝暴動,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張鼎丞同志是閩西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一和卓越領導者。
1929年7月,張鼎丞同志任中共閩西特委委員、軍委書記、紅四軍第四縱隊黨代表。同年12月,參加了在古田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會後跟隨毛澤東、朱德同志轉戰贛南。
1930年擔任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
1931年出席第一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兵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委員、土地部長。
1932年,被選為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後,積極組織召開縣、區、鄉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蘇維埃政府,為發展人民武裝力量和建設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央紅軍長征後,張鼎丞同志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同鄧子恢、譚震林等同志一起,在這個地區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鼎丞同志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司令員,在蘇南戰場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延安整風期間,張鼎丞同志擔任中央黨校二部主任。他認真執行中央的整風指示,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的方針,堅決抵制了搶救運動的嚴重錯誤,受到了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表揚。
解放戰爭時期,張鼎丞同志先後擔任華中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兼組織部長。這個時期,他領導廣大軍民英勇作戰,剿匪反霸,培養幹部,恢復和發展生產,為華中、華東根據地的開闢和建設以及徹底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後,張鼎丞同志曾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委,中共中央華東局第四書記,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政法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粉碎“四人幫”後,他堅決擁護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
1981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

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1949年,設立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1954年,改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1968年,撤銷各級人民檢察院,由公安機關行使檢察機關的職權。1978年,重新設立各級人民檢察院。
中央人民政府 最高人民檢察署署長 羅榮桓( 1949.10-1954.10)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 張鼎丞( 1954.09-1975.01)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 黃火青( 1978.03-1983.06) 楊易辰( 1983.03-1988.04)
劉復之( 1988.04-1993.03) 張思卿( 1993-1998)
韓杼濱( 1998-2003) 賈春旺( 2003-2008)
曹建明( 2008-2013)

閩籍老兵名錄(一)

這是一個“老兵”的專題。收錄在這個專題中的老兵,都曾經在革命戰爭年代中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烽火硝煙中過過來的老兵們仍然為新中國的強盛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其間雖然經歷了許多曲折,然而,老兵們在保衛共和國,探索共和國富強之路上的歷史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