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

仡佬族

仡(gē)佬(lǎo)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貴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餘各省份都有分布,以雜居為主。貴州聚居地主要為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分布於貴陽、六盤水、遵義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仡佬族(越南語:Cờ lao)也是越南54個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在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於河江省的同文、黃樹肥兩縣境內。

基本信息

民族簡介

仡佬族是雲貴高原中部的一個古老民族。發祥於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市、畢節市、安順市、黔西南州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

民族稱謂

仡佬族仡佬族
仡佬族的自稱、他稱有數十種之多,廣西的仡佬族一部分自稱“牙克”,一部分自稱“圖里”。“仡佬”之稱是“僚”的轉音,源於古代的“濮”人,唐宋史書中即有“仡佬”、“仡僚”、“革老”等記載。元代以後,直到民國時期,仡佬之稱一直沿襲下來,並因衣飾、生活、生產等特點而被稱為青仡佬、紅仡佬、黃牛仡佬、水牛仡佬等。此外,各民族對仡佬還有種種傳統稱呼,如壯族稱之為“孟”,苗族稱之為“凱”、彝族稱之為“仆”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民族起源

仡佬族仡佬族
仡佬族人與古代貴州一代的僚人有淵源關係。唐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著更為直接的密切關係。“仡佬”一名最早見於南宋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著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為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係。古僚人,是西漢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雲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內的僚人亦“魅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即已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出現了村落和集鎮,有了君長,其社會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公元前130年,漢朝以夜郎地設定犍為郡,前111年又分設群。從此,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繫逐漸密切。漢族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了僚人社會,從而緩慢地向封建社會過渡。7世紀時,唐朝在今貴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縣。這時,僚人社會的生產力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農民生產的稻、麥等糧食已有一部分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他們紡織的“僚布”質量也很好,成了上繳王朝的貢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處於中原王朝和當地土官的統治之下,受盡了壓迫和剝削。元、明時期、仡佬族地區大都為當地的土司所統治。後來,這裡又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改土歸流”,到清代雍正年間,仡佬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從此在流官的統治之下。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域之間,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其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但在貴州黔西、大方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還對當地仡佬族及其他民族的農民進行著殘酷的剝削。

分布概況

仡佬族仡佬族
中國仡佬族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貴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餘各省份都有分布,以雜居為主。貴州聚居地主要為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分布於靠近貴州務川和道真的重慶武隆貴陽六盤水遵義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幾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廣西。仡佬族(越南語:Cờlao)也是越南54個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

仡佬族聚居區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年降雨量高於全國平均數,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

貴州黔東南麻江,黃平,凱里,黔南都勻,福泉一帶分布有3萬餘木佬人,其語言屬於仡佬語的一個方言,目前只有麻江2人會說,瀕臨滅絕。木佬人因他稱與仫佬族接近(其實自稱毫不接近)而不被官方承認為仡佬族。

海南仡隆人群目前約有8萬人,分布於海南島最西端的昌化江下游兩岸。有關該人群的民族識別,學界此前觀點不一,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其最接近海南原住黎族支系和漢族。近年來,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與海南醫學院合作,選取仡隆人群的80個樣本進行遺傳結構分析,發現他們的遺傳結構最接近仡佬族。仡隆人的語言,此前被認為屬於黎語類或仡佬語類。

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於河江省同文黃樹肥兩縣境內。

民族人口

中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地仡佬族人口列表(普查時點人口,單位:人;帶色部分,表示為世居省份)

位次 地區 總人口 仡佬族 占仡佬族

人口比例(%)

占地區

少數民族

人口比例(%)

占地區

人口比例(%)

