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縣

華安縣

華安縣位於福建省南部、漳州市西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4°38′-25°12′,東經117°16′-117°42′。是福建省沿海對外開放縣之一,也是祖國大陸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縣份。全縣土地總面積1315平方公里,轄6鎮3鄉4個國有林場1個開發區、100個村(居)委會,2003年末,戶籍人口15.9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42萬人。通行閩南方言廈門話。縣人民政府駐華豐鎮。全縣的6個鎮、3個鄉為: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高車鄉、馬坑鄉、湖林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華安縣華安縣
乾隆十二年(1747)龍溪縣丞廳移駐華豐,設縣丞署。1912年龍溪縣設縣佐於華豐。1928年置華安縣。1949年11月28日和平解放,屬龍溪專區(地區)、漳州市。

1949年11月18日華安縣解放後,撤銷原來的鄉(鎮)保甲制,建立區、村新政權。全縣設4個區:第一區(華豐)、第二區(高安)、第三區(沙建)、第四區(仙都);分轄73個村。1951年冬,改村設鄉。全縣仍設4個區,下轄55個鄉。

1952年4月,劃出一區的天宮,二區的高車,三區的五嶽、寶山、蓬萊、綿治、下樟、上坪、上樟、內寧10個鄉,建立第五區(綿治)。

1954年,將原有55個鄉調整為65個鄉。

1955年9月17日,撤銷第五區,第一區至第四區改稱為華豐區、高安區、沙建區、仙都區。仍轄65個鄉。

1956年5月24日,撤銷華豐區;6月23日,正式成立華豐鎮。至此,全縣縮減為3個區,下轄39個鄉、1個鎮。

1957年3月17日,改仙都區華豐鎮、下坂鄉、羅溪鄉草坂鄉、銀和鄉、銀坑鄉、西陂鄉及高安區高石鄉,共1鎮7鄉為縣直轄。1958年3月12日,實行撤區並鄉。全縣並為25個大鄉:高嶺、溪坂、華豐、銀和、文下、福春、平都、高安、高明、沙建、新建、上坪、汰內、玉蘭、豐山、綿治、玉山、新圩、大島、吉土、湖林、良村、仙都、大地、雲山。

1958年9月14日,將原來25個鄉(鎮)、88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6個人民公社,分轄37個生產大隊和5個耕作區。

1959年11月,公社體制下放,全縣生產大隊調整為75個。1960年,生產大隊縮減為68個。

1961年5月至7月,將全縣6個公社、68個大隊改為10公社、110個大隊。

1969年,改華豐鎮為五七大隊,歸華豐公社管理。

1980年10月,撤銷五七大隊,恢復華豐鎮建制;高車公社併入高安公社,良村公社併入仙都公社。

1984年10月,取消人民公社,實行鄉(鎮)建制。恢復良村、高車2個鄉;華豐公社併入華豐鎮;其餘7個公社分別改為豐山鄉、沙建鄉、新圩鄉、高安鄉、馬坑鄉、仙都鄉、湖林鄉。至此,全縣共設9鄉1鎮,下轄4個街道居委會、90個村。至1986年,因仙都鄉增設高村村,全縣增至91個村。

1990年,華安縣共設1鎮(華豐)、9鄉(豐山、沙建、新圩、高安、馬坑、仙都、湖林、良村、高車),轄4個街道居委會、91個村。2000年,華安縣轄6個鎮、4個鄉: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良村鄉、高車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5909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華豐鎮 32344 豐山鎮 20371 沙建鎮 25406 新圩鎮 12632 高安鎮 12283 仙都鎮 27588 高車鄉 6699 馬坑鄉 5746 良村鄉 6210 湖林鄉 9820 2002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閩政文[2002]265號)批覆同意撤銷良村鄉,併入華豐鎮。區劃調整後,華安縣轄6個鎮、3個鄉。2003年,華安縣轄6個鎮、3個鄉: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高車鄉。

