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

侗族

侗族(侗語作 Gaeml)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產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侗族人口總數為296萬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為287萬人,十年人口減少近10萬人。侗族的名稱來自“溪洞”,這是當地人傳統的行政單位,今天當地還有許多地名叫“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這些地方居民統稱為侗族。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20世紀50年代創製了侗文,現通用漢文。

基本信息

名稱

侗族自稱Gaeml(發音近似於漢語的“乾”、“佄”或“更”字),依據聯合國倡導的“名從主人”原則,國際標準譯名為“Kam”、“KamPeople”。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見於宋代文獻。明、清兩代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概況

侗族侗族

侗族是一個愛美、善於創造美,富有浪漫詩情的民族。有專家指出,侗族的生產生活生存方式就是“詩意的生存”,侗語“多耶”二字,翻譯成漢語就是“踏歌而舞”。它以歡樂、友誼、安定、團結為永恆的主題,傳達“平等、和諧、大同”的理想。侗族有史以來就喜歡聚集在一起以這種形式歌唱生活憧憬未來。歌者唱完一句,大家就應和一聲“呀羅耶,耶羅嗬!”鼓樓、侗寨洋溢著無邊的歡樂。

侗族(dòngzú)(TheKamPeople)主要分布在貴州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交匯處,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幾萬。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人口數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萬多名說北侗族話的人生活在中國南部貴州省和湖南省交界處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縣和貴州省的天柱縣

侗族使用侗語,屬壯侗語系,分南、北部兩種方言。原無文字,沿用漢文,1958年設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漢文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以生產魚粳稻為主,選育栽培有本民族獨特優質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SweetRice);善用稻田養魚,創造和傳承了以“稻魚鴨共生”為特點的侗鄉有機農業文化遺產。有自己的民間戲曲——侗戲。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標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式,可遮蔽風雨的橋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陽風雨橋,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橋上建有五座多腳寶塔,通道兩側有欄桿,形如遊廊。橋樑結構不用一根鐵釘,只在柱子上鑿穿洞眼銜接,斜穿直套,結構精巧,十分堅固,令人嘆為觀止。

侗族的簫、笛、蘆笙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台、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建築中的代表有:風雨橋吊腳樓

歷史

侗族侗族
雖然歷史學家們都普遍認為侗族源於古代百越,但具體源於百越中的哪一支,尚無定論。秦、漢時期,在今廣東、廣西一帶聚居著許多部族,統稱之為“駱越”(“百越”的一支)。多數學者認為侗族是起源於“駱越”,也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是起源於“乾越”。魏晉以後,這些部族又被泛稱為“僚”。

侗族的社會歷史直到唐代以前仍處在原始社會發展階段。在漫長的原始社會裡,侗族先民已經掌握了原始的稻作技術,馴養了家畜,還學會了釀酒,可能也繼承了古越人較高的銅鐵冶鑄工藝。精神文化方面,產生了原始自然觀以及反映這些思想意識和物質生產的原始文學。

明代鄺露所著的《赤雅》中說,侗族也是屬於“僚”的一部分。侗族的分布和屬於“百越”系統的壯、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鄰,語言同屬壯侗語族,風俗習慣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侗族可能是由“駱越”的一支發展而成。侗族經過原始社會發展階段,於唐代由原始社會直接向封建社會過渡;有的人認為經過奴隸社會發展階段。

唐代開始,侗族由原始社會直接向封建社會過渡。由於從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區建立羈縻州、土司制度,社會處在早期封建社會階段。清初實施“改土歸流”,清朝對侗族人民進行直接統治,土地日益集中,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從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區建立羈縻州、土司制度,社會處在早期封建社會。清初實施“改土歸流”,清朝對侗族人民進行直接統治,土地日益集中,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

民國時期則在侗區實行保甲制度,進一步加快侗族封建社會的發展。但是侗族社會內部發展不平衡,某些氏族組織殘餘,例如以地域為紐帶具有部落聯盟性質的“款”,仍普遍存在。每個氏族或村寨,皆由“長老”或“鄉老”主持事務,用習慣法維護社會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鄰村寨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聯合。“小款首”由寨內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議定的“款約”必須遵守,款民大會是最高權力組織,凡成年男子均須參加,共議款內事宜。這種組織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華民國初期。

