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

黃疸,是由於血液中膽紅素濃度過高,以至於皮膚黏膜出現肉眼所見的黃疸。事實上,大部分出生不久的新生兒都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之所以叫生理性黃疸,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有關。生理性黃疸不需治療,注意新生兒的保暖,適當提早餵養,供給足夠的水分和熱能,及早排出胎便,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可以減輕生理性黃疸的程度。新生兒生理性黃疽的特點是,大多在出生後2-3天出現,3-5天時最嚴重,足月兒一般在7-14天消退,早產兒一般在2-3周消退。

基本信息

病因

黃疸,是由於血液中膽紅素濃度過高,以至於皮膚黏膜出現肉眼所見的黃疸。事實上,大部分出生不久的新生兒都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之所以叫生理性黃疸,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點有關。

1.新生兒紅細胞的壽命比較短,只有70-90天,紅細胞破壞得多,膽紅素產生得就多。

2.肝細胞轉運膽紅素的蛋白要到出生後5-10天才能達到正常水平,所以出生後最初幾天膽紅素的轉運功能還不足。

3.新生兒肝臟酶系統發育還不完善,產生的膽紅素就不能及時轉化。此外,剛出生的新生兒腸道無菌也會影響膽紅素的代謝。這些因素的綜合結果使新生兒血中膽紅素增多而發生黃疸。由於這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所以稱為生理性黃疽。

新生兒生理性黃疽的特點是,大多在出生後2-3天出現,3-5天時最嚴重,足月兒一般在7-14天消退,早產兒一般在2-3周消退。此外,黃疽一般都是輕度的,孩子也沒有其他不適症狀,所以家長不必擔心。

疾病描述

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臨床症狀,由於其發病機制不同,它既可以是生理現象,又可以是病理現象。臨床上以足月兒血清總膽紅素超過205.2μmol/L(12mg/dl),早產兒超過256.5μmol/L(15mg/dl)稱為高膽紅素血症

臨床症狀

1、生理性黃疸輕者呈淺黃色局限於面頸部,或波及軀幹,鞏膜亦可黃染2~3日後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復正常;重者黃疸同樣先頭後足可遍及全身,嘔吐物及腦脊液等也能黃染時間長達1周以上,特別是個別早產兒可持續至4周,其糞仍系黃色尿中無膽紅素。

2、黃疸色澤輕者呈淺花色,重者顏色較深,但皮膚紅潤黃里透紅。

3、黃疸部位多見於軀幹、鞏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過肘膝。

4、新生兒一般情況好,無貧血,肝脾不腫大肝功能正常,不發生核黃疸。

5、早產兒生理性黃疸較足月兒多見,可略延遲1~2d出現,黃疸程度較重消退也較遲,可延至2~4周。

診斷檢查

檢查

1.三大常規

血、尿、糞便常規檢查。

2.血生化檢查

正常足月兒血清膽紅素不超過220.6µmol/L(12.9mg/dl),早產兒不超過255µmol/L(15mg/dl),肝功能檢查正常。

一般無須特殊檢查,必要時可做B超X線等檢查。

診斷

1.一般情況良好,無異常症狀、體徵,血清膽紅素不超過生理界限,黃疸出現由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所決定,無病理因素,即可診斷。

2.黃疸多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第4~6天達高峰。

3.我國正常足月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峰值較高(204±55μmmol/L,11.9±3.2mg/dl),血清TSB峰值超過220.5μmmol/L(12.9mg/dl)者占34%,膽紅素平均峰值的第95百分位為303.18mmol/L(17.7mg/dl),這些數值均明顯高於西方國家的新生兒。

鑑別診斷

應注意與病理性黃疸鑑別。

治療方案

生理性黃疸不需治療,注意新生兒的保暖,適當提早餵養,供給足夠的水分和熱能,及早排出胎便,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可以減輕生理性黃疸的程度。同時應注意與夾雜的病理性黃疸鑑別。

預防

防止早產,出生後適當提早、合理餵養,有利於生理性黃疸的減輕和消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