1997年,華安縣面積1315平方千米,人口15.8萬,轄6個鎮、4個鄉: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良村鄉、高車鄉。縣政府駐華豐鎮。
2002年9月,撤銷良村鄉,併入華豐鎮。區劃調整後,華安縣轄6個鎮、3個鄉。
2003年,華安縣轄6個鎮、3個鄉:華豐鎮、豐山鎮、沙建鎮、新圩鎮、高安鎮、仙都鎮、馬坑鄉、湖林鄉、高車鄉。

鄉鎮簡介

華安縣華豐鎮
華豐鎮代碼350629100
轄4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001大同居委會、002新村居委會、003靖河居委會、004平湖居委會、201_銀和村、202綿良村、203湖底村、204岩坪村、205華豐村、206草坂村、207下坂村、208赤溪村、209羅溪村、210高石村、211半嶺亭村、212下田村、213良埔村、214半山村、215大燕村、216上雪村、217芹嶺村

豐山鎮代碼350629101
轄14個村委會:201芹坂村、202寨坂村、203康山村、204下尾村、205銀塘村、206湖坪村、207內角村、208後壁溝村、209紅岩村、210龍徑村、211浦西村、212碧溪村、213玉蘭村、214玉勝村。

沙建鎮代碼350629102
轄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001汰口居委會、201寶山村、202岱山村、203庭安村、204上樟村、205下樟村、206利水村、207大坑村、208建美村、209官古村、210日新村、211汰內村、212沙建村、213山溪美村。

新圩鎮代碼350629103
轄10個村委會:201新圩村、202官畲村、203華山村、204玉山村、205黃棗村、206天宮村、207五嶽村、208高宅村、209下路村、210綿治村。

高安鎮代碼350629104
轄7個村委會:201半嶺村、202三洋村、203高安村、204西洋村、205平東村、206邦都村、207坪水村

仙都鎮代碼350629105
轄13個村委會:201先鋒村、202中圳村、203仙都村、204市後村、205大地村、206上苑村、207送坑村、208招坑村、209招山村、210下林村、211雲山村、212嶺埔村、213高村村。

高車鄉代碼350629200
轄3個村委會:201際頭村、202高車村、203前嶺村

馬坑鄉代碼350629201
轄6個村委會:201馬坑村、202下壠村、203文華村、204和春村、205福田村、206草仔山村。

湖林鄉代碼350629203
轄1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201西陂村、202吉土村、203上田村、204石井村、205湖林村、206前坑村、207大坪村、208島瀨村、001新航居委會。

行政區劃

2008年,華安縣下轄6個鎮、3個鄉:
華豐鎮:大同居委會、新村居委會、靖河居委會、平湖居委會、銀和村、綿良村、湖底村、岩坪村、華豐村、草坂村、下坂村、赤溪村、羅溪村、高石村、半嶺亭村、下田村、良埔村、半山村、大燕村、上雪村、芹嶺村;
豐山鎮:芹坂村、寨坂村、康山村、下尾村、銀塘村、湖坪村、內角村、後壁溝村、紅岩村、龍徑村、浦西村、碧溪村、玉蘭村、玉勝村;
沙建鎮:汰口居委會、寶山村、岱山村、庭安村、上樟村、下樟村、利水村、大坑村、建美村、官古村、日新村、汰內村、沙建村、山溪美村;
新圩鎮:新航居委會、新圩村、官畲村、華山村、玉山村、黃棗村、天宮村、五嶽村、高宅村、下路村、綿治村;
高安鎮:半嶺村、三洋村、高安村、西洋村、平東村、邦都村、坪水村;
仙都鎮:先鋒村、中圳村、仙都村、市後村、大地村、上苑村、送坑村、招坑村、招山村、下林村、雲山村、嶺埔村、高村村;
高車鄉:際頭村、高車村、前嶺村;
馬坑鄉:馬坑村、下壠村、文華村、和春村、福田村、貢鴨山村
湖林鄉:西陂村、吉土村、上田村、石井村、湖林村、前坑村、大坪村、島瀨村。

人口

2008年全市總人口450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
。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台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地理環境

