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

插秧

插秧,指將秧苗栽插於水田中,或指把水稻秧苗從秧田移植到稻田裡。育種的時候 水稻比較密集,不利於生長,經過人工移植或機器移植 讓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間。插秧也是有技巧的,有的人插得很均勻 橫豎都在一條線上。插秧,農村蒔秧的一種方法,又叫插田。

基本信息

概念

插秧插秧

插秧,農村蒔秧的一種方法,又叫插田。一般秧苗長到3~5寸長時即可移栽,即叫插秧。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現在有一種新方法叫拋秧,農村普遍使用。

第一天插秧,稱為“開秧門”。主婦要備好飯菜酒肉,供家人和幫工者聚餐。餐間,每人要吃一個雞蛋,意謂“討彩頭”。蹲下去拔秧,先用縛秧苗的稻草在秧田上面橫掃幾下,意謂防止“發秧瘋”。發秧瘋即手背發腫。插秧結束,稱“關秧門”,有的戶主繞田走一圈,拔一把秧苗帶回家,扔在門牆邊,說是“秧苗認得家門,豐收由此進門。”插秧結束那天的晚餐,主人家要宴請幫工者,稱“打散”。插秧種田時,一天三餐外,還要加兩次點心。

出處

高適(唐)《廣陵別鄭處士》詩:“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

謝肇淛(明)《五雜俎·地部一》:“水田自犂地而浸種,而插秧,而薅草,而車戽,從夏訖秋,無一息得暇逸,而其收穫亦倍 。”

俞樾(清) 《茶香室續鈔·浮田》:“農兩腋挾竿,入水,半沉半浮,手翻其土,遂以插秧。”

詩詞

插秧插秧

水田是鏡子,照應著藍天,照應著白雲,照應著青山,照應著綠樹。

農夫在插秧,插在綠樹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雲上,插在藍天上。

手把青苗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顆清淨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

發展

插秧插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插秧機逐漸代替了人工插秧的工作。

2011年,我國插秧機市場在政府農機補貼的強勢拉動下,在生產和銷售企業的強力推動下,市場需求高歌猛進,插秧機作業優勢得到淋漓盡致的彰顯,插秧機市場急劇升溫,創下歷史新高。可謂“漲”聲響起,亮點頻頻。2012年是我國“十二五”的第二年,也是我國落實“十二五”農機化目標,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的關鍵一年,我們預計政策“紅利”勢必惠及生產、經銷和消費者,進而拉升插秧機市場。

需求強勁,政策護航,插秧機市場高位運行

隨著我國農機補貼政策力度逐年加大,我國插秧機市場出現快速增長。2011年我國插秧機市場銷售約9萬台,同比增長29.9%,再度創先歷史新高。回顧我國插秧機市場發展歷程,自1999年至今,插秧機市場始終沿著上升通道快速增長。尤其是2004年我國農機補貼元年,成為我國插秧機市場的一個拐點。創下了插秧機有史以來的427.3%最高增幅。之後雖然增幅有所回落,但年度需求量節節攀升。

分析2011年插秧機市場快速增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農機補貼拉動市場需求。以手扶式插秧機為例,單台售價約17100元,每台手扶式插秧機國家補貼10000元,地方補貼2100元,今年廠家讓利1500元,農民只需出資3500元就可購到一台插秧機。購機者購買育秧軟碟的同樣享受政策補貼。

其次,市場培育在多數區域已經完成,插秧機的優越性日漸顯現。突出表現為:

一是使用插秧機作業可以提高單產,穴株數可以根據品種要求進行調節,基本苗能得到保證。機插秧分櫱多成穗率高,增產潛力大。實踐證明,每畝比人工栽插可增產30公斤以上,如果我國機插秧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可增產1.35億公斤。稻農從中嘗到甜頭,使用插秧機的積極性提高。

二是節約耕地,機插秧採用毯狀秧苗,可大量節省秧田並提高育秧工效,與常規大田育秧相比,秧池田利用率可提高8~10倍;

三是提高工作效率。一般手工插秧1畝需要1.5個工日,而採用步進式插秧機和高速乘坐式插秧機作業只需要0.15和0.05個工日,分別提高工作效率10倍和30倍;同時機插秧每畝可節省30元左右,由此看出,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保障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節省成本。省田:一畝大田只需秧盤18-20張,占地4平方米;省成本:經試驗測算,機械插秧育秧與人工插秧育秧相比,每畝節省直接生產成本37元。同時,採用寬行窄株,通風透光性好,溫、光、肥利用率高,增強水稻抗病蟲害能力,便於病蟲害的防治,減少農藥支出。

