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

侗寨

侗寨即侗族村落,大多就其地形,依山傍水,整體布局在大致分為平壩型、山麓型、山脊型和山谷型種。 一般侗寨由風雨橋、鼓樓、涼亭、寨門、吊腳樓、井亭、晾天架、薩殿組成。侗寨中央或寨邊拔地而起、巍峨壯觀的建築,就是侗寨建築的獨特標誌鼓樓,大多侗寨的鼓樓與戲台、蘆笙坪三者一體,是村民集會、娛樂、議事的重要場所。小黃村居民均系侗族,過去我們常用"詩的故鄉,歌的海洋"來形容少數民族地區善於歌唱的情況,而這樣的形容只有用在小黃侗鄉也許才使人感覺名符其實。

基本信息

簡介

侗寨即侗族村落,大多就其地形,依山傍水,整體布局在大致分為平壩型、山麓型、山脊型和山谷型種。 一般侗寨由風雨橋、鼓樓、涼亭、寨門、吊腳樓、井亭、晾天架、薩殿組成。

侗寨組圖侗寨組圖

走 過侗寨,如虹飛架的風雨橋橫臥溪河,是侗鄉的重要交通設施,也是侗民祈福護寨的精神寄託。跨過福橋,是一片鬱鬱蔥蔥、古木參天、翠綠如海的風水林,被侗民珍視為龍脈的崇拜圖騰物。一條蜿蜒曲折、古樸厚重的青石板路連線侗寨。寨寨都有寨門。走進寨門,撲入眼帘的是鱗次櫛比的乾欄式吊腳樓。侗寨中央或寨邊拔地而起、巍峨壯觀的建築,就是侗寨建築的獨特標誌鼓樓,大多侗寨的鼓樓與戲台、蘆笙坪三者一體,是村民集會、娛樂、議事的重要場所。完整的侗寨還有薩殿、飛山宮、祖宗廟、文廟、城隍廟和南嶽軍團等宗教設定。在侗寨建築中,侗族民居吊腳樓很有特色,它既保留古越人"乾欄"式建築風格,又吸引中原建築的特點。在嚴格對稱的原則下,各個建築物之間有機相聯,形成多樣變化、均衡統一的整體,整個村寨的民居構成了一幅錯落有致,緊密相連,豪華大氣,天人合一的壯麗畫卷。

知名侗寨

肇興侗寨

侗寨鼓樓侗寨鼓樓

肇興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是黔東南侗族地區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占地18萬平方米,居民800餘戶,4000多人,號稱"黎平第一侗寨","天下第一侗寨"。肇興侗寨四面環山,寨子建於山中盆地,一條小河穿寨而過。寨中房屋為乾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頂復小青瓦,古樸實用。肇興侗寨全為陸姓侗族,分為五大房族,分居五個自然片區,當地稱之為"團"。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

肇興侗寨是黔東南侗族地區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占地18萬平方米,居民800餘戶,4000多人,號稱"黎平第一侗寨"。

黎平侗寨

黎平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邊緣。侗鄉黎平旅遊原生的山水自然風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多彩的民俗風情珠聯璧合。更以原汁原味、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獨樹一幟。

最值得推薦的是其各種建築形式鼓樓、花橋是侗寨的標誌性建築,鼓樓造型美觀、結構獨特、不用一釘一鉚,利用槓桿力學原理,鑿榫銜接而成。花橋集橋、廊、亭為一體,橋身全部用杉木橫穿直套,鉚眼相接。

堂安侗寨

侗寨風雨樓侗寨風雨樓

肇興東去6公里處的一個白雲繚繞的地方,寨門、鼓樓、花橋、亭閣若隱若現,宛如瓊樓玉宇,這便是堂安侗寨村,是中國與挪威兩國政府共同興建的"侗族生態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態博物館,其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古樸優美。

堂安侗寨是人類返璞歸真的範例,歷史悠久,有著深遠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有著侗族文化以及侗族風情研究價值,有著侗民族旅遊資源開發價值和人類生態保護價值。

堂安村共有居民170多戶,800多人,散居在"班柏"和"幾定"嶺及其間的"貴近"沖里,各式各樣的吊腳樓以沖里的鼓樓為主心,大多呈南北向。全寨人以贏、陸兩姓為主,另外還有潘、藍、吳、楊、石等五姓,千百年來,他們和諧相處在這塊土地上。

