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

新生兒

新生兒,拼音:xīnshēng’ér,詞義:(新生兒xīnshēng’ér),英文釋義:newbornbaby;neonate。根據世界保健機構(WHO)的標準,新生兒,指的是寶寶自臍帶結紮起,至生後滿28天這一段時間定義為新生兒,我國亦沿用此標準。在這28天期間,新生嬰兒會逐漸適應與母親的子宮完全不同的一種生活。這段時間因和母體環境的不同,免疫力低下,寶寶的健康非常重要。新生兒健康標準經過專家們的研究認為,新生兒健康應具有十個方面的標準,供新手父母親們參考。

詞語解釋

根據世界保健機構(WHO)的標準,新生兒特指未滿月的嬰兒或出生至28天的孩子,我亦沿用此標準。在此期間,嬰兒逐漸適應與母親的子宮完全不同的外界生活。

分類

新生兒新生兒
1.根據胎齡分類
(1)早產兒:胎齡不滿37周。
(2)足月兒:胎齡37周到不滿42周,為正常兒。
(3)過期兒:胎齡滿42周及以上。
2.根據體重分類
(1)低出生體重:出生體重<2500g。
(2)正常體重兒:出生體重2500~3999g。
(3)巨大兒:出生體重≥4000g。
3.根據體重與胎齡關係分類
(1)小於胎齡兒:出生體重在同胎齡體重第10個百分位數以下。
(2)適於胎齡兒:出生體重在同胎齡體重第10~90個百分位數之間。
(3)大於胎齡兒:出生體重在同胎齡體重第90個百分位數以上。
4.根據出生後周齡分類
(1)早期新生兒:指生後7天以內的新生兒。
(2)晚期新生兒:指生後第二周至第四周末的新生兒。
新生兒出生後足月,體重正常,適於胎齡,無異常情況為正常兒。否則,有各種異常,如低體重兒、早產兒或有疾病等均為高危兒。

新生兒特徵

新生兒新生兒
(1)身高
此生時嬰兒身高,通常男嬰較女稍長,男女嬰平均在49-51厘米左右。出生時的身高,依人種、母親年齡、生產次數而不同;除此之外,與母親的體格、骨盤大小、妊娠中的休養及營養狀況有密切關係。
(2) 體重

出生時的體重,男嬰3.0-3.4千克(平均3.2千克),女嬰2.9-3.3千克(平均3.1千克)。與身高相同,體重亦受母親相當大的影響。
由體重可了解嬰兒的發育程度,這是最重要的參考,故出生時體重重的嬰兒,大致發育良好,而體重輕的則發育較差。不過,這只是大致的標準,有體重的輕但成熟的嬰兒,也有體重重但未成熟的嬰兒,不必為嬰兒比平均重輕而煩惱不安。
出生後第三天體重會減輕,這是因為胎便及尿的排泄,再加上皮膚及呼氣的水分蒸發後,乳汁的吸取量少而引起的現象,通常約減輕出生時10%的體量。慢慢開始吃奶後,體重便增加,約10日體重會恢復出生時的體重,以後,每日增加30-40克,一個月後約有4千克重了。
(3)頭蓋

新生兒的頭大,臉的比例較小,這是特殊的體格。新生兒頭圍在出生時,男嬰平均35.5厘米,女嬰平均33.1厘米,比胸圍還大。
(4)囟門

囟門分有:在前面的為大囟門,後面的為小囟門。出出時兩種都是分開的:小囟門出生後不久便會關閉;大囟門約一年到一年半才關閉。
(5)胸廓

新生兒的胸部與成人不同,呈圓筒狀,即前後的幅度與左右的幅度幾乎等長。肋骨也與成人不同,幾乎呈水平。胸圍男嬰平均32.8厘米,女嬰32.6厘米。
(6)感覺

在觸覺上,唇及其周圍皮膚及舌頭部非常發達,所以手指或乳頭碰觸,便立刻產生反應。其他皮膚的觸覺並不完全,但是,觸覺在母親胎內時已存在了。
①痛覺
出生後,很快便有痛覺的存在,故注射時會號哭。
②溫覺
嘴唇四周、舌頭等能辨認溫度,由不喜歡的東西及過熱的牛奶可知。
③視覺
幾乎無法分辨明暗,但是,向瞳孔照射光線,又多少有點反應,似乎又能區分些微的光度,一直等到16周后才明顯。剛出生時,嬰兒是不流淚的。
④聽覺
比較上,聽覺較發達,有大的聲音會驚嚇。
⑤味覺
味覺也較為發達,在乳頭上塗上糖水,會喜歡吃,但是塗上醋便不吃了。
⑥嗅覺
嗅覺亦極發達。
新生兒新生兒
(7)呼吸
新生兒的呼吸,一分鐘約40-50次,為成人的兩種倍半。呼吸的形成采腹式呼吸,幾乎不用胸部。其特徵是哭泣或轉動身體,或改變身體位置時,呼吸次數但急速增加。
(8)脈博
新生兒脈博跳動,一分鐘130-16次,約為成人(60-70次)兩倍半。睡覺時與哭泣時,次數大多不同。嬰兒的呼吸數一般都在睡眠時計算。
(9)體溫

新生兒的體溫在37℃左右,因為體溫的調工機能不完全,汗腺也不發達,故易受外界氣溫的影響,會有很大的起伏。因此,若不明此理,嬰兒出生後,將房間弄得太暖或穿太多的衣服,體溫度會升高。在測量體溫時,此種因素必須考慮在內。
(10)睡眠

新生兒幾乎整天處於睡眠狀態,若哭的次數太多,可能是某些地方有異常的現象。
(11)皮膚
新生兒的皮膚呈紅,全身長的胎毛,因汗腺不發達,不太流汗。在屁股、腰、肩、背部等,有青色斑點(蒙古斑)。
(12)消化器官

嬰兒的胃為酒瓶狀,大致呈垂直。嬰兒在喝過奶後,立刻放下來睡,或稍微振動便會吐奶,主是因為此種胃的關係。胃的容量剛出生時約50毫升,一次給太的奶或水,也會吐出來的。
嬰兒的腸約為身體的六倍長,比成人的四倍還要長,因為腸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力較成人弱,若不能消化吸收,立即引起下痢。
剛出生的嬰兒,由母體承受某種程度的抗體,所以,較不易感染傳染病。但是,由病原所引起的結核、百日咳、水痘等,抗體難以移入嬰兒體中,要特別留意。

新生兒體態

頭部變形
順產的新生兒的頭部在母親分娩時受到擠壓而拉長,在幾天之內就可以恢復正常。

(圖)新生兒新生兒

頭皮血腫
有的新生兒在母親分娩的過程中皮下出血,血塊存在於頭皮下,導致鼓起一個大包。這種現象很正常,但血腫的確需要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消退。
乳色斑
出現在新生兒鼻樑上的細小的白色斑點,一般幾個星期後就會消失。
胎記
很多新生兒都有胎記。大多數胎記在幾個月後就會消失,但也有一些需要更長一段時間才能消失,比如蒙古斑,這是一種長在新生兒背部下方使皮膚呈黑色的藍色胎記,有時會被誤認為是瘀傷,在1歲時才會變淡。
手腳發藍
新生兒的膚色看起來發藍或發灰,一旦開始哭泣或呼吸,膚色將變成粉紅色。但是,他的手腳仍輕微發藍,可持續幾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

胎毛

新生兒可能全身覆蓋著細小的絨毛,這就是胎毛,在早產兒中更常見,一般在出生幾周后消失。

呼吸
新生兒的呼吸較淺,不規則,可達到每分鐘20~60次,有時還會停止呼吸達一兩秒鐘,但很快又恢復正常。

心率

新生兒的心率也很快,可達到每分鐘100~160次,哭泣時可增加到每分鐘180~200次。

打嗝兒
這種情況在新生兒的橫膈成熟前將一直存在。

排便
新生兒的第一次大便呈暗綠色,帶有黏液,通常會在出生後兩三天內排出體外。

(圖)新生兒新生兒

乳房增大
由於體內仍存在通過胎盤得到的雌激素,所以無論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都可能出現乳房增大的情況,甚至可能分泌一些乳汁樣的東西,一般持續時間少於一周。不要試圖揉搓新生兒的乳房,這樣做不僅不會減輕腫脹,還有可能引起感染。
生理性黃疸

以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為特徵,由於新生兒的肝臟尚未發育成熟,所以這種情況比較常見,一般一周左右即可好轉。
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過度哭鬧

如果新生兒的哭鬧方式和平時有很大區別,或者哭鬧持續的時間比平時長,就可能是疾病的信號。 嘔吐:如果新生兒反覆嘔吐,或者嘔吐非常有力,就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象。

腹瀉

如果新生兒排出稀便或水樣便,或者排出的糞便帶有黏液、血色,也要去看醫生。

皮膚發紫

持續性的皮膚發紫是新生兒心肺沒有正常工作的跡象,必須立即尋求醫生的幫助。

極度睏倦

新生兒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睡覺,但他會每隔幾小時醒來吃奶。如果他不能主動醒來或者看上去非常睏倦,也應該向醫生請教原因。

健康標準

新生兒健康十標準經過專家們的研究認為,新生兒健康應具有十個方面的標準。現錄如下,供父母親們參考。
1、新生兒降生後先啼哭數聲,後開始用肺呼吸。頭兩周每分鐘呼吸40-50次。
2、新生兒的脈搏以每分鐘120-140次為正常。
3、新生兒的正常體重為3000-4000克,低於2500克屬於未成熟兒。
4、新生兒頭兩天大便呈黑色綠粘笛狀,無氣味。餵奶後逐漸轉為黃色(金黃色或淺黃色)。
5、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排尿,如超過或第一周內每日排尿達30次以上,則為異常。
6、新生兒體溫在37-37.5℃之間為正常。如不注意保暖,體溫會降低到36℃以下。
7、多數新生兒出生後第2-3天皮膚輕微發黃,若在出生後黃疸不退或加深為病態。
8、新生兒出生後有覓食、吸允、伸舌、右咽及擁抱等反射。
9、給新生兒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個月開始起視線會追隨活動的玩具。
10、出生後3-7天新生兒的聽覺逐漸增強,聽見響聲可引起眨眼等動作。

母乳餵養

一、母乳的階段性分類
1、初乳:產後至5~7天內母親乳房分泌的乳汁稱初乳,它呈蛋黃色、質稠、量少,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較少,有大量的分泌型IgA和吞噬細胞、粒細胞、淋巴細胞,這有助於增進新生兒呼吸道及消化道防禦病菌入侵的能力,提高寶寶的抵抗力,因此,不管今後是採用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都一定要將母親在生後數天內分泌的初乳餵給寶寶,使之有效地保證初到人世的寶寶健康,切勿將其棄之,這實在太可惜了。新生兒母乳餵養的訣竅
2、過渡乳:生後7天至滿月內母親分泌的乳汁稱為過渡乳,脂肪含量高,蛋白質與礦物質有所減少。
3、成熟乳:生後2個月至9個月內母親分泌的乳汁稱為成熟乳,脂肪比較多,蛋白質、礦物質進一步減少。
4、晚乳:生後10個月後母親分泌的乳汁稱為晚乳,其量及各種營養成分較前更減少。
二、進行母乳餵養的正確姿勢
母乳餵奶的姿勢有坐位和臥位兩種。一般採用坐位,有利於寶寶吸吮乳汁。也可避免寶寶被奶嗆著,夜間可採用臥位餵奶。每次餵奶前先換尿布,母親最好用熱毛巾把手和乳房擦乾淨之後才讓寶寶吃奶,母親用手指夾住乳房的前部,將乳頭連同乳暈大部分放入寶寶的口中,使寶寶的嘴裡塞得滿滿的,有利於寶寶靠牙床對乳竇的擠壓吸吮到乳汁,光靠叨住乳頭吸吮是不可能吸到乳汁的,有時需要母親的幫助,幫助寶寶含住乳頭和大部分乳暈,其方法是母親用食指和中指將乳房托起一些,並將乳頭向里壓平些。寶寶吃奶先吸吮一側乳房,乳房乳汁被吸吮淨換另一側乳房,儘可能把兩側乳房都吸吮淨,若未吸吮淨一側乳房,母親可用手或吸奶器將它吸乾淨,這樣有利於乳汁的分泌,防止乳汁在乳房內積存而引起“郁乳”,進而可引起急性乳腺炎。寶寶吃完奶後,把寶寶抱直,上身靠在媽媽的肩部,輕輕拍寶寶背部,把吞入胃內的空氣排出來,讓寶寶打嗝,這樣可以減少吐奶。
三、按需哺乳好還是按時哺乳好
目前提倡母嬰同室,按需哺乳。生後30分鐘內讓寶寶吸吮第一口奶,既可預防新生兒低血糖的發生,又可促進母乳分泌,按需哺乳有利於寶寶的生長發育,有利於寶寶的營養補給,又能通過較頻繁的吸吮刺激腦下垂體分泌更多的催乳素,使奶量不斷增多,同時也避免母親不必要的緊張和焦慮。至於每次餵奶時間,第一天每次每側餵奶約2分鐘,第二天約4分鐘,第三天約6分鐘,以後大約為8至10分鐘,即一次餵兩側共約15至20分鐘。吸奶時間過久,會咽入過多空氣,易引起嘔吐,而且也會養成日後吸吮乳頭的壞習慣。一般來說,在新生兒及小嬰兒時按需哺乳比較好,隨著嬰兒月齡的增加,漸漸過渡到按時哺乳,3~4個月後每隔3~4個小時要哺乳一次,夜間可以間隔1次餵奶時間,慢慢養成按時吃奶的習慣。

