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又稱俄羅斯人,是俄羅斯聯邦和一些東歐國家的主體民族,中國的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移民的後裔,屬於東斯拉夫人中的一個族群。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在中國,俄羅斯族總人口為15609人。俄羅斯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等地共約1.4萬人,占俄羅斯族總人口的89.40%。

基本信息

民族簡介

(圖)俄羅斯族俄羅斯族介紹

“俄羅斯”一詞起源於歐洲古代一個東斯拉夫部落的名稱“羅斯”,俄羅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歐洲東部,公元1世紀時被羅馬史家稱為“維勒底人”,他們居住在維斯杜拉河及波羅的海南岸,從事農牧業,公元6世紀時,已有羅斯之稱。10世紀,羅斯大公奧列格控制了以基輔為中心的周圍部落,13世紀,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吞併,歸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元朝文宗皇帝時,曾徵調金帳汗國境內的1萬名羅斯軍人入大都充扈衛親軍,並賜給土地令其耕種,這是歷史上俄羅斯人大批進入中國的最早記載,中國的史書中稱他們為色目人。從14世紀起,俄羅斯人脫離古代羅斯部族,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以莫斯科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

在種族分類上,俄羅斯族屬於歐羅巴人種(白種人)。人體特點是膚色白,眼睛呈棕色或藍色,鼻高、唇薄、細軟黃髮、身材高大,第三類毛髮(鬍鬚、腋毛等)中等發達。中國的俄羅斯族由於與周圍民族通婚,體質逐漸變化,具有黃種人特徵。

中國的俄羅斯族早在18世紀初從沙皇俄國遷來的,18世紀後期,由於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殘酷統治,大批俄羅斯人遷來中國,尤其是在19世紀末和俄國十月革命前後,更多的俄羅斯人從西伯利亞等地湧入中國新疆北部地區、東北各地和內蒙古東北地區。俄國十月革命後,又有一些人為躲避戰爭,進入中國。那時他們被稱為“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俄羅斯族,被確認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力。我國俄羅斯族的生活習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相同。

由於俄羅斯族遷來我國的時間不長,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前蘇聯國家還有自己的親友。新中國成立後,他們之間又恢復了關係,不少人要求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50年代,經中蘇兩國政府協商同意、並幫助他們陸續遷回家鄉。此外,也有部分俄羅斯族遷往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地,因為那裡也有他們的親族,因此,中國現有俄羅斯族的人口數量已經不多了。

歷史沿革

(圖)俄羅斯族俄羅斯族地區風光

300年前,俄羅斯人就不斷越過國界進入呼倫貝爾地區。特別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50年代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呼倫貝爾地區的特點之一是外國居住人口多、比例大。據1910年的不完全統計,全盟轄境有人口55956人,其中外國人17061人,占30.5%,外國人中大部分是俄羅斯人。又據《呼倫貝爾志略》1922年人口統計(不包括嶺東三旗市),呼倫貝爾居民人口為69584人,其中外國人27538人,占39.6%。當年室韋、奇乾兩縣(今額爾古納市境)總人口11806人,其中俄羅斯人9833人,占83.3%。據1933年由興安總省調查科編寫的《新興的興安省概觀》統計,興安東省有白俄人和蘇聯人177人,興安北省有白俄人5500人,總計5677人。另據1953年統計,全盟有外國人28335人,其中蘇聯僑民27548人,占外國人總數的97.2%以上。俄羅斯人大量越界流入呼倫貝爾的居民,從年代和歷史背景,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後,俄國流民仍然不斷非法越界到呼倫貝爾盜採黃金和開礦挖煤,規模漸次由小到大,從1860年到1884年,俄人越界盜採黃金每年達15000餘人。1884年,清廷捉到俄人採金頭子謝列特金,指斥其越界違約行為,勒令驅回,並與俄國多次交涉。俄方於1885年7月發出布告,禁止國人越界到中國採金,同時派人召回採金人員,但後來查明還有千餘人未出山回歸。黑龍江將軍派協領壽慶以武力驅逐,所剩俄人才紛紛遁回俄國。1892年10月,又發現有數百人越界流入到莫里勒克、得耳布爾兩河之間的清希利溝一帶採金,後又被以武力驅逐出境。俄人留下房屋23幢、樺皮房8座,採過金的礦坑123孔,礦井50餘眼。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沙俄軍隊以此為藉口,沿東北邊境大舉入侵中國,搗毀中國卡倫,造成中國邊境失防,俄國人又伺機大量流串到額爾古納河南岸,採金、墾荒、牧放,到1907年時,僅額爾古納旗一帶就有1000多戶、5000餘人。1912年,額爾古納旗仍有上千戶、多達幾千俄國人居住。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俄國流民偷越國境流入扎賚諾爾採煤。據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蘇都護呼倫貝爾調查八旗風俗事務咨部報告書》中載:“本屬境內阿普該圖卡倫(今扎賚諾爾對面俄聯邦的阿巴該圖)以南接連煤礦數處,北距鐵路不過數里,南至呼倫池(達賚湖)六七十里,庚子(1900年)以前,俄人私行開挖,今已共成十井洞,華人二三百人,僅做三井……”

