鱔魚[動物]

鱔魚[動物]
鱔魚[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鱔魚(學名:Monopterus albus)屬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亦稱黃鱔、鱓魚、羅鱔、蛇魚、血鱔、常魚、 長魚(蘇北一帶)。 合鰓魚目約15種細長鰻形魚類的統稱。我國分布兩種,一種即為常見的黃鱔,還有一種為山黃鱔,在川、雲、貴、渝、湘、鄂、皖、豫以及兩廣等地都有分布。 鱔魚就是俗稱的黃鱔,屬硬骨魚綱、合鰓目、合鰓科、黃鱔亞科。是一種魚,身體像蛇,但沒有鱗,膚色有青、黃兩種,大的有二、三尺長。喜歡安靜,一般靜臥在水底。 生活在水邊泥洞和石縫裡,夏季出來,十一、十二月藏於洞中。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鱔魚 鱔魚

鱔魚體長約20.70公分(8.28寸),無鱗或具很小鱗片,背、臀鰭很低且繞過尾端相連續,鰓通常僅於喉部有一外鰓孔。前段管狀,至尾漸側扁,尾端扁細。全體裸露無鱗,頭大,錐形,吻尖。

口大,端位,上頜稍突出,一些種類的鰓本身很小,依靠通過喉部或腸的黏膜吸入的氧進行呼吸。體細長呈蛇形,體前圓後部側扁,尾尖細,頭長而圓。

上下頜及口蓋骨上都有細齒。眼小,為一薄皮所覆蓋。左右鰓孔於腹面合而為一,呈“V”字形。鰓膜連於鰓峽。體表一般有潤滑液體,方便逃逸,無鱗。

無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退化僅留皮褶,無軟刺,都與尾鰭相聯合。生活時體呈大多是黃褐色、微黃或橙黃,有深灰色斑點,也有少許鱔魚是白色,俗稱“ 白鱔”。

生活習性

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在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

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

鱔魚 鱔魚

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鰓不發達,而藉助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氣;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貧乏時,也能生存。出水後,只要保持皮膚潮濕,數日內亦不會死亡。

黃鱔是以各種小動物為食的雜食性魚類,性貪,夏季攝食最為旺盛,寒冷季節可長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黃鱔一般活動於 春、夏、秋三季。喜棲息於池塘、小河、稻田埂邊的泥洞和石縫中。到冬天深居洞中冬眠。

春季,黃鱔經過一冬的潛伏,體力消耗過大,需要大量進食,所以春季是釣黃鱔的大好時期。

夏季,氣候炎熱,黃鱔紛紛出洞鑽在水草、石縫中、枯樹底下“乘涼”,也易釣。

秋季,黃鱔開始進洞,不易上鉤。

黃鱔生殖情況較特殊,幼時為雌,生殖一次後,轉變為雄性,這種雌、雄性的轉變現象稱為性逆轉現象。生殖季節約在5~8月,在其個體發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轉的特性,即從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時都是雌性(即體長在35厘米以下的個體的生殖腺全為卵巢);產卵後卵巢逐漸變為 精巢;體長在36~48厘米時,部分性逆轉,雌雄個體幾乎相等,屬於雌雄同體動物;成長至53厘米以上者則多為精巢。當年幼魚只能長到20厘米,2冬齡的雌魚才達成熟期,體長至少為34厘米。最大個體可達70厘米,重1.5公斤。2013年5月湖州有人捕到一條36斤、1.5米長的黃鱔。黃鱔產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產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藉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發育,雌雄魚都有護巢的習性。

鱔魚的身體是圓筒形,適合穴居生活,對進出洞穴,減少摩擦十分有利。它真有點兒“隱士”氣度,沒有特殊的攻擊本領,也無強有力的防禦武器,惟一的技能是“三十六計,逃為上計”。它既無胸鰭,又無腹鰭,就是背鰭和臀鰭也退化得僅留下一點點皮褶,鱗片消失得肉眼都難看見,可是全身能分泌出非常油滑的粘液,一不小心它就能從你手中溜之大吉。鱔魚身上的粘液,主要功能是:預防細菌、病菌侵染身體,減少疾病;阻止寄生動物植物的糾纏,有利成長;油頭滑面,有利於它在泥中通行無阻。 像泥鰍但比泥鰍大且長。

鱔魚胚胎髮育到第一次性成熟時為雌性,可是從第二次性成熟開始時它又變成雄性了。這就是說,黃鱔在一生中既當媽又當爹。這種陰陽轉變過程,在生物學上稱為性逆轉。魚類多用鰓呼吸的,可是鱔魚卻獨具一格,它的鰓退化了,靠喉部的表面微細血管直接吸取空氣,所以我們要使鱔魚鮮活,必須使它保持潮濕,存放在陰涼地方。 喜歡鑽洞,天生喜歡黑暗的地方,因此河邊很多洞都是黃鱔打的。

生態環境

為底層生活的魚類,喜棲息於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有性逆轉現象。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捕食各種小動物。

考證

出自《雷公炮炙論》

分布

黃鱔 黃鱔

鱔魚在東方是有價值的食用魚類,往往蓄養於池塘或稻田中。在淺水中能豎直身體的前半部分 ,用口到水面呼吸,把空氣儲存於口腔及喉部,所以顯得喉部腫大。

黃鱔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庫、池沼、溝渠等水體中。除西北高原地區外,各地區均有記錄,特別是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更是盛產黃鱔的地區。黃鱔在國外主要分布於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印度、日本、朝鮮也產黃鱔。

養殖

技術

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常棲息水底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白天活動少,多在淤泥中鑽洞或在石隙中穴居,夜間出穴覓食。黃鱔是以各種小動物為食的雜食性物種,夏季攝食最為旺盛,寒冷季節可長期不食,而不至死亡。了解了以上黃鱔的習性,以下來分享池塘網箱如何養殖的方法:

工具/原料飼料主要以小雜魚、蚯蚓、螺蜆、蚌肉等為主,以蚯蚓為最佳,也可餵水蚤、豆渣、菜籽餅、瓜果等人工配合飼料。

選擇水質良好,無污染源,外界干擾少的池塘。用毛竹在池塘內搭設支架,將網箱四角固定在支架上。每個網箱內設定一個食台。黃鱔因為有相互殘食的習性,所以放養規格要求基本一致,一般為20至50克/尾。

黃鱔的放養時間應選擇在4月份、5月份,或者8至9月份,以避開5月中旬至7月份的黃鱔性成熟繁殖期。最適合黃鱔生長的溫度是攝氏24至28度。

投餵要定時,鱔魚晝伏夜出,在下午6~8時投飼為宜。投放的飼料要新鮮,不能投放腐霉變質的飼料。飼料投放前應先洗淨,每立方水體再用3至5克的食鹽浸洗10~20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才能投餵。一般選擇淡水小雜魚,每日投餌數量為網箱內黃鱔總重量的3%~5%。

人工飼養時,由於投餵大量飼料,黃鱔排除的糞便容易污染水質,所以要經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清新。春季7~10天換一次水,夏季3~5天換一次水。網箱還要定期進行消毒,每立方水用10克的漂白粉化水,全池潑灑。放養後,網箱中可放養適量泥鰍,利用泥鰍上下游竄的習性,起到分流增氧作用,又可消除黃鱔的殘餌。在池塘內放養一定量的花白鰱來調節水質。

適時清洗網箱,除去過多的雜物和附著藻類,保持網箱內外水體交換暢通。網箱中放置水草、以水葫蘆、水花生為好,為黃鱔的生長棲息提供一個良好的場所。移植水花生時最好去根洗淨後放在5%的食鹽水中浸泡10分鐘左右,以防止螞蝗等有害生物隨草帶入箱中。

黃鱔種苗在入箱前要嚴格消毒,特別是在黃鱔易發病的7~9月份,每20天用1ppm漂白粉全箱潑灑,發現病鱔及時隔離。發現病害,及時對症下藥,儘量減少損失。

捕撈:每年12月,當水溫下降至12度以下時,黃鱔的攝食、生長基本停止。此時,將網箱中的黃鱔收捕上市。

疾病防治

鱔魚做成的菜 鱔魚做成的菜

黃鱔對溫度極為敏感,10度以下,30度以上都會停止吃東西。在存放或運輸過程中,如果密度高,水量少、天氣又熱的話,黃鱔分泌黏液的速度就會加快,釋放熱量並消耗水中的氧氣,使水溫升高,這些粘液要是不 及時排除,黃鱔可就受不了了,不長時間就會出現鰓部發紅、肛門發紅、全身充血的症狀,最後窒息而死。