信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樹、巨石、水井、橋樑均屬崇拜對象。以女姓神“薩歲”(意為創立村寨的始祖母)為至高無上之神,每個村寨都建立“薩歲廟”。以雞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測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藝術

敘事詩歌

侗族侗族
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其中抒情詩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

敘事詩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民間文學的一項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習慣法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以《珠郎娘姆》、《莽歲》、《三郎五妹》、《蟬之歌》等流傳最廣。音樂曲調既多又美。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大歌”聲音洪亮,氣勢磅礴,節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語稱ki212,俗稱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調歡快流暢,為侗族所特有。民間的故事傳說,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表現手法富於浪漫性,體現了侗族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追求光明、戰勝邪惡的善良願望。侗戲是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的,始於19世紀初,相傳是黎平侗族吳文彩(約1798~1845)所創。台步簡單,動作純樸,曲調唱腔多樣。演唱時,用胡琴、“格以琴”伴奏,擊鑼鈸鼓鬧場,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標準英文譯名:KamGrandChoirs)是中國侗族地區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侗族大歌主要流行於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其中心區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含今黎平縣岩洞、口江、雙江、永從、肇興、水口、龍額及從江縣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民間習慣稱這些地區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

大歌——侗語稱“嘎老”(Gal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隊)才能演唱,參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幾乎每個侗寨都有歌隊,有的侗寨多達10來個歌隊。對歌、賽歌一般在“侗年節”、“吃新節”、“春節”等節日。更為有趣的是村與村,寨與寨舉行對歌比賽活動。那時,男女青年們不斷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對方,彼此含情脈脈,他們常常通過唱大歌的這種形式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於是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歌與侗家人的社會生活戚戚相關,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種民歌,特別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們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漢字有書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這首侗家的歌謠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從古至今,他們敘事、傳史、抒情等都是通過口傳心授。也正因為如此,侗族文化儘管經受過歷史的風風雨雨、人間滄桑,它仍以一枝獨秀保存下來,並逐步引起世人的關注。

民間舞蹈

侗族民間舞蹈,有“哆耶”、蘆笙舞和舞龍舞獅等。“哆耶”是民眾性的集體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牽手搭肩,圍成圓圈,邊走邊唱。蘆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蘆笙邊吹邊舞的集體舞蹈。樂器除上述者外,還有侗笛、嗩吶等。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侗族“大歌”宏亮磅礴而自由。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調歡快流暢的琵琶歌亦為侗族所特有。始於19世紀初的侗戲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台步簡單,動作純樸,曲調唱腔多樣,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手工藝品

侗族的手工藝品有挑花刺繡彩繪雕刻剪紙、刻紙、藤編、竹編。

侗族刺繡

侗族刺繡侗族刺繡
刺繡是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有服飾上刺繡各種圖案花紋、人物、禽獸、花卉、草蟲,形象生動,色彩絢麗而調和。銀飾有頸圈、項鍊、手鐲、耳環、戒指、銀簪、銀花。紡織品有侗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後塗蛋白的“蛋布”,顏色鮮亮,為侗族固有衣料。

侗族刺繡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富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亮麗和諧彩、高雅凝重的品質和鮮明的民族風格,成為中國有名的繡品之一。在博覽會上,侗族織錦侗族刺繡的製作技藝,精美無比的織繡工藝吸引了數萬觀眾到廣西展區參觀。

侗族刺繡的藝術品繁多,頭巾圖案、嬰兒背帶、婦女胸兜、布花鞋、鞋墊、菸袋、挎包刺繡等內容相當廣泛。

2010年10月,由中國文化部、山東省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三江縣侗族刺繡、侗族織錦2個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加博覽會,並獲得了“優秀組織獎”,三江縣的石侗娟、石漢群獲得了“傳承人展示獎”。

服飾

春節侗族服裝春節侗族服裝
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女子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俗稱為“腕襟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