第二種情況,1900年東清鐵路從開工到通車運營,先後有大批俄國鐵路勘測設計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一般鐵路員工進入呼倫貝爾,隨之湧進眾多的工商業者到呼倫貝爾各地落腳謀生。據《中東鐵路歷史概況》稱,1907年中東鐵路西線呼倫貝爾境內俄人共有15790人,其中滿洲里5577人、扎賚諾爾1428人、海拉爾4375人、博克圖2767人、扎蘭屯1643人。另有一部分沿額爾古納河俄方一側繼續大批流入額爾古納旗境內定居。

第三種情況,是俄國十月革命後流入的人員。這段時期流入的人員情況較為複雜,一般帶有較明顯的政治流亡性質。他們中包括沙俄貴族、官僚政客、工商業資本家和富農等。尤其是1920年初,俄國國內革命戰爭爆發,蘇聯紅軍東進解放遠東地區,迫使白匪軍殘部官兵沿鐵路線成建制地攜械進入中國,他們中有許多人後來便在呼倫貝爾安家落戶。與此同時,額爾古納旗對岸的俄國鄉民也相繼越過界河來到呼倫貝爾三河流域安家落戶。一時間在三河地區建起俄移民村屯或中俄雜居村屯40~50個,1923年俄國人口在此地近萬人。

第四種情況,是1929年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後,有些富農分子或者一些富裕中農的利益受到侵害,或者對蘇聯推行集體化過程中的過激行為不滿的人,也相繼越境進入三河一帶定居。亦包括30年代初因災荒而入境者。

1945年8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當時蘇聯紅軍調查呼倫貝爾有俄人3萬多人,並進行登記,多數人列入旅華蘇僑。之後,有些蘇僑逐年回蘇或外遷別國。1952年9月,中長鐵路無償歸還中國,在呼倫貝爾段的鐵路蘇僑員工所管的鐵路站段完全由中國人接管,有些蘇僑辦的廠、礦也隨之交給中國。蘇僑,願走願留由他們自己決定。其中有1000多人不願去蘇聯,由中國將他們集中遷到今興安盟科右前旗巴拉各歹努圖克境內,辦一座大型農場。據1953年統計,全盟有蘇僑27548人。同年6月4日,根據中蘇兩國達成的協定,首批蘇僑返回蘇聯,1954~1955年又分批走了一些人,巴拉各歹的1000多人也全部去了蘇聯,後來有少數人返回。

無論是正式蘇僑還是幾百年來盲目流入的俄國人,他們在呼倫貝爾散居各個市旗,在農村、林區建立村屯30多個,中俄雜居村屯50多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俄男女青年在生產生活等方面頻繁接觸,交往密切,感情日深,最終結成夫婦,至今其後裔一般已繁衍到第四代第五代,甚至繁衍到六代七代。對這些人,他們自己願意為俄羅斯族,中國政府已經予以承認。1989年,額右旗查明的7012人中已有2071人正式改為俄羅斯族。

禮儀習俗

(圖)俄羅斯族俄羅斯族——禮儀

俄羅斯族人性情開朗,說話幽默,民族自尊心較強,接人待客,講究禮節。俄羅斯族人對熟識的人見面時要問好,說“您好”、“早上好”、“白天好”、“晚安”等。節日前夕見面時要說“預祝節日愉快”,如遇重大節日,有的還有互相寫信或互相致賀電的習慣。

接吻、鞠躬、握手等禮節最為普遍。親人或好友久別重逢的要擁抱一起,雙方互吻面頰。在比較隆重的場合,有時男子要彎腰吻女子的右手背。長輩和晚輩相見,一般是長輩吻晚輩的面頰三次,先右後左,再回到右,以表示疼愛。也有的長輩為了表示對晚輩的疼愛和讚許,吻額頭一次。晚輩對長輩表示尊重時,一般吻二次。女子之間好友相遇時,一般是擁抱,有時也互吻。男子之間,則只互相擁抱。親兄弟姐妹久別重逢或分離時,要行握手禮,一般下級或晚輩不宜先伸手。男子遇到女子時,要等女子先伸手才能與之握手。對初次見面的婦女,只行鞠躬禮。

到俄羅斯族人家中作客或辦事,進屋要敲門,得到允許才能入內,進屋要脫帽,坐在主人讓給的位子上,不能坐床,坐床認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來客不得隨便吸菸,吸菸須經主人同意。俄羅斯人最隆重的傳統禮節是用麵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著友誼和善意。來客須用刀子切下一塊麵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方可進屋。這種禮節從前只用於迎接貴賓和新娘,現在也用於一般社交場合。

