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仡佬族當代作家作品選

黔北仡佬族當代作家作品選

《黔北仡佬族當代作家作品選(小說卷)(套裝共2冊)》內容簡介:仡佬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仡佬族人民千百年來在語言、文學、藝術、習俗、生活和生產方式等方面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和詩歌散文卷,共收錄了仡佬族作家的小說37篇,詩歌82篇,散文96篇,具有廣泛代表性。為深入研究仡佬文化,遵義師範學院還申報了“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等學校專項資金項目——仡佬文化研究”,並成立了仡佬文化研究基地。

內容簡介

黔北仡佬族作家的作品不僅數量多,質量也佳。既然《黔北仡佬族當代作家作品選》是作為“仡族文化研究”這一課題的基礎資料來籌備的,那作品的蒐集自然要側重於展現仡佬族人的世界觀、生活觀及其獨特的風土人情。作家們對黔北這塊養育他們的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關注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他們隨之悲喜,並把自己的情感用文字表現出來,以獲得內心的寧靜。本書由王清敏等主編。

圖書目錄

詩歌篇
申尚賢
書憤
游西山
游華亭寺
游太華寺
游黑龍潭
昆明春
大坪村隱居
農情八首
藏鳳岩
天池
鳳兒河
示大兒詩
野櫻
秋山
山泉
……
散文篇

編輯推薦

《黔北仡佬族當代作家作品選(小說卷)(套裝共2冊)》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目錄

《黔北仡佬族當代作家作品選·小說卷(上)》目錄:
新秀才
黑主宰
塬上風
滾廠
大魚
利刃
獺祭

在天上種玉米
逃走的蘿蔔
讀書
銅劍

金寶
我叫瑪麗蓮
麻雀人生
無巢
鄉旮旯的那泡尿
靈醒
清明粑
書房
黑老丘
幸福門
亡命鑽
神牛
懸崖腰上的路
眾生
臭彈
矮子
才見大山
城市邊緣人
殘玉
深秋

心火
那淡淡的幽香
集體出軌
……
《黔北仡佬族當代作家作品選·小說卷(下)》

序言

仡佬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口登記時僅有2萬餘人。20世紀80年代初經民族識別後,至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有57.9萬餘人,分布在黔、滇、川、渝、桂等省市。其中以貴州省遵義市為最多,有道真、務川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一個仡佬族鄉——遵義縣平正仡佬族鄉。
所謂仡佬族文化,是指仡佬族人民千百年來在語言、文學、藝術、習俗、生活和生產方式等方面創造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集合體。仡佬族在歷史上雖是一個弱小的民族,但她在艱辛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在自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在與他民族相處的過程中,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具有鮮明特色的、豐富的民族文化,展示了自我頑強的生命力。仡佬族文化是典型的弱勢邊緣民族文化,千百年來雖不斷受到衝擊甚至壓制,但其至今仍頑強地保有自我民族性這一事實,是世界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蹟,發人深省。研究仡佬族文化的意義有三:
第一,有利於發掘,特別是搶救仡佬族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千百年來備受壓迫欺凌,不得不隱族埋姓的弱小民族,作為一個千百年來備受強勢文化衝擊及多民族文化影響、至今卻仍具頑強生命力的典型邊緣民族文化,其歷史上形成的應對強勢文化衝擊和他民族文化影響的內在機制,對當今弱小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應對強勢文化衝擊、發展自我的民族文化,不無一定的借鑑意義;作為不少文化現象目前正處於嚴峻的瀕危狀態的民族文化,從其自身文化機制中富有生命力的因素人手,探討如何有效搶救、保護和發展的策略,有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符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精神。從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意義看,在全球化的今天,深入系統地研究仡佬族文化,發掘、搶救、保護仡佬族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方民族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第二,有利於系統深入地把握仡佬族文化。仡佬族文化的研究一直受到有關部門和國內外專家的關注。在亞洲從事仡佬族儺文化研究的日本學者有廣田律子(《日本傳統戲曲與中國民俗藝能之繼承關係與運用立體坐標法解釋》)、森由利亞(《道真儺文化調查研究》)等。新中國成立後,國內出版了不少關於仡佬族歷史、經濟、文化、教育、語言、習俗等方面的專著。重要的文獻有: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貴州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於20世紀60年代編寫的《仡佬族簡史簡志合編初稿》《貴州省仡佬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翁家烈的《仡佬族》,周國炎的《仡佬族母語生態研究》,顧朴光的《中國面具史》,等等。經文獻檢索,迄今涉及仡佬族研究的論文共有481篇。雖然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描述性的,但它們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於全球化的衝擊、社會轉型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仡佬族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迅速的變化,許多極富特色的習俗、藝術和文化傳統正處於瀕臨消亡的邊緣,因而給進一步的研究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新的要求。
第三,有利於搭建人才培養、教學科研與服務地方文化發展雙贏的平台。開展仡佬族歷史文化、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研究,發掘、搶救仡佬族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益處有三:一是可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二是可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培育高層次科研人才;三是可為人文學科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基地。作為仡佬族聚居地的地方本科高校,遵義師範學院有責任、有義務開展此項工作。
研究仡佬族文化,遵義師範學院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人文環境優勢。2009年,我組建科研團隊,主持申報了“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等學校專項資金項目——仡佬族文化研究”。2010年9月,該項目獲準立項(黔財教【2010】149號),遵義師範學院還成立了仡佬族文化研究基地。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這套《仡佬族文化研究》叢書就是基地近兩年來取得的初步成果。
毋庸諱言,由於參與研究的成員專業學科不一、理論素養不齊、田野調查和資料收集不夠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本套叢書在不少方面尚未達到預期的目標。但作為國內第一套“仡佬族文化研究”叢書,畢竟邁出了系統研究仡佬族文化嘗試和探索的一步。我相信,在國內有關專家的指正和幫助下,在遵義師範學院“仡佬族文化資源共享平台”建設的基礎上,仡佬族文化的研究定會由此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