地貌

華安大地土樓群華安大地土樓群
華安境內山嶺聳峙,群山重疊,河流縱橫交錯其間。地貌以山地(中山和低山)丘陵(高丘和低丘)為主,占全縣總面積的95.5%,台地平原僅分布在南部,占4.5%。華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呈階梯狀降落,依次可見中山、低山、丘陵、台地作有規則的排列。地貌大致可為4個山地區,3個大谷盆地,2個瀕江帶和1個台地平原。最高山峰是東北部的福鼎尖,海拔1503米,最低處在豐山鎮碧溪村,海拔僅15米。

氣候

華安縣地屬南亞熱帶北緣,為南亞熱帶中亞熱帶過渡地帶,西北高東南低的地貌對冬季冷空氣南下起著阻隔作用,使其強度大為減弱。中部九龍江貫穿南北,夏季暖濕的海洋性季風入侵,氣候具有溫和多雨、四季常青、自西北向東南熱量分布遞增、雨量分布遞減、立體分布及災害性氣候頻繁等特點。

水文

縣內水資源豐富,大小溪流密布,多年平均流量345.61立方米/秒。大於1.4立方米/秒平均流量的溪河有10條,水質好,天然落差大,溪流分布均勻。地下水儲量大,泉眼多,水體清,質量高,適合飲用。並有7個溫泉點,水溫穩定,有害成份少。

土壤

華安縣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表明全縣土壤分為5個土類,14個亞類,37個土屬,60個土種。紅壤面積最大,有116萬餘畝;磚紅壤性紅壤面積其次,有45萬餘畝,水稻土有13萬餘畝。

經濟

概況

二宜樓二宜樓
主要商品有光電、建材、紙業、汽配、精細化工、家具、機械製造、玻璃加工、鐵觀音、華安玉、清化肉桂、華安坪山柚、竹座墊、竹枕頭、管狀涼蓆、竹涼蓆、雕刻工藝品、高級板材、高級家具、保健用品、華安觀賞石、苦菜、蕨菜、中國藤茶、優質大米、蜂蜜。
1994年底,全縣國民生產總值(按1990年不變價,下同)34109萬元,比1949年增加25.7倍;工農業總產值63676萬元,比1949年增加31.2倍;糧食總產達70915噸,水果產量2376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284元,比1978年增加19.2倍。
2011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可實現55億元,增長16%。工業總產值93億元,增長2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0億元,增長27%;規模工業增加值22.4億元,增長25%。農業總產值24.4億元,增長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7億元,增長51%;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52億元,增長54.8%。財政總收入突破5億元,增長41.3%;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3.1億元,增長40.97%。農民人均純收入9127元,增長1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6350元,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1億元,增長25%。
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0.81億元,增長13%;規模工業總產值122.19億元,增長19.2%;規模工業增加值34.7億元,增加18.7%;農業總產值30.73億元,增長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7.42億元,增長27%;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95.1億元,增長27.5%;公共財政總收入7.07億元,增長12.12%;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83億元,增長17.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11830元,增長1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5億元,增長18.3%;外貿出口總值完成1503萬美元,增長60.4%;實際利用外資493萬美元。

農業

建國前華安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封閉式的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農業內部單一的結構阻礙著農業的發展。建國後華安人民逐漸打破了原來的“農業就是種糧食,糧食就是種水稻”的單一結構,充分利用山區優勢,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向“兩高一優”方向發展,在保糧保蔗的同時,擴大種植經濟效益好的作物,大力推進富有特色、形成規模的基地農業開發,在全縣建立起用材林、四季筍竹、香料(肉桂)、食用菌栽培、名優果茶、蔬菜種植、禽畜水產養殖等7個基地,把山區經濟推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1988年農業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下同)10865萬元,1994年達到23520萬元。農副產品主要有稻米、茶葉、菸葉、竹筍、甘蔗、柚子、蘆柑、鰻魚等。
2008年,華安縣農業產值完成16.8億元,增長6.0%。茶葉產業持續發展,新種植茶葉1000公頃,總面積達0.75萬公頃,創產值7.3多億元,成為全國第二大鐵觀音生產基地。扶持茶葉生產,出台茶葉種植加工優惠政策,配套補助315萬元,鼓勵西部片區民眾發展茶葉產業,高馬線3個鄉鎮新種優質茶300多公頃。成功舉辦第二屆海峽兩岸茶文化節暨華安鐵觀音交易會,簽訂茶葉購銷協定2.7億元。創建茶葉品牌,成立茶葉產業領導小組,出台茶葉企業創牌獎勵政策,鼓勵茶葉企業積極創建品牌,全縣通過QS認證的企業有18家,綠色食品基地3家,有機茶1家且全省面積最大;獲得省著名商標2個、名牌1個。
全縣茶葉面積從2005年的10萬畝發展到2010年的16萬畝,實現人均1畝;茶葉加工企業從2005年的2500多家發展到2010年9000多家,行銷網路遍布全國各地,品牌建設富有成效。華仙茶都成為農業部定點市場,茶葉產值從2005年的7.5億元增長到16億元,茶葉產業成為華安縣最具特色、最有效益的富民產業。