四、哪些情況禁止母乳餵養

能不能哺乳完全看母親的身體情況,母親患有活動性肺結核、B型肝炎急性乳腺炎、急性傳染病暫不要哺乳,待疾病治癒後再餵奶。母親患有心臟病慢性腎炎慢性氣管炎糖尿病等疾病,一般可以給寶寶餵奶,如果體力不行再考慮停餵。
母親患感冒發熱仍可哺乳,但母親必須戴口罩,以免將病毒傳染給寶寶。由於母親服用的許多藥物可以滲透到乳汁中通過餵奶進人寶寶體內,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因此,哺乳母親一定要注意到藥物是否會影響到寶寶,哺乳母親不要使用氯黴素、四環素、磺胺類藥物以及阿托品、苯妥英鈉、地西泮(安定)。可待因、嗎啡等藥。如母親長期服用四環素,就會使寶寶長出來的牙齒變成黃色。
哺乳母親要生活規律,不要過度疲勞,有足夠的睡眠,精神愉快;不要過多地憂慮生氣吵架。多吃些高蛋白飲食,如等,多餵湯喝。禁忌菸酒。這樣,均有利於乳汁的分泌,有足夠的奶來哺乳自己的寶寶。
五、如何使產婦奶水足

寶寶出生後許多媽媽發現自己的乳汁少,不夠寶寶吃,常因寶寶吃不飽而哭鬧時,感到十分焦急,有的甚至失去了母乳餵養的信心,而改用牛乳餵養,這是十分可惜的。
當奶水不足時需要採取一定的方法促進下奶:
①堅持母乳餵養,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通過寶寶的吸吮來刺激體內催乳素及泌乳素的產生,促進乳汁的分泌。也可用擠奶的方法來促進母乳的分泌。
②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精神愉快。
③在飲食中保證有充足的營養和水分,可以通過某些食物來促使母親更好的下奶。如鮮鯽魚湯、豬蹄湯、墨魚燉雞湯、牛奶、豆漿等,吃這些食物的效果要比注射催奶藥物好,而且沒有副作用。
④中藥方劑催乳。
六、怎樣知道寶寶吃飽了
人工餵養的寶寶可以根據每次吃奶量的多少就能知道寶寶是否吃飽。然而,怎樣知道母乳餵養的寶寶是否吃飽,我們可以根據寶寶的表情、體重、增長的情況來判斷,常用的估測方法如下。若寶寶已吃飽,則有滿意的表情,很安靜,體重增長較快,每日有2—3次黃色軟便。反之,沒有吃飽,寶寶常有不滿足的表情,如哭鬧不安、四處張望、體重不增或增長慢,大便色澤偏綠色等表現。可以通過表情及體重增長情況來判斷寶寶是否吃飽。
七、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是否需餵水或果汁
在母乳充足的情況下,母乳餵養的新生兒一般不需要餵水或果汁,此期的母乳為初乳及過渡乳,乳汁中除了含有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外,還有豐富的免疫成分及水分,都能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在新生兒期母乳餵養的寶寶不需要餵水及果汁,以及添加任何輔食。
八、寶寶睡覺時吃奶弊端多
有些媽媽為了讓孩子睡得快一點,特別喜歡讓寶寶在臨睡時吃奶,寶寶吃著奶才能漸漸睡去。其實這是個錯誤的做法,而且對寶寶的影響很大。
1、容易造成乳牙齲齒睡眠時唾液的分泌量對口腔清洗的功能原本就會減少,加上奶水長時間在口腔內發酵,會破壞乳齒的結構。要避免此後遺症可在吸完奶水後再塞一瓶溫開水給寶寶吸兩口,稍微清洗一下口腔內的余奶。
2、容易吸嗆寶寶意識不清時,口咽肌肉的協助性不足,不能有效保護氣管口,易使奶水滲入造成吸嗆的危險。
3、降低食慾因為肚子內的奶都是在昏昏沉沉的時候被灌進去的,寶寶清醒時腦海里沒有飢餓的感覺,所以以後看到食物會降低欲望。
4、養成被動的心理行為人類因有需求才會去謀取,因餓所以要吃,因冷所以要穿衣,因不了解所以要求知。心理行為模式就是這樣逐步發展而成的。寶寶如果從小切都是被動地由大人準備妥當,連最基本的動物求食行為都未能健全具備,則更何況培養日後在眾人社會中的求知、求發展,競爭求勝利的主動進取心態呢?所以要養成寶寶有主動覓食的習慣,而非被動給予。
九、不要讓寶寶含著奶頭睡覺

新生兒新生兒
有些母親為了不讓寶寶哭鬧,常常養成讓寶寶含著奶頭睡覺的習慣。實際這種習慣不好,易造成新生兒窒息而死亡,其原因:①吃奶後如果發生溢奶或吐奶時,由於口含著奶頭,奶汁或嘔吐物不能隨口吐出,只能反流入氣管或肺內造成急性窒息而死亡。
②含著奶頭的寶寶緊貼母親睡覺,若母親勞累過度,夜間睡得很熟,不自覺地翻身,出現壓迫寶寶的情況,而寶寶本身無反抗能力,常可造成寶寶窒息死亡。因此,不要養成寶寶含著奶頭睡覺的習慣,最好讓寶寶單獨睡自己的床,頭側向一邊,這樣可以防止吐奶後引起窒息。
十、新生兒嘔吐後能馬上再餵奶嗎
新生兒剛吃過奶後,不一會兒就似乎全吐出來了,這時有些家長可能怕新生兒挨餓,馬上就再餵。遇到這種情況時要根據新生兒當時的狀況而定:有些新生兒吐奶後一切正常,也很活潑,則可以試喂,如新生兒願吃,那就讓新生兒吃好;而有些新生兒在吐奶後胃部不舒服,如馬上再餵奶,新生兒可能不願吃,這時最好不要勉強,應讓新生兒胃部充分休息一下。一般情況下,吐出的奶遠遠少於吃進的奶,所以家長不必擔心,只要新生兒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偶爾吐一次奶也無關緊要。當然,如每次吃奶後必吐,那么就要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疾病而致的吐奶。
十一、腹部按摩減輕吐奶
吐奶是嬰兒常見的胃腸道症狀,由於嬰兒胃容量小,胃腸蠕動差,易發生胃食管反流。對於吐奶,最簡便易行的治療方法是腹部按摩。一般為每隔4~6小時一次,夜間可延長至6小時以上。每次按摩均在餵奶後半小時進行,以肚臍為中心,手指併攏,順時針運行,同時給予腹部一定壓力,速度適中,每次按摩時間5~10分鐘。吐奶減輕後,按摩次數減至每日2—3次,直至吐奶現象消失。腹部按摩可通過神經系統促進胃泌素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同時使胰島素水平升高,促進糖脂等物質代謝,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護理寶典

新生兒的日常正規護理是新生兒生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如護理不當,則可給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帶來諸多不利的影響。通常需注意以下幾方面。
1.保暖為新生兒做檢查及護理時,必須注意保暖,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在中間溫度下(24℃~25℃),身體只需通過血管舒縮的變化即可維持正常體溫,不需出汗散熱或加速代謝產熱,此溫度最有利於新生兒的健康。
2.預防感染護理新生兒時,要注意衛生,在每次護理前均應洗手,以防手上沾污的細菌帶到新生兒細嫩的皮膚上面發生感染,如護理人員患有傳染性疾病或帶菌者則不能接觸新生兒,以防新生兒受染。如新生兒發生傳染病時,必須嚴格隔離治療,接觸者隔離觀察。產母休息室在哺乳時間應禁止探視,以減少新生兒受感染的機會。
3.皮膚護理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在臍帶未脫落前,儘量不用盆浴,而採用乾洗法為新生兒擦身。臍帶脫落後,則可給予盆浴,宜用無刺激性的嬰兒專用香皂,浴後要用乾軟的毛巾將身上的水吸於,並可在皮膚皺褶處塗少許香粉。每次換尿布後一定要用溫熱毛巾將臀部擦乾淨,有時因尿液刺激使臀部皮膚發紅,這時可塗少許無菌植物油。寒冷季節臀紅明顯時,還可用電吹風在紅臀局部吹烤,每日3~4次,每次5~10分鐘(電吹風不可離皮膚太近,以防燙傷)。
4.五官護理應注意面部及外耳道口、鼻孔等處的清潔,但勿挖外耳道及鼻腔。由於口腔黏膜細嫩、血管豐富,極易擦傷而引起感染,故不可經常用勁擦洗口腔,更不可用針、特別是不潔針去挑碾牙齦上的小白點——上皮小珠(俗稱“馬牙”或“板牙”),以防細菌由此處進人體內而引起敗血症。
5.衣服新生兒皮膚又細又嫩,所以要給新生兒柔軟、寬鬆的衣服,舊衣服可能會更好一點,但一定要洗乾淨。衣服不宜扎得過緊,以防損傷皮膚。
6.哺乳新生兒娩出後如母體狀況良好,應儘可能在產後半小時內給予母子皮膚接觸並讓新生兒及早吸吮,這不僅使得出生後的寶寶較早地獲得營養的供給,同時也可促進母親乳汁的分泌。

正常新生兒一天的睡眠時間多長?
新生兒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較低,神經活動過程弱,外界刺激對他(她)們來說都是過強的。因此,新生兒非常容易疲勞,致使皮層興奮性更加低下而進入睡眠狀態。在新生兒期,除了吃奶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睡眠中,隨著大腦皮層的發育,小兒睡眠的時間會逐漸縮短。所以,新生兒一天所需的睡眠時間約在18~20小時。
新生兒牙板上出現黃白色點狀物是怎么回事?
在新生兒的牙板上,常會出現一些凸起的黃白色小點,醫學上稱為“上皮細胞珠”,俗稱“馬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無不適感,但個別新生兒可能會出現咬奶頭、搖頭,甚至出現拒奶現象,這主要是由於局部發癢所致,不需任何治療,隨著齒齦的生長發育在數周內可自行吸收消退。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針挑割或用布用力擦拭;由於新生兒口腔黏膜十分細嫩、血管豐富,機體免疫機制尚未發育成熟,如將“馬牙”弄破,則細菌極易通過此處而進入體內,引起口腔炎,甚至發生敗血症。


如何護理皮膚濕疹?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病因複雜的皮膚炎症,是嬰兒期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病因一般認為與遺傳、過敏體質、神經功能及物理因素等有關。護理不當,如過多使用強鹼性肥皂、營養過剩、以及腸內異常發酵等也可引起本病。母體雄激素通過胎盆傳給脂兒,致使新生兒皮脂增多,亦易致脂溢性濕疹。
新生兒頭頂部的“胎垢”怎么辦?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不久,在頭頂部前囪門部位即漸出現黑色鱗片狀融合在一起的硬痴,不易去掉,稱為“胎垢”。這是由於皮脂腺分泌的油脂類物質堆集而成,一般不癢,對孩子健康無任何影響,但看上去很髒,而且新生兒自身亦可能會感到不舒適,因此,應該將其去掉。最好的方法是用消毒過的植物油或石蠟油局部塗擦後予以包好,讓胎垢充分軟化,一般在12小時以後即可用紗布輕而易舉地擦掉,這樣既不會對皮膚產生任何不良的刺激,亦不會擦傷皮膚。
皮膚生痱子怎么辦?
在炎熱的夏天,由於天熱及小兒大哭,出汗較多,加之新生兒皮膚細嫩,常易生痱子,由於痱子可形成小膿皰,甚至發生敗血症而危及生命,所以,應預防痱子的發生。
1.炎熱的夏天應避免新生兒大哭,置小兒於陰涼處,以防出大汗。
2.用溫熱水及小兒專用香皂給寶寶洗澡。待皮膚擦乾後,再撲上少許嬰兒爽身粉,始終保持皮膚乾燥。
3.如頭部生痱子,可將頭毛全部剃掉,以減少出汗。
4.如痱子形成小膿皰,則須立即處理,切不可用手隨意擠壓,以防酸液擴散而引起全身感染,或發生敗血症。早期可用75%的酒精棉簽將小膿皰擦破後,再添上0.5%碘酒或1%龍膽紫,必要時還可使用一定量的抗生素或清熱解毒藥。如出現高熱、拒奶、精神萎靡、不哭等異常情況,則可能發生敗血症,這時必須立即予以相應的檢查及治療,以防發生不良後果。濕疹多見於頭面部,如額部、雙頰、頭頂部,以後逐漸蔓延至頸、頸、肩、背、臀、四肢,甚至泛發全身。初起時為散發或成簇的小紅丘疹或紅斑,逐漸增多,並可見小水瘤、黃白色鱗屑及痴皮,可有滲出、糜爛及繼發感染。病兒常煩躁不安、到處搔抓、夜間哭鬧,影響睡眠。寶寶長了濕疹後除查找誘發因素,予以糾正外,還應採取全身、局部綜合治療。另外,乳母可暫停吃雞蛋等富含異體蛋白質的食物,濕疹可能會逐漸減輕。患濕疹的新生兒不可使用肥皂或用熱水燙洗,並避免太陽照曬,避免毛線衣或其他化纖織物與皮膚直接接觸,局部皮膚不要隨意用藥。不同時期可採取不同的處理:急性期可用1%~4%硼酸液濕敷或用雷佛諾爾氧化鋅軟膏外塗;亞急性期每晚用溫水洗澡1次,然後外用爐甘石洗劑,止癢、消炎;慢性期用溫水洗淨皮膚後,外用0.5%可的松冷霜類藥物或糠餾油軟膏。如患兒搔癢較劇,可適量使用撲爾敏、賽庚啶、苯海拉明等藥,予以鎮靜、止癢、脫敏。
新生兒頭顱血腫怎么辦?
分娩胎兒在子宮中,顱頂蓋和產婦骨盆間接地相摩擦,或因產道強韌而胎頭受壓,致使顱骨膜下的血管破裂,血液積於患處,形成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一般不需治療,只須保護皮膚,使之不受感染。切不可穿刺抽血,因半凝固的血液既不易抽出,又易誘發感染,危險性極大。如偶爾血腫發生化膿感染,則應切開排膿、同時使用有效抗生素,儘快控制感染,以防止化膿性腦膜炎及敗血症的發生頭顱血腫較大時,有並發高膽紅素血症或核黃疸的可能,應及時輸新鮮血20~3Oml,同時使用維生素K1治療。
新生兒新生兒
如何護理新生兒硬腫症?