堂安侗寨堂安侗寨

生態博物館不同於通常概念的博物館,沒有固定的館舍,其外延涵蓋了整個社區及居民生活、生產的周邊環境。堂安生態博物館,其內涵就是這整個村寨和周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小黃侗寨

遊客在小黃侗寨遊客在小黃侗寨

小黃侗寨位於貴州從江縣高增後坡的山頂上,距高增鄉約15公里,距從江縣城20多公里。小黃侗寨如今早已是天 下聞名的"侗歌之鄉"和"音樂天堂"了,到那裡去旅遊的確別有情趣。小黃村居民均系侗族,過去我們常用"詩的故鄉,歌的海洋"來形容少數民族地區善於歌唱的情況,而這樣的形容只有用在小黃侗鄉也許才使人感覺名符其實。因為小黃村不僅人人會唱歌也愛唱歌,而且村中正式的歌隊就有20多支,成員有1000餘人。這樣的情況在別的地方顯然是不多見的。

小黃包括小黃、高黃、新黔三個寨子,有600多戶、3000多人。小黃的侗歌在侗鄉中很有名,侗語稱之為"嘎小黃",即"小黃的歌"。

"侗歌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清泉閃光",無論這些名號有多么動聽,都比不上小黃的歌聲悅耳。大山深處的小黃與外界交流十分有限,整個村寨都保持了比較原始的風貌,許多古老的習俗也被完好地保留下來,演唱大歌便是其中之一。

小黃的侗家姑娘不僅極善於歌唱,而且非常熱情。對於遠方客人想聽歌的請求,她們的回答便是讓你坐在她們的膝蓋上聽她們演唱。這種古樸風俗時常使得遊客手足無措,其實,入鄉隨俗才好。在小黃,回歸自然是最佳的選擇。

侗寨失火

失火前的報京侗寨失火前的報京侗寨

新華網貴陽1月26日電(記者 李黔渝)記者從貴州省鎮遠縣宣傳

部了解到,鎮遠縣報京鄉報京侗寨25日晚發生寨火,100餘棟房屋被燒毀,目前大火已經被撲滅。

據了解,寨火發生在2014年1月25日晚23時30分左右,截至26日3時50分許,火勢已得到全面控制,目前尚未發現人員傷亡。

報京大寨是黔東南北部地區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國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報京大寨距離鎮遠城南39公里,居住著470餘戶、2000名侗族同胞,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接到事故報告後,當地消防、公安、醫療、應急等部門組織約500餘人全力撲救。目前,災民安置及善後處理事宜正在進行中,失火原因及經濟損失情況正在進一步調查。

火災1火災1

另據中新網,記者電話採訪當地縣城郭姓居民獲悉,火災大致發生在

凌晨,火勢大時竄起數米高的火苗,將黑夜變成了白天。“站在遠處的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大火熊熊,整個寨子都大火淹沒。”

接到寨火報告後,當地政府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公安、消防、民政等約500餘名救援人員趕赴現場全力撲救,同時,及時協調周邊縣消防大隊官兵增援。現場救援人員通過電話告訴記者:“太慘了,火災過後基本上什麼都沒有了!”

牛王爭霸

2015年9月6日,是貴州省榕江縣七十二寨民眾自發組織的首屆侗家牛王爭霸賽的第四天,53頭鬥牛在賽場上進行激烈的角逐,爭奪牛王爭霸賽A組冠軍。鬥牛是當地侗族同胞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9月3日至9月6日,貴州省榕江縣七十二寨民眾自發組織首屆侗家牛王爭霸賽,這次牛王爭霸賽有來自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的260頭鬥牛到場參賽,賽場上名牛角逐,場面異彩紛呈。

百里侗文化長廊

百里侗文化長廊又稱“百里侗文化長廊風情線”。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長50公里,在56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保存著524處地上不可移動文物,集中展現出侗族的傳統文化。以皇都侗文化村為中心,沿黃土、芋頭、坪坦、隴城、坪陽一帶,構成了一條保存完好、多姿多彩的百里侗文化長廊,是我國侗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