全縣農林牧漁業產值實現11.65億元,增長3.6%。以茶葉生產為重點的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新種植茶葉0.2萬多公頃,全縣優質茶園0.53萬公頃,茶葉加工企業2400多家;茶葉產業實現產值5億多元,增加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000元以上。投資200萬元建設動植物檢驗檢測中心。扶持培育了立興食品罐頭公司、華城芳香茶廠、漳州茶葉批發自選總匯等一批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仙都柏順茶葉製品廠”和“華安縣佳茗茶廠”榮獲農業部“茶葉無公害基地”認證。
華安縣是閩南地區最大的林業商品材生產基地。全縣擁有林面積130.5萬畝,林木蓄積量295.8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3.2%,是福建省重點林業縣。該縣建立了金山、西陂、利水、葛山四個國有林場和八十二個鄉村林場,擁有全國最大的巨桉母種園和黑荊基地,全省規模最大的美國濕地松人工林等珍稀樹種基地。有各種竹類8.61萬畝,計畫到1997年建成10萬畝的四季產筍,豐產竹林基地,是國家“八五”星火計畫頂目。這裡還是著名的水果之鄉,是世界四大名柚的坪山柚、文旦柚的故鄉,1978年被國家列為全國柚子基地縣,1995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坪山柚之鄉”。目前全縣已有6個萬畝果帶,果園面積11.26萬畝,年產各種鮮汁1.35萬噸。

工業

華安是山區縣份,過去交通閉塞,民不聊生。民國17年(1928)5月12日建縣以來,直至1949年11月18日華安解放時的20多年中,工業近乎一片空白。建國後,華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以山區豐富的水電、森林資源為先導,經過40多年的艱苦奮鬥,從無到有逐步形成了電力、冶金、食品、森林、機械、化工、建材、食品、造紙、印刷、家具等工業群體,1994年全縣工業企業1089家
。1994年鄉鎮股份合作企業已達500多家,鄉鎮企業總收入44206萬元。1988年工業總產值(按1990年不變價,下同)11797萬元,1994年達40156萬元;主要工業產品有食糖、松香、生鐵、機磚、機製紙及紙板、草酸、罐頭等。
2008年,華安縣初步建成光電、建材、紙業、汽配、精細化工、家具、機械製造、玻璃加工等帶動力強的產業。
規模工業企業從2005年的26家增加到2010年的71家,產值達50.22億,其中,投資5億元以上的利勝電光源、龍翔工業草酸相繼投產,產值超億元項目達17家。全縣2005~2010年累計報批土地1.45萬畝,其中工業用地9796畝。華安工業集中區被國家商務部、科技部授予“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被省信息產業廳授予“福建省光電產業園”稱號,2010年被省政府正式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11.85億元,增長13.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3.82億元,增長30.1%。新建投產水電站裝機2.2萬千瓦,全縣已建成投產水電站187座、總裝機17萬千瓦;在建電站19座、裝機11.5萬千瓦;以電引資興工初見成效,引進了投資5000萬元的西陂工業矽項目,三川鋼管、氧化鋯和紫升鍛造等企業累計增資6600萬元進行擴建。投資1300萬元,實施“北電南送”工程。竹木加工業呈恢復性增長,聯達木業公司增資300萬元進行技改,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規模。