新生兒硬腫症主要由寒冷、早產、感染、窒息缺氧等多種因素引起,常發生在寒冷季節。但如由於早產或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亦可見於夏季。主要表現為體溫低至31℃~35℃,甚至26℃左右,哭聲低或不哭,不能吸吮,動作少,四肢發涼,皮膚暗紅色或伴黃疽。嚴重者蒼白或青紫,皮膚及皮下組織變硬如硬橡皮樣。輕症病兒可在家中治療護理。以下是護理方面的幾個要點。
1.復溫採取逐漸復溫方式,切忌加溫過速導致病兒肺出血而死亡。一般輕者可用溫暖棉襁褓包裹,置24℃~26℃室溫中,加置熱水袋,熱水袋溫度一般為50℃左右漸升高至70℃左右為宜,逐漸復穩。每小時測體溫一次;重者可先置26℃~28℃室溫中,一小時後連同棉褪褓置入27℃~28℃暖箱中,每小時提高箱溫1℃,逐漸升至30℃”~32℃,使病兒皮膚濕度達到35C~36℃,每4小時測體溫一次。一般要求在12~24小時內使體溫逐漸恢復正常,並使體溫維持在36℃~37℃之間。
2.餵養復溫至34℃時,為了供給寶寶足夠的熱量,應開始餵奶。如病兒虛弱、吸吮力差,則可用滴管餵奶或予以鼻飼餵奶,待吞咽功能恢復後可用小勺試餵母乳,或讓寶寶自己吸吮母乳。如一般狀況好轉,則可逐漸增加奶量。
3.病兒硬腫的肢體常常活動受限,所以要勤給病兒翻身,以防局部壓傷或局部缺血而導致組織壞死。
4.重症者可酌情輸血或血漿,以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
5.注意環境的衛生和用品的消毒,預防繼發感染及併發症的發生。促使病兒早日恢復健康。
新生兒臍帶出血怎么辦?
新生兒臍帶出血常分為兩種情況。
1.臍帶脫落後局部肉芽組織的滲血較為多見,常繼發感染,並伴有少量膿性分泌物。可用1%硝酸銀燒灼肉芽組織,或用1%碘酒消毒處理。必要時可使用抗生素、維生素K等藥,以利於儘快恢復。
2.臍動脈出血較少見,由於臍帶粗大,乾縮後線結鬆脫,易致出血,此種出血多在生後24小時內發生。有時因臍帶剪除過多,線結鬆弛而自行脫落,還可因為扎臍的線過細、過緊,將血管扎斷而致出血。這種出血應在臍凹處重新處理,結紮臍帶,縫扎斷裂血管,以防出血過多而發生貧血。嚴重出血者可給予輸血。
新生兒臍炎怎樣護理?
新生兒臍部有粘液或膿性分泌物,帶有惡臭味,臍窩周圍皮膚發紅時,稱之為臍炎。由於臍炎可引起腹壁蜂窩組織炎、腹膜炎、敗血症、肝膿腫等嚴重疾病,所以,預防臍部發炎顯得更為重要。如已經發炎時,應及時用雙氧水清洗臍部,再用75%酒精消毒處理,並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如經過家庭處理後仍無好轉;且病兒出現精神萎靡、拒奶、發燒等情況時,應立即住院檢查、治療。
新生兒發熱時怎么辦?
新生兒體溫一般在37。5℃以下,如超過這個溫度說明新生兒發熱,新生兒發熱的原因很多,但常見於以下幾方面。
1.環境溫度過高而致的發熱如熱水袋、室內生火爐而致室溫過高。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健全,不能維持產熱和散熱的平衡而發熱,這種發熱只需調整環境溫度即可,不需治療。
2.脫水熱在炎熱的夏天出生的新生兒,由於大汗、進奶少等因素而發生脫水,隨之出現體溫升高達38℃~40℃不等,但新生兒一般情況好,精神反應正常,給予餵水或補液後體溫會迅速下降,發熱很少超過一天以上,稱為“脫水熟”。這種發熱只須補充足夠的液體即可。不須採取其他特殊處理。
3.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發熱常分為產前感染、產時感染及產後感染。產前感染(不潔的***檢查、羊水早破、第二產程延長)及產時感染,一般在產後1~2天開始發熱;產後感染一般發生在產後1周左右,常因呼吸道感染、敗血症、膿腫、皮膚膿皰等因素而引起發熱。這種類型的發熱最主要的是找出發熱原因,然後再對症治療。當發熱超過39℃以上時,可用物理方法降溫(如溫水擦浴)效果較好,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不使用退熱藥,切不可濫用藥物而發生不良後果。
新生兒肺炎怎樣護理?
新生兒肺炎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一種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無典型的症狀與體徵,主要表現為一般情況較差,哭聲低、少哭或不哭,吃奶少或拒奶,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嗆奶,咳嗽,嘔吐或口吐白沫,呼吸淺短或不規則、雙吸氣、甚至呼吸暫停,很難聽到細小濕羅音和捻發音。以下是護理方面的要點。
1.得了肺炎的新生兒應置身於空氣清新、陽光充足、室溫約22℃~24℃的環境中,並經常在地面上灑水以使室內保持一定的濕度。由於肺炎時易發生嗆奶,所以,在餵奶時應每吸吮4~5口便拔出奶頭,以便讓病兒休息片刻後再吃奶,這樣將會減少嗆奶的發生率。由於病兒吃奶少,加之氣喘、發熱等因素,體內水分常消耗較多,所以,此時應增加餵奶的次數,儘可能地讓病兒多吃奶,以增加水分的攝入,防止發生脫水。如已發生脫水,而通過增加餵奶不能糾正時,應予以靜脈補液以糾正脫水。10073
2.如體溫超過39℃,則可在物理降溫(溫水擦浴)的同時給予退熱藥,但應防止因使用退熟藥而致出汗過多發生虛脫或脫水熱。對營養不良兒或消瘦兒,單用物理降溫效果亦很好。另外,病兒衣服應穿得適中,不可過厚而影響散熱。
3.給病兒餵藥應在餵奶前半小時左右為宜,不應在餵奶後馬上進行,以防嘔吐。
新生兒新生兒
新生兒無尿是怎么回事?

新生兒無尿可由於先天性腎缺如或尿路畸形所致,亦可由於腎臟泌尿較晚所致。一般情況下,99%的新生兒在出生後36小時內即初次排尿,但若超過36小時尚未排尿,可給予口服糖水或靜脈注射5%葡萄湯液,如經過上述處理後有利排出。則可能是腎臟泌尿教晚,如仍無尿,則可能是腎缺如或尿路畸形,須進一步檢查。
新生兒白眼球發紅是怎么回事?
新生兒血管脆嫩,在出生時,由於受到產道的擠壓,致使眼鞏膜的小血管破裂出血,所以,新生兒出生後鞏膜(白眼球)上即有鮮紅色的小片狀出血灶,這種出血一般不須任何特殊處理,數日後可自行吸收消失。
新生兒突然憋氣是怎么回事?
新生兒出生後2~20天內常出現突然憋氣現象。特別是早產兒或足月小樣兒。主要表現為突然呼吸停止,面部發紫,四肢軟弱無力。如憋氣時間超過15~30秒鐘,醫學上稱之為“呼吸暫停”。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新生兒大腦發育不成熟,當遇到寒冷刺激或患肺炎等疾病時,就可發生憋氣現象。由於憋氣時肺內血氧交換停止,而導致體內缺氧,如缺氧時間過長,就可能發生生命危險。所以,一旦發現這種現象,如無醫務人員在場的情況下,家長應立即採取人工輔助呼吸(將手放於小兒背部,然後按每分鐘40次左右的頻率輕托、輕放小兒或拍打小兒足底,以刺激呼吸,並注意保持室溫在26℃~28℃。如經過上述處理仍無好轉或頻煩出現憋氣現象,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如何護理新生兒紅臀?
紅臀主要是由於新生兒柔嫩的皮膚受尿液的刺激而致,嚴重時可致臀部破潰。因此,新生兒使用的尿布應具有清潔、柔軟、吸水力強等特點,而且不能在尿布下墊放塑膠布或橡皮布,因為塑膠布與橡皮布均不透氣,使用後可使小兒臀部始終處於濕熱的環境中、而更易發生紅臀。洗尿布時應將尿布中的皂液或鹼性成分洗淨,用開水燙洗後在陽光下曬乾,以備再用。
如出現紅臀,則應採取相應措施,除勤換尿布及每次換尿布後用溫熱水將臀部皮膚洗淨外,尚須塗以治療紅臀的紅臀膏(用魚肝油滴劑與凡士林混合配製的軟膏)或塗以經過消毒的植物油。還可用燈泡或電吹風局部烘烤,以促使紅臀部位的皮膚乾燥、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供,加快紅臀的癒合,每天2~4次,每次10~15分鐘。但須注意,烘烤應離臀部皮膚有一定的距離,以防燙傷。
男嬰隱睪是怎么回事?
胚胎兩個月時,睪丸開始形成,到3個月時,睪丸漸下降,大約在胚胎7~9個月時,睪丸可降入陰囊中。但由於某些因素的影響,少數胎兒至出生時睪丸仍未降入陰囊,而滯留於腹腔或腹股溝的某個部位,這種情況稱之為隱睪或睪丸下降不全。阻礙睪丸下降的原因有精索過短、腹膜後纖維性粘連、垂體功能不全、睪丸引帶終止不正常或腹股溝發育異常等。少數下降不全的睪丸可在5~6歲前自行降入陰囊,而絕大多數不能自行下降。
睪丸下降不全對身體是有害的。因為睪丸的生精過程受許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濕度的變化非常敏感。正常情況下,陰囊中的溫度低於腹腔溫度約1.5℃~2℃,正好適合於精子的產生及雄激素的分泌,如睪丸留於腹腔中,則精子的產生及雄激素的分泌將受到很大的影響。至成人時,如一側睪丸未下降,尚不致於形成不育症;如雙側睪丸均未下降,而留於腹腔中,則可導致終身不育。另外,若睪丸留於腹股溝處,由於該處位置淺表,還易導致睪丸受傷。若睪丸長期滯留於腹腔中,還可發生睪丸癌變。
男嬰隱睪如何處理?
嬰幼兒隱睪仍有下降的可能,可暫時觀察,如5~6歲前仍不能下降時,則需進行治療。單側隱睪多有局部因素,大都需手術治療。雙側隱睪時,可試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每次500單位,每周注射2次,一療程用量為4000~5000單位;必要時可重複1~2個療程,大多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效果不滿意,可行手術治療。手術年齡一般於6~7歲為宜。
如延至青春期手術,占於曲細精管萎縮,可致精子生成能力喪失。所以,對隱睪兒,應密切觀察動態變化,以把握治療時機。
男嬰陰囊大是怎么回事?
男孩陰囊的大小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但如過大,則可能為病態,一般與下列三種因素有關。
1.陰囊鞘膜積液新生兒鞘膜積液較多見,一般於1周歲以內可自行吸收,不需手術治療。如至成人期仍未吸收,但如果不影響生活、工作,亦不需手術治療。如鞘膜積液較大並引起相應的症狀,影響生活、工作,則需作鞘膜翻轉或切除術。
2.腹股溝斜疝腹股溝斜疝在嬰兒咳嗽時有衝擊感,透光試驗陰性,無波率。如嬰兒平臥、不哭時腫物可還納入腹腔,陰囊恢復正常。這種情況一般在幼年時期不需手術治療,待年長後視病情而定、如腫物嵌頓於陰囊中而不能還納入腹腔,則需急診手術治療,以防腸管壞死等併發症的發生。
3.睪丸腫瘤睪丸腫瘤較少見,它表現為質實而硬,以手撐托之有沉重感,透光試驗陰性。如遇有這種情況,應及時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新生兒新生兒
男嬰***包皮炎的發生與護理