合計 1,245,110,826 579,744 100 0.5504 0.0466
31省份合計 1,242,612,226 579,357 99.933 0.5506 0.0466
G1 西南地區 193,085,172 563,619 97.219 1.5637 0.2919
G2 中南地區 350,658,477 10,588 1.826 0.0358 0.0030
G3 華東地區 358,849,244 4,151 0.716 0.1661 0.0012
G4 華北地區 145,896,933 571 0.098 0.0066 0.0004
G5 東北地區 104,864,179 230 0.040 0.0021 0.0002
G6 西北地區 89,258,221 198 0.034 0.0011 0.0002
1 貴州 35,247,695 559,041 96.429 4.1920 1.5860
2 廣東 85,225,007 5,782 0.997 0.4556 0.0068
3 廣西 43,854,538 3,820 0.659 0.0227 0.0087
4 雲南 42,360,089 2,835 0.489 0.0200 0.0067
5 浙江 45,930,651 2,179 0.376 0.5511 0.0047
6 重慶 30,512,763 1,191 0.205 0.0604 0.0039
7 江蘇 73,043,577 721 0.124 0.2774 0.0010
8 福建 34,097,947 618 0.107 0.1059 0.0018
9 四川 82,348,296 520 0.090 0.0126 0.0006
10 湖南 63,274,173 397 0.068 0.0062 0.0006
11 湖北 59,508,870 385 0.066 0.0148 0.0007
12 北京 13,569,194 272 0.047 0.0465 0.0020
13 上海 16,407,734 215 0.037 0.2070 0.0013
14 安徽 58,999,948 199 0.034 0.0500 0.0003
15 河北 66,684,419 161 0.028 0.0056 0.0002
16 江西 40,397,598 122 0.021 0.0970 0.0003
17 河南 91,236,854 115 0.020 0.0101 0.0001
18 新疆 18,459,511 110 0.019 0.0010 0.0006
19 山東 89,971,789 97 0.017 0.0153 0.0001
20 吉林 26,802,191 90 0.016 0.0037 0.0003
21 遼寧 41,824,412 89 0.015 0.0013 0.0002
21 海南 7,559,035 89 0.015 0.0068 0.0012
23 天津 9,848,731 63 0.011 0.0236 0.0006
24 山西 32,471,242 55 0.009 0.0533 0.0002
25 黑龍江 36,237,576 51 0.009 0.0029 0.0001
26 陝西 35,365,072 44 0.008 0.0249 0.0001
27 西藏 2,616,329 32 0.006 0.0013 0.0012
28 內蒙 23,323,347 20 0.003 0.0004 0.0001
29 甘肅 25,124,282 18 0.003 0.0008 0.0001
30 青海 4,822,963 17 0.003 0.0008 0.0004
31 寧夏 5,486,393 9 0.002 0.0005 0.0002
現役軍人 2,498,600 387 0.067 0.3465 0.0155

民族語言

仡佬族八音樂器仡佬族八音樂器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仡佬語,目前只有千餘仡佬族人還會說這種語言。因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多數仡佬族人會說漢語苗語彝語布依語等多種語言。

仡佬族民間流傳有詩歌諺語等口頭文學。古老的民歌以字數不等的長短句組成,近二三百年來受漢族詩歌體裁的影響較大,有很多都借用了漢語詞句。

先前都以為仡佬族只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字,據稱2008年9月,在貴州發現《九天大濮史錄》,該書保管者是黔北一李姓仡佬族人,他的祖上曾是宋代仡佬蠻王李文通的後代,他本人並不知曉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但他一直傳承祖訓,視此書為寶。《九天大濮史錄》一書的發現,充分證明了仡佬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民族,不僅擁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而且是最早倡導“和合”理念的民族,也是硃砂、酒、茶、焰火、銅、鐵等的發明者,並且也證明了仡佬族擁有自己的文字。

但通過鑑定,《九天大濮史錄》敘述的仡佬族民族分布區域與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地方申報的一致(如宣稱仡佬發源地在務川,而忽視了夜郎的核心區域在赤水河北盤江一帶),而與明清兩代地方志記載,以及仡佬語地區古歌《敘根由》的描述嚴重背離;而且《九天大濮史錄》的文言文及仡佬語的語法錯誤頗多,當為現代作偽。

宗教信仰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的也信奉佛教

風俗習慣

由於務川道真仡佬族長期和漢族及其他民族混居(可能漢化長達2000年以上),已沒有特色的風俗習慣。而婦女穿的短上衣、長筒裙和勾尖鞋現在多保留在安順六枝廣西隆林等仡佬族小聚居地。1949年前,貴州普安縣的仡佬族因保留著一種古代僚人的風俗鑿齒而被稱為“打牙仡佬”,“打牙”即女子出嫁前要打掉1-2顆上犬齒。

民族節日

春節

春節是仡佬族的最大的節日,從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有各種慶祝活動。其中“打龍花”和“打篾雞蛋”是這些活動中的特色。在正月初一,忌掃地、打小孩、煮生、下地幹活、倒水於門口等活動。