黃鱔營養價值高。根據美國試驗研究資料,經常攝取卵磷脂,記憶力可以提高20%。故食用鱔魚肉有補腦健身的功效。它所含的特種物質“鱔魚素”,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祛風消腫、潤腸止血、健脾等功效,能降低血糖和調節血糖,對痔瘡、糖尿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加之所含脂肪極少,因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鱔魚含有的維生素A量高得驚人。維生素A可以增進視力,促進皮膜的新陳代謝。每1百克鱔魚肉中蛋白質含量達17.2~18.8克,脂肪0.9~1.2克,鈣質38毫克,磷150毫克,鐵1.6毫克;此外還含有硫胺素(維生素B1)、核黃素(B2)、尼克酸(維生素PP)、抗壞血酸(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黃鱔不僅被當作名菜用來款待客人,還能活運出口,暢銷國外,更有冰凍鱔魚遠銷美洲等地。黃鱔一年四季均產,但以小暑前後者最佳,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鱔魚富含DHA和卵磷脂它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

鱔魚特含降低血糖和調節血糖的“鱔魚素”,且所含脂肪極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鱔魚含豐富維生素A,能增進視力,促進皮膜的新陳代謝。

黃鱔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可以增進視力,能夠防治夜盲症和視力減退,防治糖尿病患者並發眼部疾病。同時,維生素A還有抗呼吸系統感染的作用,能促進發育,強壯骨骼;同時,黃鱔中富含DHA和卵磷脂,有健腦的功效,卵磷脂還可以促進肝細胞的活化和再生,增強肝功能,從而有效降低脂肪肝等疾病的患病率。

1.

鱔魚富含DHA和卵磷脂它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

2.

鱔魚特含降低血糖和調節血糖的“鱔魚素”,且所含脂肪極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3.

鱔魚含豐富維生素A,能增進視力,促進皮膜的新陳代謝。

4.

黃鱔含有較多的維生素A,可以增進視力,能夠防治夜盲症和視力減退,防治糖尿病患者並發眼部疾病。同時,維生素A還有抗呼吸系統感染的作用,能促進發育,強壯骨骼;同時,黃鱔中富含DHA和卵磷脂,有健腦的功效,卵磷脂還可以促進肝細胞的活化和再生,增強肝功能,從而有效降低脂肪肝等疾病的患病率。

夏季養殖

夏季是養殖 黃鱔的黃金季節,但是這個季節天氣變化大,晴雨天氣交替,水溫變化快,池底腐敗物多,水體自淨功能差,自我平衡作用失調,從而水質會嚴重惡化,因此會出現缺氧、應激、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現象,導致黃鱔上草,白色魚浮頭,甚至中毒死亡。針對這些現象,養殖戶必須要把好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降溫關

黃鱔對高溫的最大適應限度不超過28℃。夏天烈日曝曬可使池水溫度迅速升高,黃鱔容易發生中暑甚至被燙死,因此,控制好池水溫度極為關鍵。

主要降溫方法有:1.在池頂搭建遮蔭棚,覆蓋遮陽網。2.在養殖池水面投放適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蘆、水浮蓮、浮萍等遮蔭。3.灌水降溫。把池中水位加深至25~30厘米,並採取灌水更換池內表層水來平衡池水溫度。有條件的養殖戶,可採取終日微流水的方法降溫,效果更佳。

調水關

要注意水質酸鹼度的調節。雖然黃鱔喜歡生活在微酸性環境中,但在人工飼養密度較高的情況下,酸性環境有利於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使黃鱔染上疾病。實踐證明,夏季養鱔池水的ph值以控制在7至8之間較為適宜。

投餌關

夏季氣溫較高,確保餌料質量至關重要。所投餌料特別是動物性餌料一定要新鮮,已變質,腐臭的餌料切忌投餵。黃鱔夏季生長快,要儘量多投餵螺蚌肉、活蚯蚓、蠅蛆等動物性蛋白餌料,每日投餌2次,即分別在上午9時以前和下午6時以後投餌一次。遇到惡劣天氣,黃鱔攝食減少,應及時撈出剩餘餌料,以免殘餌腐敗變質,污染水質。

浮頭關

在天氣悶熱,陰雨天或傍晚遇雷陣雨,水質嚴重惡化,水面出現氣泡等情況下,早晚巡池時發現黃鱔群集水面,散亂浮動,受驚則跳動,說明池水嚴重缺氧,必須採取措施迅速處理。對輕度浮頭,可及時注入新水增加水體溶氧;夏季和初秋易出現暗浮頭,由於症狀輕,不易察覺,容易發生泛塘死亡,要仔細觀察,一經發現要立即注水預防;對因天氣、水質突變引起的浮頭,要減少投餌,撈出餌料殘渣,從速注入新水。注意加注新水不宜在傍晚進行,以免造成上下水層對流反而加劇浮頭。

防逃關

夏天天氣突變時,特別是發生雷雨、暴雨、黃鱔表現焦燥不安,最易外逃,嚴重時可在一夜之間逃得一條不剩。因此,夏季天氣突然變化時,要特別注意防逃,經常檢查水位的深淺、池壁和池底有無裂縫以及排水孔攔魚網具是否完好,以便及時排除隱患,堵斷黃鱔逃跑的出路。

價值

藥用

黃鱔不僅為席上佳肴,其肉、血、頭、皮均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黃鱔有補血、補氣、消炎、消毒、除風濕等功效。黃鱔肉性味甘、溫,有補中益血,治虛損之功效,民間用以入藥,可治療虛勞咳嗽、濕熱身癢、痔瘺、腸風痔漏、耳聾等症。黃鱔頭煅灰,空腹溫酒送服,能治婦女乳核硬痛。其骨入藥,兼治臁瘡,療效頗顯著。其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滴入鼻中可治鼻衄(鼻出血);特別是外用時能治口眼歪斜,顏面神經麻痹。有人說“鱔魚是眼藥”,過去患眼疾的人都知道吃鱔魚有好處。常吃鱔魚有很強的補益功能,特別對身體虛弱、病後以及產後之人更為明顯。它的血還可以治療口眼歪斜。祖國醫學認為,它有補氣養血、溫陽健脾、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醫療保健功能。

性味:味甘,大溫,無毒。

功效主治:補益血,治療口中唾液過多。補虛損。婦女產後惡露淋瀝、血氣不調、消瘦均可食用。另可以止血,除腹中冷氣腸鳴及混痹氣,驅除十二經的風邪。患有風惡氣、體虛出汗、食肉後消化不良的人,可以食用。另外治各種痔、瘺、瘡瘍。

功效主治:用以治療疥癬及痔瘺。治口眼歪斜,用少量麝香調勻,左歪塗右,右歪塗左,正後就洗去。

治耳痛及鼻衄,分別滴數滴入耳、鼻。

性味:味苦,性平,無毒。

功效主治:燒成灰後研成末服用,止痢疾,治療消渴症,除內臟冷氣,及消化不良、食物積滯。

同蛇頭、地龍頭一起燒成灰後用酒服下,治小腸癰。將它燒成灰研末包好塞耳,能治療蟲類入耳。

鱔魚血清有毒,但毒素不耐熱,能被胃液和加熱所破壞,一般煮熟食用不會發生中毒。民間用鱔魚血治病,是否為血中毒素的作用所致,尚待深入研究。

黃鱔的血液有毒,誤食會對人的口腔、消化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嚴重的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使人四肢麻木、呼吸和循環功能衰竭而死亡。

歸經:肝;脾;腎經

中藥化學成分:食部每100g含水分80g,蛋白質18.8g,脂肪0.9g,灰分1g,鈣38mg,磷150mg,鐵1.6mg。

功效:益氣血;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

主治:虛勞;疳積;陽痿;腰痛;腰膝酸軟;風寒溫痹;產後淋瀝;久痢膿血;痔瘺;臁瘡

食物相剋:

鱔魚不宜與狗肉、狗血、南瓜、菠菜、紅棗同食。

鱔魚+菠菜——腹瀉

鱔魚+狗肉——易上火、易使舊病復發

鱔魚+金瓜——性質相剋

整體

黃鱔俗稱鱔魚、田鱔或田鰻,為溫熱帶的淡水底棲生活魚類。它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每100克肉中含蛋白質18.8克、脂肪0.9克、鈣質38毫克、磷150毫克、鐵1.6毫克,還含有硫胺素(維生素B)、核黃素(維生素殘)、尼克酸(維生素PP)、抗壞血酸(維生素C)等多種重要的維生素。黃鱔可食部分達65%以上,可做成多種佳肴美味,如紅燒鱔片、油溜鱔片、油鹵鱔松和鱔魚火鍋等堂菜,深受民眾歡迎!