五是減輕勞動強度,節省勞力,提高勞動生產率,省心省事。以乘坐式插秧機為例,這種插秧機每小時可插秧苗4畝至6畝,是人工插秧作業效率的20倍以上,而且機型結構較為簡單,使用方便,適合山區水稻生產,目前國家對這種機器補貼已達到50%。

六是回收成本快。按現行每畝收費50元,每小時創收100元,如每季搶插10天,每天插秧10小時,一季可創收10000元。與之對應的僱傭一名插秧手,每畝需要150元甚至更高,並且很難僱傭到,因為插秧屬於農村勞動強度很大的活兒,多數年輕人寧願選擇外出打工也不學插秧。

手扶式占據主流,需求趨勢劍指乘坐式

回顧2011年我國插秧機市場,主要呈現出特點。手扶式插秧機是市場需求的主流產品,占比65%,乘坐式插秧機占比下滑17.2個百分點,獨輪式插秧機出現大幅攀升,占比提高10.8個百分點。

從需求機型分析,手扶插秧機依然占主導,市場占比依然在上升。其主要原因:其一,市場調查發現,手扶插秧機適應性強,體積小轉彎靈活,地頭田角均可栽插,一人即可操作,適應小田塊作業,由此決定了在我國插秧機市場初級階段,手扶式插秧機的主導地位。

其二,嘗試性購買、跨區作業沒有完全展開、市場仍處於導入階段,三大原因決定了我國目前插秧機市場的需求主流依然以手扶式為主。此階段的一個突出特點在於許多需求區域仍然處於使用插秧機的嘗試階段,雖然有政府補貼支撐,許多新用戶還是抱著嘗試的心理消費,基於此心理,手扶式插秧機的價格優勢占據了購買動機的主導,是促成手扶式插秧機成為主流消費品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三,自用依然成為購買的主要驅動力。許多用戶購買插秧機僅僅為了解決自己插秧難的問題,最多在周圍進行小範圍的跨區作業,還沒有像小麥收割機那樣走向全國性的跨區作業的經營道路,決定了他們在工作效率上尚不是主要追求,這樣購買行為成為手扶式插秧機成為他們現階段的首選的重要理由。但與高速插秧機相比,其工作效率、適應性等方面依然具有不可克服的劣勢,這就決定了這種機型具有明顯由手扶到高速乘坐式的過度性特點。

從我國插秧機需求的趨勢分析,因為手扶式插秧機最大的缺點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與乘坐式快速插秧機也存在較大差距,決定了我國插秧機市場需求將加速向乘坐式方向發展。一些地方政府正通過政策引導高性能乘坐式插秧機的發展,譬如在機植水平較高的江蘇、黑龍江等區域,對插秧機的補貼明顯向高速乘坐式傾斜。同時,由於外資高速乘坐式插秧機逐漸本土化,國產插秧機快速發展,高速乘坐式插秧機價格走低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市場調查顯示,一台高速乘坐式插秧機約8萬元,政府補貼約5-6萬元,許多地方的農民只需自掏2萬多元就可以把高速插秧機開回家。

從購買用戶分析,我國插秧機需求大致分為三類:第一種是種田大戶購買,以自購自用為主,並為周圍農民服務。第二種是農機大戶購買,進行社會化服務。第三種是農機服務組織購買,個人承包經營,實行有償服務。從我們對購買動機的調查顯示,社會化服務近年雖然發展迅猛,但第一種購買占據56.83%,由此也決定了手扶式和獨輪式插秧機占據主流的一個重要因素。

市場集中度分散,品牌效應凸顯

不完全統計,我國插秧機生產企業有100多家,但真正形成規模的不足20家,集中度分散。這是一種新的農業機械發展初期的共同特點,因為利益驅動和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的吸引,引來眾多分食者;又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最終形成少數幾個大型企業壟斷市場的競爭格局。

從去年插秧機品牌占有率分析,我國插秧機市場競爭格局正在形成的過程中,久保田、延吉和福爾沃位居前三,三家占比50%以上。其中,久保田占據市場份額的35.4%,一枝獨秀,手扶式、乘坐式插秧機分別占45%和40%。延吉、福爾沃壟斷了獨輪式插秧機市場,占比高達90%以上。

從競爭態勢看,一方面同質化產品間的低水平價格競爭仍然存在,個別企業通過模仿主流機型開展低價競爭,雖然農民可以獲得短期利益,但不利於農機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部分農機企業已經從“紅海”躍入“藍海”,通過為農民、農機合作組織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為不同區域的稻農提供差異化的產品以及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拓展競爭空間。譬如一些企業在拓展產品功能上下功夫,研製出複合式插秧機,即配置施肥裝置、噴霧裝置及耙地裝置等以實現複式作業。又如一些企業研發出高速插秧機與雷射平地、懸臂式噴霧、播種器及鏇耕機等集成,實現一機多用,極大提高了插秧機的競爭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