牛王節

仡佬族仡佬族
•牛王節是在農曆十月初一,是仡佬族特有的節日,貴州懷仁、遵義一代的仡佬族,則稱之為“敬牛王菩薩”或“祭牛主”。

在這一天,當地族人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燒紙錢,祈願保佑耕牛健壯,無病無災。

養牛的人家在這一天停止使役家中的牛,讓他們休息。人們還要把牛廄收拾得乾乾淨淨,撲上厚厚的軟草,用最好的飼料餵牛。屆時要做兩塊大糯米糍粑掛在牛角,再牽牛到水邊讓牛看自己的影子,最後把糯米糍粑餵牛。沒養牛的人家要備酒肉、香燭、紙錢,到自家的田地邊祭祀牛王菩薩,祈求保佑自己早日買上耕牛,或者租借別人的耕牛使用時順順噹噹,耕起抵賴又快又好。

吃新節

吃新節安順六枝等西部仡佬族散居區一年中的一個重要節日。

民族建築

仡佬族 建築仡佬族建築
仡佬族先民的民居形式,以“乾欄”為特色。見於《魏書·僚傳》:“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乾蘭’。”又見於《新唐書·南蠻傳》:“人樓居,梯而上,名為‘乾欄’。”《溪蠻叢笑》記:“仡佬所居不著地,雖酋長之富、屋宇之多,亦皆去地數尺,以巨木排比……杉葉覆屋。”《黔南苗蠻圖說》記仡佬“所居屋去地數尺,架以巨木,上覆杉葉。”
1949年以前,貧苦的仡佬族有住岩洞的,有在樹上搭棚巢居的,還有用小樹樹編成三角形的“千腳棚”,以及把“千腳棚”架在矮小土牆上的“塌塌房”。
一般仡佬族的住房,有木結構的“穿斗房”,有石結構的石板房,還有茅草房。穿斗房以木做梁架,厚木板裝鑲作壁。石板房用石築牆體,薄石板蓋屋頂。茅草房多以板築泥牆,屋頂蓋茅草;也有的木構架樑柱,用竹編為骨,外面塗泥做牆,屋頂蓋茅草為房。
民居建制,多為二層樓居建築。中間為堂屋,供祖先牌位及待客,無天花板及樓板。兩側為臥室及廚房,樓上設糧倉。畜欄稱“圈藏”,附於正房之後或左右兩端,略矮,忌與住房屋脊相接。院落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兩端有耳房,左右側建廂房。
居屋通常為長三間五柱落腳結構。財力富裕者建長五間,不足者修獨間。

民族工藝

繪畫

仡佬族古代繪畫遺存,以壁畫為主,散見於寺廟和宗祠。光緒年間仡佬族畫家韓全子擅長畫神案,工筆宗教人物,有遺作《孔子》、《老君》、《觀音》等16幅。

雕刻

木雕、石刻、磚刻等是仡佬族傳統的雕刻藝術。木雕見於樑柱、門、欄乾、戲劇面具、匾額楹聯、桌椅、牙床、衣櫃等。圖形有自然獅虎蝙蝠、在鳥魚蟲、龍鳳麒麟、神話故事、風俗傳說等。技法有浮雕與鏤花。石刻多見於石墓、石碑、石牌坊、石橋樑、石水缸、石欄乾等。以安順文廟龍柱、務川桃符石牌坊、道真王寅亮墓等為代表。磚刻作品見於廟宇、閣樓、祠堂等古建築中。

刺繡

仡佬族仡佬族
仡佬族姑娘的刺繡,從針法、設色、圖案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中以挑花最具特色。繡法有架繡、游繡、梭繡、挑繡等。架繡是數紗繡,每橫三根紗、豎三根紗的正方形對角上各繡一針,架成一個十字,用不同顏色的彩線架出很多大小規格一致的斜向小十字,組成各種圖案。游繡是用套針繡法依底布畫出的圖樣繡出輪廓,再用戧針填實內容。梭繡是用繡花針順繡布經緯走向飛針,繡線時藏時露,先組成網狀圖案,再用不同顏色的繡線在網狀空隙組成小圖案,使花中有花。挑繡針法,針距或長或短,有時只挑起半股紗線,也是一針,可使圖形更顯細密完整。刺繡的圖案可為周圍環境的花草、山水、田川和各種可愛的動物。仡佬族姑娘從國小刺繡,在鞋面、圍腰、腰帶、襪帶及衣、褲的花邊,以及簾、帷、枕頭、裙、荷包、手帕、褡褳、背扇等處,都繡上各種花樣,點綴裝飾,體現仡佬族文化的審美意識。