經濟

黃鱔肉、骨、血均可入藥,具有補虛勞、強筋骨、祛風濕之功效,主治顏面神經麻痹、下痢膿血、痔瘺、中耳炎、濕疹、頑癬、鼻衄黃腫、小兒疳積、氣虛脫肛、子宮脫垂等症。它不僅藥用,而且是美味佳肴,可以食用。黃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據分析,每百克黃鱔含蛋白質18.8克、脂肪0.9克、鈣38毫克、磷150毫克、鐵1.6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黃素0.95毫克、尼克酸3.1毫克等。正因為如此,民間流傳“小暑黃鱔賽人參”之說。

處理法

鱔魚屬於比較有力的水產類,所以在殺時,最好先把頭部用刀背拍一下,這樣比較容易宰殺。宰殺鱔魚較普遍的方法是:大缸內放上適量的鹽和醋,將鱔魚放入,再倒入開水,立即蓋上缸蓋,待鱔魚都張開嘴,即可取出剖腹洗淨。

宰殺鱔魚一般是用左手的三個手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勾住魚的頸部,右手持尖刃刀,將刀尖刺入魚腹面的頸部,並向尾部順長劃割,剖開腹部,洗淨備用。古老的宰殺方法是用釘子將鱔魚頭部釘在案板上,再剖腹劃割。

宜忌人群

【宜食】老少皆宜。身體虛弱、氣血不足、風濕麻痹、四肢酸痛、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動脈硬化等患者宜經常食用。

【忌食】瘙癢性皮膚病、痼疾宿病、支氣管哮喘、淋巴結核、癌症、紅斑性狼瘡等患者應忌食。此外,不宜食用死過半天以上的鱔魚。因為鱔魚體內含有較多的組氨酸和氧化三甲胺,死後,組胺酸便會在脫羧酶和細菌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有毒物質,成人一次攝入100毫克即可中毒。氧化三甲胺也極易還原為三甲胺而加重鱔魚的泥腥味。

搭配宜忌

□ 相宜的黃金搭配

√ 鱔魚+豆腐——加倍吸收鈣

√ 鱔魚+青椒——降血糖

√ 鱔魚+木瓜——促進吸收

√ 鱔魚+金針菇——補中益血

√ 鱔魚+松子——美容養顏

□ 相剋的禁忌搭配

× 鱔魚+菠菜——腹瀉

選購與儲存

◎挑選鱔魚時,以表皮柔軟、顏色灰黃、肉質細緻、聞起沒有臭味者為佳。

◎鱔魚最好是在宰後即刻烹煮食用,因為鱔魚死後容易產生組胺,易引發中毒現象,不利於人體健康。

推薦食譜

紫龍脫袍

〔材料〕鱔魚500克,冬筍絲、紅椒絲、香菇絲各適量,蔥、薑絲、香菜各少許,雞蛋2個(取蛋清)。

〔調料〕鹽、味素各少許,水澱粉、料酒、胡椒粉、香油各適量。

〔做法〕

將鱔魚洗淨切絲,用雞蛋清、水澱粉上漿。

起鍋放油燒熱,下入鱔魚絲滑散,撈出控油;冬筍絲、紅椒絲、香菇絲過油。

鍋留底油,爆香蔥、薑絲,放入鱔魚、冬筍、香菇、紅椒絲、鹽、味素及料酒,翻炒均勻,撒入胡椒粉,淋香油,放香菜即可。

1.

將鱔魚洗淨切絲,用雞蛋清、水澱粉上漿。

2.

起鍋放油燒熱,下入鱔魚絲滑散,撈出控油;冬筍絲、紅椒絲、香菇絲過油。

3.

鍋留底油,爆香蔥、薑絲,放入鱔魚、冬筍、香菇、紅椒絲、鹽、味素及料酒,翻炒均勻,撒入胡椒粉,淋香油,放香菜即可。

鱔魚強筋健骨湯

鱔魚 鱔魚

〔配方〕鱔魚1條(重約250克),黨參、牛蹄筋各15克,當歸10克,料酒、蔥段、薑片、肉湯各適量。

〔做法及用法〕將牛蹄筋溫水泡發,然後撕去筋膜,切段;黨參、當歸洗淨切片,裝入紗布袋後扎口。鱔魚宰殺,去內臟,洗去血水,去骨和頭,鱔魚肉切成條,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撈出。鍋中注入適量肉湯,加入蹄筋、鱔魚肉、鹽、藥包、料酒、蔥、姜,煮至肉和蹄筋熟爛,揀去藥包、蔥、姜即成。

歸參鱔魚湯

〔配方〕當歸、黨參各15克,鱔魚500克,鹽、蔥、姜各適量。

〔做法及用法〕將鱔魚去頭、骨、內臟後,洗淨切絲;當歸、黨參用紗布包起來,加水煎煮1小時後撈出,加入鱔魚絲、鹽、蔥、姜調味後煮熟。佐餐食用,喝湯吃魚。

紅燒鱔魚

食材

•500g鱔魚

•適量油

•適量鹽

•適量蒜

•適量生抽

•適量糖

•適量姜

•適量料酒

製作步驟

鱔魚剖洗乾淨,用開水燙去魚身上的滑膩物。

剖洗好的鱔魚剪成段,每一段上再用剪子剪一至二道小口子。

切上薑絲,剝好大蒜頭,放在鱔段上,備用。

坐鍋熱油,先下薑絲、大蒜頭煸香。

倒入黃鱔段。

略翻炒後倒入料酒,翻炒。

倒入生抽、糖調味。

翻拌均勻後移入適量的水,轉中小火。

中小火慢慢煨至鱔段入味,用鍋鏟翻炒均勻後,煨至大蒜頭變軟、收乾湯汁。

起鍋裝盆。

1.

鱔魚剖洗乾淨,用開水燙去魚身上的滑膩物。

2.

剖洗好的鱔魚剪成段,每一段上再用剪子剪一至二道小口子。

切上薑絲,剝好大蒜頭,放在鱔段上,備用。

3.

坐鍋熱油,先下薑絲、大蒜頭煸香。

4.

倒入黃鱔段。

5.

略翻炒後倒入料酒,翻炒。

6.

倒入生抽、糖調味。

7.

翻拌均勻後移入適量的水,轉中小火。

8.

中小火慢慢煨至鱔段入味,用鍋鏟翻炒均勻後,煨至大蒜頭變軟、收乾湯汁。

9.

起鍋裝盆。

小貼士

剖洗好鱔魚,一定要用開水燙去鱔魚身上的滑膩物,這樣燒出來的鱔魚才更美味。

白汁黃鱔

根據美國試驗研究資料,經常攝取卵磷脂,記憶力可以提高20%。黃鱔一年四季均產,但以小暑前後者最為肥美,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材料:活黃鱔500克、生薑、蔥頭、蒜頭、豆油、料酒、鹽、雞精

黃鱔剪去頭部,開膛去除內臟,再剪成4CM左右的小段。

剪好的鱔段用開水燙一下。

用手抓揉去掉黃鱔表面的粘液,洗淨。

鍋入油燒熱,下薑片、蒜頭煸香。

入黃鱔段煸炒。

倒入少許黃酒。

再加入蒜頭翻炒片刻。

加水大火燒開後,中火燒20分鐘至湯汁變白後加入少許鹽、雞精調味,即可。

1.

黃鱔剪去頭部,開膛去除內臟,再剪成4CM左右的小段。

2.

剪好的鱔段用開水燙一下。

3.

用手抓揉去掉黃鱔表面的粘液,洗淨。

4.

鍋入油燒熱,下薑片、蒜頭煸香。

5.

入黃鱔段煸炒。

6.

倒入少許黃酒。

7.

再加入蒜頭翻炒片刻。

8.

加水大火燒開後,中火燒20分鐘至湯汁變白後加入少許鹽、雞精調味,即可。

麻辣水煮黃鱔

主料:黃鱔、青筍、香菜、胡蘿蔔、西芹

輔料:蔥、姜、蒜、小蔥、豆瓣辣醬、花椒、麻椒、大料、乾辣椒、桂皮、丁香、香葉、白芷、豆蔻、草果、小茴香、辣椒麵、紅辣椒油、香油、生抽、老抽、鹽、糖、胡椒粉、雞精、料酒

香料油做法:鍋內放油,冷油時下入花椒、麻椒、大料、香葉、桂皮、丁香、白芷、草果、豆蔻、小茴香、乾辣椒、整根的香菜、胡蘿蔔片、蔥、姜、蒜、紅辣椒油、香油、低溫炸制調料成深褐色,香味完全浸入油中時,把所有的調料撈出,製成香料油。

鱔魚處理好,清洗乾淨後切寸段打花刀,焯水待用;

青筍,胡蘿蔔,去皮切寸段,蔥姜蒜切末,小香蔥切碎待用;

鍋內下入香料油,放入豆瓣辣醬,小火炒制出紅油後,下入薑末,一半的蔥和蒜末炒香,烹入料酒,後加入熱開水,並下入生抽、老抽、鹽、糖、胡椒粉、雞精進行調味製成湯後,稍熬制一會兒後濾出料渣。

下入焯好水的鱔魚段進行燉製,當鱔魚段八成熟時,下入青筍和胡蘿蔔段一同燉製。

所有食材全部成熟後起鍋,盛入砂鍋內。

將燉製好的鱔魚表面放上辣椒麵、花椒麵、蒜末、小蔥末,然後鍋內放下香料油,待油溫八成熱時淋在砂鍋表面的食材上即可。

1.