商業

建國前,民國政府重課商稅,商品匱缺,物價飛漲。建國後,人民政府對市場進行整頓,糧、棉、油實行統購統銷,市場漸趨穩定。1953年8月開始對私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商業公司和供銷合作社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逐步形成。1978年後,貫徹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商品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市場空前繁榮。198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273萬元,1994年達13307萬元。
2011年1~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9億元,增長16.3%,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2.3個百分點。限額以上商品銷售額1.31億元,增長45.4%;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300萬元,增長86.7%,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53.8個百分點;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6500萬元,增長46.9%,比2010年同期提高了10.9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29億元,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6.96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5.19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6.14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37.4∶30.3∶32.3調整為38.1∶28.3∶33.6。財政總收入完成7049萬元,增長27.9%;地方級財政收入完成3760萬元,增長29.7%。稅性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91.83%提高到92.91%。農民人均純收入4017元,增長14.5%。年末金融各項存款餘額8.25億元,增長25.3%;貸款餘額8億元,增長25.4%。

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94億元,增長28.6%。16個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完成投資3.13億元。漳華公路改建工程基本全線竣工通車;良馬線金山至馬坑路段開工建設;省道金上線改建工程完成各項前期工作;全縣完成農村水泥路面139.8公里;高龍公路、汰口至汰內路段和浦角線改建工程進展順利。

項目建設

全縣共有5個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建成投產,44個投資50萬元以上項目建成投產,完成投資7937萬元;在建項目46個,總投資15億元,已完成投資5億元。

人民生活

全縣職工人均收入1.2萬元,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4017元,增長14.5%。全縣有4574人納入農村低保,980人納入城鎮低保,保障面分別為3.3%和4.5%。投入10多萬元扶持500多名貧困學生。被確定為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示範縣,在城關職校建立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全縣轉移勞動力7568人。“造福工程”實施搬遷350人。

社會事業

實施科技計畫項目,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提高。投資2400多萬元,完成2.4萬平方米中國小危房改造;投資200萬元建成華安教育城域網,“實驗教學普及縣”順利通過省級驗收;教育“兩基”工作順利通過省、市跟蹤複查;全縣高中階段當年毛入學率達58.8%。做好大地土樓群申報“世遺”的各項準備工作,南山宮、仙字潭摩崖石刻申報“國保”和東溪窯遺址等6處文物申報“省保”;縣體育運動場開工建設。投資100多萬元建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5.13‰。投資300多萬元完成廣電綜合大樓建設和全縣廣電網路升級改造工作;新聞宣傳工作連續5年位居全市前3名。實現連續31年無退兵。糧食倉管工作連續26年獲得“一符四無”糧倉縣稱號。

社會

文化

華安土樓華安土樓
華安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些文人,如宋代楊汝南、楊承祖等,明代陳天定、方進、趙德懋等,清代唐朝彝、鄭亦鄒、王履亨等。其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列舉如下:楊汝南《夜宿龍頭》;楊承祖《福壽林塘》;陳天定《<秋吟>一首》、《北溪記勝》;方進《花山石碑碑文》;唐朝彝《陳北溪故里詩》;鄭亦鄒《洪石秋子傳》;王履亨《冬日舟行北溪晚眺》、《行不得哥哥》等。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的第32屆聯合國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永定、南靖、華安)土樓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華安大地土樓群是福建土樓的一部分,由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組成,其中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福建土樓中綜合價值最高的單體建築,也是最早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土樓。高山族拉手舞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溪窯遺址:高安歷史文化積澱較深,有明清名揚一時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溪窯遺址,現已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漳州史跡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高安鎮生態良好,各項工作成效顯著,是省級生態優美鄉鎮,被縣委縣政府評為2013年度工業工作先進單位和財稅工作先進單位。

對外交往

漳州對外友好交往日益頻繁,國際友人來訪日益增多。澳大利亞總理霍克、菲律賓總統科拉松、阿基諾曾先後來訪。美國夏威夷水仙花皇后旅遊團、12國駐滬外交官和夫人考察團也來尋根、考察。1991年與日本諫早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旅遊