男性新生兒的包皮炎與***頭常有上皮粘連,1歲以內上皮粘連逐漸被吸收,包皮與***頭便自行分開。小兒包皮過長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在青春期前***頭應逐漸外露,否則,應視為包皮或包莖過長
包皮或包莖過長時,皮脂腺分泌物和上皮脫屑組成的包皮垢包皮結石易在包皮下積聚而繼發細菌感染,引起包皮炎,而炎症性粘連可影響包皮的鬆動,形成繼發性包莖,甚至導致尿道外口狹窄。為減少包皮炎的發生,應經常上翻清洗***,保持局部清潔,若包皮口過小,每次清洗時應輕輕上翻包皮,以逐漸擴大包皮口,切不可操之過急而導致包皮嵌頓的發生。包皮炎時,套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泡洗***,局部塗抹金黴素軟膏並給予適當的抗生素,以儘快控制炎症。年長後包皮仍過長者,可到醫院行包皮環切術。
怎樣給新生兒洗澡?
新生兒出生後便可洗澡,洗澡前應先將乾淨的衣服與尿布準備好,室溫控制在24℃~26℃,水溫應接近新生兒的體溫或37.5℃左右。洗澡宜在吃奶前進行,以防在洗澡的過程中發生吐奶現象。一般先洗頭和臉,接著洗前身、後背、手和腳。洗頭面時,用左手掌心托頭,用拇指和中指分別將兩側耳廓折向上方堵住外耳道口,以防洗澡水流入耳內、引起耳內感染。然後用柔軟的浴巾輕輕擦洗新生兒的面部、眼角及耳廓內。頭面洗好後,若新生兒臍帶未脫落,仍將新生兒托於手中,用柔軟的浴巾擦洗身體,但不要讓臍帶沾水,以防感染。如臍帶已脫落,可將新生兒放在浴盆中,下面應墊一塊柔軟的浴巾或海綿,用手掌支起頸部,手指托住頭後部,讓頭高出水面,然後再由上而下輕輕擦洗身體前面的每個部位。如皮膚皺褶處有胎脂,應細心地輕擦,若不易去除,可塗以植物油後再輕輕擦去。前面洗好後,用手掌托住胸部,手指分開托在雙側腋下,清洗背部及肛門周圍。最後清洗四肢,包括腹股溝及膕窩。身體所有部位都洗好後,立即將新生兒包在乾淨的乾浴巾中,輕輕地拍拍,把新生兒身上的水吸乾,然後再把眼角、鼻、耳廓等處擦乾。適量地撲些香粉後給新生兒穿上早已準備好的衣服,墊上尿布。這樣寶寶將會睡得又香又甜。剛剛開始時,由於不熟練,可兩個人共同完成上述的所有操作過程,其中一個人托住寶寶,另一個人給寶寶洗澡。
多長時間給新生兒洗一次澡?
從醫學角度講,應每天給新生兒洗澡,但有時由於條件有限,洗澡時室內溫度難以保證,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所以,可根據氣候來選擇兩次洗澡間隔的時間。
炎熱的夏天,由於環境溫度較高,可給新生兒每天洗1~2澡;洗後在頸部、腋下、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擦少許香粉,但不可過多,以防出汗後結成塊而刺激皮膚。身體的皺褶處應每天檢查,以防褶爛、破潰。春、秋或寒冷的冬天,由於環境溫度較低,如家庭有條件使室溫保持在24℃26℃,亦可每天洗一次澡,如不能保證室溫,則可每周洗1~2次澡或常用溫水擦洗頸部、腋下、腹股溝等皮膚皺赭處,並在每次大、小便後,用溫水擦洗臀部及會陰部,以保證新生兒舒適、乾淨。冬天洗澡或擦洗時動作要輕快、以防新生兒受凍而生病。
什麼情況下不宜給新生兒洗澡?

由於新生兒抵抗力低,當患某些疾病時,則不宜洗澡。
1.發熱、咳嗽、流涕、腹瀉等疾病時,最好別給新生兒洗澡。但有時病情較輕、精神狀況及食慾均良好,也可適時地洗一次澡,但動作一定要輕快,以防受涼而加重病情。
2.皮膚燙傷,水泡破潰、皮膚膿皰瘡及全身濕疹等皮膚損害時,應避免洗澡。
3.肺炎、缺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時,更應避免洗澡,以防洗澡過程中發生缺氧等而導致生命危險。
新生兒不宜洗澡時怎么辦?
如新生兒因病暫不宜洗澡,為了讓新生兒身體乾淨舒適,可用柔軟的溫濕毛巾或海綿擦身。但由於新生兒病期需要更多的休息,所以擦浴時動作一定要輕,從上到下,從前到後逐漸地擦乾淨。如某處皮膚較髒,不易擦乾淨,可蘸嬰兒專用肥皂水或嬰兒油擦淨皮膚,而後再用溫濕毛巾把肥皂水或嬰兒油擦乾淨,以防皮膚受到刺激而發紅、糜爛。
總之,擦浴時動作要輕柔,不可用勁搓,防止把新生兒細嫩的皮膚擦破而導致感染。
怎樣給新生兒餵藥?
由於新生兒對藥味的反應輕微,所以給新生兒餵藥較大小孩相對容易,儘管這樣,也應十分慎重對待。首先用手固定新生兒的頭和手,不讓其過度活動,然後用小勺將藥液放在舌根部,讓其自然咽下,切勿捏鼻灌藥,以防藥物吸入氣管而發生嗆咳、窒息。
餵藥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如藥液過濃、過苦,可在藥液中加適量白糖,以增加口感;
②不可將藥物與乳汁攪拌後同時餵服,因乳汁中的蛋白質可使許多藥物的藥效降低;
③餵藥後要注意觀察小兒10分鐘左右,以防因藥物刺激胃部而發生嘔吐;
④一定要按醫矚給藥,不可隨意增減藥量和品種。
如何防止新生兒燙傷?
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健全,對外界溫度的變化很敏感,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所以,常常用熱水袋幫助取暖,但如果保暖方法不當或水溫過高,則容易導致新生兒燙傷。最好的方法是將室溫提高,一般使室溫保持在24℃~26℃最好,在這種溫度下,不用保暖,新生兒亦能維持正常的體溫。如室溫低於20℃時,可用熱水袋保暖,水溫為20℃左右(成人用手背試後不覺燙),用毛巾包好後放在兩足部的棉被外。要經常查看熱水袋是否漏水或水是否涼了,以便及時更換。
新生兒燙傷後怎么辦?
如因不慎將新生兒燙傷,則應立即予以治療。當僅有皮膚發紅時,則可塗些花生油或凡士林後用乾淨紗布包裹燙傷的局部,一般4~6天就好了;如燙傷起泡,可在起泡處塗油後包裹,讓水泡自然吸收。當水泡破潰並繼發感染時,應立即到醫院予以定期換藥,同時使用有效抗生素,以防敗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寶寶什麼睡姿最好?

胎兒在母親的子宮內就是腹部朝內,背部朝外的蜷曲姿勢,這種姿勢是最自然的自我保護姿勢,所以寶寶趴睡時更有安全感,容易睡得熟,不易驚醒,有利於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趴睡還能使寶寶抬頭挺胸,鍛鍊頸部、胸部、背部及四肢等大肌肉群,促進寶寶肌肉張力的發展。趴睡還能防止因胃部食物倒流到食道及口中引發的嘔吐及窒息,消除脹氣。
哪些寶寶不適合趴睡
患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喘鳴、肺炎、感冒咳嗽時痰多、腦性麻痹的寶寶,以及某些病態腹脹的寶寶,例如患先天肥大性幽門狹窄、十二指腸阻塞、先天性巨結腸症、胎便阻塞、壞死性腸炎、腸套疊和其它如腹水、血液腫瘤、腎臟疾病及腹部腫塊等疾病的寶寶,不適合趴著睡。
哪些寶寶很適合趴睡
患胃食道逆流、阻塞性呼吸道異常、斜頸等的寶寶,可以嘗試趴睡,以幫助緩解病情。下巴小、舌頭大、嘔吐情形嚴重的小孩,必須趴睡。另一種狀況要特別注意,幼兒有痰時,常常會嘔吐,一旦有嘔吐,要讓幼兒趴下,使食物流出,才可再躺下,否則容易引起窒息。

穿衣

量體選衣篇

新生兒新生兒

儘量選棉質或絲綢
嬰兒由於皮膚嬌嫩,所以在衣服的選擇上尤需注意。而且夏季的衣服都是貼身穿的衣服,所以要柔軟、涼爽、透氣、吸汗,又能保護皮膚,因此最好是選棉質、絲綢布料的衣服。
化纖類的布料雖然好洗易乾,色彩鮮艷,但是不透氣,並且對嬰兒的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性。尤其是對於過敏體質的嬰幼兒,更容易引起過敏。
衣服宜大不宜小
嬰幼兒生長發育較快,服裝宜大不宜小。衣服小,會使嬰幼兒不舒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另外,選擇鬆緊帶的衣服時,鬆緊帶不要太緊,因為鬆緊帶會壓迫胸部和腰部,導致孩子胸廓變形。總的來說,衣服要選擇方便脫換、式樣簡單的。
衣服做工要精細
謝慶玲說,因為寶寶的皮膚很嬌嫩,稍一有摩擦就會有紅紅的痕跡。加上寶寶愛動,長期的摩擦很容易使寶寶皮膚破損,容易感染細菌。所以寶寶的衣服,尤其是夏天穿的以及內衣,選擇時,一定要選擇做工精細的。做工講究的寶寶衣服,一般會將標籤縫在衣服外面,避免刺激寶寶的皮膚,而針線也特別小,線頭在外。
另外,給寶寶買了件新衣服後,在給寶寶穿之前,要先仔細檢查一下,用剪刀剪去多餘的線頭等,以免摩擦寶寶皮膚。還要檢查衣物的拉鏈,接縫等處縫製是否平整,以免磨傷寶寶皮膚。
穿衣解帶篇

多穿短袖短褲
很多媽媽們在給寶寶穿衣服時,堅持“宜多不宜少”的原則,生怕寶寶著涼。在炎熱季節,女孩最好穿無袖的連衣裙,男孩最好穿短袖或背心,下身建議穿短褲,背帶短褲也可。
小孩身體嬌嫩,適應環境的能力差,很多媽媽擔心小孩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和胃腸道方面的疾病。陳少科說,只要保證衣服能夠遮住胸口和腹部,就能保證小孩不受涼。
根據環境增減衣服
炎熱夏季,很多人都希望待在空調房裡,嬰幼兒也一樣。但是陳少科提醒家長,如果有寶寶同在室內的話,空調的溫度最好調在26℃~28℃,而且儘量保持一定的溫度不變。不要老是變化氣溫,避免小孩著涼。如果臨時有事,必須帶寶寶外出時,由於室內外溫差比較大,所以應注意增減衣服。
那么怎樣才知道寶寶穿的衣服是多還是少呢?陳少科提供了兩個方法,一是摸鼻尖,二是摸四肢。只要鼻尖和四肢摸上去不涼,就表明穿著合適。
應勤換衣物
夏季,小孩出汗多,身體和衣服上充滿汗漬。因此,寶寶衣物、被單和枕巾要勤洗勤換,只要被汗漬弄髒了,就應該換掉,避免因此而患皮炎等皮膚性疾病。另外,很多寶寶容易流口水,因此也要多注意勤換衣服。

先天反射

新生兒時期軀體不能自由移動,只表現出手足的不自主的亂動。他主要以一些先天性反射活動來適應周圍環境,這些先天的反射是早期嬰兒特有的,它可以反映嬰兒機體是否健全、神經系統是否正常。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神經系統的逐步發展,這些先天的神經反射會在一定的時間內逐漸消失,被更成熟的神經活動來代替。這些先天反射的存在與消失不僅能反映出神經系統是否
正常,還與今後的運動發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主要的先天反射有下列幾種:
覓食反射:用手指或乳頭觸摸新生兒的面頰,他就會將頭轉向被觸摸的這一側並張開嘴表現出吸吮動作。這反射大約在生後4-7個月時消失。
吸吮反射:將奶頭或其他物體放入孩子口中或者手指觸及上、下口唇,即引出吸吮動作。此反射大約在4-7個月時消失。
握持反射:將手指觸及小兒手心時即被小兒緊握不放。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3個月以內的嬰兒他的雙手是緊緊攥拳的。大約到了3-4個月時此反射消失,孩子的手開始鬆開,出現了不隨意的抓握。
擁抱反射:用一隻手托起新生兒的頸和背部,另一隻手托起頭的枕部,然後突然將托起枕部的手下移4-5厘米(手不離開枕部),使新生兒的頭及頸部向後傾10-15度。正常的孩子會出現兩上肢外展、伸直,手指張開,然後上肢屈曲回縮呈擁抱狀態。這種反應稱之為擁抱反射。它的消失時間是3-6個月。
不對稱頸緊張反射:小兒仰臥時,他的頭會轉向一側,與臉面同側的上下肢體伸直,對側肢體屈曲。早期的嬰兒他的睡姿經常呈這種狀態。這個反射大約在6個月時消失。
踏步反射:用雙手托起新生兒腋下,豎直把他抱起時,使他的足背觸及桌邊下緣,新生兒就能主動出現“開步”的樣子。這種反射大約在6周消失。