香料油做法:鍋內放油,冷油時下入花椒、麻椒、大料、香葉、桂皮、丁香、白芷、草果、豆蔻、小茴香、乾辣椒、整根的香菜、胡蘿蔔片、蔥、姜、蒜、紅辣椒油、香油、低溫炸制調料成深褐色,香味完全浸入油中時,把所有的調料撈出,製成香料油。

2.

鱔魚處理好,清洗乾淨後切寸段打花刀,焯水待用;

3.

青筍,胡蘿蔔,去皮切寸段,蔥姜蒜切末,小香蔥切碎待用;

4.

鍋內下入香料油,放入豆瓣辣醬,小火炒制出紅油後,下入薑末,一半的蔥和蒜末炒香,烹入料酒,後加入熱開水,並下入生抽、老抽、鹽、糖、胡椒粉、雞精進行調味製成湯後,稍熬制一會兒後濾出料渣。

5.

下入焯好水的鱔魚段進行燉製,當鱔魚段八成熟時,下入青筍和胡蘿蔔段一同燉製。

6.

所有食材全部成熟後起鍋,盛入砂鍋內。

7.

將燉製好的鱔魚表面放上辣椒麵、花椒麵、蒜末、小蔥末,然後鍋內放下香料油,待油溫八成熱時淋在砂鍋表面的食材上即可。

鱔魚冬粉

製作食材:

鱔魚做成的菜 鱔魚做成的菜

去骨淨鱔魚半斤,切段。

銀絲粉適量,用溫水泡發。

紅油三大匙(可依個人喜好增減)。

醋三大匙。

雞精一咖啡匙。

老薑一小塊、蒜三瓣,均切末 香蔥兩棵,切碎。花椒油一大匙。鹽適量。

製作方法

鍋中放油燒至四成熱,放姜、蒜末略炒,再下鱔魚段炒約一分鐘。

加入剛淹沒鱔魚段的湯或水,燒沸。

放入冬粉、雞精、鹽,煮一分鐘。

淋入醋、花椒油,鏟勻後淋入紅油。

鏟勻後起鍋裝盤,再撒上蔥碎即成。

1.

鍋中放油燒至四成熱,放姜、蒜末略炒,再下鱔魚段炒約一分鐘。

2.

加入剛淹沒鱔魚段的湯或水,燒沸。

3.

放入冬粉、雞精、鹽,煮一分鐘。

4.

淋入醋、花椒油,鏟勻後淋入紅油。

5.

鏟勻後起鍋裝盤,再撒上蔥碎即成。

清蒸黃鱔

原料:黃鱔、鹹豬肉、銀杏果以及啤酒、味素、老薑、蒜頭、香蔥等調料。

做法:首先,將黃鱔黃鱔過水(就是焯),撈出,洗掉外層黏液,切成小段,備用;鹹豬肉切薄片(越薄越好),過水,等熟了就馬上老出,備用;姜切片,蒜頭拍碎;然後取個盤子,黃鱔放底層,姜蒜一起放裡頭,上面放肉片,最上頭放銀杏果;再撒上味素,到入啤酒,冷水下鍋蒸20分鐘;最後,出鍋時,撒上蔥花,澆熱油,開吃即可。

炒鱔魚

原料:鱔魚以及洋蔥(白皮)、豬油、醬油、大蒜(白皮)、辣椒、酒、澱粉、姜、香油和胡椒粉等調料。

做法:首先,將鱔魚頭部用釘子釘住,用小刀從頭至尾剖開,取出內臟和脊骨,然後將鱔魚片成2.4 厘米長片;將洋蔥去老皮,洗淨,切成片;將乾紅椒切成小片;將生薑大蒜洗淨,均切成末;然後炒鍋上火燒熱,用油稍燙一下,再放入豬油燒熱,將鱔片入鍋爆炒,當鱔魚爆炒起卷時,放入醬油、生薑、洋蔥、乾椒、料酒,加蓋燜片刻後,放入鮮湯適量再燜;最後用澱粉勾芡,撒上蒜末,淋入香油裝盤,撒上胡椒粉即可,注意鱔魚要用活的。

黃鱔粥

黃鱔粥的做法很簡單,但是卻營養豐富,做法:將宰殺好的黃鱔直接洗淨剁成小段,用薑絲、料酒、鹽、胡椒粉醃漬一下,下粥鍋滾熟即可。

除次以上幾種,黃鱔還有很多做法,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各位巧手們可以自己創新,不過要注意食物相剋,鱔魚不宜於狗肉、狗血、南瓜、菠菜、紅棗同食。

《本草拾遺》:鱔魚,夏月於淺水中作窟,如蛇,冬蟄夏出,宜食之。

《蜀本草》:《圖經》雲,鱔魚,似鰻鱺魚而細長,亦似蛇而無鱗,有青黃二色,生水岸泥窟中,所在皆有之。

《本草衍義》:鱔魚,腹下黃,世謂之黃鱔。又有白鱔,稍粗大,色白,二者皆無鱗。大者長尺余,其形類蛇,但不能陸行,然皆動風。

《本草求原》:鱔魚有黃青二種,黃者俗名黃鱔,青者俗名藤鱔,風鱔,甘溫小毒,善穿深譚,冬寒穴里始得,治疳痢、腰背腳濕風、五痔、腸風、下血、帶下、陰瘡。孕婦忌。白鱔,味亦美,然生痰滑精。

1.

《本草拾遺》:鱔魚,夏月於淺水中作窟,如蛇,冬蟄夏出,宜食之。

2.

《蜀本草》:《圖經》雲,鱔魚,似鰻鱺魚而細長,亦似蛇而無鱗,有青黃二色,生水岸泥窟中,所在皆有之。

3.

《本草衍義》:鱔魚,腹下黃,世謂之黃鱔。又有白鱔,稍粗大,色白,二者皆無鱗。大者長尺余,其形類蛇,但不能陸行,然皆動風。

4.

《本草求原》:鱔魚有黃青二種,黃者俗名黃鱔,青者俗名藤鱔,風鱔,甘溫小毒,善穿深譚,冬寒穴里始得,治疳痢、腰背腳濕風、五痔、腸風、下血、帶下、陰瘡。孕婦忌。白鱔,味亦美,然生痰滑精。

黃鱔網箱養殖病蟲害較多,大致可分為5類:一是生態性疾病,主要是收購運輸、養殖中管理不善,導致生態失衡而引起的,如發燒病、發狂病等;二是細菌性疾病,如腐皮病、赤皮病等;三是真菌性疾病,如水霉病等;四是寄生蟲病,如棘頭蟲病、毛細線蟲病等;五是各種蟲害,如水蛭、水老鼠等。由於發病初期很難觀察到,一旦病症明顯就會造成較大的損失。對於黃鱔網箱養殖常見病蟲害的防治,國內眾多專家、學者、技術人員提出了不少有效技術。要以“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為方針,保持黃鱔養殖箱內外的生態平衡。中國農業網的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經驗,現總結如下。

防治疾病

生態性

發燒病

發燒病主要在運輸途中發生,主要是因為在運輸過程中,密度過大,黃鱔分泌的黏液過多,積聚發酵,溶解氧降低造成的。該病的症狀為:黃鱔互相纏繞,體表黏液大量脫落。在預防上,應嚴格控制裝運密度;套運泥鰍,利用泥鰍上下躥游特徵,防止黃鱔相互纏繞;在運輸箱中添加生薑片,每箱100g,需要及時更換新水。

發狂病

發狂病一般在初夏和晚春發生,主要是鱔苗剛下箱後,由於天氣、環境等突變造成應激反應強烈,降低鱔苗體質,使其生理代謝紊亂,影響黏液分泌,使鱔苗體表的皮膚失去抵抗力,導致病毒侵襲感染而發病。病鱔沒有食慾,常在箱內或纏繞在水草上似箭狀快速遊動,類似發狂;呼吸困難,頭伸出水面,張口;身體以“S”和“O”狀鏇轉掙扎,全身肌肉表現痙攣發抖;用手接觸其身體,有僵硬感,體表沒有明顯外傷、潰爛,黏液少或無粘性黏液脫落.預防上,在運輸中,保持水溫穩定及水環境優良,以儘量減少環境變化造成的應激;為增強黃鱔體質,可將維生素C、複合多維等拌入飼料中投喂,以降低應激反應。治療上,可在箱內外全池潑灑速健V9 0.3 g/m³水體;然後在患病網箱內潑灑植物抗毒C 10 mL/箱.