女裙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

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繡品,其造型古老、繡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繡,侗錦、侗布、挑花、刺繡等手工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繡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髮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繡,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繡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繡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繡飾。

侗族刺繡侗族刺繡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托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繡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

飲食

食俗

侗族侗族
侗族分布在中國南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處。侗族種植水稻,稻田養魚,魚糧兼營。出產木耳、香菇、竹筍(玉蘭片)、柑橘等。

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糯、白糯、禿殼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們將各種米製成白米飯、花米飯、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時不用筷子,用手將飯捏成團食用,稱為“吃摶飯”。

侗族一般習慣於清晨做好一天的飯菜,帶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摶飯”尤為甘美,有“一家蒸飯,全寨飄香”之說。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蔥花、茶油等混合製成的稠濃湯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飢。與飯、茶配套的,還有蔬菜、魚鮮、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飲料,食源廣博而異雜。

蔬菜大多製成酸萊。製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置於火塘邊加溫,使其發酵,製成酸湯,然後用酸湯煮魚蝦、蔬菜,作為日常最常見的菜餚。

魚鮮包括鯉魚、鯽魚、草魚、鱔魚、泥鰍、小蝦、螃蟹、螺螄、蚌之類,可製成火烤稻花鯉、草魚羹、鮮炒鯽魚、吮棱螺、酸小蝦、酸螃蟹等風味名餚。民間經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製作。醃魚、醃豬排、牛排及醃雞鴨則以筒制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製作醃魚以入冬最佳,醃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

肉品主要是豬、牛、雞、鴨肉,吃法與漢族差別不大。瓜果有刺梅、獼猴桃、烏柿、野楊梅、野梨、藤梨、飽飯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樹嫩皮、香草根等。

其中,櫟木的果實可做成豆腐,“香樹”的皮可潔白牙齒,油茶樹上長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腳蛇、幼蟬、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魚、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長大的松香雞和松香豬,侗族均能巧加利用。

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鮮美的雞絲凍菌,還有可制粑粑與冬粉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長的細微苔絲,隨處可見的竹筍。飲料主要是家釀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葉、果汁。

據粗略估計,侗族的常見食料不少於五百種,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地上長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無不取食。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很強的生存適應能力。

侗家能用生薑製成各種醬菜。可加工成醃姜、鼓姜、糖姜、條姜、五味姜、油姜、姜酒等銷往各地。

湘西一帶侗族姑娘擅長用柚子皮、冬瓜皮等雕成魚鳥花草各種形狀,用白糖漬成蜜餞,待客時,小的泡菜用,大的盛盤中餉客。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飯最香,甜米酒最醇,醃酸菜最可口,葉子煙最提神,酒歌最好聽,宴席上最歡騰。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藝複雜而細緻,品種繁多。例如:加蘇子汁的叫紅侗粑,加楊桐葉的叫黑侗粑,帶餡的叫豆沙侗粑、棗泥侗粑等。宴客時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餞花卉;席上要備暢銷全國的“五味姜”,清香適口的“油茶”,清甜軟糯的“黑珍珠飯”,水牛調製的“酸龍肉”,以及聞名遐邇的“醅草魚”,為的是賓主一起歡聚共樂。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製的米酒,度數不高,淡而醇香。

最有特色的要數客人進寨時特殊的迎賓儀式——“攔路酒”了。侗家人在進入寨子的在門樓邊設定“路障”,擋住客人,飲酒對歌,你唱我答,其歌詞詼諧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礙物,恭迎客人進門。入座後又是換酒“交杯”,鄰居或自動前來陪客,或將客人請到自己家中,或“湊份子”在鼓樓中共同宴請,不分彼此.酒席上還有“雞頭獻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攏飯”、“喝轉轉酒”等規矩。

侗族的飲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門坎上吃飯,忌諱看別人吃東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間不許外人入寨;喪期孝子忌葷吃素,但魚蝦不限等。

