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文學

仡佬族約 53000餘人(1982),散居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多與其他民族交錯雜居,語言屬漢藏語系,各地方言差別極大,漢語是其主要交際工具。無文字,普遍使用漢文。仡佬族文學主要是口頭文學。在仡佬族民間至今流傳著許多古老的神話、傳說、敘事詩、故事和民歌。

主要特色

古老的神話通過老年人擺古和祭典唱詞,世代相傳。內容包括天地形成、人類起源、自然萬物起源和民族遷徙等。保存在祭典唱詞里的創世史詩,民間叫“十二壇法事唱詞”(或“十二段經”)。唱詞除祈禱內容外,通過奇特的幻想,描繪神巨人那約、由祿開天闢地的壯舉及洪水朝天、兄妹結婚、降風射獵、砍樹造屋等人類與自然作鬥爭的過程,生動曲折地表現出仡佬族人民遠古生活的圖景。

仡佬族傳說有人物傳說,也有風物傳說。《山滿》傳說,描繪了清鹹豐、同治年間,遵義九龍山區一位叱吒風雲的民族英雄,是民間傳說中的代表作品。

主要類型

民歌創作在仡佬族人民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民歌不僅被廣泛用於社交場合,抒發感情,反映現實,而且被用於傳授歷史和生產知識。就內容來分,大體可分為苦歌、情歌、勞動歌、儀式歌、新民歌等。苦歌,是仡佬族人民對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血淚控訴。情歌,是仡佬族青年男女愛情婚姻的媒介,不僅數量多,藝術性也比較高。勞動歌有組織和協調勞動的號子歌,有敘述農事活動和生產經驗砍荒歌、採茶歌、織布歌等。儀式歌中的喪葬祭祀歌有的長達數千言,嫁娶、立房、年節、祭祖及迎送賓客也有各種儀式歌伴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仡佬族人民獲得解放。歌頌黨,歌頌新生活的新民歌大量湧現。仡佬族民歌,在表現形式上,大多由三、四個音節以至十餘個音節不等的長短句構成,韻律和諧悅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