民族婚俗

俄羅斯族實行婚姻自由、戀愛自由,但結婚須徵得父母同意。俄羅斯族與其他民族皆可通婚。俄羅斯族的傳統婚禮十分隆重,程式和儀式也十分繁瑣、複雜。舉行婚禮要事先通知親朋好友,如果接到邀請不來,則被認為是一種失禮行為,會引起主人的不悅。婚禮先在女方家舉行,來客用餐、唱歌、跳舞,熱鬧一陣,結束後,由男方親友及新郎組成迎親隊伍到女方家去迎親。迎親隊伍快到新娘家門口時,女方的親友把大門關上,並派一群小孩向新郎要開門錢,給錢後新郎才能進女方家的門。按照傳統習俗,新郎新娘還要到教堂去舉行證婚儀式,新娘身穿白色禮服,頭戴桂冠,與新郎一起站在神像前,由神父詢問男女雙方是否同意結為夫妻,在雙方肯定答覆之後,雙方要交換定情的信物,然後由神父誦念規定的祈禱經文,並對新婚夫婦祝福。儀式完畢,由男方家宴請親友和賓客,接著舉行舞會。晚上還要仿照漢族人的習慣,鬧一鬧新房。

俄羅斯族的婚禮禁忌有:1)婚期祭選擇“星期五”和“13”這兩個數字和日子。俄羅斯族人請客時從不請13個客人,結婚時也要避開每月的13日,家庭則一般不在星期五舉行較有紀念意義的活動。2)婚禮送禮忌送黃色禮品。因為在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中,俄羅斯人認為黃色象徵著不忠誠;而藍色則代表著友誼。因此,俄羅斯人送禮多選藍色而非黃色禮品。
3)參加婚宴時要注意容貌和服裝整潔。要事先刮臉,穿衣服必須打領帶,襯衣下部要扎到褲腰裡。參加宴會、舞會時則要穿皮鞋,婦女一般都要穿裙子,以顯得高貴莊重。

俄羅斯族人的家庭實行一夫一妻制,父親是家長,掌管家庭經濟。子女長大結婚以後,另立門戶,獨立生活。父母死亡,遺產由兒女共分。東正教是禁止離婚的,俄羅斯族人受東正教的影響,一般很少離婚。

俄羅斯族的人名,由本名、父名和姓三部人組成。女人結婚後,一般隨夫姓,也有男的隨女姓或雙方都不變姓的。通常以名字或小名稱呼未成年人。對成年人通常稱本名和父名,對平輩親各或晚輩,可直呼其名;朋友間在非正式場合下,亦可直呼其名。

民族喪葬

俄羅斯族的喪葬習俗同他們的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有密切關係,一般實行土葬,棺槨大都用松柏木製成。人死後即要沐浴全身,穿好壽衣,把屍體停放在用幾條長凳拼起來的停屍台上,頭朝聖像,腳對著大門,三日後入殮。出殯時,棺木不能從正門抬出,要從後門或窗戶出去,葬式為頭東腳西。埋葬後親人要定期舉行悼念活動。死者的家人要守孝40天,穿孝服,臂纏黑紗,不能在家裡舉行各種娛樂活動,現在,城鎮居民多改土葬為火葬。

凡人死,無論男女老幼均內襯白衣,外部穿戴整齊,停放室內,頭向牆角有聖像的地方,腳朝著門,旁點臘燭,長者念誦例行的祭詞,親友魚貫而行向死者告別,然後將屍體入棺,送墓地埋葬。均為木棺土葬。埋法,是將棺材在墓穴底部用松木墊起20厘米高,棺材周圍豎立4根木柱,上面架起4根橫樑,樑上蓋木板,再鋪樺樹皮(耐久不易腐爛),然後填土。下葬時,死者頭朝西,腳朝東,腳前立十字架。
過去有教堂時,東正教信徒死亡,下葬前要將棺材抬到教堂,經牧師祝禱後,再由其導引,家屬、親友跟隨一起到達墓地下葬。

民族節日

俄羅斯族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元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這一天俄羅斯人到教堂祈禱後,家人們聚在一起慶賀。每年3月21日是東正教徒紀念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的復活節。復活節前40天,教徒們要齋戒、素食。復活節那天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每年復活節後50天為降靈節。降靈節亦稱聖靈降臨節,是東正教紀念耶穌門徒領受聖靈的節日。主要有“復活節”、“聖誕節”、“舊曆年”、“清明節”、“主領洗節”等。