出血病

出血病在苗種投放前期或成鱔入冬前易發,是由於苗種質量不好,或天氣因素如連續低溫、降雨等惡劣環境,造成黃鱔抵抗力降低,而使細菌、病毒交叉感染的一種綜合徵。病鱔晚上將身體部分露出水面,白天將頭部露出水面,體表布滿血斑,而且血斑的形狀各異,偶爾全身有瀰漫性出血症狀,最明顯的部位是腹部;肛門紅腫,口腔、鰓部都有血樣黏液,解剖肝臟腫大、黑褐色、無彈性,腹腔、腸道充血。預防上,可用聚維酮碘10 g/m³水體浸洗鱔體。治療上,首先進行全箱消毒,可選用戊二醛,第2天全箱潑灑聚維酮碘1 g/m³水體;配合內服藥物,如止血藥物、抗病毒藥物、大蒜素等,連服7 d;用菌毒淨1 mg/L對全箱潑灑,同時在飼料中添加三黃粉3 g/kg、鱔康寶5 g/kg進行投餵.

白露症

黃鱔白露症的原因:每年9月前後,都會有部分養殖戶的黃鱔因大量發病而不得不低價上市銷售的情況發生。由於發病多集中在“白露”之後,所以很多養殖者也習慣將其稱為“白露症”。其實“白露症”主要是肝臟出現病變(腫大、變白、變脆),所以嚴格地說屬於一種肝臟疾病。引起黃鱔出現“白露症”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投餵蛋白質含量很高的飼料,黃鱔的肝臟負荷過重,從而發生疾病。
黃鱔白露症的預防方法主要有:

做好馴食工作部分養殖戶對馴食工作沒有做細緻,養殖的黃鱔中經常只有部分吃食,從表面看黃鱔的採食量比較正常,其實往往是經常採食的黃鱔過多地在吃食,同一箱內的黃鱔大小差異非常明顯。大條的黃鱔長期過量採食蛋白質含量很高的飼料,往往出現因肝臟病變而死亡。這就是養殖者經常發現有的網箱或鱔池專死大條黃鱔的原因。養殖者在馴化黃鱔採食時,對於投食後採食較慢、出來吃食的黃鱔較少的網箱或鱔池,應使用鮮料進行單獨補馴,直到黃鱔採食鮮料的量在到黃鱔體重的4%以上才逐步加入配合飼料進行轉化。

適當控制投餵在黃鱔採食量投苗質量的8%以上之後,最好每隔5天停餵1天,以緩解黃鱔的肝臟負荷,同時每隔15天在飼料中加餵1次“鱔寶保肝寧”(每千克料拌藥3~5克)。進入秋季以後,有條件的養殖戶可以適當增加鮮料的比例。

選用脂肪含量較高的飼料在一些鮮料比較缺乏的地區,最好選用蛋白質含量稍低但脂肪含量較高的飼料來投餵黃鱔,這樣可以比較有效地降低黃鱔發生“白露症”的可能。粗蛋白含量一般在36%以上,粗脂肪含量在6%以上的飼料就比較理想。

1.

做好馴食工作部分養殖戶對馴食工作沒有做細緻,養殖的黃鱔中經常只有部分吃食,從表面看黃鱔的採食量比較正常,其實往往是經常採食的黃鱔過多地在吃食,同一箱內的黃鱔大小差異非常明顯。大條的黃鱔長期過量採食蛋白質含量很高的飼料,往往出現因肝臟病變而死亡。這就是養殖者經常發現有的網箱或鱔池專死大條黃鱔的原因。養殖者在馴化黃鱔採食時,對於投食後採食較慢、出來吃食的黃鱔較少的網箱或鱔池,應使用鮮料進行單獨補馴,直到黃鱔採食鮮料的量在到黃鱔體重的4%以上才逐步加入配合飼料進行轉化。

2.

適當控制投餵在黃鱔採食量投苗質量的8%以上之後,最好每隔5天停餵1天,以緩解黃鱔的肝臟負荷,同時每隔15天在飼料中加餵1次“鱔寶保肝寧”(每千克料拌藥3~5克)。進入秋季以後,有條件的養殖戶可以適當增加鮮料的比例。

3.

選用脂肪含量較高的飼料在一些鮮料比較缺乏的地區,最好選用蛋白質含量稍低但脂肪含量較高的飼料來投餵黃鱔,這樣可以比較有效地降低黃鱔發生“白露症”的可能。粗蛋白含量一般在36%以上,粗脂肪含量在6%以上的飼料就比較理想。

細菌性

腐皮病

腐皮病常在夏秋季節發生,主要是放養密度大、苗種規格不一致、分箱操作不當、網箱浸泡有問題等因素造成鱔體受傷,使細菌感染所致。病鱔體表有黃豆粒大的圓形、橢圓形的紅斑,呈點狀充血發炎,最明顯的部位是腹部兩側;病鱔頭常伸出水面,遊動乏力;挑選野生黃鱔苗的5個方法嚴重時其表皮腐爛,出現潰瘍,嚴重的骨胳和內臟露出,偶爾可見腸道、肛門充血發炎。預防上,應儘量避免鱔魚受到損傷;立秋後,控制水草面積,保持網箱內有15%的空水面;在白露前和寒露前,用生石灰30 g/m³水體遍撒網箱,連續撒3~5 d.治療上,可用聚維酮碘1~2 g/m³水體進行消毒;將蟾蜍去頭,在池中拖動.

赤皮病

赤皮病在春末夏初高發,大多數是捕撈或運輸造成外傷,從而使細菌侵入皮膚而引起的。病鱔體表局部有出血發炎症狀,鱗皮脫落,特別是腹部和兩側比較嚴重,呈塊狀脫落。預防上,可用漂白粉1 g/m³水體,對水全池均勻潑灑。治療上,可將病鱔放入2.5%食鹽水浸洗15~20 min;或者用2.5%~10.0%的食鹽水擦洗患部。

細菌性腸炎

細菌性腸炎病在夏季最為流行,主要是黃鱔吃了腐敗變質的餌料或饑飽不均,使腸道有寄生蟲寄生等所致。病鱔行動比較慢,沒有食慾,體表特別是頭部發黑,腹部有紅斑,肛門紅腫,輕壓腹部肛門會流出黃色或紅色的黏液,腸內無食物,局部或全部充血發炎。在預防上,平時投餵時拌入少許大蒜素投餌,不投餵腐敗變質餌料,及時清除殘餌,防止水質惡化;用生石灰30 g/m³水體,清池消毒。治療上,以內服與外用藥物相結合為原則,每5 kg黃鱔用磺胺噻唑5 g或呋喃唑酮1 g拌餌投喂,連餵3~5 d;每5 kg黃鱔用大蒜素3~5 g拌餌投喂,每隔5~7 d連續投餵3d;每10 kg黃鱔用地錦草、辣蓼或菖蒲500 g煎汁,拌入飼料內投喂,連續餵3 d;外用藥物常用生石灰10 g/m³水體,或漂白粉1~2 g/m³水體,或禽用紅黴素溶液2~3 g/m³水體,浸泡黃鱔10~15 min。

爛尾病

爛尾病在高密集養殖池和運輸途中比較易發,黃鱔常見疾病的防治且不容易治療。其是由產氣單胞菌中的一種細菌引起的疾病。病鱔尾部充血發炎,然後肌肉壞死潰爛,嚴重時尾柄或尾部肌肉腐爛,只有尾椎骨露在外面。預防上,應加強黃鱔池的水質與環境衛生管理,避免細菌大量繁殖。治療上,可用聚維酮碘1~2 g/m³水體進行消毒;用呋喃唑酮0.24 g/m³水體,全池潑灑;用金黴素0.25 U/mL浸洗消毒患病黃鱔;將蟾蜍去頭,在池中拖動。

真菌性

常見真菌性疾病主要是水霉病,在晚春、早冬最為流行。該病主要是由於黃鱔相互咬傷、機械損傷或致害生物侵襲致傷,而傷口被水黴菌感染所致。發病初期無明顯症狀,幾天后患處有棉絮狀的菌絲向外長出,並迅速在體表蔓延擴展,成為肉眼可見的“白毛”,肌肉糜爛;患病黃鱔離穴獨游,沒有食慾,最後消瘦死亡。預防上,可用生石灰消毒,注意操作過程中避免鱔體受傷。治療上,可用5%碘酒或1%孔雀石綠軟膏擦抹患處;用2%~3%食鹽水浸泡病鱔 3~4 min,連續浸泡2~3 d;更換新水,全池潑灑0.04%蘇打水和0.04%食鹽水。

寄生蟲病

棘頭蟲病

棘頭蟲病主要是棘頭蟲的頭部鑽入黃鱔腸壁黏膜後,破壞組織,常裹在胸壁黏膜內形成包囊,使腸中其他致病菌進入腸壁,引起發炎所致。病鱔幾乎沒有食慾,體色變青發黑,肛門紅腫。解剖後可以看到腸內有白色條狀蠕蟲,體長8.4~28.0 mm,可以收縮,吻部牢固地鑽進腸黏膜內,從而引起腸道充血發炎,嚴重時可造成腸穿孔。預防上,可用90%晶體敵百蟲0.05 g/m³水體,全池潑灑。治療上,每100 kg黃鱔用甲苯咪唑和左鏇咪唑0.2~0.3 g,拌餌投喂,隔2 d後再用同樣方法投餵1次;每50 kg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40~45 g混於飼料中投喂,連餵6 d.