常見症狀

準媽媽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小寶寶都非常興奮,可是伴隨著興奮而來的也有在新生寶寶身上出現的一些惱人的症狀:
生理性黃疸
表現:寶寶出生後一切正常。可是3-5天后,寶寶的臉卻開始發黃,而且有越來越黃的趨勢,這就是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原因:胎兒在子宮內靠媽媽供給營養,生長發育代謝後產生的廢物也由媽媽的臟器幫助排泄出來,胎兒體內衰老的紅細胞'壽終正寢'後,產生的膽紅素就是這樣由媽媽的肝臟幫助轉化排泄的。所以寶寶出生時並沒有黃疸。
嬰兒出生後,與母親脫離了聯繫,他的一切新陳代謝產物也就由自己來處理了。紅細胞破壞後產生的膽紅素要經過肝臟轉化一下,才能從體內排泄出去。而這時新生兒的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是很弱的。膽紅素就不能從正常的渠道排泄到體外,多餘的沒有經過肝臟處理的間接膽紅素蓄積在體內。到了一定的程度,孩子就表現出黃疸。
應對:隨著寶寶肝臟功能的逐漸成熟,新生兒黃疸會逐漸消退。一般在一周到半個月的時間內,黃疸就會退盡。所以父母不用驚慌,可以置之不理。
便秘
表現:便秘是指沒有大便或大便次數忽然減少很多,同時大便變得很硬,排便困難,以致嬰兒哭啼。
原因:新生兒每天應該有四至五次大便。新生兒如吃母乳或特別配製的奶粉,大便次數會略少,甚至會便秘。
應對:父母要注意觀察寶寶大便的形狀,正常大便應是軟性的。如果發現寶寶便秘,這時不妨先給些果汁或者把奶調得稀些,如果便秘情況不改,應該帶嬰兒去看醫生。新手爸媽不要自己在家給寶寶灌腸,灌腸次數太多是危險的,會讓嬰兒養成依賴性,非要灌腸才排便,所以這方面還是聽醫生的指示去做較安全。
吐奶

表現:新生兒吃完奶後,常常會吐出一些奶。
原因:寶寶並不是生病了,只是在吸奶時連帶吸入了空氣,在吃完奶後把空氣吐出來,使得奶也跟著吐出。
應對:新手父母對寶寶吐奶的預防方法是,不要讓寶寶吸奶吸得太快,在吃奶之後讓寶寶有機會排出胃內的空氣。當寶寶吃完奶後,不要馬上將他放回小床,而應該抱起他,讓他把頭靠在你的肩膀或膝蓋上停留一會兒,輕輕地由下向上撫摸寶寶的背部,使空氣排出,這時,爸媽可以聽到明顯的打嗝聲。當嬰兒吃得過量,可能將部分或全部的奶都吐出來,這是無礙的。如果發生嘔吐現象,應立即停止餵奶,每天給他餵幾次少量的溫開水;若嘔吐不止,就該去看醫生。
腹瀉
表現:腹瀉很容易辨認:大便次數忽然增多,而且稀,發出臭味。
原因:腹瀉是新生兒常見疾病之一,尤其在天氣炎熱或受其他疾病影響時都會腹瀉。
應對:如果發現嬰兒腹瀉及發熱,應立即去看醫生,不可拖延。父母在帶寶寶看醫生之前,應讓寶寶多喝流質,如溫開水或稀粥。讓寶寶多飲流質非常重要,因為寶寶已失去大量水分,這很危險。同時,父母還要注意保持寶寶的清潔衛生,替寶寶處理完糞便後,自己也要洗淨雙手,以防病菌傳染。
臍炎

表現:寶寶肚臍發炎。
原因:臍炎是新生兒常遇到的問題。寶寶出生之後,臍帶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醫生將臍帶結紮後5-7天內臍帶殘端乾枯脫落,脫落後的部位即為肚臍。問題就發生在臍帶還沒脫落的這段時間內。如果在這段時間內護理不當,感染細菌而發炎,這就是臍炎。
應對:預防臍炎發生的方法很簡單:保持寶寶臍部清潔、乾燥。臍帶未脫落時,給寶寶洗澡要分上、下兩部分洗,不要讓臍帶及包紮臍帶的紗布沾上水。如果臍帶上的紗布濕了,要及時更換。一旦發現寶寶的臍部有滲出液,一定要帶寶寶看醫生,爸爸媽媽要按無菌操作的程式給寶寶清洗臍帶。
濕疹
表現:開始是紅色的小丘疹,有滲液,最後可結痂、脫屑,反反覆覆,長期不愈,寶寶會感到搔癢難受。主要分布在面部、額部眉毛、耳廓周圍,面頰部也有,嚴重的可蔓延到全身,尤以皮膚皺摺處多,如肘窩、腋下等處。常見的濕疹是以2-3個月大的寶寶最嚴重。
原因: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有遺傳傾向,多見於對牛奶過敏的嬰兒。人工餵養的寶寶患濕疹的比例比母乳餵養的寶寶多。
應對:一般不嚴重的濕疹,可不做特別的治療,只要注意保持寶寶皮膚清潔,不要用香皂、浴液等給寶寶洗臉、洗澡,只用清水清洗就行了。到了寶寶4個月以後,開始逐步給寶寶添加輔食,減少牛奶的攝入量,直到寶寶完全脫離以牛奶為主食、以飯食代替後,皮膚濕疹常常會不治自愈。在藥物方面,爸爸媽媽可在醫生指導下讓寶寶口服抗過敏的藥物如撲爾敏、維生素C等,同時給寶寶補充一些鈣劑。如果寶寶的濕疹較嚴重,父母可用硼酸水濕敷。患濕疹的寶寶,長大後可能對某些食物過敏,如魚、蝦等,爸媽要留心觀察。

異常症狀

新生兒新生兒
新生兒疾病初起症狀常不典型,且變化快,稍有疏忽,即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應嚴密觀察。因此,對新生兒常見症狀應有所了解: 

一、腹瀉、厭食、腸脹氣因消化系疾病引起,如餵養不當、新生兒流行性腹瀉,全身性疾病如感染等。腸脹氣應除外畸形、梗阻。
二、煩躁、嗜睡為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症狀,如顱內出血、腦膜炎、其他系統感染及敗血症等。
三、發熱與體溫不升新生兒
(一)環境溫度變化可因環境濕度的變化引起,也可因衣被過暖或室溫較低造成。
(二)脫水熱因脫水所致體溫升高,給足夠水份,體溫即下降。
(三)感染臍部皮膚感染及肺炎等。
四、抽搐全身性抽搐較少見,常為皮層下發作,表現為陣發性瞬目、眼球轉動或震顫及口頰部抽動等。多見於:
(一)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顱內出血、腦膜炎、核黃疸及腦發育畸形等。
(二)破傷風 常於出生後4~6天出現,伴牙關緊閉、抽搐、角弓反張等。
(三)代謝紊亂 低鈣血症,出生後一周內出現煩躁不安、驚跳、震顫、屏氣、喉痙攣以至驚厥;低血糖,多見於早產兒、小樣兒、過期產兒、母親患有糖尿病等,於出生後數小時至一周內出現震顫、陣發性紫紺、反應遲鈍、厭食、哭聲弱及體溫不升等。
五、呼吸暫停 首先考慮為顱內出血及腦膜炎等,其次可因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所致,特別是早產兒,呼吸肌力量較弱,呼吸不規則,可出現紫紺。
六、嘔血、便血可因產時吞入產道內血液,或因為母親乳頭皸裂出血與奶一併吸入,另應檢查嬰兒口鼻有無出血。有時則因新生兒自然出血症,可於生後2~3天出血,以消化道多見。敗血症也可出現消化道出血。

紅臀

臀紅在醫學上稱為尿布疹或尿布皮疹,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病。表現為與尿布接觸部分的皮膚發生邊緣清楚的鮮紅色紅斑,呈片狀分布。嚴重時其上可發生丘疹、水皰、糜爛;如有細菌感染可產生膿皰。有時可蔓延到會陰及大腿內外側。
臀紅主要是由於大小便後不及時更換尿布、尿布未洗淨、對一次性紙尿褲過敏或長期使用塑膠布致使尿液不能蒸發,嬰兒臀部處於濕熱狀態,尿中尿素氮被大便中的細菌分解而產生氨,刺激皮膚所致。
有臀紅存在時,小兒在大小便後都會刺激局部皮膚,因而哭鬧不止,非常痛苦。其實只要家長精心護理,臀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首先選用尿布要注意用細軟、吸水性強的純棉布,最好用白色或淺色的舊床單、被裡和棉毛衣、褲製做尿布。如發現小兒對一次性紙尿褲過敏應立即停止使用。不要用深顏色的布料,尤其是黑、藍色的新粗布,這種布不易吸水,而且容易擦破小兒的皮膚。
2、尿布要勤換洗,每次尿濕後應立即更換。
3、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沖洗臀部及外陰部,並輕輕擦乾,塗上些爽身粉和消毒過的植物油,對於腹瀉的小兒更要注意。
4、不要用塑膠布包在尿布外面,以利於水分散發,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5、已經發生臀紅時不要用熱水和肥皂洗,應於換尿布後在患處塗上鞣酸軟膏或消過毒的植物油。有糜爛時可將患兒伏臥,用普通的40瓦燈泡照射,距離30-50厘米,每次30到60分鐘,使局部乾燥。照射時需要有專人守護,避免燙傷。

護理

新生兒出生後從子宮內生活轉到外界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生兒自身各系統的功能發育尚不成熟'適應性差'抗感染的能力也弱'易患各種疾病'且病死率高'是生命的最脆弱時期'所以新生兒保健非常重要。

1.新生兒保暖

居室的室溫應保持在22-24C'相對濕度60%-65%。冬季若室溫過低'可使新生兒體溫不升'引起寒冷損傷'甚至危及生命'夏季若室溫過高'又易引起失水或發熱'因此應注意環境溫度'也該注意衣被的厚薄'不可包裹過緊'使體溫維持在36~37℃之間即可。

2.新生兒餵養

正常的新生兒出生後半小時內應開始吸吮母親乳頭'不要晚於生後2小時內'因為早開始吸吮可促乳汁分泌;哺餵可以不必強調定時'可根據嬰兒的需要餵奶。如果因某些原因無法母乳餵養'可採用配方奶餵養'每4小時餵一次'每次60~90 mL'不主張餵糖水'必要時可餵少量白開水。

3.新生兒護理

注意皮膚清潔'臍帶脫落前不可將新生兒放入水中洗澡'臍帶脫落後可放入水洗澡'要保持臍部乾燥清潔。每天洗澡'少用肥皂'防止擦損'皮膚皺褶處可塗紫草油'不宜用爽身粉。新生兒衣服宜用柔軟的棉布製作'要寬鬆便予穿脫'不宜用帶子或橡緊捆綁'以免影響胸廓和肢體的發育。

4.新生兒體位

吃奶後要拍嬰兒的背部'促使其排氣'睡下時向右側臥'避免吐奶'以後要經常變換體位'不宜長時間仰臥'也可以俯臥有益於呼吸功能的發展。嬰兒的床要用平板床'不要用枕頭。

5.預防新生兒感染

儘量減少不必要的人接觸新生兒'避免感染'室內要清潔通氣'不能有煙味或油味。母親或護理人員若患感冒'要戴口罩以免傳染。此外要為新生兒接種卡介苗'生後第一天要接種B型肝炎疫苗。

6. 新生兒常見的一些生理現象

(1) 生理性體質量下降 新生兒生後幾天由於吃奶少'排出胎糞和小便'又通過呼吸和皮膚蒸發水分'體質量可能短時下降'通俗稱為”縮水”'醫學上叫”生理性體質量下降'一般只下降出生體質量的6%左右'大多在生後7-10天就能恢復到出生體質量。如果下降很多或恢復得遲'就應請保健人員診治。

(2)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約75%-85%的新生兒在生後第二天開始皮膚發黃'逐漸加深'在1周左右黃疸最明顯'以後慢慢消退'大多在2-3周內黃疸完全消失'這種現象稱為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治療。如果黃疸出現在生後第一天或3周還不消退'或退後又出現'那就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3) 新生兒乳房腫脹 男女新生兒在生後5-7天'可見兩側乳房腫脹'甚至有少許乳汁分泌'這是正常生理現象'家長不必擔憂'一般2-3周后會自行消失'不需要處理'更不可擠壓'以免引起乳房感染。

(4) 新生兒陰道出血 女嬰在生後5-7天左右'會出現陰道少量出血'稱為”假月經”'持續1~2天自行恢復'這是正常生理現象'不必驚慌'也不需要治療'但應注意會陰部的局部清潔衛生。

(5)新生兒啼哭 啼哭是新生兒的一種本能反應'也是一種運動'可以促進肺的發育'所以新生兒啼哭不一定是病態。由於出生後對環境不適應'新生兒不分黑夜和白天'往往白天安睡'夜間啼哭'出現夜啼的特殊症狀'俗稱”夜啼郎”。那么怎么辦?只要嬰兒吃奶正常'體質量增加'沒有其他病症'就不必治療'可以在白天適當逗醒小兒'不要抱不離手'夜間睡前餵飽'環境安靜'即能隨著新生兒日齡的增長'啼哭症狀會日漸好轉。當然'如果一直哭啼不止'或伴有其他異常時'就應立即送醫院診治。

(6)小便量少次數多:由於發育不成熟,新生寶寶小便的次數很多,量卻很少。大約一個月以後,他們每次小便的量會漸漸增多,次數會慢慢減少。那么,新生兒一天幾次大便才算正常呢?通常在新生兒期大便次數較多,一般為一天排便2—5次,但有的嬰兒會一天排便7—8次。隨著孩子月齡的增長,大便次數會逐漸減少,2—3個月後大便次數會減少到每天1—2次。
(7)新生兒排綠色大便:新生兒最初兩三天會排出胎糞。胎糞粘稠,呈黑綠色,是你懷孕期間寶寶腸道里積累的排泄物,由膽汁、黏液、腸壁細胞、分泌物和羊水等構成。胎糞可能不太容易從小屁股上擦乾淨,但胎糞的排出說明寶寶的腸胃系統開始正常工作了。一兩天后,當寶寶能夠正常吃奶,而且胎糞也已經排完後,寶寶大便就會變成棕綠色的,呈稀軟的顆粒狀,之後會變成比較黃的大便。
(8)下巴抖動: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故常有下巴不自主的抖動。這不是病態,家長可不必緊張。但在冬天家長應做好保暖工作,如有不正常體溫變化,則要考慮疾病因素。
(9)四肢蜷曲:寶寶出生後,常有兩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現屈曲狀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與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胎兒在母親腹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於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後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大多需滿月後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後就會正常。

