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修橋

普修橋

普修橋是一種集橋、亭、廊三位一體的橋樑建築,橋長577,寬4,有21個廊間,橋頭和中央設橋亭,兩端有橋門、屋脊,檐角有泥塑龍、鳳、雞等,亭內設有神龕、橋墩用石頭砌成,四墩三孔,橋體龐大,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普修橋普修橋

普修橋坐落於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治西南10公里的黃土鄉坪坦河上。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後毀於洪水,清嘉慶八年(1813)重修,1984年復修。橋全長57.7米,寬4.2米,等分成21廊間。橋廊兩側設定通長直欞窗,四柱 三間排架。橋身為重檐長廊,分設三座橋亭,橋兩端各設一座橋門。橋門為重檐歇山頂,屋脊和檐角泥塑龍、鳳、雞等動物。兩邊橋亭為三重檐,方形平面歇山頂式。中間橋亭有七重密檐,下三層為方形平面,上四層為八角攢尖葫蘆頂,頂尖泥塑青鳥一隻,能轉動,迎風鳴響。橋亭檐角飾獅、鳳、卷草等,起翹高挑,雕塑精緻,曲線優美。橋廊脊泥塑兩組雙龍戲寶,寶珠用小塊玻璃境片組合鑲嵌而成,裝上風葉,風起葉動,聲光交映,美不可言。橋亭、頭門封檐板上彩繪各式各樣花草,橋廊柱、枋塗刷了油漆,五彩繽紛,艷麗多姿。

三座橋亭內設神龕,中亭關聖殿,兩端亭分設始祖祠文昌宮。彩旗匾額掛滿橋廊,顯得珠光寶氣,氛圍熱烈。採用三孔四墩支承橋體,橋墩上架設兩層等分枕木懸臂起挑承重橋面大梁。橋墩用青石質料砌成。南端橋頭,因受地勢影響,建有一座石砌三孔引橋。凡到侗鄉的南賈北客,無不為普修橋的工藝嘆為觀止,留連忘返。

保護

普修橋普修橋

1988年,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行文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公布法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百里侗文化長廊

百里侗文化長廊又稱“百里侗文化長廊風情線”。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長50公里,在56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保存著524處地上不可移動文物,集中展現出侗族的傳統文化。以皇都侗文化村為中心,沿黃土、芋頭、坪坦、隴城、坪陽一帶,構成了一條保存完好、多姿多彩的百里侗文化長廊,是我國侗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