毛細線蟲病

毛細線蟲病主要是毛細線蟲的頭部鑽入腸壁黏膜層,通過破壞組織,使腸中其他病菌可以侵入腸壁,引起組織發炎潰爛。病鱔腹部向上,頭伸出水面,體色發黑,肛門紅腫;解剖後可以看到後腸內有乳白色、細小如線、體長2~11 mm的毛細線蟲。預防上,可以用90%晶體敵百蟲0.05 g/m³水體,全池潑灑。治療上,可以用水浸泡獸用敵百蟲片(0.5 g/片),然後碾碎,按0.1%的量拌飼料進行投喂,連餵6 d;每50 kg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5.0~7.5 g拌飼料進行投喂,連餵6 d。

常見蟲害

水蛭

水蛭危害的患病黃鱔活動遲緩,食慾減退,影響生長。用肉眼可見到出血點,大量寄生時鱔體會流血不止。預防上,可在放苗前用生石灰進行徹底清塘。治療上,在苗種下箱前用聚維酮碘10 g/m³水體浸泡10 min;用禽畜類血放入箱中誘殺水蛭;用10 mg/L的CuSO浸洗鱔體10~20 min。

水老鼠

水老鼠可以咬破網箱,位置在水面上下幾厘米處。預防上,每天早上提起網箱四角,上下檢查網箱,發現箱內有殘餌應及時撈出。及時修補網箱被咬洞口,經常在養鱔池四周用鼠夾捕鼠和投放鼠藥滅鼠[7].

用藥方案和水體消毒

常用消毒劑為氯安、氯立得或者溴氯海因等。

苗種消毒

苗種在放養時,必須進行藥浴消毒處理。建議用聚維酮碘溶液。

馴食

方法是每100千克飼料添加誘食解毒安500克,混合均勻後投餵。

驅蟲

利用野生黃鱔苗種養殖時需要重視驅蟲,最好立即著手殺滅寄生蟲。

病害預防

①養殖水體每隔半個月潑灑消毒劑一次,預防病毒性、細菌性病害。

②定期投餵三病康寧、 血康寧、肝腎康寧等中草藥製劑。

抗應激

分箱或惡劣環境時,要投餵泰利維等抗應激藥物或潑灑牛磺應激消。

水質改良

用底舒寧、益水寶、三效底改等來調節水質。

常見疾病

黑點病

發病初期病鱔尾部出現淺黑色小圓點,手摸有異樣感,眼眶滲血。治療:外用0.5~0.75毫克/升的菌敵化水全池潑灑;內服蠕蟲清,每千克飼料或5千克鮮活餌料加藥2克,拌勻後投喂,連餵2天。

出血病

體表面出現大小不一的出血斑,以腹部最為明顯。將病黃鱔尾部提起倒置,黃鱔口腔有血狀液體流出。肛門紅腫、外翻。治療:①用300毫克/升的漁豐碘浸浴病鱔15~20分鐘;②每千克黃鱔用0.2克魚血康寧,重症另加入出血寧0.2克,拌飼投喂,連續5~7天。

腸炎病

症狀表現在三個方面:①肛門紅腫;②鰓部出血,提起病鱔尾部,可見口內流出血水;②頭部伸出水面呼吸,頭部發黑,腹部出現紅斑。解剖病鱔,可見腸內無食物,肛門前2~5厘米長的腹腔有較多的淤血。治療:根據水質情況選擇一種消毒劑遍灑,同時按每千克鱔種用1克漁泰康,拌餌投喂,一日1次,i~gN4~5天。

爛尾病

黃鱔發病後尾部充血發炎,顏色變白,嚴重時尾部肌肉壞死或潰瘍,尾脊骨外露。治療:①鱔種消毒要徹底。②用菌敵或漁豐碘全池潑灑,連續3天。

養殖技術

苗种放養是鱔魚養殖生產中的重要一環。要搞好鱔魚的人工養殖,就應堅持多種渠道解決苗種的來源,採取科學的飼養方法,獲取好的產量和較佳的經濟效益。

苗種的來源。主要靠采捕或購買天然幼鱔。春天,氣溫回升是捕捉鱔種的最好季節,其他季節可利用黃鱔夜間覓食的習性來捕捉。捕苗方法以鱔籠誘捕和手捉為好。

此外,撈取黃鱔受精卵,進行人工卵化,培育黃鱔苗,也是一個好辦法。

苗種的質量。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可作為苗種。那些用鉤捕受傷的,放養後成活率低,即使不死,生長也相當緩慢。因此,一般不宜選用。在捕捉鱔魚種苗時,不要用鐵絲鉤傷鱔魚。如在市場上購買,則不能買用糖精、火湯餵過的鱔苗。

苗種規格。苗種規格一般以每千克20~40尾為宜。這種規格的苗種整齊,生活力強,放養後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鱔種規格過小,攝食能力差,增重不快,當年不能收益。放養的苗種要注意規格整齊,大小要盡可以能一致,不能懸殊太大,不同規格的苗種最好能分池分能飼養,以免爭食和互相殘殺,影響生長和成活率。

黃鱔和品種很多,大體上可分為黃、白、青、赤、黑幾種,其中生命力最強的是青、黃兩種,脊側和勁部黃色的也為優良。為了確保養殖產量高效益,在發展黃鱔養殖生產上要逐步做到選優去劣,培育和使用優良品種。

放養時間和放養密度。放養時間要早,以早春頭批捕捉的黃鱔苗种放養為佳。黃鱔經越冬後,體內營養僅能維護生命,開春後,需大量攝食,食量大且食性廣。因此,要儘量提早放苗,便於馴化,提早開食,延長生長期 。

放養密度因鱔池大小,餌料來源,苗種規格以及飼養管理等不同而異。人工養殖黃鱔,放養密度可稍大些,每平方米放養體重25克的幼鱔100~150尾,即每平方米放養幼鱔2.5~4千克。放養的規格較大,密度可相應減少。反之,則可相應地增加。如餌料充足,也可多放些。家庭養殖一般每平方米放養量以2.5千克為好, 池中可搭配放養一些泥鰍。

1.

苗種的來源。主要靠采捕或購買天然幼鱔。春天,氣溫回升是捕捉鱔種的最好季節,其他季節可利用黃鱔夜間覓食的習性來捕捉。捕苗方法以鱔籠誘捕和手捉為好。

此外,撈取黃鱔受精卵,進行人工卵化,培育黃鱔苗,也是一個好辦法。

2.

苗種的質量。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可作為苗種。那些用鉤捕受傷的,放養後成活率低,即使不死,生長也相當緩慢。因此,一般不宜選用。在捕捉鱔魚種苗時,不要用鐵絲鉤傷鱔魚。如在市場上購買,則不能買用糖精、火湯餵過的鱔苗。

3.

苗種規格。苗種規格一般以每千克20~40尾為宜。這種規格的苗種整齊,生活力強,放養後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鱔種規格過小,攝食能力差,增重不快,當年不能收益。放養的苗種要注意規格整齊,大小要盡可以能一致,不能懸殊太大,不同規格的苗種最好能分池分能飼養,以免爭食和互相殘殺,影響生長和成活率。

黃鱔和品種很多,大體上可分為黃、白、青、赤、黑幾種,其中生命力最強的是青、黃兩種,脊側和勁部黃色的也為優良。為了確保養殖產量高效益,在發展黃鱔養殖生產上要逐步做到選優去劣,培育和使用優良品種。

4.

