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禾糯

香禾糯

香禾糯, 標準英文譯名為 Kam Rice of China 或 Kam Sweet Rice, 是中國侗族農民在悠久的稻作歷史發展過程中利用侗族地區特殊的水土資源和氣候環境栽培選育並傳承至今的一種特色水稻品系,其蛋白質和人體必需賴氨酸含量都超過一般優質稻米,並具有氣味香醇、糯而不膩、營養豐富、口感極好等特點,素有“一家蒸飯滿寨香”的美譽,被稱為“糯中之王”。

香禾糯, 簡稱“禾”,國際標準譯名為“KAM Sweet Rice”, 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侗族農民千百年來利用當地特殊水土資源和氣候環境栽培選育並傳承至今的一種特色水稻品系,完全採用稻-鴨-魚共生模式等自然農法或天然有機農業耕作方式栽培,其蛋白質和人體必需賴氨酸含量都超過一般優質稻米,並具有氣味香醇、糯而不膩、營養豐富、口感極好等特點,素有“一家蒸飯滿寨香”的美譽,被稱為“糯中之王”。

“禾”的侗語原名是“oux”(發音類似漢語的“古”或“苟”字);在與外來稻種相區別時,又稱為“oux gaeml”, 音“苟更”, 直譯過來就是“侗稻”或“侗禾”的意思。其生物遺傳性狀介於秈粳之間, 是中國民間稱為“大糯”的糯稻品種類別中一個極為獨特的品系種群。根據聯合國倡導的國際上各國一致公認的“名從主人”族名冠名原則, 中國侗族的國際標準譯名為 “Kam”, “the Kam People”, 所以侗族人千百年來培育的“香禾糯”,在國際學術文獻里被稱為“Kam Sweet Rice,” 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學者們公認的標準譯名。

根據有關史志文獻和侗族民間史詩記載,中國侗族的香禾糯稻作和稻-鴨-魚共生的生態農藝至少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這一特種水稻品系曾在侗族聚居的湘黔桂三省區毗鄰地區都廣泛種植。後來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外來品種特別是雜交水稻的推廣, 更由於該品系所依賴的自然農法在化工型農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難以為繼,香禾糯種植區域逐步萎縮,品種日益劇減,到了瀕危絕種的邊緣。據地方農史專家研究,迄至民國初年僅廣西三江一縣就至少保有數百種各具特色的香禾糯品種,目前三江還倖存下來的品種僅剩十數種。在歷史上曾經普遍種植香禾糯為主食的湖南通道、靖州和新晃等侗族地區,香禾糯品種已經基本絕滅。貴州清水江流域天柱、錦屏、劍河等縣和都柳江流域的黎平、從江、榕江等縣侗族地區,直至清朝末年仍都是主栽“禾”的地區,各類品種有上千種之多,而時至今日只有黎平、從江、榕江、錦屏等縣的極少數侗族村寨保持傳承,倖存的品種總共也不過二十餘種了。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禾”的重要生態農業價值和嚴重瀕危的狀態已經引起了有關地方政府和農業科技界的高度重視,貴州大學、廣西大學、貴州農業科學院、廣西農業科學院、懷化學院、黔東南州農科所、柳州市農科所、三江縣農業局、從江縣農業局等部門的一些專家和農業技術人員近年來對“禾”開展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採取措施,開始積極保護開發這一寶貴的農業文化遺產,使得中國侗族少數民族創造和傳承的“禾”這一古老的農業智慧結晶重獲了新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