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姓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武清,山西臨汾、運城,安徽霍山、福建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姓氏。望出襄陽、河南、滎陽、平原。漢代有乙瑛;又有乙世,南郡太守;宋代有乙太度,寧化知縣;明代有乙瑄,成化進士。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的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商王朝的締造者商湯,字天乙,其後代子孫中便有取其字為姓氏者,稱乙氏。後有其支庶子孫按順序排行,長房取諧音“壹”為姓氏,稱壹氏,後簡文為一氏。該派乙氏與一(壹)氏為同宗同源,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第二個淵源:源於匈奴族,出自柔然族敕勒部乙旃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第三個淵源:源於匈奴族,出自西域古匈奴奚王屬臣格斯齊宜,屬於帝王賜姓為氏。據史籍《五代史》記載,在後唐時期,後唐明宗李亶(公元927~933年在位)曾賜奚王副使格斯齊宜姓乙,其後裔遂世代稱乙氏。第四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乙弗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有乙弗氏。北魏政權入主中原後,在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乙弗氏,多改為婁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漢字諧音改為乙氏。第五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乙那婁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乙那婁氏(亦作壹那婁氏、一那婁氏、夷那婁氏)。北魏政權入主中原後,北魏孝文帝元宏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實施過程中,乙那婁多改為婁氏,但亦有人取原姓氏首音之漢字諧音改為乙氏。

遷徙分布

分布:今山東、江蘇、黑龍江、浙江、台灣等省及天津武清,山西臨汾運城安徽霍山福建邵武等地均有分布均有乙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襄陽郡河南郡滎陽郡平原郡

歷史名人

乙瑛公元前147年年)東漢官員。桓帝時為魯相。元嘉三年(153)上奏朝廷,請為孔子廟置百石卒史一人,掌朝中禮品、祭器及往返公文。詔準之日,乙瑛已滿秩離去,後相名平者遵詔雜試,得孔和一人,除為百石卒史。後人為此事立碑記之,今碑仍在,簡稱《乙瑛碑》,全名《漢魯相乙瑛奏置孔廟百石卒史碑》,又稱《孔和碑》,現存曲阜孔廟。此碑為隸書,端莊凝重,氣象雍容,是漢碑中的精品。未書書人姓名。民國十五年《高唐縣誌》謂:“乙瑛事跡除請百石卒史碑外無可考,對於本縣無直接影響。然其請置百石卒史一事,關心先聖,裨補儒教,其及於人者非淺鮮,且其事列入他篇,舉非所直,故以為德范之首。”乙瑰據記載,乙家最為顯赫的人是,乙瑰,公元441年,魏世主時,做過鎮南將軍、駙馬都尉,賜爵西平公。後做過侍中、征東將軍、定州刺史,進爵為王,後又為西道都將。死後贈太尉公,謚曰恭。乙瑰之子乙乾歸,襲父的爵位,年齡方十二歲,就為侍御中散。後做過駙馬都尉、侍中、征西將軍、秦州刺史、征西道都將,又為中道都將。三十一歲死後,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謚曰康。乙瑰之子乙海,年少時就做過侍御史散、散騎侍郎。四十一歲死後,贈散騎常侍、衛將軍、濟州刺史,謚曰孝。乙瑰之子乙瑗,做過駙馬都尉,濟南太守。後又做過司農少卿,銀青、金紫、左、右光祿大夫,中軍將軍,西兗州刺史。四十六歲戰死。乙瑰之子乙諧,做過武定中,司馬。乙瑰之子乙琛,做過解褐司空參軍事。東平、濟陰二郡太守,散騎常侍。乙邦才順治二年三月(公元1646年)史可法守衛揚州抵禦清兵時,麾下有一副將名曰乙邦才,率部眾拚死血戰揚州城,戰至最後一人自刎而死。(見明史二百七十二卷)揚州已找到乙氏後人,經調查,他們確係乙邦才的後人。他們是在揚州大戰的前夕,被乙邦才安排出了城,方留下乙氏的血脈到今天。但乙邦才是系哪個乙氏後裔,尚無明晰。乙弗繪河南洛陽人,文帝皇后之兄也。文帝即位,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魏昌縣公。又為吏部尚書。
乙瑄字崇壁,海州人。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先由進士改授庶吉士,轉吏部文選司主事,擢山西左參議,巡大同等處,威德信孚,益勵清操,西陲以寧。乙貫在現江蘇省沭陽縣湖東鎮楊跳村東側,至今還保留一座古墓,占地半畝,古墓南側有一石門,是湖東鎮最古老的建築。據有關資料記載,該古墓建於元朝,墓葬主人是湖東乙氏家族的一世先祖,名叫乙貫,距今七百餘年。當時乙貫是萬戶侯位,在鹽城任職,參政食祿,為國為民,功績累累。妻子孫乙氏,受命誥封為“太君夫人”,幹家立業,勤勞賢惠,心地善良。乙貫年邁辭官,養身故里。他機謹度勢,明察時情,避亂求安,拋離鹽鹼,建居下灣(現湖東鎮陸口村),子孫瓜迭,蠡慶繁衍。現如今的陸口村下灣莊乙姓人口占據95%以上。乙貫二老卒後葬於下灣西邊,當時在墓前建石門一座,還有四個石人把守(現存兩個)。石門寬約1.5米,高約2米,由三塊長形條石構建而立,上端橫樑穿於兩邊石柱的孔眼裡,歷經700餘年沒有脫落下來。據傳,解放前,這石門西側柱子下沉,傾斜角度很大,隨時都有可能倒地。解放後,這石門卻慢慢自行扶正了,向西南方向傾斜的角度變的很小。石門由於年代久遠,日曬雨淋,銹跡斑斑,已看不清上面的字跡。據當地的村民傳講,古墓西側王莊的王某家的稻田就在古墓旁,有一年夏天,王某在整地時,把古墓前的石人移動了位子。當天夜裡,王某頭痛腦熱發高燒,渾身打顫嘴哆嗦。第二天,他叫家人趕快把石人搬回原地,並燒了紙錢祈禱一番。奇怪,王某的病當晚就好了。這雖是迷信,當地人卻對古墓敬重十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