剖腹產新生兒護理

研究表明,剖腹產的孩子在出生的時候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缺乏生命中第一次觸覺和本體感的體驗和學習。這種體驗的缺乏雖然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商,但卻容易讓孩子產生情緒敏感、注意力不集中、手腳笨拙等問題。一般剖腹產生的孩子一般有以下幾種問題:
問題1:感覺統合失調
“你怎么又粗心大意了?”瑩瑩的媽媽忍不住又在嚷嚷。這也難怪,瑩瑩總是“一不小心”漏做題,平時作業總是拖拖拉拉,抄課文常漏字漏行。雖然很努力,可瑩瑩就是改不了“壞習慣”。媽媽擔心死了,帶著瑩瑩來醫院看。
經過一番了解,廣東省婦幼兒保科蔡小梅副主任醫師認為,瑩瑩存在學習障礙,並且有感覺統合失調情況。她說,有學習障礙的兒童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而且感覺統合能力發展水平越低,患兒的學習能力越受影響。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較多,剖腹產是其中一個不良因素。因為正常經產道分娩的胎兒會受到宮縮、產道適度的物理張力改變等,使胎兒的身體、胸腹、頭部有節奏地被擠壓,而剖宮產寶寶卻缺乏這種刺激,所以容易出現觸覺感、本體感以及前庭平衡感的失調,即“感覺統合失調”。
對策: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讓寶寶多做左右翻滾、匍行、爬行,玩親子遊戲如“飛機”升降等,再大一些可訓練他們走平衡木、盪鞦韆、做鏇轉遊戲等,並且早期給予精細動作等訓練。有些孩子在嬰幼兒時期也許不會表現出問題,但到了學齡期,可能會在學習能力上出現問題。因而家長要注意觀察,以便及早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和訓練。
問題2:情緒敏感
經剖腹產出世的詩詩,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明顯地膽小退縮,哪怕很小的聲響也能產生過強反應,以致經常驚醒哭鬧。
快捷的剖宮產使胎兒失去了分娩過程中被擠壓的經歷,缺乏了早期大腦和皮膚的壓力觸覺感受,從而產生以觸覺防禦性反應過度為主的諸多的行為問題。
對策:嬰兒一出生即有吸吮、抓握和防禦等觸覺反射,此時開始給予寶寶皮膚感觸覺信息刺激,例如多給孩子愛撫、摟抱、按摩、抓握不同質地的東西,天氣好的時候,把孩子抱出去,讓孩子接觸風等刺激,或讓孩子通過冷熱水的刺激。大一點的孩子可領他出去活動,玩沙、玩水、游泳、赤腳走路,洗澡後用粗糙的毛巾擦身體,用電吹風微風吹身體,用毛刷子刷身體,用毛巾把孩子捲起來做卷蛋卷遊戲,和小朋友一起玩需要身體接觸的遊戲等,都可使嬰兒觸覺方面得到訓練。對於1歲以下的孩子,按摩是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把孩子包在浴巾里,輕輕的揉搓孩子,讓他的全身都能得到按摩。
問題3:易得肺炎
在自然分娩過程中,有規律地宮縮可使胎兒的胸部受到擠壓和擴張,使胎兒出生後肺泡更富有彈性,對新生兒的肺部發育大有益處。從新生兒角度看,剖腹產的孩子由於未經產道擠壓,不能排出1/3的胎肺液,出生後有的不能自主呼吸,即患上所謂的“濕肺”,容易發生新生兒窒息、肺透明膜等併發症。另外,在天氣變化大時,剖腹產寶寶也較自然產寶寶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做家長的要留意孩子的情況。
問題4:剖腹產的孩子協調能力差

有資料證明:剖腹產的孩子與自然分娩的孩子在智力上並無差異,但剖腹產的孩子的適應能力要比自然分娩的孩子的適應能力差。
過度反應人的皮膚是觸覺學習的器官,它具有正常的防禦性反射,小孩要通過皮膚認識自身和環境,從而對客觀世界有一個正常的反應。剖腹產的小孩有一個先天的觸覺學習不良,在嬰兒時期都會有表現,不能適應皮膚所接觸的各種信息,比如洗澡、換衣服、換床鋪,適應能力比較差,或者保護性反應比較過度,表現是情緒化,愛哭,睡不好覺,睡不實。剖腹產的孩子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所以皮膚的觸覺信息比較差。剖腹產的孩子出生以後,可以通過養育方式把這種可能性降至最低。協調能力對剖腹產孩子的協調能力的隨訪、調查,結果發現50%以上的剖腹產孩子具有反應過度、情緒化比較強烈,具有睡眠障礙等症狀;在高危兒童(心臟病、高血壓等)中有很多都是剖腹產的孩子,還發現剖腹產的孩子比順產的孩子平衡能力差。剖腹產的孩子缺乏必要的觸覺和本體感學習,情緒比較敏感,注意力不大集中,手腳笨拙。他們往往坐不住板凳,在家時脾氣特別大,出門膽小退縮,不大方,怕擁擠,在陌生的環境中最喜歡躲在媽媽的屁股後面。一句話,“在家是龍,出門是蟲”。在社交上,孩子表現得膽小退縮,情緒波動比較大,注意力不能集中。這種孩子先天觸覺防禦過度,家庭需及早採取脫敏方法,儘快防治。

夏季新生兒護理

夏嬰,顧名思義,即指夏天出生的嬰兒。此時出生的嬰兒,雖然有利於生長發育,但赤日炎炎,給這些“嫩芽”也帶來了很大的威脅。“育兒、唱戲,唯恐夏冬二季”,這句流傳於民間的俗語,道出了夏冬二季出生的嬰兒撫育的難處。
一、堅持母乳餵養:現代醫學證實,被人們譽為“白色血液”的母乳是新生兒的寶貴天然營養品,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質和量可隨嬰兒生長的需要而相應的改變,更為可貴的是,它還含有多種抗病物質,能夠幫助嬰兒抵抗許多常見疾病,是任何代乳品所無法替代的。因此,孩子生下後,要堅持母乳餵養。另外,母乳有足夠的水分,只要頻頻餵哺,孩子是不會缺水的。不要餵糖水,糖水會影響孩子的食慾。
二、合理的穿衣:天氣炎熱,不能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不然的話,散熱不良,會引起體溫升高或胸背部出現白色透明的皰疹,俗稱“白痱子”。給孩子穿薄薄的單衣褲就行了,不必穿襪子。也不要讓嬰兒全裸身子,以防嬰兒稚嫩的皮膚受損傷。
三、充足的睡眠:出生不久的嬰兒,一天中絕大部分時間是睡眠,良好的睡眠是保證小兒體格及神經正常發育的必要條件。因此,需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讓孩子睡在房間最涼爽的地方,但注意不要讓孩子直接吹風或吹電扇。不太熱時,要蓋一條枕巾,太熱的話,穿薄衣褲睡就行了;還要掛上小蚊帳,以免蚊蟲的侵襲;常給孩子變換睡的姿勢,以免嬰兒身體某一部位因長時間貼在床上不通風而生痱子,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睡眠姿勢,將有益於孩子以後的生長發育。
四、勤洗澡:夏天洗澡,可以幫助孩子調節體溫,還可以使皮膚上汗腺開口不被上皮細胞阻塞,有利散熱。還能減少和減輕很多嬰兒皮膚疾病,如新生兒皮炎、新生兒濕疹、尿布皮炎、臀紅等,更能增加孩子的食慾,促進生長。因此,一日洗澡2?3次是必要的。洗澡水的溫度應在37℃左右。
五、適宜的溫、濕度:嬰兒離開母體呱呱墜地,溫度和濕度都相應隨之改變。必須讓孩子有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房間要保持空氣流通,不要關閉門窗。有空調的家庭,可將嬰兒房間溫度控制在22℃,如果是早產兒,室溫要提高到24?26℃。室內最佳濕度應為55?70%。
六、注意體溫的變化:新生兒大腦還處在發育階段,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全,沒有排汗機能,皮膚調節機能不足,嬰兒體溫往往隨外界氣溫高而升高,有時高達40℃。此時要讓孩子頻繁吸母乳,以增加水分的攝入(餵其他代乳品的嬰兒不要頻繁餵代乳品)。體溫過高時,可適量餵點白開水,通過多排小便來降低體溫。
只要注意以上幾方面的撫育,您的孩子就一定能安然度夏,健康而活潑地成長。

冬季新生兒護理

溫度 室內溫度應該保持在25℃左右為宜。如果溫度過高,可能導致新生兒體溫升高,出現發燒現象,此時應及時給嬰兒補充水分。
如果室溫達不到20℃,可能會使新生兒出現鼻子發堵現象。室溫過低對新生兒的健康是不利的,此時應該設法使室內溫度升高,並把暖水袋放在寶寶的棉被(或睡袋)外面,不要緊挨著寶寶,讓小環境暖和起來就可以了。
衣著 一般來說,上述室溫條件下,寶寶穿著薄薄的棉衣,內有一件細薄的小棉衫即可,不必再添加毛衣等衣物。蓋被子(或包裹著)都不要太緊太嚴,要寬鬆、適當。
洗澡 洗澡時,適當升高室內溫度,動作要快,時間要短,水要準備多些,水溫在40℃上下,爭取10分鐘以內洗完,為寶寶迅速擦乾、迅速穿衣。
皮膚 新生兒皮膚嬌嫩,尤其皺褶部位容易出現糜爛、炎症,所以不能馬虎。就算不能洗澡,也應該給嬰兒分上半身、下半身地擦身;特別是用尿不濕的嬰兒,要及時洗屁股。
通風 冬季,室內要保持空氣流通,不要把母親和嬰兒居住的房間搞得“密不透風”。新鮮的空氣對母親和新生兒是很重要的。每天應定時開窗,只要避免對流風即可。否則,小環境的空氣污濁對母嬰健康不利。還有一點相當重要,煙霧(如爸爸的香菸等)不要污染室內,否則容易引起新生兒呼吸道疾病。
母乳 冬天是呼吸道感染等各種疾病的多發時期,而母乳中含有的抗體能幫助嬰兒減少生病的可能。有條件的媽媽,一定要堅持給寶寶哺餵母乳。

預防新生兒生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生理現象,有大概60%—80%的新生寶寶,在出生後2到5天內會出現皮膚發黃的現象,雖然是種正常現象。但是也不能不管,要時刻留意寶寶情況。
新生兒黃疸母乳性黃疸溶血性黃疸4周寶寶0-28天,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兒黃疸一般在出生後的3-5天出現,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會超過3周。大部分的新生兒黃疸都會在第二周消退。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發現孩子出現比較明顯的黃疸,這個時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時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對孩子治療大有幫助。下面就與袋鼠媽媽小編一起來看看有關黃疸的症狀:
生理性黃疸——黃疸色不深,媽媽會發現寶寶的食慾依然很好,精神也不錯,沒有過多的吵鬧現象。在7-10天的時候就會自然消退。
病理性黃疸——寶寶出現黃疸時間過早,或者症狀過重、延續時間長,這個時候就要懷疑是病理性的黃疸。
病理性黃疸通常有這樣一些症狀:
在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黃疸就非常明顯;
黃疸遍及全身,為桔黃色,且在短時間內明顯加深;
黃疸減輕消退後又加重或重新出現;
黃疸出現後2-3周仍不減輕甚至更明顯;
寶寶的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尿呈深黃色;
黃疸同時伴隨有發燒、拒奶、精神不好、嗜睡、兩眼呆滯等症狀。
媽咪呵護:
1、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通常是由於嬰兒的肝臟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隨著新生兒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加強,黃疸會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黃疸,家長一般不需要額外的護理,在孩子黃疸期間可以適量多餵溫開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2、病理性黃疸:嚴重的病理性黃疸可並發腦核性黃疸,通常稱“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導致兒童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父母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當出現特殊情況時,應及時送往醫院,請求醫生的幫助。

免疫力

新生兒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中絕大部分為通過胎盤的母親IgG,其自身IgG的合成能力低下,含量也少,且出生後隨著小兒的生長發育,會逐漸增加血循環量,IgG的濃度迅速下降。新生兒白細胞的生產及儲備都比較少,當他們患有感染及嚴重疾病時,會增加白細胞的消耗量,從而降低吞噬功能和殺菌活性。因此,增強新生兒免疫力,減少寶寶生病的機會是每個父母都需要關注的事情,新生兒的免疫狀態與其營養狀況、餵養的種類以及生後良性刺激有著密切關聯,爸媽可以此來制定提升小寶寶免疫力的方案。
方案一:合理營養