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復活節”又叫“帕斯喀節”,是為了紀念耶穌死後復活,沒有固定的日期,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一般在4月4日至5月10日之間。節前,人們按照宗教傳統齋戒49天,每天只吃一頓飽飯,其餘兩頓只吃半飽,而且不吃葷,只吃素,戒期也不許唱歌跳舞。不過現在除了老人和教徒,我國很多俄羅斯族人已經不再守戒了。過節這天,每家除準備豐富多彩的“比切尼”(糕點)之外,還要準備煮熟的彩蛋(復活節彩蛋),即將煮熟的雞蛋塗上紅、黃、藍、咖啡、綠、紫等色彩,每當客人來到,主人就分一個彩蛋,以象徵生命的昌盛。節日期間人們要以上好的點心、餅乾款待來客,親友們互登門祝賀,青年男女則載歌載舞,跳起節奏強烈的俄羅斯踢踏舞,拉起三弦琴和手風琴,盡情歡樂。每年復活節後50天為降靈節,降靈節亦稱聖靈降臨節,是東正教紀念耶穌門徒領受聖靈的節日。

聖誕節也是中國俄羅斯族人的一個盛大的宗教節日,是為了慶祝耶穌的誕生。俄羅斯人的聖誕節在每年俄歷的1月7日舉行,聖誕節的前一天,即1月6日被稱為聖誕前夜(сочельник),西方稱為平安夜。在聖誕前夜教徒要全天禁食,直到晚上才能開齋。聖誕前夜的晚上信徒和非信徒按習慣要吃聖誕鵝,這是聖誕晚餐必不可少的。人們將買回來的鵝腹中填入蘋果、麵包和過了油的蔥頭,加入各種作料,烤熟食用。當節日來臨時,俄羅斯族人都要用柏樹或松樹布置成華麗的聖誕樹,準備豐盛的節日食物。晚上團聚時,裝扮的聖誕老人要給大家贈送聖誕禮物,還要舉行唱詩會。

報喜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傳統歲時活動,一般在農曆三月上旬舉行。據《新約聖經》載:聖母瑪利亞在這天領受了天使向她宣布上帝的旨意,她將由“聖靈”感孕而生耶穌。節日期間人們要進行各種慶賀活動。三月四日孩子們把烤好的百靈鳥形狀的餅乾帶到田地里,拋向天空,然後再接住,以示迎春。婦女們於三月九日把一塊亞麻布鋪在村外的地上,擺上一個大圓麵包,請春天母親享用。姑娘們則用紙或布紮成各種小鳥,用繩子拴的折下的樹枝下。各人自找山披、屋頂、柴垛等較高的地方,搖動樹枝,唱迎春歌。也有的地方於三月二十五日慶祝報喜節,因為這時春天已來臨,候鳥也已返回。在這一天,人們唱迎春歌。

洗禮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公曆1月19日舉行。據《新約聖經》載:耶穌曾三次顯示其神性,第二次受洗禮時,“聖靈”和鴿子降在他頭上,顯示他為上帝的兒子。東正教注重這次顯聖,定於公曆一月十九日為此節日。洗禮本是基督教的一種入教儀式。在洗禮節那天人們除去教堂祈禱外,還要到江河裡破冰取“聖水”,有的人還要跳進冰窟窿里洗一洗。十八日晚按風俗習慣是占卜時間,尤其是女孩子們要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

豐收節,新疆等地俄羅斯族傳統農祀活動,每年公曆十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舉行。收割結束時,人們特意在地里留下最後一束小麥,將它周圍的雜草除盡、然後擺上麵包、鹽和奶酷等供品,表示感謝大地的恩賜,祈求來年獲得更大豐收。

謝肉節,又稱“送冬節”,新疆等地俄羅斯的傳統見時節日。時間由原來每年的公曆2月底或3月初改定為大齋(東正教的齋戒日期在復活節之前7周開始,無固定日期,一般不得早於每年的3月22日或晚於4月25日)前的一周舉行。節期為七天。按照民間習俗,節期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內容:星期一是迎春日;星期二是娛樂日;星期三是美食日;星期四是醉酒日;星期五是新姑爺回門日;星期六是姑娘相新嫂子日;星期天是送冬日和寬恕自己的言行。在謝肉節期間,家家戶戶大擺酒宴,因為在謝肉節過後的齋戒期內不能吃葷和喝酒。

民族禁忌

俄羅斯族人性情開朗,說話幽默,民族自尊心較強,一般都好客,講究禮節。迎接客人,最隆重的傳統禮節是用麵包和鹽迎接客人,象徵著善意和友誼。來客須用刀子切下一塊麵包沾少許鹽吃下後才可用於一般社交場合。俄羅斯人忌送黃色禮品,認為黃色表示不忠誠,藍色代表友誼。社交中,接吻禮節也較盛行,但也有種種禁忌,如朋友之間只能互吻面頰,男子不能吻未婚姑娘的手,只能吻已婚婦女的手背,只有長輩才能吻晚輩的額頭等等。與老年人同行時,年輕人不可走在前面,男女同行時,男子不可走在前面;在宴會上,男子不可以在婦女入座前先坐;男子不得戴手套和別人握手,見到長者或婦女時,應先鞠躬,等對方伸出手來時才可行握手禮。

