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歌

侗族民歌

幾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有業餘的唱歌隊。侗歌歷史久長,其音樂大體可分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侗族民歌。南部侗族民歌多有樂器伴奏,常見樂器有琵琶、牛腿琴、侗笛、蘆笙等。而北部侗族民歌則多不用樂器伴奏,偶爾用木葉吹奏伴唱。侗族民歌按形式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廣場歌”、“敘事歌”、“酒會歌”和“攔路歌”等六種。

侗族民歌侗族民歌
幾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有業餘的唱歌隊。侗歌歷史久長,其音樂大體可分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侗族民歌。南部侗族民歌多有樂器伴奏,常見樂器有琵琶、牛腿琴、侗笛、蘆笙等。而北部侗族民歌則多不用樂器伴奏,偶爾用木葉吹奏伴唱。侗族民歌按形式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廣場歌”、“敘事歌”、“酒會歌”和“攔路歌”等六種。

侗族民歌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新晃靖縣通道廣西三江龍勝等縣。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侗族有自已的語言,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間戲曲——侗戲

侗歌

侗族民歌侗族民歌
侗族以錦屏縣為界,大體上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無論南侗、北侗,都嫻於演唱婉轉悠揚的“侗歌”。幾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有業餘的唱歌隊。侗歌歷史久長,其音樂大體可分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侗族民歌。南部侗族民歌多有樂器伴奏,常見樂器有琵琶牛腿琴侗笛蘆笙等。而北部侗族民歌則多不用樂器伴奏,偶爾用木葉吹奏伴唱。侗族民歌按形式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廣場歌”、“敘事歌”、“酒會歌”和“攔路歌”等六種。
攔路歌是多姿多彩的侗族民歌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品種,運用於多種不同的場合。在三江侗族婚禮中,新娘三朝回門,從夫家回娘家時,男方寨上派出一支隊伍陪伴新娘前往女方寨子。女方寨上用紡車、織布機、油茶濾、杉木尾、禾桿草、乾辣椒、柚子枝葉、竹簍、雞籠、木馬、風車之類,一步步堵塞路口,歌手擺開陣勢,眾多親圍看助威。雙方對唱“攔路歌”和“開路歌”。男方隊伍唱對一樣,女方寨上搬開一樣,最後路障全部撤除,迎客進寨。 在廣西三江、龍勝一帶,“月也”時,客寨蘆笙隊來到主寨寨外,主寨也用侗家生活和勞動中的各種用具和雜物,設下重重路障。主客雙方擺開歌陣,比婚禮中所唱更醋暢盡歡。在這個場合比歌才,比知識,比機智,也增友誼,先對象,育愛情。客隊唱歌答對一樣,主寨撤走一樣,如果客隊答不出歌,可以燃放鞭炮向主寨表示敬意,主寨也就盡撤路障,迎客進出寨。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種歌調。主要流行於南侗(黎平、榕江、從江一帶)方言區。它是一種多聲部合唱,是中國民間支聲復調音樂的一種形式,為廣大侗族人民所喜愛,在國內外音樂界享有盛名。其主要鏇律在低聲部,高聲部都是派生而出。男聲大歌曲調雄壯有力,氣勢磅礴;女聲大歌曲調優美明朗,娓娓動聽。演唱大歌分男女歌隊,每個歌隊至少三人,多則十幾人,由老歌師嚴格訓練。歌隊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師,是歌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一般年齡在35歲以上。歌師應具備的條件一是青年時是優秀歌手;二是掌握眾多的歌詞和唱腔;三是能即興編歌;四是作風正派,有組織領導能力。歌隊成員一般都由同一宗族或同一村寨的未婚男女青年組成,同一宗族的男歌隊和女歌隊不能對歌。大歌是在村與村、寨與寨之間集體做客的莊重場合中演唱。大歌歌詞的句型,一般很長,有幾十字、上百字的長句子;也有幾十句、上百句一首的長歌。演唱時節奏緩慢,聲調悠揚,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它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民間最完善的一種民間合唱。
侗族大歌的種類很多,從形式上可分為:
鼓樓大歌:這類大歌是主客雙方在鼓樓中對唱。如果客隊是女的,主隊必須是男的;否則反之。內容以長篇敘事
侗族民歌侗族民歌
詩(神話、傳說、故事、讚歌等)為主。因為鼓樓大歌系男女雙方對歌,其內容也有不少愛情故事。
聲音大歌:這類歌式以表現歌曲的曲調和歌隊的聲音為主。可調一般較短小。曲調多是對蟲鳴、鳥叫、流水等自然音響的模仿,所以聲音變換多,基本上是一首詞一個曲調。這類歌的演唱,一般是穿插在鼓樓大歌的演唱中進行。聲音大歌不是對唱,而是知多唱多,知少唱少。男女聲都有聲音大歌,但女聲聲音大歌特別優美動聽。從江江縣的“蟬歌”,是學蟬鳴鳥叫之聲,在侗族大歌的聲音大歌中十分著名。
敘事大歌:這類大歌一般是歌隊出寨走客,應主人的邀請而唱。歌較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著名的敘事歌有《珠郞娘美》、《莽歲流美》、《元東》等。
禮俗大歌:一種是每年正、二月間祭祖母堂時,手拉手或手搭肩踩堂唱的歌。另一種則是當有外寨客人來時,主人在村口攔路,主客相互盤問對唱的歌。
童聲大歌:這類大歌多系兒童遊戲時所唱。可詞短小,節奏明朗,曲調歡快,朗朗上口。
戲曲大歌:這類大歌一般用在侗戲的開場或收場,以齊唱為主,最後一句拉腔時才合唱。演唱時,前台後台齊唱,氣氛熱烈。
大歌的歌詞結構也顯示它獨特的韻律格式,使之與音樂相協調。每首歌包括男女對唱兩個組成部分。每部分由相對的十多段或數十段組成,數段又形成一個單位。每一單位的各段最後一個音節要押韻,每段分上下兩個小段。每小段若干句,最後一句為單數音節句,其餘各句都為雙數音節句。小段的句與句之間要押複韻,即第一句的末音節韻與第二句中間某一音節的韻複合,而第二句的末音節又與第三句的中間某一音節的韻複合,依次複合至末尾。
大歌流傳地區並不普遍。它集中流傳在貴州的黎平從江江三個縣以及廣西三江緊靠從江的一些村寨。 大歌都由訓練有素的歌班來演唱。傳統的歌班以房族為基本單位組成的。一般只有未婚青年才能參加。歌班中按性別分成男班、女班。歌班的人數無具體規定,最少在4人以上,最多達20餘人。有時一種臨時性的組合也可多至五六十人。歌班中要選拔出高聲部(也是領唱)的歌手。高音從小就開始培養,一般同時培養幾人。但在演唱中則不論歌班有多少人,唱高音的只有1人。其他成員唱低聲部。每個歌班都由年歲較大的歌師來管理和負責教習。
大歌的正式演唱場面是比較隆重的。通常是外寨的歌班來訪時,主寨 的歌班就邀請對方於夜晚進鼓樓演唱。男性歌班由女性歌班接待,女性歌班由男性歌班接待。同性歌班習慣上是不互相邀請的。演唱也有一定的程式,先由主寨歌班唱《迎客歌》,客寨歌班回唱《贊鼓樓》,然後再進行對唱。對唱大歌常常通宵達旦,唱至次日黎明方散。
近年來,侗族大歌走出侗鄉山村,蜚聲國內外。1986年秋貴州侗族合唱團應邀參加巴黎秋季藝術節,大歌在巴黎引起轟動。