放養時間和放養密度。放養時間要早,以早春頭批捕捉的黃鱔苗种放養為佳。黃鱔經越冬後,體內營養僅能維護生命,開春後,需大量攝食,食量大且食性廣。因此,要儘量提早放苗,便於馴化,提早開食,延長生長期 。

放養密度因鱔池大小,餌料來源,苗種規格以及飼養管理等不同而異。人工養殖黃鱔,放養密度可稍大些,每平方米放養體重25克的幼鱔100~150尾,即每平方米放養幼鱔2.5~4千克。放養的規格較大,密度可相應減少。反之,則可相應地增加。如餌料充足,也可多放些。家庭養殖一般每平方米放養量以2.5千克為好, 池中可搭配放養一些泥鰍。

無土生態養殖

相對有土養殖而言,鱔魚無土養殖具有管理方便、馴化容易、放養密度大、經濟效益高的優點。無土養殖可分為流水無土養殖和靜水無土養殖兩種類型。現將鱔魚靜水無土養殖技術的要點介紹如下。

(1)魚池設計

①原則要遵循“防逃、易捕、進排水方便和模擬自然環境”的原則。

②魚池規格一般為6~10平方米,池高度25~30厘米,室外養殖池稍高。由於鱔魚比較溫馴,只要魚巢設定得好,沒有過強的刺激,極少越牆逃逸。可有用單磚砌牆,內抹水泥或墊塑膠薄膜,若干個規格的小池串成一排,但進、排水口要各自獨立,防止病蟲害相互傳染。

③魚池形狀以長方形或正方形為好。

④“三水口”(進水口、排水口、溢水口)要求排水口稍低於池底;進水口設定在食台正上方,與排水口相對,位置一般距池底15~20厘米;溢水口距池底20厘米,室內養殖可不設溢水口。各水口直徑5~6厘米,要罩以尼龍網,利於糞便排出又防止鱔魚逃逸。

⑤魚巢設計-般在魚池四角處設定魚巢,可將瓦片或斷磚石塊堆放-起,間隙比魚體稍大一點,但不可太寬,也可用竹管、PC管等代替。另外,魚池留出1/3面積來設定食台,可用木條、尼龍網釘成長方形框或從市場購買低矮的塑膠小盤。

(2)魚種處理

①魚種質量 成鱔養殖魚種規格要一致,宜40~80條/千克,魚種要健康活躍,體表無傷,魚種體色以黃色、青黃色為好。

②魚種消毒 a.用3%~5%食鹽水浸泡5分鐘左右,但該方法刺激性強,操作時一定要謹慎;b.用10微克/克高錳酸鉀溶液或8~10微克/克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鐘,效果較好;c.有寄生蟲尤其是中華頸蛙時用。.2%敵百蟲溶液浸洗10~15分鐘,或用8微克/克硫酸銅液浸洗5分鐘。

③高密度鍛鍊放人魚池之前,最好用大塑膠盆暫養魚種1-2天進行高密度鍛鍊(密度為5千克/平方米),每3~4小時徹底換水一次。

④放養密度一般為1.5~2.5千克/平方米,技術管理水平高時密度可稍高,但不宜超過5千克/平方米。

(3)日常管理

①水質管理室內水深保持在5~8厘米,室外保持10厘米左右,炎熱季節可加深到15~20厘米。因水位淺,鱔魚排泄量大,水質極易惡化。因此,更勤換水,這是靜水無土養殖的關鍵,一般夏季3~4天一次,春、秋季7天一次,且每次換水要徹底。生產實踐表明,徹底換水利於防治蟲害且不影響鱔魚生長發育。

②投餌魚种放養後,要用7~10天甚至更長時間馴化鱔魚吃食配合飼料(飼料軟濕成團或用絞肉機絞成條狀),吃食正常後,投餌要做到“定時、定量和定點”,並通過觀察鱔魚攝食情況採取相應的管理措施。

③病蟲害防治要以預防為主,靜水無土養殖的主要病蟲離有毛細線蟲病、腸炎病、細菌性爛尾病、列印病和赤皮病等。馴化吃食成功後,要立即著手藥物(如敵百蟲、驅蟲淨)拌餌進行殺滅。其他病害的防治方法如同有土養殖。

④越夏相對而言,室內越夏容易。室外養殖-定要考慮遮蔭,高溫時要採取加深水位、用地下水調節溫度等措施。

⑤越冬一般越冬在有土養殖池進行,分為帶水和不帶水越冬兩種。帶水越冬水深20厘米左右,但要放草、樹枝等物防止個池結冰。不帶水越冬即在鱔冬眠前排盡水,泥層保持濕潤,上蓋稻草等保溫物即可安全越冬。有條件的地方,冬天室內溫度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使鱔魚打破休眠,冬季仍可生長,春節前後出售商品鱔,這樣經濟效益更為理想。

淺水有土網箱養殖

淺水有土網箱養鱔,是一種將網箱套置在淺水池塘,並在箱內鋪放厚15~20厘米土層的人工養鱔方式。這種方式既具有土池養鱔快速生長的優點,也具有水泥池養鱔管理和捕撈較方便的長處;它不像深水無土網箱養鱔那樣需轉池越冬。不足之處是,箱內的土層容易板結。水質變化較快。其養殖技術如下:

稀泥鋪墊淺水有土網箱養鱔,在套置網箱前,必須在池塘底鋪墊一層厚10厘米左右的無菌稀泥。然後將網箱套置於稀泥上,再在網箱中鋪放一層風化土,這樣可防止套箱後箱內的土層板結,有利於黃鱔打洞潛伏、避暑和越冬,鋪墊池底的稀泥,應選擇既要有豐富的腐殖質,又不要太污濁。當其備用稀泥的田塊選好後,應在其田內用生石灰1公斤/立方米體重消毒一次,7天后乾田掏泥進行鋪墊。池塘底鋪墊稀泥後,再用50毫克/升的生石灰消毒一次,5~7天后排水套置網箱。

土層鋪放淺水有土養鱔網箱內,應選有機質豐富、團粒結構好,充分分化的黏性土壤作土層。實踐證明,以旱田或菜園地表層土壤最為適宜。千萬不要選用死黃土、污泥、淤泥和樹根多、草根多、瓦礫多的土壤。土層鋪放厚度15厘米以上,並要使土層基本平整,以減少同一箱內的泥內溫度和水溫的差別。

網箱套置網箱面積以20平方米為宜,網寬4米、長5米、網高0.8米(水上、水下各0.4米)。網質要好,網眼要密,網條要緊,以防鱔逃。網箱並排設定在水深0.6米以上的池塘中,兩排網箱中間搭竹架供人行走及投飼管理。網箱的設定面積不宜超過池塘總面積的50%,否則易引起水質惡化。

水草移植網箱中移植適量水葫蘆、水花生等水草,讓其生長最終覆蓋面積占網箱面積的75%~80%,以淨化水質、調節水溫、為黃鱔的生長棲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馴化投飼鱔种放養後2~3天內不投飼,以使鱔種體內食物全部消化成為空腹,使其處於飢餓狀態,然後在晚上投餵黃鱔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雜魚或動物內臟,投飼量為體重的1%~2%。投飼時間逐漸推向傍晚和早上各一次,投飼量視吃食情況逐漸增加到體重的4%~5%,在水溫22~28℃黃鱔生長最適溫度時,投飼量可增加到體重的7%~8%。黃鱔長期吃慣一種或幾種飼料後很難改變;習慣再去吃其他飼料,故應將其飼料固定幾個品種,如蚯蚓、小魚、蚌肉或動物內臟,以提高其生長速度。有條件的可投餵活餌料,因其利用率高,不用清除殘餌,對網箱污染少,有利於黃鱔快長。

鱔種投放淺水有土網箱養鱔,可高密度精養。4~5月,挑選體色黃,體質健壯,個體重量40克左右的鱔種,每平方米麵積投放2.5~3公斤。

生物放養淺水有土養鱔網箱內,每10平方米麵積應放養有益生物泥鰍30~40條,行山虎2~4隻、克氏鰲蝦5~8隻,大蟾蚧2隻(無真菌疾病病例的鮮池內不宜放養蟾蜍),以清除殘食、淨化水質,增加水體溶氧量和預防疾病。

日常管理管水淺水有土養鱔網箱宜保持水深20~30厘米。當盛夏酷熱時,水要深一些;春、秋天涼時,水要淺一些。同時應經常換水,一般夏季3~4天,春、秋季7~10天換水一次。

清殘吃剩的殘食、死鱔臭體等,必須及時清除。

防逃淺水有土養鱔的網箱易遭老鼠等敵害咬破和被某種水草頂穿,因此應經常檢查、發現漏洞,及時修補;在暴雨頻繁的日子裡,鱔池的水位會猛漲,應及時排漬;在暴雨陡降的夜裡,黃鱔有堆積網箱一角、相互合作外逃的習性,要做好雨夜的巡查工作,如發現黃鱔有堆積現象,則立即用小竹竿敲打水生植物浮排,防止黃鱔外逃。

消毒滅蟲一般每隔15天用25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箱潑灑消毒一次;每隔30天用0.7毫克/升的晶體敵百蟲全箱潑灑滅蟲一次。此外,經常給黃鱔投餵蚯蚓和蚌肉的網箱,每月還套用阿苯達唑2克,拌食4公斤,投餵50公斤黃鱔1~2次,每間隔24小時一次。

9、乾池越冬11月上旬,當氣溫下降至8~12℃時逐漸排乾池水,讓鱔入蟄冬眠。當氣溫下降至5℃以下時,要在池內和網箱內都蓋上一層厚約10厘米的稻草。在雨雪天氣里,還要及時排漬,以防漬水結冰,引起黃鱔窒息死亡。

1.