去俄羅斯族人家作客時,有不少規矩。要先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後,方可進屋,進屋後不能戴帽子,不能坐在主人家的床上;客人若要吸菸,必須事先徵得主人的同意;點菸時,不可以用一根火柴連續給三個人點菸;不能問別人的收入,也不可以問婦女的年齡,否則被視為不禮貌;赴家庭宴會時,一般應比預訂的時間晚15分鐘到,但不宜更晚。俄羅斯族人在生活中還很忌諱數字,尤其是“13”,被他們稱為是鬼數,最不吉利。

俄羅斯族人愛吃肉,但忌食馬肉、驢肉,飲酒時不可以左手舉杯。喝湯時必須用勺,但不得用左手拿勺。

經濟

生產技術

(圖)俄羅斯族俄羅斯族——建築

1949年前中國俄羅斯族,居住在城鎮的,大多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的還兼營農業。他們擅長經營園藝和養蜂,有些人專門經營園藝、飼養家畜、養蜂專業。在農村的俄羅斯族人,大多是數十戶聚居在一起,獨自成為一個村落,他們多在伊犁河、特克斯河兩岸墾荒種地。在靠近牧區的一些地方,也有從事畜牧業的。

解放後,俄羅斯族與各族人民一樣,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在全國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俄羅斯族代表。俄羅斯族人民積極參加了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城鎮居民通過勞動就業,大多成為工交、財貿、衛生各條戰線上的職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一些俄羅斯族民眾參加了當地的國營農場,成為農業職工。

民族工藝

俄羅斯套娃俄羅斯族是一個心靈手巧的民族,其民間工藝十分豐富和發達,富有藝術性和民族風格,對新疆和黑龍江等地的民間工藝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俄羅斯族男性主要從事靴鞋加工、裁剪縫紉和木工雕刻等行業,他們設計製作的男女皮鞋、皮帶等品種多樣,色彩鮮艷,加工精美,深受人們的歡迎。俄羅斯族女性主要從事編織與刺繡,她們能用各色毛線、絲線編制掛毯、坐墊、地毯、頭巾等,上面還繡有人物、花鳥、野獸等圖案,美觀大方,精緻高雅,都是精美的手工藝品。

套娃是俄羅斯著名的傳統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打開娃娃的肚子,會發現可以一層一層的剝下去。套娃不僅只數多,而且每套娃娃都大致不同,或許表情,或許顏色,還有每套娃娃的肚子上都描繪了迥異的故事、景物和文化。

俄羅斯套娃最早的創意就是為了取悅孩子而做成的木頭娃娃,孩子們都喜歡童話故事,於是故事裡著名的人物、動物都被做成了娃娃。隨著時間的推移,套娃形成了其特有的風格,大小不一的娃娃一個套著一個,讓人更覺趣味。14世紀至今,最早起源於莫斯科以南70公里的俄國古鎮Zagorsk的套娃,由於世世代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和繪畫技藝以及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積澱,受到了各國大小朋友的喜愛。漸漸地,套娃素材也越來越豐富,除了童話人物外,歷史人物、權貴政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都成為創作的對象。按照肚子裡含有小娃娃個數的不同,套娃以分成5件套、7件套、12件套、15件套等等。

俄羅斯套娃的製作工藝十分考究,需經過楦空、燙花、鑲金等工序手工製成,由大到小,層層相套或一字排開,情趣盎然。單單木材的準備就頗費時日,萊姆樹、樺樹、椴樹是製作套娃的理想木材,一般在初春時節,樹木中富含汁液,砍倒後剝去樹皮,只剩少數幾環樹皮以防止木材開裂,然後暴露於空氣中通風。如果要做中等尺寸的娃娃,就要晾乾兩年,而如果要做15件套的娃娃,那么每個娃娃的內壁要做得很薄,對木材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一般要晾乾5至6年。每個娃娃要經過15道工序,大小都不用工具測量,而是憑藉藝術家們的感覺和經驗,他們獨特的手工設計使套娃們變得與眾不同,獨一無二。

至今,俄羅斯套娃仍頗受青睞,你無論是親臨俄羅斯還是在遊歷於中國其他地方都會買一套帶回家的,因為套娃不僅是孩子們的好夥伴,且是獨具俄羅斯風情的手工藝品。

生活方式

(1)服飾:俄羅斯族的傳統服飾豐富多彩,人們在不同季節里,選擇不同顏色、不同款式的衣著。

男子夏季多穿絲綢開衩長袍、長褲,或穿白色繡花襯衫和燈籠褲,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羊皮剪絨皮帽,穿高筒皮靴或氈靴。