竹編

仡佬族 竹編仡佬族竹編
仡佬族男子善長竹編。剖竹為薄片或細絲,編制竹蓆、竹笠、竹椅、竹凳、竹几、竹箱、竹籃、竹籮、竹筐、竹米倉(俗呼躉蘿)、竹背兜、竹簸箕、竹涼蓆等,拿到市場出售,深受附近各族人民喜愛。遵義務川豐樂黃都鄉仡佬族編的水竹涼蓆,圖案美觀,又可摺疊,攜帶方便,本世紀五十年代已出口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務川環城區楊村鄉珍珠峪村仡佬族編織的竹蓆暢銷省內外。遵義地區的一支仡佬族,以善長編制竹簸箕著名,被稱為“打簸箕仡佬”。仡佬族還有一種特殊技術,將新砍下的尺竹烤熱,用牙撕下一縷一縷的細竹纖維,稱為“竹麻”,用竹麻搓成竹索,耐水耐用。通常用作犁耕時的牛牽索,亦可作為引舟渡河的竹索或竹索橋的製作材料。

民族人物

馮輔元:貴州正安縣人,乾隆四十年(1726年)生於一個宦官家庭,21時在省城書院學習,畢業後任鎮寧州府知縣。他認為政府的腐敗是因文化奇缺,民愚官蠢所致。他自己出資辦學,勸民讀書,將大水濠的祖業田拿出來捐助當地辦學,並將每年的穀物收入全部用於發展教育,為私塾辦學提供了保障,使大水濠的教育事業有了逐步的發展。

聶樹楷:貴州務川縣人。光緒甲午科(1894年)中舉。第二年入京會試,參加”公車上書“簽名。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回到貴州,在貴陽與他人倡導組織”貴州不纏足會“,從事早期婦女解放運動。1913年擔任興義縣知府時被舉為貴州全省清廉六官吏之一。1915年,改任比節縣知事,後任省公署秘書。1919年任《貴州通志》分纂。1920年他不願捲入政治鏇渦,辭職返鄉,一心著書立說,編出《聱園詩剩》兩卷、《詞剩》一卷、《詩種》卷。

越南官方認定的54個民族

越南政府將境內民族劃分為54個,其中京族人口占87%,次者為岱依、泰、芒、高棉、華、儂、苗、瑤等民族;除京族外,其餘均定為少數民族。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中文名稱人口
Hàn Zú 漢族1,230,117,207
Zhuàng Zú壯族16,178,811
Mǎn Zú滿族10,682,263
Huí Zú 回族9,816,802
Miáo Zú 苗族8,940,116
Wéiwúěr Zú 維吾爾族8,399,393
Tǔjiā Zú土家族8,028,133
Yí Zú彝族7,762,286
Měnggǔ Zú蒙古族5,813,947
Zàng Zú藏族5,416,021
Bùyī Zú布依族2,971,460
Dòng Zú侗族2,960,293
Yáo Zú 瑤族2,637,421
Cháoxiǎn Zú朝鮮族1,923,842
Bái Zú白族1,858,063
Hāní Zú哈尼族1,439,673
Hāsàkè Zú哈薩克族1,250,458
Lí Zú黎族1,247,814
Dǎi Zú 傣族1,158,989
Shē Zú畲族709,592
Lìsù Zú傈僳族634,912
Gēlǎo Zú仡佬族579,357
Dōngxiāng Zú東鄉族513,805
Gāoshān Zú 高山族458,000
Lāhù Zú拉祜族453,705
Shuǐ Zú水族406,902
Wǎ Zú佤族396,610
Nàxī Zú納西族308,839
Qiāng Zú羌族306,072
Tǔ Zú 土族241,198
Mùlǎo Zú仫佬族207,352
Xíbó Zú錫伯族188,824
Kēěrkèzī Zú柯爾克孜族160,823
Dáwòěr Zú達斡爾族132,394
Jǐngpō Zú景頗族132,143
Màonán Zú毛南族107,166
Sǎlá Zú撒拉族104,503
Bùlǎng Zú布朗族91,882
Tǎjíkè Zú塔吉克族41,028
Āchāng Zú阿昌族33,936
Pǔmǐ Zú普米族33,600
Èwēnkè Zú鄂溫克族30,505
Nù Zú怒族28,759
Jīng Zú京族22,517
Jīnuò Zú基諾族20,899
Déáng Zú德昂族17,935
Bǎoān Zú保全族16,505
Éluōsī Zú俄羅斯族15,609
Yùgù Zú裕固族13,719
Wūzībiékè Zú烏孜別克族12,370
Ménbā Zú 門巴族8,923
Èlúnchūn Zú 鄂倫春族8,196
Dúlóng Zú獨龍族7,426
Tǎtǎěr Zú塔塔爾族4,890
Hèzhé Zú赫哲族4,640
Luòbā Zú珞巴族2,9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