侗族民歌----侗族大歌

侗族民歌侗族民歌
侗族大歌,侗語稱為gal laox或gal mags ,是大型之歌的意思,又含有古老之意,它是侗族詩歌里的精粹。從文學方面來看,傳統大歌多系一些長篇的抒發男女愛慕之情的抒情歌 或展示故事情節的敘事歌或勸人為善的說理歌,內容極其豐富。它揭示了古代侗族社會生活的面貌,反映了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人民思想感 情的特徵,贊善貶惡的道德品質,追求幸福自由的理想。同時,它保留了侗族古代詩歌體裁形式的特徵和極其精煉、,生動、形象的語言 藝術、
從音樂方面看,在音樂上形成了多種結構形式與表現手法。其中最難能可貴的是在集體性的歌唱中產生了套用多聲部來表現內容的手 法,它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民間最完善的一種民間合唱形式;大歌屬支聲復調音樂範疇,演唱形式是領唱與眾唱相結合,分高、低聲兩部 。主鏇律在低聲部,高聲部是派生的,與一般以上聲部為主鏇律的合唱規律相反。行家們評論侗族大歌的音樂"和聲完美,歌音洪亮,氣 勢磅磁,豁達開朗。" 在這一帶的侗族村寨中存在著民間傳統的集體歌唱習俗和歌隊組織(或稱歌班)。
侗人或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是古代越人的後裔,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侗人主要聚居在中國貴州、湖南、廣西、湖北四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現有250多萬人口,主要從事農業和林業生產。侗族是一個具有強烈藝術創造欲的民族,侗人聚居地區,不僅風光秀美,民風淳樸,而且有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常言說:“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花橋。”