婦女夏季多穿短上衣和短袖、半開胸、卡腰式、大擺繡花或印花的連衣裙,也有的上穿無領繡花襯衫,下穿自製的白色大長裙,上面繡著色彩鮮艷的圖案花紋;春秋季節多穿西服上衣或西服裙,頭戴色彩鮮艷的小呢帽,上面插著羽毛做裝飾,冬季穿裙子,外套半長皮大衣,腳穿高筒皮靴,頭戴毛織大頭巾或皮帽。男女汗衫的衣領、袖口和前胸等部位綴精美細密的刺繡幾何圖案或花草圖案,色彩鮮艷,對比強烈。

老年人的衣著保持了前蘇聯傳統的款式,男的大多穿制服、馬褲、皮靴或皮鞋,也有穿分岔長袍,大襠長褲的;女的大多穿無領繡花短衣,下穿自織的棉布長裙,腰系一條花布帶,也有穿連衣裙的。

俄羅斯族婦女的頭飾頗具特色,年輕姑娘與已婚婦女的頭飾有嚴格區別。少女頭飾的上端是敞開的,頭髮露在外面,梳成一條長長的辮子,並在辮子裡編上色彩鮮艷的髮帶和小玻璃珠子。已婚婦女的頭飾則必須嚴密無孔,即先將頭髮梳成兩條辮子,盤在頭上,再嚴嚴實實地反辮子裹在頭巾或帽子裡面,否則就被認為是否禮貌的行為。

食俗食俗
(2)飲食:俄羅斯族人的飲食,在許多方面保留著早期在俄國生活的傳統習俗,同時又深受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影響,主食是自己烤制的麵包,紅菜湯副食多為列巴俄式煎菜。俄羅斯族人的一日三餐是:早上喝牛奶,吃抹上黃油的麵包;午飯是麵包,菜;晚餐較豐盛,多是米飯、炒菜,或是抓飯、麵條等。

俄羅斯族人的飲食不僅繼承了傳統的煎、烤、燉、炸、煮等烹飪習慣,又吸收了漢族以及其他民族飲食文化的長處蘇波(湯菜)和經驗,俄羅斯族的飲食依然保持著傳統風味,他們製作的麵包、糕點品種繁多,味道鮮美。他們特別喜歡吃黃瓜西紅柿等營養豐富的蔬菜。他們製作的拌有牛奶雞蛋黃油、果醬的點心為當地其他民族所仿效。俄羅斯族牧民家庭生產的熏腸、熏火腿和小香腸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俄羅斯族人喜愛飲酒,善於製做各種食品和飲料。著名的是烤制麵包和製做啤酒。俄羅斯人稱啤酒為“畢紅菜湯瓦”,自製的味甜,不象一般啤酒味苦。

(3)民族建築:俄羅斯族人的住房被稱做“木刻楞”,房屋又高又大,單一木材構築的房屋,分為臥室、客廳、廚房和儲藏室。木刻楞木刻楞也有土木結構的,他們的住房都建在高高的台基上,牆壁很厚,多在50厘米以上。房屋呈四方形,房頂傾斜,有的上面還覆有漆著綠色油漆的鐵皮,正門前有門庭和圍廊,門內有過道,過道兩旁是臥室和客廳。室內的牆角有土坯壘砌的火牆。有的人家是大型壁爐,外包一層鐵皮,鐵皮上抹一層黑油,俗稱“毛爐”,是很好的取暖設備。室內陳設比較講究,臥室擺放著木床或鐵床,鐵床欄桿雕有花草圖象,給人以古雅之感。客廳里的桌椅多為圓形,也有方形的。雖是鋪地磚,但上面又鋪有地毯。

文化

民族語言

(圖)俄羅斯族俄羅斯族——文化

俄羅斯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使用俄語俄文,使用斯拉夫基里爾字母,共有33個字母,有印刷體和手寫體的區別。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在社會上,他們都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中,在與本民族人交往時,他們也講俄語,使用俄文。俄羅斯族語言的特點是:分為元音和輔音兩種。輔音又分為清輔音(聲帶不振動)和濁輔音(聲帶震動)。此外,俄語的輔音還可以分為軟輔音和硬輔音,二者發音動作基本相同,區別主要在於發軟輔音時,舌中部需要向上顎抬起。名詞分單數和複數,有詞性的變化,有格的變化,動詞有式、時、人稱、體的範疇。

民族文學

俄羅斯文學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源泉是俄羅斯人的祖先為後輩留下來的口頭文學遺產,如歌頌勇士的長篇史詩、童謠、諺語等。特別在19世紀初,俄羅斯的文學遺產對中國的俄羅斯族的文化有一定的影響。