稀泥鋪墊淺水有土網箱養鱔,在套置網箱前,必須在池塘底鋪墊一層厚10厘米左右的無菌稀泥。然後將網箱套置於稀泥上,再在網箱中鋪放一層風化土,這樣可防止套箱後箱內的土層板結,有利於黃鱔打洞潛伏、避暑和越冬,鋪墊池底的稀泥,應選擇既要有豐富的腐殖質,又不要太污濁。當其備用稀泥的田塊選好後,應在其田內用生石灰1公斤/立方米體重消毒一次,7天后乾田掏泥進行鋪墊。池塘底鋪墊稀泥後,再用50毫克/升的生石灰消毒一次,5~7天后排水套置網箱。

2.

土層鋪放淺水有土養鱔網箱內,應選有機質豐富、團粒結構好,充分分化的黏性土壤作土層。實踐證明,以旱田或菜園地表層土壤最為適宜。千萬不要選用死黃土、污泥、淤泥和樹根多、草根多、瓦礫多的土壤。土層鋪放厚度15厘米以上,並要使土層基本平整,以減少同一箱內的泥內溫度和水溫的差別。

3.

網箱套置網箱面積以20平方米為宜,網寬4米、長5米、網高0.8米(水上、水下各0.4米)。網質要好,網眼要密,網條要緊,以防鱔逃。網箱並排設定在水深0.6米以上的池塘中,兩排網箱中間搭竹架供人行走及投飼管理。網箱的設定面積不宜超過池塘總面積的50%,否則易引起水質惡化。

4.

水草移植網箱中移植適量水葫蘆、水花生等水草,讓其生長最終覆蓋面積占網箱面積的75%~80%,以淨化水質、調節水溫、為黃鱔的生長棲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5.

馴化投飼鱔种放養後2~3天內不投飼,以使鱔種體內食物全部消化成為空腹,使其處於飢餓狀態,然後在晚上投餵黃鱔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雜魚或動物內臟,投飼量為體重的1%~2%。投飼時間逐漸推向傍晚和早上各一次,投飼量視吃食情況逐漸增加到體重的4%~5%,在水溫22~28℃黃鱔生長最適溫度時,投飼量可增加到體重的7%~8%。黃鱔長期吃慣一種或幾種飼料後很難改變;習慣再去吃其他飼料,故應將其飼料固定幾個品種,如蚯蚓、小魚、蚌肉或動物內臟,以提高其生長速度。有條件的可投餵活餌料,因其利用率高,不用清除殘餌,對網箱污染少,有利於黃鱔快長。

6.

鱔種投放淺水有土網箱養鱔,可高密度精養。4~5月,挑選體色黃,體質健壯,個體重量40克左右的鱔種,每平方米麵積投放2.5~3公斤。

7.

生物放養淺水有土養鱔網箱內,每10平方米麵積應放養有益生物泥鰍30~40條,行山虎2~4隻、克氏鰲蝦5~8隻,大蟾蚧2隻(無真菌疾病病例的鮮池內不宜放養蟾蜍),以清除殘食、淨化水質,增加水體溶氧量和預防疾病。

8.

日常管理管水淺水有土養鱔網箱宜保持水深20~30厘米。當盛夏酷熱時,水要深一些;春、秋天涼時,水要淺一些。同時應經常換水,一般夏季3~4天,春、秋季7~10天換水一次。

清殘吃剩的殘食、死鱔臭體等,必須及時清除。

防逃淺水有土養鱔的網箱易遭老鼠等敵害咬破和被某種水草頂穿,因此應經常檢查、發現漏洞,及時修補;在暴雨頻繁的日子裡,鱔池的水位會猛漲,應及時排漬;在暴雨陡降的夜裡,黃鱔有堆積網箱一角、相互合作外逃的習性,要做好雨夜的巡查工作,如發現黃鱔有堆積現象,則立即用小竹竿敲打水生植物浮排,防止黃鱔外逃。

消毒滅蟲一般每隔15天用25毫克/升的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箱潑灑消毒一次;每隔30天用0.7毫克/升的晶體敵百蟲全箱潑灑滅蟲一次。此外,經常給黃鱔投餵蚯蚓和蚌肉的網箱,每月還套用阿苯達唑2克,拌食4公斤,投餵50公斤黃鱔1~2次,每間隔24小時一次。

9.

9、乾池越冬11月上旬,當氣溫下降至8~12℃時逐漸排乾池水,讓鱔入蟄冬眠。當氣溫下降至5℃以下時,要在池內和網箱內都蓋上一層厚約10厘米的稻草。在雨雪天氣里,還要及時排漬,以防漬水結冰,引起黃鱔窒息死亡。

防暑越冬技術

黃鱔適宜的生長水溫為15~28℃,在28℃以上時食慾下降,攝食量減少;而水溫降到10℃時,黃鱔進入休眠狀態。因此,在飼養過程中保持適宜水溫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環節。

進入高溫炎熱季節時,要做好防暑工作,使池水水溫不至過高,主要的防暑措施是在養殖池頂上搭棚架,四周種植一些高稈植物和瓜、豆類藤本經濟植物,當這些藤本植物爬到棚架上生長時,能起到遮蔭降溫作用。當水溫超過30℃或發現黃鱔見到人後逃避遲鈍時,則需立即換水或在泥里添加清涼的淤泥,一般可避免死亡。若用井水或泉水換水時,進水速度不能過快,以免溫差過大黃鱔無法適應而得病死亡。

當水溫降到15℃左右時,投餵優質餌料,使之膘肥體壯以利安全越冬。水溫降到10℃時,黃鱔便鑽入泥中越冬,所以在入冬前要將達到上市規格的起捕出售。若要全年飼養或對未達到上市規格的部分鱔魚,必須採取越冬措施,通常要在池上搭棚保溫。同時將池水排乾,讓黃鱔在底泥里越冬,為保持底泥濕潤保溫,在排乾水的底泥上覆蓋20厘米左右厚度的稻草或草包,以防底泥結冰而凍死黃鱔,並要防止老鼠和家貓進入池內危害黃鱔;也可以不排乾池水,進行帶水越冬,但要加深水位。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溫泉水或電廠的餘熱水,便池水溫度保持在20~25℃,這樣可以大大縮短黃鱔的越冬期甚至能完全免去越冬環節,有利於黃鱔的快速生長。

1.

進入高溫炎熱季節時,要做好防暑工作,使池水水溫不至過高,主要的防暑措施是在養殖池頂上搭棚架,四周種植一些高稈植物和瓜、豆類藤本經濟植物,當這些藤本植物爬到棚架上生長時,能起到遮蔭降溫作用。當水溫超過30℃或發現黃鱔見到人後逃避遲鈍時,則需立即換水或在泥里添加清涼的淤泥,一般可避免死亡。若用井水或泉水換水時,進水速度不能過快,以免溫差過大黃鱔無法適應而得病死亡。

2.

當水溫降到15℃左右時,投餵優質餌料,使之膘肥體壯以利安全越冬。水溫降到10℃時,黃鱔便鑽入泥中越冬,所以在入冬前要將達到上市規格的起捕出售。若要全年飼養或對未達到上市規格的部分鱔魚,必須採取越冬措施,通常要在池上搭棚保溫。同時將池水排乾,讓黃鱔在底泥里越冬,為保持底泥濕潤保溫,在排乾水的底泥上覆蓋20厘米左右厚度的稻草或草包,以防底泥結冰而凍死黃鱔,並要防止老鼠和家貓進入池內危害黃鱔;也可以不排乾池水,進行帶水越冬,但要加深水位。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溫泉水或電廠的餘熱水,便池水溫度保持在20~25℃,這樣可以大大縮短黃鱔的越冬期甚至能完全免去越冬環節,有利於黃鱔的快速生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