新生兒期表現為高營養需求,有限的消化代謝功能,因此,對營養既要求足夠量來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又不能過量餵養,以免造成新生兒胃腸道的過重負擔,要適當掌握合理營養對增強體質和抵抗力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每天攝取均衡的營養才能滿足身體的需求及提高免疫力。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和抗體的主要成分,一旦蛋白質缺乏則會造成免疫機能下降。維生素C能刺激身體製造干擾素,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可增加抗體,清除病毒和細菌,從而增強免疫力。其它如-胡蘿蔔素及營養素中的葉酸、維生素B12、菸鹼酸、泛酸、鐵、鋅和酶等也都與免疫能力有關。
方案二:預防接種
新生兒時期雖然從母體來的免疫球蛋白提供了一些抗體,但對於許多傳染病仍是一個高度的易感者。預防接種是抵抗病菌的有效方法,可以通過早期有效的預防接種來防止對新生兒危害最大的傳染病的發生,如結核病、B型肝炎等。
新生兒時期細胞免疫系統的功能已經比較成熟,對結核桿菌已能產生相應的反應,因而目前在出生後即行卡介苗接種,能夠對結核菌感染起到相應的免疫效果。新生兒期接種B肝疫苗後已證實能得到很好的免疫應答效應,生後立即預防接種B肝疫苗,以後1、6個月再接種2次,認為預防的效果是肯定的,可使新生兒受到保護。

方案三:母乳餵養
母乳比代乳品含有更多的免疫活性物質,它可供給新生兒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乳糖、維生素、鐵、尤其是母乳中含有抗感染的抗體(免疫球蛋白)及抗感染的活性白細胞、雙歧因子、溶菌酶等,它們具有增強免疫功能,阻止有害菌的生長,可減少寶寶感染的機會。提前分娩的早產兒,由於從母體得到的抗體較少,自身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皮膚黏膜的防禦功能差,極易受到致病因子的侵襲而患病,因此,早產兒更需要母乳餵養。
方案四:新生兒按摩 
按摩是通過新生兒皮膚感官溫和的刺激,引起全身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等系統的一系列良性反應,可促進胃腸激素的分泌,有助於增加小兒的食量,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加快體重的增長。按摩的同時還活動寶寶的全身肌肉,使身體發育得更健壯。另外,皮膚刺激對增強免疫功能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有益於新生兒的體格與心智的健康發育。
增強新生兒的抵抗力,減少寶寶感染機會,除了均衡、足夠的營養,提倡母乳餵養、預防接種以及積極有效地增強體質之外,寶寶的護理者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及加強居室內通風也是非常重要的。

新生兒保暖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皮下脂肪比成人薄,保溫能力差,新生兒的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按體重計算的話,是成人的3倍,因此,新生兒身體散熱的速度也快,比成人快4倍。完全靠新生兒自己來保持正常體溫非常困難,必須採取一些措施來補救。除了控制新生兒的室溫外,還可以借用衣服被褥的保暖作用。也可採取其他一些保暖措施。
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保暖呢?在家中可以摸一下小兒的手腳冷暖來粗略估計,如果小手暖而不出汗,說明不需另外再採取保暖措施了。如果熱而出汗,說明體溫升高,在37.5℃以上。如果手腳發涼,體溫可能低於36℃,對新生兒就要採取措施了。新生兒體溫過低,嚴重時可發生硬腫症,威脅新生兒的生命,必須予以處理。
在家庭中對新生兒保暖的方法很多,最簡單的是給他們準備好適宜的衣服。因為新生兒身體與衣服之間的間隙的溫度在30℃-34℃之間最適宜,可防止身體散熱,維持新生兒的體溫。因此,新生兒的衣服過於寬鬆或太緊身,都不利於保持體溫。有的家長喜歡給新生兒穿上幾層衣服,如內衣、棉背心、幾件毛線衣、棉襖,感覺是很暖和了,其實保暖效果不一定好。最好在內衣外面穿一件背心,再穿一件棉襖,保證身體與衣服之間有一定間隙,上面再蓋上小棉被或毛毯就可以了
如採取以上措施仍不能保持正常體溫,可用熱水袋、熱水瓶進行保暖比較方便,熱水袋中的水溫不可太熱,而且不可與新生兒的身體直接接觸,以免燙傷,最好用布包好,放在距新生兒腳20-30厘米處,經常更換熱水袋中的水,以保持一定的溫度。電熱毯對成人來說是很好的保溫方法,但不適用於新生兒,因電熱毯的溫度難以控制,往往會過熱,而使新生兒體溫升高,發生“脫水熱”。另外新生兒的小便也多,萬一弄濕電熱毯,也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最好不用電熱毯來取暖。

新生兒出生後環境溫度比母親子宮內溫度要低,因而出生後,新生兒的體溫明顯下降。一小時內可降低2.5℃,如果環境溫度適中,新生兒的體溫可逐漸回升,達到36℃-37℃,這種最適宜的環境溫度,通常稱為“適中溫度”或“中性溫度”,在這種環境溫度下,可保持新生兒的正常體溫,消耗的氧氣也最少,新陳代謝率最低,熱量消耗也少,使營養素核熱能均以最大限度地用於
身體的生長發育。因此,在適中溫度的環境中,不但可預防疾病的發生,而體重增長也快。新生兒期的適中溫度與新生兒的成熟程度和月齡有關。例如正常新生兒出生後第一天的“適中溫度”為33℃-35℃,第二天以後逐漸降至22℃-26℃。
早產兒的室溫要求比正常兒的要高一些。一般新生兒出生後3-5天才從醫院回到家中,因此這時新生兒房間的溫度保持在20℃-22℃為適宜。室溫過高對新生兒不利,一來可引起新生兒皮膚蒸發大量汗液排出而散熱,呼吸增快,帶走水分,使體內水分不足,血液濃縮,而引起發燒稱“脫水熱”。如室溫過低,可使新生兒體溫不升,使新生兒皮膚及皮下脂肪變硬,發生新生兒硬腫症,而影響四肢活動和吸吮。因此,適宜的環境溫度是新生兒保暖的最基本措施。
保持室內溫度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空調,可隨需要來調節溫度。也可用暖氣、火爐、取暖器來保持室內一定的溫度,以適宜新生兒的需要。無論採用那種方法取暖,都會使空氣乾燥,因此,要保持一定的濕度,一般在50%左右。同時還要每天定時開窗2-3次,以保證室內空氣新鮮,有利於新生兒的健康。
因為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發育不完善,尚不能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進行調節,當環境溫度升高時,新生兒的體溫也會升高,因此,夏季出生的新生兒,室溫也應予以控制在20℃-22℃。通常可用空調、電風扇等方法,但應避免將風直吹新生兒,可採用微風吊扇較為適宜。同樣使用空調時,也應定時開窗換氣,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有利於新生兒呼吸系統的功能發育,保證身體健康。

新生兒人工餵養的宜禁

奶粉,不要換太勤

時常有媽媽因為看到孩子不長或者是大便發綠就變換奶粉,殊不知變換奶粉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更換奶粉在初期會使得攝入量減少,引發消化不良,有的還會引起口吐、腹瀉、便秘等症狀。同時也要避免一些媽媽僅僅是道聽途說某某奶粉好就變換奶粉的做法。除去因為偶爾牛奶過敏所以要餵特殊蛋白奶粉外,最為要緊的是堅持餵養同一種奶粉。
寶寶如果喝一個品牌的奶粉沒有什麼不適症狀,不需要經常更換。寶寶的脾胃還是很稚嫩的,過勤更換奶粉品牌,會導致寶寶腸胃不適,會影響寶寶的消化吸收。即便是要換,也要根據自己寶寶的情況而定,而且不能操之過急,要有一個過度,讓寶寶去慢慢適應。

寶寶喝四段配方奶粉
嬰兒配方奶粉是除了母乳之外寶寶攝取營養的最佳途徑,配方奶粉它是為了滿足嬰兒的營養需要,在普通奶粉的基礎上加以調配的奶製品。它除去牛奶中不符合嬰兒吸收利用的成分,甚至可以改進母乳中鐵的含量過低等一些不足,是嬰兒健康成長所必需的,因此,給嬰兒添加配方奶粉成為世界各地普遍採用的做法。

配方奶粉會根據寶寶不同階段的成長發育所需來制定營養物質比例分配,從寶寶出生到寶寶3個月,到寶寶6個月,1歲,3歲,不同的成長階段來進行分段,現在市場上流行的3段配方奶粉,一般是以0-6個月,6個月-1歲,1歲-3歲為分段標準。因此配方奶粉分段越細緻對寶寶成長發育越有好處。愛怡樂奶粉首次將嬰兒奶粉配方細分至4段,其分段形式為0-3個月,3-6個月,6-12個月,12個月以上。
這樣分段使得寶寶成長的各個階段都獲得更精準的營養,由於其在0-6個月細分至0-3個月和3-6個月,因此對新生兒寶寶營養更精準!
寶寶吃奶粉不要過量

做父母的生怕孩子肚子餓,在餵食奶粉時,總想把奶粉調濃一點,有的甚至認為,只要孩子吃得下,奶粉越濃,就越有營養,果真是這樣的嗎?
其實,對濃度過高的牛奶,嬰兒的胃腸是不能完全吸收的,尤其是蛋白質不能吸收。反而增加了嬰兒的胃腸負擔,造成腹脹,腹瀉,給營養吸收造成障礙。所以,嬰兒的奶粉餵食量,一定要與嬰兒的月齡相宜。
一般配法是:半月內,每100毫升牛奶中含約9克奶粉;2個月內含12克,3個月內不超過15克。
如果嬰兒奶粉的月食量超過標準,會出現厭食症,或是成了肥胖兒。肥胖容易使體內脂肪組織增加,心臟負擔過重,造成嬰兒動作遲緩,活動減少,發育受到影響,如果是3個月後的嬰兒每天食量要控制在1000毫升以內。如果嬰兒仍感到飢餓,這時千萬別再加奶粉了,只能加代乳粉,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有利於嬰兒生長。
在正常情況下,家長完全不用擔心嬰兒的營養不足,所以,任何強化嬰兒增加食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防止腹瀉奶粉不宜長期食用

孩子腹瀉時腸壁上的乳糖分解酵素也隨之流失,如此以來便不能分解奶粉中的乳糖成分,防止腹瀉奶粉就是針對這種情形製作的奶粉,它的乳糖含量要低於一般的奶粉。這種奶粉在腹瀉嚴重或者長久不好的情況下使用。乳糖扮演著促進以腦為首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促進腸內的比非得士菌的成長、預防腸痙攣的角色。所以長期食用乳糖含量低的防止腹瀉奶粉對孩子身體是不好的,腹瀉時可短期食用。時下的趨勢是哪怕會腹瀉,和餵服奶粉相比,也更提倡母乳餵養和原濃度的奶粉餵養。
餵奶粉後一定要打嗝
孩子喝奶粉時會連空氣一併吞入。空氣進入孩子的胃後使得胃裡氣壓加大,孩子必定感到不適。這就需要一個過程,就是通過食道釋放吞進的空氣,也就是打嗝。孩子吃奶的時候有時候奶會上揚、嘔吐,這是因為胃內的空氣通過食道逆流而上從而使得奶往上泛,其實毋需多慮的。成人的胃上下均有筋肉牽繫,因而食物輕易不會吐出,但孩子胃上下的筋肉因為發育不全所以食物容易逆流。遇到這種情況的話,多少縮減下餵服量,如果打嗝,15分鐘內停止餵服,孩子抱一會後讓他躺下就可以減緩這種情況了。

新生兒消化功能

胎兒娩出後進入新生兒階段,從臍帶結紮的一剎那起,由母體血液中供給的營養成分宣告中斷,新生兒必須通過自己攝入食物來維持生命。只有掌握了新生兒消化功能的特點,才能進行合理的餵養。
新生兒口腔黏膜細嫩,血供豐富,但唾液腺發育不全,分泌唾液較少。常呈中性,唾液內含有10%黏液素,有膠體保護作用,能防止乳汁凝固,有利於消化。新生兒期唾液中澱粉酶分解糖類的作用較弱,至4~5個月以後,唾液分泌量才明顯增加,澱粉酶的作用才逐漸加強,所以在孩子出生4個月以後餵一些澱粉類食物,以促進澱粉酶的分泌。
酶在消化過程中起相當重要的作用。消化道內的酶,種類很多,且各具有專一性。新生兒消化道分泌足夠的消化酶,其中凝乳酶對於消化蛋白質起了較大的作用。胃液中有解脂酶,但相對不足,而且新生兒肝臟產生的膽汁較少,都可影響脂肪的消化。母乳中有解脂酶,對於脂肪的消化起了主要作用,所以母乳餵養的小兒85%~90%的脂肪能被吸收,這充分說明了母乳餵養的好處。而牛奶餵養的小兒,由於牛乳中缺乏解脂酶,如果餵養不當就會引起小兒脂肪瀉。
新生兒腸道相對長,腸壁薄,血管豐富,有較大的小腸消化、吸收面積,有利於消化與吸收。當蛋白質被分解為胺基酸,脂肪被分解為甘油與脂酸,碳水化物分解為單糖後均在小腸吸收,大腸僅吸收其中的一部分及大部分的水。
當然,整個消化吸收過程,均須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另外,新生兒食慾狀況、進食時間、進食種類、本身體質和疾病因素都可以影響消化功能。