俄羅斯族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文學藝術,其中書面文學主要有詩歌、小說等,如加入中國籍的俄羅斯移民伊萬寫了一部名叫《逃亡記》的小說,主要描述了他們從俄羅斯逃到中國的經歷,俄羅斯族女教師曾寫過《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成員》一詩,反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融洽和團結。另外俄羅斯族還有大量的民間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格言、諺語、謎語、說唱等多種形式,其內容大多是歌頌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善良,富於創造,勇於克服困難的高貴品質。

民族音樂

擁有深厚音樂文化傳統的俄羅斯人視音樂、舞蹈為生命,無論是宗教儀式還是日常喜慶娛樂場合都有歌舞和樂器相伴。

中國流傳的俄羅斯族音樂可分為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兩類,以風格、體裁多樣的民間音樂為主體;其音樂屬典型的歐洲樂系,調式音階採用歐洲大小調式,織體以多聲為主,帶有縱向的、和聲的音樂思維特點,在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

民族舞蹈

俄羅斯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經常舉行各種家庭宴會、晚會,跳交誼舞、俄羅斯舞、天鵝湖舞、烏克蘭舞、俄羅斯的集體舞,以及踢踏舞、頭巾舞、馬車舞等,舞姿優美,參加的人多,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踢踏舞是俄羅斯族的一種民間舞蹈,復活節時跳的舞蹈之一。跳此舞時,男女老少穿上皮鞋一起參加。用手風琴伴奏,眾人圍成一圈,用腳尖、腳跟、或腳掌的某一部位擊地,發出踢踏響聲。婦女們邊跳邊揮手絹,男人們邊跳邊吹口哨,拉琴者亦加入跳舞行列邊拉邊跳。節奏清晰多變,腳下動作靈活而響聲大,場面活躍熱烈。

民族娛樂

俄羅斯族世代生活在北方,其體育活動多與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有關。冬季冰天雪地,俄羅斯族喜歡溜冰、滑雪,以及節奏快、運動量大的摔跤、踢足球。夏季時他們喜歡釣魚,秋季他們喜歡打獵。他們還有踏青的習俗,每天春暖花開,青年男女相約春遊踏青,人們攜帶豐盛的食品,到風光秀麗的地方跳舞、唱歌、野餐。

宗教信仰

(圖)俄羅斯族俄羅斯族——宗教信仰

俄羅斯族多信仰東正教,與國外的俄羅斯人的一樣。

哈爾濱索菲亞東正教堂中國的俄羅斯人最初信奉靈魂不滅,認為人死了其靈魂還在。近代,他們多已改信東正教,也有信仰基督教的其他教派的,不信教的人也越來越多。俄羅斯族宗教活動有兩種,一種是在家中做晨禱和晚禱,一種是到教堂去聽神父宣經布道。做祈禱時,在胸前畫十字,東正教徒在畫十字的橫道時是先右後左,有別於天主教的先左後右。在新疆的伊犁、塔城、烏魯木齊黑龍江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都有俄羅斯族建造的東正教堂。

東正教與天主教不同的是不承認羅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權力。主張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主要節日有復活節、聖誕節、洗禮節等。東正教的聖誕節開始於1月7日。新年剛過,接踵而來的就是俄羅斯族喜愛的聖誕節(Рождество)。東正教聖誕節的節慶活動總稱為“святки”(聖誕節節期),從1月7號起持續兩周,到主顯節結束。聖誕節的前一天,即1月6日被稱為聖誕前夜(сочельник),西方稱為平安夜。在聖誕前夜教徒要全天禁食,直到晚上才能開齋。聖誕前夜的晚上信徒和非信徒按習慣要吃聖誕鵝,這是聖誕晚餐必不可少的。人們將買回來的鵝腹中填入蘋果、麵包和過了油的蔥頭,加入各種作料,烤熟食用。

傑出人物

(圖)俄羅斯族俄羅斯族——工藝品

柯爾波娃·娜佳(?—1985),女,全國人大代表,新疆伊犁地區紅旗農業機械廠醫生。

娜嘉出生於鞏留縣英合爾山區一個貧苦的家庭,她12歲就給地主家當傭人。後來父母生病,生活無法維持,她不得不帶著兩個妹妹沿街乞討。解放後,她們終於翻了身,當了國家的主人。1951年,她作為第一批少數民族的先進分子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52年被選派往烏魯木齊衛生專科學校學習,經過刻苦努力,她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在新疆伊犁地區,她身背藥箱,走遍了這裡的草原和草甸,在當時醫療設備比較簡陋的情況下,她以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醫術,解除了許多人的病痛,挽救了數十條生命。時至今日,伊犁當地的各族民眾,年老的一輩還對她感念不忘。娜佳因其突出的表現,曾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好乾部,並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年輕時的李莎年輕時的李莎