侗族崇拜龍,天邊出現彩虹,稱做“龍喝水”,誰家也不能去挑水,也不能用手指虹。還崇拜魚,認同族或認親時,先問對方是否知道三魚共頭(其先民的圖騰符號),若答得出,便認為是同族人。每逢婚喪嫁娶等大事,請客送禮都離不開魚。

主食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乾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飢,故常稱“吃油茶”。

建築

侗族建築圖冊侗族建築圖冊

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風雨橋鼓樓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全長64.4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侗寨鼓樓,鼓樓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為四方形,樓頂是多角形狀,樓的層數均為單數,如9、11、13、15、17,樓頂懸有象徵吉樣的寶葫蘆。十幾層的鼓樓,全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顆鐵釘。檐下的如意斗拱,飛檐翹角,非常精巧。檐板上繪有各種古裝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或生活風俗畫,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整個鼓樓,遠觀巍峨莊嚴,氣勢宏偉,近看親切秀麗,玲瓏雅致。在過去,鼓樓的功用是昌鼓在樓頂,以便寨老擊鼓報警和擊鼓議事,如今的鼓樓已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學文化和開展娛樂活動的場所

侗族姑娘—狄少英國畫作品侗族姑娘—狄少英國畫作品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戶,小寨三、五十戶,極少單家獨戶。侗族多居於“乾欄”樓房,一般一幢三間兩層樓,左右連“偏廈”,也有三層樓的,樓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雜物、飼養禽畜。樓上住人,前半部為廊,寬二、三米,為一家休息或手工勞動之所;走廊裡邊正間為堂屋,設神龕,左右側為火塘,上面有烘烤禾穀的吊炕,這是取暖、煮飯的地方。臥室設於兩側偏廈或第三層樓上,頂樓存積糧食、糯禾多掛在上面,有的在寨邊建立禾晾,便於防火。

融水侗族村寨鼓樓、風雨橋所存很少,大年一帶原有的鼓樓均已毀於火災,僅有重建的歸合鼓樓。

每當夜幕降臨,鼓樓燈火輝煌,夜校學員在此潛心學文化。每逢佳節,村民歡聚鼓樓坪,歡慶起舞,男女唱歌,熱鬧非凡。聞名於世的“侗族大歌”,就常在這裡傳唱。廣大的青年男女,更把鼓樓作為傳播愛情種子的樂園,在這裡“行歌坐月”,輕歌曼舞,互相傾訴愛慕之情。鼓樓是侗寨的心臟,是侗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外形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築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致,如飛似躍之感。鼓樓是侗族村寨標誌性的建築,凡是侗寨,必有鼓樓。據侗族老人的介紹,鼓樓被喻為侗寨的“遮蔭樹”,如果寨子裡沒有了“遮蔭樹”,寨子就沒有凝聚力,就不會發達興旺。

風雨橋

風雨橋風雨橋

在侗鄉能和鼓樓媲美的,是侗寨的風雨橋,俗稱花橋。凡侗族人聚居地區,有河必有橋,橋樑全都建築在村前寨後的交通要道上。大部分為木橋,還有石拱橋石板橋竹筏橋等,寬四五米。青石作墩,杉木鋪橋面,上面是瓦頂長廊。長廊兩旁設欄桿長凳,形如遊廊,可供行人躲避風雨,觀賞休憩。

風雨橋極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築之一。因橋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坐落在廣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陽撟是風雨橋的代表。這座橋始建於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樑橋,全長76米,寬3.4米,高10.6米。在5座青石橋墩上,架四五尺圍大的6根連排杉木兩層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頂的樓閣相間,接連構成一條長廊式走道橋面,走道兩旁設長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樓閣和廊檐繪精美侗族圖案。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