二宜樓二宜樓
二宜樓這座被譽為"國之瑰寶"的圓土樓,座落在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仙都、大地,這是多么富有詩意的名字,其實二宜樓就是人間天堂的一座民居,就是中華大地的一顆璀璨明珠。 二宜樓依山傍水,樓後峰巒疊嶂,近處山丘綿延,猶如蜈蚣緩緩爬行(風水先生稱之為"蜈蚣吐珠地");兩條清澈的小溪在樓前交匯後,直奔西南而去。青山綠水,與黃牆黑瓦交相輝映,小橋、樓閣、翠竹、村舍點綴其間,渾然一體,正是"宜山宜水"的一派旖旎風光。樓內祖廳便有一對柱楹,專門概述這一景觀:"倚杯石而為屏,四峰拱峙集邃閣;對龜山以作案,二水瀠洄萃高樓。" 所謂宜山宜水,其實還隱寓樓主蔣仕熊排行第二,又是第二次擇地,才選中這蜈蚣吐珠穴位,其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在族人的傳說里,蔣仕熊年輕時是個種田能手,他身材高大,體格健壯,臂力超人,能使一把廿四斤重的大刀,可惜他人才超群,卻遲遲未能成家,說是犯了"孤鸞命",注定一輩子打光棍。族人背地裡取笑他說:"無某(妻)無猴,鎖匙掛褲頭。"他一氣之下出走他鄉,到安溪、漳平等地開墾荒田幾百畝。不久,他遇到了一個魏氏姑娘,兩人婚配後,生了六個兒子。蔣仕熊晚年衣錦返鄉,開始投巨資建樓,由於操勞過度,他在二宜樓尚未建成時便不幸逝世,他的六個兒子、十七個孫子繼承遺志,艱苦努力,終於在清乾隆35年(1770年)把大樓建成。

二宜樓占地10,外牆高16,牆基厚2.5米,樓內直徑73.4米,由四層的外環樓和單層的內環樓組成,分成12單元,彼此緊密相連,如柑瓣狀排列。每個單元完全獨立自成一家,內環平屋為"透天厝",設廚房、餐室與客廳,有一部獨用的樓梯,外環樓一至三層為臥室、倉庫,四層為自家祖堂。在四樓有一條環形走廓,卻不是朝向天井,而是建在外壁,以木構牆和外牆隔開,開成一條寬1、5米的廓道。這種"隱通廊"的設定方式在福建土樓里十分罕見。室內空間獨具特色,而室外空間層次分明,全樓由一個大門、兩個邊門出入,中心是個寬廣的天井,兩側有兩口水井,稱為陰陽二井,在冬天,陰井水溫較涼,而陽井則較溫,到了夏天,又正好相反,陽井冷而陰井熱,令人驚奇,百思不得其解。天井可以晾曬衣服和農作物,也是樓里人們雅集閒聊的熱鬧場所,這不就是"宜家宜室"嗎? 二宜樓里是自家天地,樓外是綠色田園,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山種茶,下地種水稻,生活像田園牧歌一般自由自在,確是"宜內宜外"。

大地土樓群:大地土樓群位於福建省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距漳州80公里、距廈門147公里,由“國保”二宜樓、南陽樓和“縣保”東陽樓組成,均為蔣姓祖孫在“康乾盛世”所建的大型住宅,是古代中國夯土建築一大奇蹟。樓群受蜈蚣山、大金面山、虎形山、大龜山、獅子山環抱,其擇址呈現出驚人的幾何學圖形之美。樓群的建築平面布局獨具特色,防衛系統構思獨創,構造處理與眾不同,建築裝飾精巧華麗,而且山水環境宜人、人文景觀豐富,總體布局貫穿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圓土樓之王”、“民居瑰寶”華安二宜樓為主體的大地土樓群保留著三千年前商代夯土造屋的建築技術,它們不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建築模式”也是傳統文化可見、可觸、可感的呈現。