李莎(1914—),女,生於蘇聯薩拉托夫州,1964年加入中國籍,教授,俄語語言學家。1941年畢業於莫斯科外語師範學院法語系,曾任莫斯科地質勘探出版社、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技術編輯。1945年被授予“衛國戰爭期間英勇勞動獎章”。1946年隨其夫李立三來到中國,任哈爾濱俄語專科學校教員。新中國成立後,李莎即在北京外語學院任教授,並擔任人民文學出版社俄語編輯部顧問。

李莎培養了大批俄語專業工作者,並為俄語教材的審定做出了很大貢獻,是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主編有《蘇聯當代文學原著選讀》,譯有《水怪》、《春芽》等。

戈沙戈沙

戈沙(1931—),黑龍江人,高級編輯、畫家。195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西北畫報社創作室主任,《長春畫報》編輯,吉林日報社美術組主任、高級編輯。主要從事報刊插圖、油畫、版畫的創作。曾有許多作品獲獎。如版畫《古老的歌》獲日中藝術交流金獎,《山村女教師》獲全國少數民族美術展覽佳作獎,《布達拉官》獲全國第十屆版畫展銅牌獎。戈沙還出版有《戈沙版畫選》、《戈沙絲綢之路版畫選》、《蘇聯藏書票選》等。

林虎(1927—),山東招遠人,中俄混血兒。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林虎的祖籍是山東招遠,原本不姓林。他的父親是漢族,為生活所迫,早年闖關東來到哈爾濱,在一個白俄家中扛活。他與一個俄羅斯姑娘相愛結婚。林虎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有一年的冬天外出做工的父親被凍死了。不久,母親和弟弟也被霍亂奪去了生命。在無奈中,姐姐被人領走,林虎也被送進了孤兒院,後被一姓林的人家收養。後任東北軍區航空處飛行隊飛行員、空軍混成旅飛行大隊大隊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副團長。曾擊落擊傷敵機各一架。後任軍區空軍飛行技術檢查主任、空軍師長。1958年指揮部隊空戰,一次擊落台灣空軍飛機兩架、擊傷一架。後歷任軍區空軍軍訓部部長、空軍副軍長、空軍指揮所主任、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空軍學院副院長、空軍副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曾獲三級解放勳章。1994年10月退役。1997年8月24日下午,已經年逾70歲的林虎將軍親自駕駛蘇30戰鬥機進行測試飛行,並在飛行過程中做出“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其著作有:《保衛祖國領空的戰鬥——新中國二十年國土防空作戰回顧》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中文名稱人口
Hàn Zú 漢族1,230,117,207
Zhuàng Zú壯族16,178,811
Mǎn Zú滿族10,682,263
Huí Zú 回族9,816,802
Miáo Zú 苗族8,940,116
Wéiwúěr Zú 維吾爾族8,399,393
Tǔjiā Zú土家族8,028,133
Yí Zú彝族7,762,286
Měnggǔ Zú蒙古族5,813,947
Zàng Zú藏族5,416,021
Bùyī Zú布依族2,971,460
Dòng Zú侗族2,960,293
Yáo Zú 瑤族2,637,421
Cháoxiǎn Zú朝鮮族1,923,842
Bái Zú白族1,858,063
Hāní Zú哈尼族1,439,673
Hāsàkè Zú哈薩克族1,250,458
Lí Zú黎族1,247,814
Dǎi Zú 傣族1,158,989
Shē Zú畲族709,592
Lìsù Zú傈僳族634,912
Gēlǎo Zú仡佬族579,357
Dōngxiāng Zú東鄉族513,805
Gāoshān Zú 高山族458,000
Lāhù Zú拉祜族453,705
Shuǐ Zú水族406,902
Wǎ Zú佤族396,610
Nàxī Zú納西族308,839
Qiāng Zú羌族306,072
Tǔ Zú 土族241,198
Mùlǎo Zú仫佬族207,352
Xíbó Zú錫伯族188,824
Kēěrkèzī Zú柯爾克孜族160,823
Dáwòěr Zú達斡爾族132,394
Jǐngpō Zú景頗族132,143
Màonán Zú毛南族107,166
Sǎlá Zú撒拉族104,503
Bùlǎng Zú布朗族91,882
Tǎjíkè Zú塔吉克族41,028
Āchāng Zú阿昌族33,936
Pǔmǐ Zú普米族33,600
Èwēnkè Zú鄂溫克族30,505
Nù Zú怒族28,759
Jīng Zú京族22,517
Jīnuò Zú基諾族20,899
Déáng Zú德昂族17,935
Bǎoān Zú保全族16,505
Éluōsī Zú俄羅斯族15,609
Yùgù Zú裕固族13,719
Wūzībiékè Zú烏孜別克族12,370
Ménbā Zú 門巴族8,923
Èlúnchūn Zú 鄂倫春族8,196
Dúlóng Zú獨龍族7,426
Tǎtǎěr Zú塔塔爾族4,890
Hèzhé Zú赫哲族4,640
Luòbā Zú珞巴族2,9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