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歌

台灣民歌

台灣民謠大約在16世紀初隨閩南移民傳入台灣。大致可以分為童謠、情歌、勞動歌、生活歌、故事傳說歌、習俗歌、勸善歌和乞食歌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台灣民歌台灣民歌
台灣的音樂文化,除山地音樂本具有原住土著音樂特色之外,漢族的音樂則移植自大陸,但由於三百餘年來受本地語言、風俗民情、地理環境、社會背景、人文特質、土地情感浸染與影響,經過不斷的滋長、再生和演化,遂孕育出了獨具本土風格的音樂。

童謠的流傳極為廣泛,幾乎所有的閩南人都會哼幾句兒時學的“月娘月光光,起厝田中央”,或是“一的請你蔥,二的請你菜,三的鏘鏘流通(水開鍋,喻熱鬧),四的妙米粉”等等,其中充滿了兒童的想像力和東趣。較為有代表性的童謠有《耶羅耶》、《搖仔搖》、《草蜢公》、《人插花你插草》、《打鐵歌、演銅鑼》、《龍眼乾》、《天上一塊銅》等。

情歌在民謠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少,而且歡樂的少、悲涼的多,著名的有《偷尋哥》、《丟丟銅》、《看牛歌》 、《長工歌》 、《作田歌》 、《行船歌》 、《過番歌》 、《九月秋風來》等。

傳唱較多的民間傳說故事歌有《陳三五娘》、《山伯英台》、《孟姜女》等。

日本統治時,有名的民謠作品有《天黑黑》、 《望春風》 、《丟丟銅仔》 、《白牡丹》 、《心酸酸》、 《雨夜花》 、《補破網》等,它們都是台灣同胞苦難心聲的表達。

發展

台灣民歌台灣民歌
在國民黨遷台之前,福佬人約占全台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而會說台灣話的人更多。由於福佬人占了絕大多數,且其民俗音樂的內涵亦頗為豐富而多采多姿,故以台語歌唱的福佬系民謠,自然成為台灣民謠中的最大主流和重心。而民間所指的“台灣民謠”亦大致針對“福佬系民謠”而言。

值的一提的,創作於台灣光復前後,流傳至今仍令人難以忘懷的創作鄉土民謠。如光復前的“望春風”、“雨夜花”、“農村曲”、“白牡丹”等,光復後的“補破網”、“燒肉粽”、“安平追想曲”、“杯底不可飼金魚”等。這些經的起考驗的古老好歌,不但極富傳統鄉土音樂氣息,又能反應台胞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操,且能道出在民風保守的時代里,兒女私情的心聲,令人百聽不厭。每唱起這些曲子,就有如飲啜醇酒,一口甘甚一口,欲罷不能。這些具有民謠風格的創作歌謠,因它們均有作者而不得列入所謂“民謠之林”。事實上,它們能否稱得上民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在一般民眾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可能連正宗的民謠都要望塵莫及。這正是這些夠味道、夠水準的創作歌謠經常被認定為“台灣民謠”之理由,這裡姑且可稱它們為“準民謠”。

中國民歌

中國民歌是中國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民眾世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提煉,具有集體創作和不斷變異的特點。它源於生活,對中國人民生活有著廣泛深入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等。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鍊,音樂形象鮮明生動、短小精幹、易於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