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性建築,是侗人娛樂、議事的公共場所。它巍峨雄偉,工藝精湛,是民間木質建築的光輝典範。

花橋又名風雨橋,建於侗族村寨附近河溪之上。它既是侗鄉的交通樞紐,又是侗人文化的紐帶,是侗人迎賓接客,送往迎來的重要場所。它優美典雅,結構獨特,是古代民間橋樑建築的絕品。

侗族大歌侗語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它是一種參加演唱人數眾多,來源十分久遠的民間合唱藝術。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點。其內容主要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及人間友誼。如《蟬歌》、《知了歌》、《三月歌》、《嘆惜青春歌》、《父母恩情歌》等。

侗族民歌侗族民歌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藝術,也是國際民間藝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顆璀璨明珠。1986年10月,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執行主席約瑟芬?瑪爾格維茨聽了侗族大歌演唱之後激動地說:“在亞洲的東方一個僅百餘萬人口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保存這樣古老而純正的、如此閃光的民間合唱藝術,這在世界上實為少見。”此後,侗族大歌曾幾度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聯歡晚會、北京音樂廳等重大國內外演出活動中頻頻亮相,並受到國內外億萬觀眾的讚賞。

1953年3月,黎平岩洞女歌手吳培信吳山花吳惜花吳秀美四位姑娘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第一次登上中南海懷仁堂演唱侗族大歌《嘎亮雷》(蟬之歌),受到觀看演出的中央領導和首都觀眾的熱烈讚賞和歡迎,中國音協的專家給予了“幕落音猶在,回味有餘音”的高度讚譽。這年9月,作為赴朝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成員,吳培信將侗族大歌唱到了朝鮮前線。

1955年,又是岩洞的姑娘吳全妹等組成的黎平民間合唱團在北京演唱侗族大歌並第一次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成唱片,發行全國。

1957年7月,黎平侗族歌手吳培信隨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將侗族大歌唱到國際音樂的舞台。

1958年,貴州省音協主席肖家駒等主編的《侗族大歌》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為蒐集、整理、保存侗族大歌作出了奠基石的貢獻。

1959年1月,著名音樂家鄭律成慕名到黔東南採錄侗族大歌,回京後熱情宣傳。

之後,侗族大歌每次參加地區性、全國性的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民族音樂年會、座談會和各類大賽都頻頻獲獎,可以說侗族大歌在神州大地恣情飛揚。但不管怎么說,在這之前,侗族大歌仍是真正的“曲高和寡”。雖然它在國內引起了音樂界的重視,但仍說不上征服國人,更遑論震撼世界。

然而,“好酒不怕巷子深”、“養在深閨有人識”,經過20世紀50至70年代的厚重積澱,侗族大歌終於迎來了80年代的國際“大震撼”。

侗族民歌侗族民歌
這首先得要感謝國際聲樂史專家當德爾先生。是他在聽到了“在單調的東方民歌中,發現了和聲”的信息後,不遠萬里兩次來到黔東南的侗鄉山寨,親自鑑賞這株“高山奇葩”,並決定把古樸悅耳的侗族大歌推薦到巴黎秋季藝術節去,讓侗歌放聲世界。他在作出這一歷史性的決定後,曾深刻地對陪同他在侗鄉挑選節目參加藝術節的中外同行說:“這是對一個長期沒有文字的民族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補償。侗族是音樂的民族,侗鄉是歌的海洋。”

1986年9月28日晚,首都機場,燈光輝煌,來自貴州黎平(7人)、從江(2人)兩縣的一群頭挽髮髻、脖帶項圈、身著紫黑色民族盛裝的侗族姑娘吳玉蓮、吳水英、吳培三、吳培妮、吳培煥、陸俊蓮、陸德英、楊水仙、石明仙9人在領隊冀洲、楊林的率領下,登上了開往巴黎的波音 747班機。他們作為貴州省黔東南侗族女聲合唱團是應法國巴黎秋季藝術節的邀請赴法演出的。經過十幾個小時飛洋過海越山掠城的飛行,合唱團一行終於抵達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並受到當德爾先生及巴黎藝術界和中國駐法大使館的熱烈歡迎。熱情的藝術節主人們當即決定,安排侗家歌唱團在夏樂宮國家劇院演出。“老巴黎”都知道,夏樂宮是 1887年萬國博覽會的會址,它在巴黎市中心,隔著塞納河,和艾菲爾鐵塔相望。整潔如畫的草坪,鑲嵌著各式雕塑的建築,以及專為藝術節布置的四川風味的茶館,在這個藝術大都會裡也是堪稱“第一流”。

高標準的禮遇,高規格的演出場地,使侗族姑娘們有些心慌不安。

作為藝術節總顧問的當德爾看出了姑娘們的心事,就去親切安慰大家說:“過去,到這裡來演出的,都是各國傑出的藝術家。你們來了,本身就是勝利,也就是最大的成功!”