南陽樓:南陽樓位於二宜樓東南側,相距約150米。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系二宜樓建造者蔣士熊之孫蔣經幫所建。為雙環圓形土樓,斗拱雕花刻草,裝飾精細;石匾石刻雕工精緻,祖堂前的抱鼓石四面雕刻數十種吉獸神禽;門堂供案靈桌等為清代遺物。該樓因背靠獅子山,按中國傳統“風水”理論,意含“獅子踢球”。坐東南朝西北,占地3100平方米,樓高13.25米,直徑51.6米,設4個單元,每個單元均為7開間,共有房間96間。南陽樓在三層設有內外通廊溝通全樓,是福建省兩大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之福佬民系地區的土樓中單元式與通廊式有機結合的經典之作。 2006年5月,南陽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陽樓:東陽樓位於南陽樓西側,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系二宜樓建造者蔣士熊之孫太學士蔣宗杞創建。背靠獅子山,為方形土樓,按中國傳統“風水”理論,意含“獅子踏印”。坐西北朝東南,占地2200平方米,平面高2層、11米,面闊45.81米,進深26米,主樓有住房36間,廳4個,內通廊式。整個建築呈前低後高,等級分明,建築設計構思已由防禦為主向追求舒適轉化。2000年3月,東陽樓被公布為華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鳳樓:閩南傳統民居代表性建築“五鳳樓”,有三開間、五開間、七開間和九開間不等,基礎和牆裙均用塊石漿砌,承重牆生土夯築。懸山頂、檐口出挑較深,坐斗為獅象頭,方斗為梅花斗,正脊有方、圓脊頭兩種,五個坡屋基本樣式層層迭落,屋面造型豐富。“五鳳樓”表現出典型的鄉土風格,為研究閩南悠久的鄉土建築藝術提供了豐富的例證。南山宮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山宮始建於南宋恭帝德佑乙亥年(公元1275年),至明代英宗正統辛酉年(公元1441年)和孝宗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相繼維修,迄今已有700多年。 南山宮坐落於華豐鎮良埔村南山腰上,距華安縣城8公里,由麒麟山脈下南山收尾,依勢建成,地勢清秀,穩風聚氣。麒麟山峰系南山宮主山峰;它北接南安頭尖,南連南山宮,從北到南、青山環繞、綠水擁抱,地理格局為“三獅五虎拜麒麟 ”,自然景觀獨具一格,是閩南名山之一。在名山四周,分布著以南山宮為主體的幾十處古建築物、石刻及文化遺址,從而形成方圓二、三里的名山勝地相連繫地帶。南山宮周圍山嶺重疊,江水迂迴環抱,宮旁泉水潺潺而出,清澈見底。每當旭日東升,常有淡煙落霧徐徐從山谷間飄過, “群峰疊翠擁道觀,北枕西嶽下南山。右傍鳳凰筆架嶺,左騰青龍碧玉樓,兩垂角帶胭脂美,中局偉岸萬人參。百里回水如飄紗,清泉煮茶味自甘”。宮中靠神龕1.2 米的中線處地面有一圓洞,可聽突突泉聲,甚為神奇,這可能與道家所推崇水的特性有關,那所謂天下莫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柔弱勝剛強”。因其水清泉甜,永不枯竭,故有“一清南山宮”之譽,又因名山勝水,道宮濟善,宮中壁上多處記載,古今都有人在宮中宿夜“圓仙夢”。
南山宮建築仿皇宮太和殿式,磚木結構,基本上屬明清風格。道宮基盤近正方形,面寬、進深各3間,左右迴廊,圓柱斗拱,雙滴水。宮內呈正方形,有彩繪天花板,正中是一圓錐形鏇式藻井,藻井的斗拱計99個,上置八卦太極圖,蘊含天圓地方之意。明太僕陳天定曾流寓此宮二年,親題匾額“德茂天初” ,有籤詩36首,據傳為陳天定所作。宮中有楹聯“靈跡爐飛雲絕嶺,浮氣夢轉月前溪”,“南國有光皆福地,山宮無處不仙家”。宮內雕樑畫棟,兩壁組畫精緻,殿堂四根紅漆棱形木柱(紅柱及柱礎工藝異於椽梁,經鑑定為宋代遺物),有雲龍和八仙彩繪,宮內外木壁牆上均有彩繪。這些壁畫題材豐富,構圖古樸,形象靈動,充滿神韻。既有三國演義楊門女將昭君出塞蘇武牧羊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也有鳳穿牡丹、魚躍龍門等吉祥意象,還有充滿民俗情趣的“觀戲”、“戲嬰”以及表現日常生產生活的泛舟、耕讀等畫面。國家文物局專家認為這些壁畫堪稱民間傳統繪畫藝術的集大成者,是研究我國古代南方民間藝術的重要資料。宮中木作構件,挑梁椽榫較為古樸凝重,裝飾構件相當簡約明快,屋脊飾飛禽走獸、花草樹木、人物故事、重檐迭脊、翼角飛舉。正中有道壇,壇上一字排列八尊塑像,中為聖祖大仙,旁列七配,神態瀟灑,栩栩如生。南山宮今仍存有長方形蜈蚣旗13面。蜈蚣旗俗稱大旗,因其形狀酷似蜈蚣而得名。另有輦轎兩輛,據傳,每輛轎子要用48兩黃金研末粉飾。蜈蚣旗及輦轎均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富麗堂皇,金碧耀眼,是華安的珍貴文物。南山宮四周現已開闢為果場,種植龍眼、柚子、荔枝、橄欖、芒果、楊梅、桃李等,林果竹花環抱,四時八節飄香,是一處理想的旅遊勝地。真是:地理形勝道宮留風韻,世間事昌民眾寫青史。

