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特·羅丹

奧古斯特·羅丹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國雕塑藝術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紋理和造型表現他的,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響力,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上的地位,羅丹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

人物生平

家庭環境

奧古斯特·羅丹奧古斯特·羅丹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生於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羅丹從小喜愛美術,其它功課卻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

他14歲隨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學畫,後又隨巴耶學雕塑,並當過加里埃·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創作裝飾雕塑五年。

1875年游義大利,深受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從而確立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

求學歷程

羅丹進的美術工藝學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寵幸的畫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創建的,學生在這裡學習裝幀藝術和製圖。在這裡他遇到了終生敬仰的啟蒙老師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個普通的美術教員,但他一開始就鼓勵羅丹忠實於真正的藝術感覺,而不要按照學院派的教條去循規蹈矩。也許正是這種教導影響了羅丹的一生。

在此期間,他常去羅浮宮臨摹大師的名畫。由於買不起油畫顏料,羅丹轉到了雕塑班,並從此愛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紹他到當時法國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耶(Barye 1796~1875)那裡去學習,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礎訓練。

在渡過三年艱苦而勤奮的學習時間後,羅丹準備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勒考克把羅丹介紹給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讓他做為推薦人在羅丹的入學申請書上籤字 ,但這也沒用,羅丹落選了。第二年依然落選。第三年,一個老邁的主持人在羅丹的名字旁邊乾脆寫上:“此生毫無才能,繼續報考,純系浪費。”

創作經歷

1864年,羅丹隨著名動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學雕塑,由於刻苦努力,進步很快。後又到有“小美術學院”之稱的羅浮宮學畫,畫室主人是第二帝國時代很有名氣的裝飾雕刻大師阿爾貝歐內斯特-加里埃-貝勒斯。經過一段時間學習,羅丹己具備了成為一個優秀雕刻家的條件。

35歲之前,羅丹的個人風格還沒有確定,1875年,羅丹訪問義大利,對偉大的米開朗基羅讚賞備至,對其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878年,羅丹展出《青銅時代》引起了不少議論,許多人不承認這是藝術作品,因為它太逼真了,說它是根據真人塑造的。此事對羅丹震動不小,使他開始思考作品的表現問題,他感到極端近似意味著毫無新意,且不利於表現深層的思想感情。因此,羅丹以後的作品形象生動且富於內在的精神氣息。他的代表作《地獄之門》共186個形體,歷時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沒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獨立成為享譽世界的名作。

1900年奧古斯特·羅丹在巴黎舉辦作品展,確立他作為一個雕塑家的聲譽。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恢復西方雕塑對人類的理解和對精神世界的表現,被認為是雕刻史上最偉大的肖像雕塑家。

1917年11月17日,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法國雕刻家羅丹逝世。

主要作品

奧古斯特·羅丹 作品奧古斯特·羅丹 作品

羅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
《傷鼻的男子》(1864)
《青銅時代》(1876)
《聖約翰的說教》(1878 )
《地獄之門》(1880-1917)
《亞當》(1880)
《夏娃》(1881)
《加萊義民》(1884-1 886)
《吻》(1886)
《巴爾扎克》(1897)
《雨果》(1897)

人物名言

1、在藝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為他銳利的慧眼,注視到一切眾生萬物之核心;如能抉發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觸及其內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2、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飛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內而外開放的。同樣,在美麗的雕刻中,常潛伏著強烈的內心的顫動。這是古代藝術的密。
3、藝者的德性只是智慧,專注,真誠,意志。
4、藝術之源,在於內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傳達情感。
5、最主要的是感受,愛憎,希冀,吟喔,生活。要做藝術家,先要從人做起。
6、惡是枯乾。

文化影響

巴爾扎克雕塑《巴爾扎克》

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負重、現實生活的內涵寫照,他的藝術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義的表露,是內心情感與思想的自然爆發。他的取材但丁“神曲”的“地獄之門”這一與建築緊密相連的巨大藝術工程,耗去了他後半生的整整37年,至逝世也未完成。

對於現代人來說,他是舊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時期(現代主義時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隻腳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內,另一隻腳卻已邁過現代派的門坎兒。可以說,羅丹用他在古典主義時期鍛鍊得成熟而有力的雙手,用他不為傳統束縛的創造精神,為新時代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當年輕的藝術家們蜂擁而入向前跑去時,他卻已入衰邁之年,他走不動了。他的創作對歐洲近代雕塑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羅丹偏愛悲壯的主題,善於從殘破中發掘出力與美,這使他的藝術具備博大精深的品格。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