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毽

多毽

哆毽是侗族男女青年喜愛的體育項目。尤以冬、春季為盛,春節期間進入高潮。

簡介

“多毽’即拍毽子。相傳是因插秧時互相拋接秧苗而發明的。宋末時期,就開始用稻草紮成小球或小餅在寨前屋後和山坡上拋打。男女青年非常喜愛。拍多毽的高潮是春節期間,作為一項新年娛樂活動。

種類

毽子可分青草毽、稻草毽、蘆葦毽、雞毛毽四種。稻草毽用稻草紮成,形似葵花。底邊絞成髮辮型,中間以一束稻草作腰帶,壓癟即成。青草毽是用一種叫野雞草的嫩草紮成。蘆葦毽是用蘆葦桿剪成一樣長的小棒,用線連成一體再插入底盤,形同百響鞭炮。雞毛毽是最講究的毽子,用各種顏色的雞毛紮成。毽下用兩層白瓜殼做底,雞毛管上還穿上銅錢和一種叫做“茨谷”的珠子,不但色彩艷麗,而且打胡起來“鏘鏘”作響。

方法

侗族毽子的打法與漢族打羽毛球相似,但不用拍子,只用手打,以拍得最高最遠,接得最穩,落地最少為優勝。其打法多樣,場地也各異。有以鼓樓(整個寨子舉行會議,開展活動的地方)旁為場地的男子單打;有以巷子為場地的女子單打;有在山坡上的男女對打;此外,還有十多人圍成圓圈,象推排球式的團體打。帶競賽性的打法是拍毽者分兩頭對拍,中間站一個人稱“寨工”。“寨工”兩面跑動截擊毽子,被截住的一方,則罰站在中間負責拋毽子,直到截住毽子換罰他人為止。

飛花傳情

侗家的“多毽”能手,一口氣可連續打六、七百次,打法多變,身段優美。如果誰不會“多毽”,會遭到姑娘們的笑話。“多毽”在男女單打中更富有濃郁的愛情色彩。每當節日,年青人總是邀請自己的情侶在山坡上拍毽子。毽子在他們中間飛來飛去,被人們稱為“飛花傳情”。

百里侗文化長廊

百里侗文化長廊又稱“百里侗文化長廊風情線”。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長50公里,在562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保存著524處地上不可移動文物,集中展現出侗族的傳統文化。以皇都侗文化村為中心,沿黃土、芋頭、坪坦、隴城、坪陽一帶,構成了一條保存完好、多姿多彩的百里侗文化長廊,是我國侗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