鼓樓

鼓樓通體全是本質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由於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不朽不斜。鼓樓,顧名思義,內設有鼓。鼓樓最頂層懸掛著一面長鼓,平時村寨里如果有重大的事情,就會有人登樓敲鼓,召集村民商議。在侗族歷史上,凡有外來官兵騷擾,由寨中“頭人”登樓擊鼓,鼕鼕鼓聲響徹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來。無事是不能隨便登樓擊鼓的。從外觀上來看,侗族鼓樓是一種極富有視覺效果的建築。一座建好的鼓樓,樓頂是連串葫蘆形的頂尖,塔尖猶如芒刺一般,直刺蒼穹。中部是層層疊樓,形如寶塔的樓身。樓檐一般為六角、八角,六角的俗稱“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翹角,它的重檐層層疊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鼓樓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寬大結實的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一個或方或圓的大火塘。從基本的輪廓和整體的形式上來說,鼓樓的形態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大體上在不脫離杉樹原型的基礎上揉合漢族密檐多層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樓塔形。鼓樓形態的第二個特徵是它的高密度重檐疊加的樓體塔身。鼓樓在重檐數上皆為單數。侗寨建鼓樓都由全寨人集資修建。

鼓樓的用途:一是侗寨的標誌。二是侗族族姓的標誌(如肇興五個房族五座鼓樓)。三是侗族民眾休閒的場所。四是年輕人社交的場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會議事的重地。七是傳遞信息或報警的工具(登樓擊鼓)。一句話是侗族人民希望和精神的寄託,是全寨政治、文化、娛樂和社交的中心。由於鼓樓不可替代的作用,使鼓樓的修建成了建寨的第一要務,那就是建寨要先建樓。有寨先有樓。

社會

侗族侗族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侗族地區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在帝國主義、清朝官吏、封建地主以及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下,侗族人民的生活極端貧困。一直到解放前的侗族地區,封建地主經濟仍占主要地位。有的地方地主每人平均占有土地為貧下中農的20倍以上,地主階級通過地租向農民進行剝削。商業資本與高利貸資本對農民的剝削也極其嚴重。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反動政府在侗族地區實行了反動的保甲制度,利用一些封建上層人物充當偽鄉、保長,為虎作倀,並以“連保連坐”的方式對勞動人民進行法西斯統治,使侗族人民陷於無限痛苦的深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8月19日,廣西龍勝縣侗族人民和壯、瑤、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龍勝各族自治縣。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1986年9月22日建立了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貫徹和實施,實現了侗族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這些自治地方先後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1954年,三江侗族自治縣採用民主協商改革的方式,進行了土地改革。接著,這些自治地方又分別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使侗族地區發生了變化。這些地方紛紛採用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糧食產量逐年增長。農、林、牧、副、漁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地方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建立機械、化肥、水泥、造紙等中小型地方工業。三江侗族自治縣大部分村寨用上了電。水電事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前,黔東南僅有不到500公里的公路;湘黔鐵路橫貫黔東南,並且縣縣有了公路,鄉鄉通了汽車。

解放前,每縣僅有中學l所,國小最多不過3所;中學已普及到區,國小已普及到在隊,已有大批青年進入中等學校以至大學深造。各級各類學校已培養造就出大批侗族出身的國家幹部、教員、技術員、工程師,專家和學者。有的侗寨,還自己動手,辦起了業餘夜中學。過去,侗族人民生病求巫信鬼,而今已延醫治療。天花、瘧疾、霍亂、痢疾等惡性傳染病已基本消失,有效地保證了人民的健康,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不少人家有了縫紉機、腳踏車、收音機、電視機。

風俗

社交活動

月也

月也”,是這一村民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閒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鹹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

塞寨門

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

行歌坐月

“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

玩山

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

走姑娘

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

換記

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

搶花炮

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民眾常於夏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匯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沖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婚禮習俗

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後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習俗。解放前,侗族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婦女禁觸銅鼓;男人或長輩在樓下,不準上樓。侗族姑娘在婚後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積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繼承家業,無繼承人的可招贅養子。

侗族婚禮禁忌:

1)忌同姓結婚。

2)五行相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

3)屬相相衝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龍怕虎、馬怕牛、金雞見犬淚交流之說)。

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親。

5)忌寅年婚嫁。

6)忌接親時碰見孕婦、喪事

7)新嫁娘忌在半路說話。

8)新娘進新郎家門時忌碰見新郎家人,全家要迴避,否則不睦。

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實。

10)已嫁之女,回娘家時忌開禾倉、拿炊具。

喪葬習俗

喪葬一般同漢族,行土葬。個別地區還有停葬習俗,人死入殯後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都死亡以後,才一同擇日安葬。