不宜母乳餵養的

一、苯 丙 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是一種先天性疾病,患有這種疾病的新生兒是絕對不能吃母乳的。苯丙酮尿症是由於其體內缺少苯丙氨酸羥化酶,不能使苯丙氨酸轉化為酪氨酸,而造成苯丙氨酸在體內的堆積,嚴重的可干擾腦組織代謝,造成功能障礙,容易導致智慧型障礙。雖然母乳中苯丙氨酸的含量較牛奶明顯為低,但這些嬰兒還是最好不吃母乳或僅吃少量母乳為宜,平時應攝入不含苯丙氨酸的特製奶粉。
二、乳糖不耐受綜合症
乳糖不耐受綜合症,是指新生兒體內乳糖酶的缺乏導致乳糖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乳糖代謝不完全的產物是一些有毒的物質,這些物質聚集在體內,就會影響神經中樞的發育,造成嬰兒智力低下、白內障等。患有乳糖不耐受綜合症吃了母乳或者牛乳後會出現腹瀉、嚴重嘔吐等表現。長期的腹瀉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嬰兒的生長發育,還會造成新生兒免疫力下降。一旦懷疑寶寶患有乳糖不耐受綜合症後,就要停止餵奶類食品,改用大豆製品餵養嬰兒寶寶。
三、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是寶寶在吃母乳時會有黃疸出現的現象。這時可以暫停母乳餵養,一般四十八小時左右,就可恢復母乳餵養。如果恢復母乳餵養後,發現寶寶黃疸再次加重,可先再停餵一兩天,然後再進行母乳餵養。一般情況下,經過兩三次這樣的過程,寶寶就不會因為吃母乳而出現黃疸了,可以繼續母乳餵養。如果寶寶一直有這種現象的加,就最好停止母乳餵養。
四、胺基酸代謝異常
胺基酸代謝異常會影響到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容易影響到寶寶智力的發育。有研究顯示,在嚴重智力低下的病人中,大約有百分之十的人的病因與胺基酸代謝異常有關。胺基酸代謝異常的總發病率在萬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之間。由於胺基酸代謝異常所引起的疾病有很多種,苯酮尿症就是其中之一。

新生兒如何洗頭臉

出生後第一周內,寶寶臍帶未脫落時,可採用“分段沐浴法”:
脫下寶寶衣服,並將此衣服包裹於胸腹上,暫以保暖。開始洗臉、洗頭及頸部,注意勿使水流入耳內。用左肘部和腰部夾住寶寶的屁股,左手掌和左臂托住寶寶的頭,用右手慢慢清洗。
洗面——用洗臉的紗布或小毛巾沾水後輕輕拭擦。
洗眼——由內眼角向外眼角擦。
洗額——由眉心向兩側輕輕拭擦前額。
洗耳——用手指裹毛巾輕輕拭擦耳廓及耳背。
洗頭——將嬰兒專用、對眼睛無刺激的洗頭水倒在手上,然後在寶寶的頭上輕輕揉洗,注意不要用指甲接觸寶寶的頭皮。若頭皮上有污垢,可在洗澡前將嬰兒油塗抹在寶寶頭上,這樣可使頭垢軟化而易於去除。然後將新生兒頭上的洗髮水洗乾淨。

新生兒冬季護理

溫度
室內溫度應該保持在25℃左右為宜。如果溫度過高,可能導致新生兒體溫升高,出現發燒現象,此時應及時給嬰兒補充水分。如果室溫達不到20℃,可能會使新生兒出現鼻子發堵現象。室溫過低對新生兒的健康是不利的,此時應該設法使室內溫度升高,並把暖水袋放在寶寶的棉被(或睡袋)外面,不要緊挨著寶寶,讓小環境暖和起來就可以了。
衣著
一般來說,上述室溫條件下,寶寶穿著薄薄的棉衣,內有一件細薄的小棉衫即可,不必再添加毛衣等衣物。蓋被子(或包裹著)都不要太緊太嚴,要寬鬆、適當。
洗澡
洗澡時,適當升高室內溫度,動作要快,時間要短,水要準備多些,水溫在40℃上下,爭取10分鐘以內洗完,為寶寶迅速擦乾、迅速穿衣。
皮膚
新生兒皮膚嬌嫩,尤其皺褶部位容易出現糜爛、炎症,所以不能馬虎。就算不能洗澡,也應該給嬰兒分上半身、下半身地擦身;特別是用尿不濕的嬰兒,要及時洗屁股。
通風
冬季,室內要保持空氣流通,不要把母親和嬰兒居住的房間搞得“密不透風”。新鮮的空氣對母親和新生兒是很重要的。每天應定時開窗,只要避免對流風即可。否則,小環境的空氣污濁對母嬰健康不利。還有一點相當重要,煙霧(如爸爸的香菸等)不要污染室內,否則容易引起新生兒呼吸道疾病。
母乳
冬天是呼吸道感染等各種疾病的多發時期,而母乳中含有的抗體能幫助嬰兒減少生病的可能。有條件的媽媽,一定要堅持給寶寶哺餵母乳。

新生兒春季護理

重慶國賓婦產醫院兒科專家指出:要注意室內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暢;要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對病原菌的抵抗力;家長要注意孩子的衣著,穿衣要適當,隨氣溫變化增減,以脊背無汗為適度;注意平衡膳食,多補充維生素,多喝水;養成餐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儘量少去人群較為擁擠的地方;嚴格按照兒童計畫免疫接種程式按時注射疫苗,提高對傳染病的免疫力,以預防傳染病。

新生兒穿衣需注意

量體選衣篇
儘量選棉質或絲綢,嬰兒由於皮膚嬌嫩,所以在衣服的選擇上尤需注意。而且夏季的衣服都是貼身穿的衣服,所以要柔軟、涼爽、透氣、吸汗,又能保護皮膚,因此最好是選棉質、絲綢布料的衣服。化纖類的布料雖然好洗易乾,色彩鮮艷,但是不透氣,並且對嬰兒的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性。尤其是對於過敏體質的嬰幼兒,更容易引起過敏。
衣服宜大不宜小,嬰幼兒的服裝宜大不宜小。衣服小,會使嬰幼兒不舒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另外,選擇鬆緊帶的衣服時,鬆緊帶不要太緊,因為鬆緊帶會壓迫胸部和腰部,導致孩子胸廓變形。總的來說,衣服要選擇方便脫換、式樣簡單的。
衣服做工要精細,謝慶玲說,因為寶寶的皮膚很嬌嫩,稍一有摩擦就會有紅紅的痕跡。加上寶寶愛動,長期的摩擦很容易使寶寶皮膚破損,容易感染細菌。所以寶寶的衣服,尤其是夏天穿的以及內衣,選擇時,一定要選擇做工精細的。做工講究的寶寶衣服,一般會將標籤縫在衣服外面,避免刺激寶寶的皮膚,而針線也特別小,線頭在外。
另外,給寶寶買了件新衣服後,在給寶寶穿之前,要先仔細檢查一下,用剪刀剪去多餘的線頭等,以免摩擦寶寶皮膚。還要檢查衣物的拉鏈,接縫等處縫製是否平整,以免磨傷寶寶皮膚。
穿衣解帶篇
多穿短袖短褲,很多媽媽們在給寶寶穿衣服時,堅持“宜多不宜少”的原則,生怕寶寶著涼。在炎熱季節,女孩最好穿無袖的連衣裙,男孩最好穿短袖或背心,下身建議穿短褲,背帶短褲也可。小孩身體嬌嫩,適應環境的能力差,很多媽媽擔心小孩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和胃腸道方面的疾病。陳少科說,只要保證衣服能夠遮住胸口和腹部,就能保證小孩不受涼。
根據環境增減衣服,炎熱夏季,很多人都希望待在空調房裡,嬰幼兒也一樣。但是陳少科提醒家長,如果有寶寶同在室內的話,空調的溫度最好調在26℃~28℃,而且儘量保持一定的溫度不變。不要老是變化氣溫,避免小孩著涼。如果臨時有事,必須帶寶寶外出時,由於室內外溫差比較大,所以應注意增減衣服。
那么怎樣才知道寶寶穿的衣服是多還是少呢?陳少科提供了兩個方法,一是摸鼻尖,二是摸四肢。只要鼻尖和四肢摸上去不涼,就表明穿著合適。
應勤換衣物,夏季,小孩出汗多,身體和衣服上充滿汗漬。因此,寶寶衣物、被單和枕巾要勤洗勤換,只要被汗漬弄髒了,就應該換掉,避免因此而患皮炎等皮膚性疾病。另外,很多寶寶容易流口水,因此也要多注意勤換衣服。寶寶的口水不會很多,如果每天很多口水.寶寶有可能口腔有細菌感染!特別注意感冒引起的咳嗽性肺炎。

新生兒的觸碰抓握訓練

新生兒在成長的過程,手的觸碰、抓握都在不斷的變化的,剛開始小手是呈拇指在手心的握拳狀,在還不會使用手抓玩具的時候,手的動作也只是將手放進嘴中吸吮,過一段時間以後,會將自己的小手伸到自己的面前進行細看,到了三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將小手放在自己眼前玩耍。培英家政提醒大家,這個時候小孩子的手還不能主動的張開。父母要找一些有細柄的玩具放在孩子的手中玩耍,如花鈴棒、撥浪鼓、塑膠捏響玩具等。剛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使用一些玩具輕輕地觸碰寶寶的手指,這樣可以讓寶寶感受不同的物體。帶寶寶的手完全展開以後,可以將玩具柄放入孩子的手中,等寶寶抓住玩具以後,父母可以握住寶寶的手,幫忙搖出響聲,這樣可以引起寶寶的視聽關注。
除了寶寶的觸摸和抓握帶有柄的玩具以外,父母還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放到寶寶的手心,寶寶觸碰到手指會無意識的抓住,一段時間以後便會放開。父母還可以把一些比較光滑的小玩具放在寶寶的手心,讓寶寶抓住。
除了以上這些觸摸的方法以外,還可以用寶寶的手去觸碰一些物體,比如在吃母乳的過程中可以將寶寶的手放在母親乳房上或臉上,讓他觸摸。寶寶玩鬧的時候,可以在寶寶的身邊放一些玩具,讓它觸碰,這樣可以幫助寶寶在早期感知活動。訓練一段時間以後寶寶會主動自覺抓握一些玩具。
寶寶學習觸碰的過程中也可以訓練手於眼睛的協調性,你會發現寶寶在玩鬧的過程中會使用自己的雙手,在眼前握著,手指亂動,手會不由自主的抓臉衣服,因此父母在寶寶睡覺時候用指甲刀剪去寶寶的指甲,這樣可以防止寶寶在玩鬧的時候把臉抓傷,不要使用手套來裹住寶寶的雙手,這是因為寶寶要用自己的小手來學習。

剛出生寶寶睡眠問題

幾乎所有年輕的父母都會向你講述在寶寶剛出生的幾周里睡眠嚴重不足的悲慘經歷。當然,這是指父母睡眠不足,而不是寶寶他們總是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即使在你沒覺睡的時候他們也照樣睡得很好。有些幸運的父母,他們的寶寶能夠睡一整夜,但這些只是極少數的情況。而且,如果你問他們睡一整夜是什麼意思,他們會告訴你他們的寶寶能夠從晩上1點一直睡到早晨6點。但是非常抱歉,在我的書中,能夠睡到早上6點並不意味著良好的夜間睡眠。
到底該怎么解釋這個問題,我其實有些猶豫不決。一方面,我不想說得太消極,以免你在最初的幾個星期里一直優心忡忡。但是我也不想對你撒謊,告訴你寶寶非常棒,沒有任何問題很多人都會這么做,但是曰後當你遇到寶寶不肯人睡的情況時,司能會感到很孤獨、很無助。因此,讓我們還是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吧。
★你可能很幸運地遇到一個睡眠很好的寶寶。當然,所有的寶寶都需要睡很長時間,問題只是在於如何幫助他們把握良好的睡眠時機。最理想的模式當然是夜間多睡一點。
★你的身體很快就能進行自我調節,以適應不同的睡眠模式,從而保證你仍然能獲得充足的睡眠時間。最好寶寶睡的時候你也一起睡,即使是白天也不例外等你有了幾個寶寶以後就不可能這么做了,因為小寶寶睡覺的時候你還要照顧大寶寶,所以充分利用這次的機會吧。
不要試圖利用寶寶睡覺的時間去做家務。把家務活暫時故到—邊,先抓緊時間睡覺吧。
大約六個星期左右你就會看到明顯的改善,此時寶寶開始初步學會辨別白天和黑夜,在飲食睡覺的時間上也更穩定了。到三個月左右你又會發現,寶寶開始吃固體輔食後,也是有助於延長他的夜間睡眠時間。
★女性在懷孕和分娩期間會分泌大量荷爾蒙,這會有助於你應對睡眠不足的情況。母乳餵養也會進一步延長這些荷爾蒙的分泌時間。但是爸爸們恐怕就不能享受這種福利了。
★如果是奶瓶餵養的寶寶,那父母雙方可以在夜裡輪流起來給寶寶餵奶。而且,喝配方奶粉的寶寶夜裡睡眠的時間可能更長一點,因為奶粉比母乳更加耐飢。
毫無疑問,最初的幾個星期是最糟糕、最難熬的。有的寶寶在剛出生的那幾天裡,飲食上根本不睡覺,然後會開始在凌晨三點鐘的時候初次入睡。
★如果你的寶寶夜間睡眠很差或者一晚上要醒好幾次,你遲早會有一種抓狂的感覺,甚至筋疲力盡地在凌晨4點絕望地哭泣。不過這也很正常。我們大多數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感覺。所以如果可能的話,可以請人給你幫幫忙,或者至少提供一些心理上的支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