10月3日,演出開始了,舞台上靜悄悄的。當這些綴耳環、戴項圈的侗家女,在叮叮噹噹的銀飾碰撞聲中,邁著平穩的步伐緩緩出來時,平時看慣了飛鏇舞步,聽慣了強烈音響的巴黎各界的社會名流,意外地觀賞到了純正、樸素、雅致的“東方美”,全場立即爆發出暴風雨般的掌聲。小陸姑娘幾次報幕都被掌聲淹沒。在持續了兩三分鐘的掌聲後,姑娘們才開始演唱第一首歌——《自己許配才如意》。這時,會場突然靜下來,靜得連一根針落地都聽得出來。巴黎觀眾驚奇地發現,侗族的演唱自成規則:不藉助話筒,也不需要樂隊伴奏,先由一個人領唱,然後合唱,不知不覺中,歌隊又分成兩部:低聲部擔任主鏇律,高聲部成為支聲復調,巧妙地點綴滋潤著主鏇律。繼而,低聲部又派出一部分拖腔聲部,不僅一直平穩地延續著,中間還加進模仿鳥叫、蟲鳴和小河流水的音響。一時間,人類的情感,悠揚的音樂和大自然的美妙聲響,高度和諧地交融在一起。

首場演出,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藝術節執行主席馬格爾維特激動地對法國《世界報》、《解放日報》、法國各電台、電視台等媒體說:“在東方一個僅百餘萬人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流傳這樣古老、純正、閃光的聲樂藝術,在世界上實為少見。它不僅受到法國觀眾的喜愛,就是全世界人民也都會喜愛的。”馬格爾維特對侗族大歌的高度評價,標誌著侗族大歌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

在這次藝術節上,侗族大歌共演出了6場。不僅每場演出場場爆滿,而且一場比一場熱烈,一場比一場踴躍。從第四場起,劇場前面的過道上,後面的通道上都“人滿為患”。最後一場,姑娘們竟然一口氣唱了20餘首歌,贏得了長達15分鐘的雷鳴般的掌聲,並被熱烈的鮮花簇擁包圍著。看到此情此景,慧眼識侗歌的當德爾先生高興得喜出望外,他忘形地衝到姑娘們面前,舉臂歡呼:“成功了!成功了!”

法國各電台、電視台的音樂編輯們則歡騰地高聲宣布:“侗歌,是第一流的藝術,我們要向全世界播放!”盧森堡、馬德里的電視台也趕來演出現場拍攝侗歌,並隆重推出播放。

法國《世界報》發表了題為《迷人的侗族復調歌曲吸引了西方觀眾》的評介文章,文中稱:“精煉優雅的侗歌,可以和義大利歌劇媲美。無疑,在秋季藝術節中,侗歌是最給人們啟示的節目之一,也是秋季藝術節的重要發現和成就之一。”

《解放日報》也發表專題述評說:“侗族大歌是最有魅力的復調音樂,這種音樂要比純粹遵循中國傳統嚴格規則的音樂更能很快地為西方觀眾所接受。可以肯定,這些侗族歌唱家比起八九世紀之前,西方復調音樂初期的任何專業音樂家都要高明!”

在法國的奧地利籍音樂家彼雷則讚譽道:“侗族大歌的多聲音樂織體與一般合唱不同,它個性獨特,優美動聽,使人感到非常新鮮,然而又印象深刻。”

侗族民歌侗族民歌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的台灣籍同胞丘淑華女士看完演出後在現場眼含熱淚同侗族姑娘長久地握手,激動得斷斷續續地發表觀感:

“好啊,中華兒女是好樣的……我們高興地分享了大陸同胞成功的喜悅!”