節日

侗族侗族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曆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

吃社飯(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飯之俗,但不搞什麼活動。將田園、溪邊、山坡上的鮮嫩社蒿(香蒿、青蒿)採擷回家,洗淨剁碎,揉盡苦水,焙乾,與野蒜(胡蔥)、地米菜、臘豆乾、臘肉干等輔料摻合糯米(可摻部分粘米,但需先將粘米煮成半熟後摻入糯米)蒸或燜制而成,吃起來別有風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進健康。其中侗族的年節被稱為行年。

禁忌

戶內供奉祖先的神龕,為最神聖之處。一切兇器,刀、松、劍、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準放置其上。否則,為對神大不敬,會招致懲罰。寨內舉行祭禮活動期間,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標誌為用斑茅草打4個結,結成十字,懸於寨子口處。

人口

位次 地區 總人口 侗族人口 占侗族
人口比重(%)
占地區少數民族
人口比重(%)
占地區
人口比重(%)

合計 1,245,110,826 2,962,911 100 2.813 0.238

31個省份合計 1,242,612,226 2,960,293 99.912 2.813 0.238
1 貴州 35,247,695 1,628,568 54.965 12.212 4.620
2 湖南 63,274,173 842,123 28.422 13.136 1.331
3 廣西 43,854,538 303,139 10.231 1.801 0.691
4 湖北 59,508,870 69,947 2.361 2.693 0.118
5 廣東 85,225,007 55,870 1.886 4.402 0.066
6 浙江 45,930,651 17,906 0.604 4.529 0.039
7 江蘇 73,043,577 9,528 0.322 3.666 0.013
8 福建 34,097,947 5,768 0.195 0.988 0.017
9 雲南 42,360,089 3,498 0.118 0.025 0.008
10 重慶 30,512,763 2,585 0.087 0.131 0.008
11 河北 66,684,419 2,317 0.078 0.080 0.003
12 上海 16,407,734 1,970 0.066 1.897 0.012
13 四川 82,348,296 1,940 0.065 0.047 0.002
14 安徽 58,999,948 1,917 0.065 0.482 0.003
15 北京 13,569,194 1,616 0.055 0.276 0.012
16 江西 40,397,598 1,564 0.053 1.244 0.004
17 海南 7,559,035 1,350 0.046 0.103 0.018
18 河南 91,236,854 1,314 0.044 0.115 0.001
19 山東 89,971,789 1,245 0.042 0.197 0.001
20 新疆 18,459,511 946 0.032 0.009 0.005
21 黑龍江 36,237,576 940 0.032 0.053 0.003
22 遼寧 41,824,412 799 0.027 0.012 0.002
23 山西 32,471,242 632 0.021 0.613 0.002
24 內蒙 23,323,347 540 0.018 0.011 0.002
25 天津 9,848,731 521 0.018 0.195 0.005
26 吉林 26,802,191 519 0.018 0.021 0.002
27 陝西 35,365,072 509 0.017 0.289 0.001
28 甘肅 25,124,282 380 0.013 0.017 0.002
29 青海 4,822,963 148 0.005 0.007 0.003
30 寧夏 5,486,393 128 0.004 0.007 0.002
31 西藏 2,616,329 66 0.002 0.003 0.003

現役軍人 2,498,600 2,618 0.088 2.344 0.105

根據第5次人口普查數據,湖南全省侗族人口842123人,主要聚居在懷化市和邵陽市。懷化市有808155人,約占96%,其中新晃侗族自治縣193678人,芷江侗族自治縣175030人,會同縣173947人,通道侗族自治縣156719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63962人,鶴城區10370人,漵浦縣6214人,其餘散居在該市各縣。邵陽市有22170人,占湖南侗族人口的2.63%,為僅次於懷化的第二大侗族人口分布地,其中綏寧縣13973人,城步苗族自治縣3498人,武崗市1765人,洞口縣1597人。此外,全省各地亦有侗族分布。其中長沙市3357人,株洲市910人,湘潭市832人,衡陽市794人,岳陽市384人,常德市663人,張家界市325人,益陽市571人,郴州市466人,永州市771人,婁底市681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44人。

