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標族

布標族

布標族(越南文:Người Pu Péo)是越南官方認定的53個少數民族之一。根據越南1999年的人口普查,布標族只有705人,居住於最北部的河江省的同文縣(Đồng Văn)、安明縣(Yên Minh)和北靡縣(Bắc Mê)。在與河江省交界的中國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麻栗坡縣,也有數百人自稱“布標”或“嘎標”,但被中國政府劃歸彝族。

基本資料

布標族布標族婦女

總人口 705(1999年)

分布地區 越南河江省

語言 布標語、漢語、越南語

宗教信仰 萬物有靈

相關種族 壯族

族源

布標人自稱“噶標”。布標是當地岱依族、儂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標人”。至於“標”的具體含義不明。據說布標人從前住在雲南省廣南府的普梅(今屬富寧縣),後來陸續南遷,到達中越邊境定居。進入越南的時間約在17世紀至19世紀初之間。根據同文縣的華人、赫蒙人仡佬人祭祀中提到的線索,最早開發同文縣的即是布標人和倮倮人

語言

布標語是一種趨近消亡的語言,語音和語法比較接近壯語,而從同源詞來看更接近仡佬語,屬於壯侗語系的侗台語族,進一步歸屬有爭議。

由於布標族人數很少,又與漢族(華族)、苗族赫蒙族)雜居,因此多會說幾種語言。在中國一側的布標人都會說漢語,說布標語的多為老人。越南的布標人也兼操幾種語言。

經濟

布標人多從事山地農業。約一百年前,布標人居住於木質乾欄式房屋中,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由於木材缺乏,現在多改為土牆茅草頂屋或磚石房屋。布標族居住在缺水的石山區,種植的是玉米、稻穀。吃法是把米或磨碎成粒的玉米倒進鍋里煮成半熟,撈起來放入甑子裡蒸熟,米湯作為解渴的飲料。糯米、玉米磨成粉,做成湯圓、糍粑、沙糕等。喜歡飲玉米或大米釀製成的酒。這是我國西南地區民間普遍的吃法,他們遷到越南後仍然沒有改變。

姓氏

布標族以前有自己的姓,在同文縣有嘎公、嘎甘、嘎讓、嘎真、嘎梭等22個。後來受漢人的影響,並使用在名冊、檔案上,有龔、張、普、白、王、陶、鍾、龍、楊、陸、梁等。

婚喪

同姓不能通婚,甲姓家的男子娶乙姓家的女子,但乙姓家的女子不能嫁甲姓家的男子,必須嫁給丙姓家的男子。同輩份的人才能通婚。嚴禁姑舅表婚,允許姨表婚,但不允許換門婚。嚴禁兩兄弟娶兩姊妹。妻亡,夫可以娶妻子的姐姐或妹妹。

布標族的婚姻由父母做主,男家請兩位年長的男子做媒人,帶上一包糖,一包糯米飯,用紅紙包好,送給女家。若女家同意這門親事,便收下這些禮物,反之,則退回禮物。此後,每逢年節,男家要向女家贈送粽子、糯米飯、肉和一些錢。婚禮的一切花費準備充分後,男家請媒人帶上一擔糯米飯、一尺紅布、4個小碗、兩長串薏苡到女家,通報舉行婚禮的日期。
娶親之日,新郎家向新娘家送去兩擔糯米飯、一個木箱,內裝有傘、頭巾、衣服。親友鄉鄰應邀出席婚宴,散席回家時,客人向新娘贈送頭巾、銀項圈和錢。新娘到夫家時,要帶上手巾、蚊帳以及個人生活用品。
家裡有人去世,喪家忌吃油,不能坐高椅,不能唱歌,只能吃粥。鋪草坐在棺材旁。埋葬時,吹喇叭,打銅鼓。銅鼓是從我國買來的。據當地老人講,過去布標人普遍敲打銅鼓,現在只用於喪事,與越南倮倮族相似。平時銅鼓收藏在屋樓的角落裡,嚴禁移動。他們認為移動了銅鼓的位置就意味著有事了。使用之前要逐個供祭銅鼓,祭品有兩碗酒,一隻雞。祭畢,酒灑在銅鼓面上才能把銅鼓懸掛在中間房門旁,雄鼓掛在左邊,雌鼓掛在右邊,鼓面相對。由男子站在兩鼓之間敲打。在巫師的指揮下,用削過的芭蕉桿當鼓錘敲打兩個鼓面。他們認為,玉米和稻穀的魂怕銅鼓聲。因此敲打銅鼓得在秋收之後,敲打一晝夜,人們伴隨鼓點跳舞。喪事打銅鼓有嚴格的限制,規定只能敲打三下:敲雄鼓一下,敲雌鼓兩下。銅鼓必須成雙成對,雄鼓是小鼓,敲打後聲音尖細,但傳得很遠;雌鼓是大鼓,敲打後聲音粗獷,但傳不遠。平時嚴禁敲打。越南現在只有3個民族還打銅鼓,布標族是其中之一。
在棺材周圍跳舞,目的是送死者的靈魂走開,不要回來使子孫患病。送葬的日子時辰不能與子孫出生的日子時辰相同,否則危害子孫的身體健康,甚至有生命危險。埋葬後的頭三天晚上,在出入的門口置一簸箕,上面撒有篩細了的爐灰,待翌晨觀看死者的足跡。他們認為,死者的靈魂會托生成為人或水牛、黃牛、豬、雞、狗等等。如果托生成什麼,就會在簸箕上顯現出其足印。

宗教

布標人普遍相信萬物有靈,進行多神和祖先崇拜。

文化

布標族有自己的民歌,“星倫”與岱族的唱“倫”相似;“星蓋”與岱族的唱“蓋”相似。他們又從漢人那裡學會唱山歌,是對唱的情歌調。現在,會唱本民族民歌的人已很少了,大多數會唱山歌

越南官方認定的54個民族

越南政府將境內民族劃分為54個,其中京族人口占87%,次者為岱依、泰、芒、高棉、華、儂、苗、瑤等民族;除京族外,其餘均定為少數民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