侗族大歌在巴黎所展示的藝術魅力,震撼了秋季藝術節,令以藝術欣賞的高水平而聞名於世的法國巴黎觀眾為之傾倒,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神奇而美麗的秋天的童話。

當然,我們更應該說,勞苦功高的當德爾先生是這個美麗神奇的秋天的童話當之無愧的“伯樂”。

1988年7月26日至9月8日,以黔東南州歌舞團組成的“中國貴州民間藝術團”代表國家出訪義大利匈牙利奧地利等國,參加世界民間藝術盛會——第一屆奧地利克拉根福國際民間藝術節。參加這次演出的還有義大利、瑞典墨西哥南斯拉夫葡萄牙以色列希臘土耳其奧地利匈牙利玻利維亞捷克斯洛伐克英國瑞士烏干達巴西蘇聯等20個國家以及義大利的兩個地區的代表團等。這次演出先後到達5個國家,近40個城鎮,行程12000多公里,共演出54場(其中街頭演出12場),觀眾達167000多人次。侗族大歌在每場演出中都以富有東方鄉土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而震撼南歐觀眾。西方媒體盛讚侗族大歌多聲部合唱音樂形象鮮明,優美動聽,極富感染力,是地道、純正、最具特色的民間音樂。

後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改變,市場經濟的形成和世界經濟大潮的湧來,加上現代文化及外來文化的衝擊,侗族大歌曾一度出現逐漸衰退的現象。跨入21世紀後,隨著民族民間文化得到各國的重視、保護和弘揚,文化的多樣性得到倡導推崇,瀕危的民間文化得到搶救傳承。侗族大歌又迎來了復興輝煌的時期。2001年,黎平侗族大歌繼1994年後再次入選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其“天籟之音”征服國人,引起億萬各族人民的文化回歸之情和對民族藝術的尊崇之感。不久,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閉幕式也選中黎平侗族大歌,北京音樂廳和南京音樂大劇院為侗族大歌安排了兩場90多分鐘的專場演出。這次演出使侗族大歌這一朵民族藝術的奇葩在世界各國大學生的心靈中綻放。

2006年8月,由黔東南州的吳宇珍、楊麗等侗族姑娘組成的侗族大歌組合參加了CCTV第十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天籟之音打動了全國觀眾,榮獲“最受觀眾喜愛歌手獎”。

2007年4月1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抵達東京,開始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4月12日,“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中方開幕式在東京舉行。開幕式呈現給中日觀眾的是《守望家園——中國無形文化遺產特別公演》。來自中國貴州從江縣小黃村的9名侗族小姑娘演唱的侗族大歌作為第二個節目出場演出。當小演員們走上場時,叮噹作響的銀飾先聲奪人,還未啟口,場下已是掌聲雷動。當天籟之音般的侗族大歌在演出大廳響起時,全場轟動了,觀眾們如聞仙樂從天上陣陣飄來,令人心曠神怡,盪氣迴腸。大歌終止,那如浪的掌聲還持續在大廳里迴響,經久不息。當晚,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偕夫人陪同溫家寶總理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演出。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當晚的報導中稱:“幾位來自貴州省一個山村的小姑娘給日本觀眾帶來了侗族大歌。大歌是侗族一種獨特的合唱方式。孩子們自然純樸的歌聲,贏得在場觀眾潮水般的掌聲。”

東京藤岡女士評價侗族大歌說:“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表演,讓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希望今後還有這樣的機會看到這么精彩的表演。”中野良子是中國觀眾非常熟悉的日本著名演員,她說:“聽了歌曲,就想到中國去看一看。像這樣的傳統文化交流對當今時代來說,實在太有必要了。”

隨溫家寶總理出訪的9名小歌手,來自被譽為“侗歌之鄉”的從江縣小黃村少兒侗歌隊,均為女孩,最大的15歲,最小的才9歲,她們從小就是演唱侗族大歌的好把手。

侗族民歌侗族民歌
13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在他下榻的飯店大廳里接見僑胞代表、留學生代表、中國駐日大使館全體成員及隨他出訪日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團。當時有幾百人等著和總理照相,但總理一進門,就直奔那9個唱侗族大歌的小演員,挨個親吻她們,像老爺爺一樣,非常慈祥。他在親吻完這9名侗族大歌小演員後,對侗族大歌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一場成功的演出,勝過一個大的項目。昨晚的演出非常成功,深深地打動了日本觀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是原生態唱法,確實非同凡響,這歌不用伴奏,不用樂器,也能唱出這么整齊、這么和諧、這么美好的和聲。侗族大歌在世界上享有很大的影響,很高的聲譽。”此次出訪活動的參演節目,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薦,文化部審定,節目從全國各地挑選,小黃侗族大歌是貴州省唯一入選的節目。

至此,50多年來,侗族大歌漂洋過海,既在東洋,也在西洋,既在東方國家,也在西方國家,既在社會主義國度,也在資本主義國度的音樂殿堂上留下了永久輝煌的記憶,侗族大歌唱響世界,譽滿全球。

中國民歌

中國民歌是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民眾世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集體創作和不斷變異的特點。它源於生活,對中國人民生活有著廣泛深入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等。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鍊,音樂形象鮮明生動、短小精幹、易於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