名人

粟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大將。

王天培北伐名將。

楊至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

龍大道:革命烈士,中共早期高級幹部,上海工人運動負責人之一。

林三湘、林四湘:雙子組合成員,侗族文化形象大使。

吳虹飛:知名記者,中國搖滾樂隊“幸福大街”的主唱。

李婷:中國跳水運動員,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雙人10米跳台金牌得主。

陸永: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重男子85公斤級金牌得主。

卓定濤:2009年度中國十大原創歌手,09年度獲得美國總統提名獎項“奧馬獎”得主。

楊勵:80後書法家。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廣西工作委員會委員兼創作委員會主任、廣西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等級考試高級培訓師。2012年被評為“廣西十佳雙優書法家”稱號。

劉文杰:2009年加入信樂團成為主唱。

毛若懿:2013年timez組合成員之一

網路

侗族侗族
從1999年開始,侗族就開始涉足網際網路網站的相關區域。有政府部門的網站陸續出現,做為政府對外開放信息的平台。

列舉一下侗族網站中排名靠前的幾個網站:

1、中國侗族網

2、黔東南少數民族網

3、侗人論壇

4、通道縣網

5、貴州少數民族網

6、【侗族之窗

7、天下侗族網

8、中國侗鄉

9、黎平侗族網

10、三江侗族線上

11、侗族侗文網

12、侗族風情網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中文名稱人口
Hàn Zú 漢族1,230,117,207
Zhuàng Zú壯族16,178,811
Mǎn Zú滿族10,682,263
Huí Zú 回族9,816,802
Miáo Zú 苗族8,940,116
Wéiwúěr Zú 維吾爾族8,399,393
Tǔjiā Zú土家族8,028,133
Yí Zú彝族7,762,286
Měnggǔ Zú蒙古族5,813,947
Zàng Zú藏族5,416,021
Bùyī Zú布依族2,971,460
Dòng Zú侗族2,960,293
Yáo Zú 瑤族2,637,421
Cháoxiǎn Zú朝鮮族1,923,842
Bái Zú白族1,858,063
Hāní Zú哈尼族1,439,673
Hāsàkè Zú哈薩克族1,250,458
Lí Zú黎族1,247,814
Dǎi Zú 傣族1,158,989
Shē Zú畲族709,592
Lìsù Zú傈僳族634,912
Gēlǎo Zú仡佬族579,357
Dōngxiāng Zú東鄉族513,805
Gāoshān Zú 高山族458,000
Lāhù Zú拉祜族453,705
Shuǐ Zú水族406,902
Wǎ Zú佤族396,610
Nàxī Zú納西族308,839
Qiāng Zú羌族306,072
Tǔ Zú 土族241,198
Mùlǎo Zú仫佬族207,352
Xíbó Zú錫伯族188,824
Kēěrkèzī Zú柯爾克孜族160,823
Dáwòěr Zú達斡爾族132,394
Jǐngpō Zú景頗族132,143
Màonán Zú毛南族107,166
Sǎlá Zú撒拉族104,503
Bùlǎng Zú布朗族91,882
Tǎjíkè Zú塔吉克族41,028
Āchāng Zú阿昌族33,936
Pǔmǐ Zú普米族33,600
Èwēnkè Zú鄂溫克族30,505
Nù Zú怒族28,759
Jīng Zú京族22,517
Jīnuò Zú基諾族20,899
Déáng Zú德昂族17,935
Bǎoān Zú保全族16,505
Éluōsī Zú俄羅斯族15,609
Yùgù Zú裕固族13,719
Wūzībiékè Zú烏孜別克族12,370
Ménbā Zú 門巴族8,923
Èlúnchūn Zú 鄂倫春族8,196
Dúlóng Zú獨龍族7,426
Tǎtǎěr Zú塔塔爾族4,890
Hèzhé Zú赫哲族4,640
Luòbā Zú珞巴族2,9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