特產

華安縣坪山柚

華安是一片美麗富饒、物產豐富的土地。這裡特色產品聞名遐邇,是中國坪山柚之鄉竹涼蓆之鄉、華安玉之鄉、清化肉桂之鄉、綠色食品之鄉、茶葉之鄉。華安坪山柚是世界四大名柚之一,獲得全國早熟柚類評比金獎;華安人依靠科技開發竹座墊、竹枕頭、管狀涼蓆等新產品,竹涼蓆是全國農業博覽會的名牌產品,全縣擁有竹涼蓆加工企業579家,年產竹涼蓆200多萬床,產量居全國之最,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華安玉是中國十大奇石之一,被評為全國名特石材,列為候選"國石",已開發出雕刻工藝品、高級板材、高級家具、天然石玩和保健用品等五大系列200多種,華安觀賞石是玩石界的新寵,玉石經濟成為山區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華安是全省綠色食品生產先進縣,苦菜蕨菜中國藤茶、優質大米蜂蜜等12個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華安烏龍茶獲得全國第三屆"中茶杯"評比一等獎。柚子產華安,天香飄四海。華安走向世界,必須借天下之力,聚五洲之才,我們將以更優惠的政策,更優越的環境,更優質的服務,吸引大批的優秀人才來華安創業,一展才幹;我們熱忱地歡迎海內外各界賓朋和有識之士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鑲盛舉。

榮譽

華安縣華安縣
華安縣被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華安縣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被列入全國第二批“中國觀賞石之鄉”(以盛產華安玉(九龍璧)而聞名),福建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份。
華安縣被命名為全國科技興林示範縣
華安縣被授予中國民間玉雕藝術之鄉
華安縣被授予中國坪山柚之鄉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經濟林建設示範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三為主”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愛心獻功臣”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公益廣告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土地執法模範縣
華安縣被授予中國綠色食品之鄉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依法治縣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
華安縣連續三年(1998、1999、2000年)被評為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華安縣被評為福建省計畫生育一類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福建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縣(2005年)
華安縣被評為福建省糧食生產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福建省林業生產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省依法治縣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省“教育兩基”達標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省“衛生初保”達標縣
華安縣被命名為省級農村能源建設試點縣
華安縣被命名為省級生態示範區建設示範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省無償獻血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十五”期間福建省殘疾人工作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十五”期間福建省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市黨建工作先進縣
華安縣被評為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示範縣
被評為2007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華安縣被評為2007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華安縣被評為2008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華安縣被評為2009年度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實現“三連冠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