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乙

錢乙

錢乙,字仲陽,宋代東平人,約生於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約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兒科醫家。錢氏治學,當初先以《顱囟方》而成名,行醫兒科,曾治癒皇親國威的小兒疾病,聲譽卓著,被授予翰林醫學士。曾任太醫院丞,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錢乙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成為當時著名醫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言不為過。其一生著作頗多,有《傷寒論發微》五卷,《嬰孺論》百篇,《錢氏小兒方》八卷,《小兒藥證直訣》三卷。現僅存《小兒藥證直訣》,其他書均已遺佚。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錢乙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小兒藥證直訣》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錢氏專業兒科四十年,積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1114年,他的學生閻季忠將他的理論、醫案和驗方加以整理,編成了《小兒藥證直訣》,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兒科專著。錢乙是北宋一位傑出的醫學家。六味地黃丸為補陰代表方,原名地黃圓(丸),最早見於北宋錢乙之《小兒藥證直訣》。

人生經歷

錢乙錢乙

錢乙的父親錢穎精於醫道,但特別愛喝酒,又喜歡外出旅遊。有一天他東遊海上,便沒有再回來。那時錢乙才三歲,他的母親在那以前已經去世了。

錢乙的姑媽出嫁到姓呂的醫生家裡,因為可憐他是孤兒,就把他收為義子,並且長期教他學習醫術,又將他父母親的事情告訴了他。他哭了一場,請求出門去尋找他的父親,前後一共往返了八九次,總共花了幾年的時間,終於把父親接回家來,但那離父親出走已經三十年了。鄉親們對此感慨萬千,寫詩讚頌此事。他對待呂醫生就象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呂醫生沒有兒子,死後錢乙為他裝殮埋葬,並穿孝服為他守喪。

錢乙原來就有羸弱的老毛病,他經常按自己的意念來治療。後來病情加劇,他嘆息著說:“這種病就是‘周痹’啊,如果侵入內臟,就會死人的。我大概是要死了吧”。不久他又說:“我可以把病轉移到手、腳上去。”於是自己製作藥劑,日夜飲用。他的左手和左腳便突然間捲曲不能伸展了。他高興地說:“可以了!”他的親朋好友到東山去採到了比斗還大的茯苓,他就按醫方上的方法服用,直到把它吃完。這樣他雖然半邊手足偏廢不能用,但卻骨節堅強和健康人一樣。後來他以有病為理由,辭官回家,再也沒有出過門。

醫學成就

錢乙的一生,在治學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專一為業,垂四十年”。業醫者知道,古代醫家稱小兒科做啞科,認為治小兒病最難。因為小兒脈微難見,診察時又多驚啼,靠脈診難以辨證,這是一;小兒骨氣未成,形聲未正,悲啼喜笑,變態無常,靠望診了解病情也有困難,這是二;小兒不能言語,言語亦未足取信,憑問診了解病情更難這是三;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用藥稍有不當,就足使病情複雜化,這是四。因此,錢乙在行醫過程中,也深感到小兒病難治。他說:“脈難以訊息求,證不可言語取者,襁褓之嬰,孩提之童,尤甚焉。”為了攻克這道難關,他花了將近四十年時間。欲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果然功成業就,為中國小兒科醫學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錢乙自幼就“從呂君問醫”,精勤好學,認真鑽研《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特別是《神農本草經》,他“辨正闕誤”,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藥請教他,他總是從“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別,詳詳細細地解答。事後一查本草書,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有關兒科資料一一采輯,加以研究。在錢乙之前,有關治小兒病的資料不多。據《史記》所載,扁鵲曾為小兒醫,東漢衛汛著有《顱囟經》,惜已失傳。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孫思邈的《千金方》,也有關於兒科病的記載。到宋初,有人託名古代師巫撰《顱囟經》二卷,談到了小兒脈法,病證診斷和驚癇、疳痢、火丹(即丹毒)、雜證等的治療方法。錢乙對這部書反覆研究,深有啟發,並用於臨床,收到療效。錢乙還藉助於《顱囟經》的“小兒純陽”之說的啟示,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在張仲景總結的辨證施治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適應小兒用的“五臟辨證”法。因此,閻季忠對他“治小兒該括古今,又多自得”。

觀點主張

主張養生

錢乙的“保養養生”法,被後代證實是科學而有實效的養生方法。錢乙曾說過:“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飢與寒。”就是說,小兒臟腑嬌嫩,消化吸收功能還不健全,保持七分飽,臟腑就不容易受損,孩子不願意吃飯,不必追著餵飯,孩子餓了,自然有吃的意願。小兒元陽充足天性好動,如果衣服過暖,容易出汗受涼,導致傷風感冒,因此,讓小兒處於“七分暖”的環境中,不容易患咳嗽哮喘等病。

以上方法也同樣適用於成人,錢乙主張飲食、穿衣不可太過,即:不可食之過飽,穿得過暖。精美之物或喜食之品不宜食之過多,因為偏食使人體對各種營養成分攝入不足,使人瘦弱。同時,食之太過會造成病患或過胖。

面部診病

古代醫家稱小兒科做啞科,認為治小兒病最難。因幼小兒童還不能語言,即使能語言的兒童,亦往往詞不達意。錢乙通過四十餘年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了小兒的生理特點,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診治方法。錢乙在實踐中認識到,小兒的生理特點:“臟腑柔弱”、“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其病理特徵:“易虛易產,易寒易熱”。所以,要攻克小兒病這道難關,必須對小兒的生理、病理有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

在診斷上,他主張從面部和眼部診察小兒的五臟疾病,增加了“面上證”與“目內證”兩種特殊的觀察方法。比如,他認為面部“左腮為肝,右腮為,額上為心,鼻為,頦為腎”,可以從這幾部分的顏色變化上判斷孩子的病症。而觀察眼內“赤者,心熱。淡紅者,心虛熱。青者,肝熱。黃者,脾熱。無精光者,腎虛。”在處方用藥方面,力戒妄攻、誤下與峻補,主張“柔潤”的原則。

創製名藥

錢乙學習時,“不名一師”,善於化裁古方,創製新方。如他的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組成,原是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載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腎氣丸(乾地黃、山茱萸、薯蕷、澤瀉、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減化裁,作六味地黃丸,用來當作幼科補劑。這對後世倡導養陰者起了一定的啟發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的益陰腎氣丸,朱丹溪的大補陰丸(《丹溪心法》方。由黃柏知母、熟地黃、龜板、獨脊髓組成,都是由此方脫化而來。因此,有人認為錢乙是開闢滋陰派的先驅。

此外,錢乙還創製了許多有效的方劑,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湯,治小兒心熱的導赤散,由生地黃、甘草、木通組成,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的瀉白散,即瀉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組成,治肝腎陰虛、目鳴、囟門不合的地黃丸,治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的異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療寄生蟲病的安蟲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還是臨床常用的名方。

愛封太醫

錢乙最初是以使用小兒科的《顱囟方》而出名的。他到京城裡去為長公主的女兒治好了疾病,因此被授予翰林醫官院中“醫學”的官職(等級為從九品)。皇子得了抽風病,錢乙用“黃土湯”這個處方把他治好了。神宗皇帝召他去詢問黃土治好這個疾病的原因,他回答說:“用土去克制水,就使水平復下來了,於是風也自然就止息了”。皇帝很高興,把他提升為太醫丞,賜給他飾金的魚符和紫衣(四品官服)。從那以後,皇親國戚和大官們每天都有人來邀請他去看病,沒有一天是閒著的。

廣親大宅里有家皇族的小兒得了病,他診斷後說道:“這個病不用服藥就能痊癒”。那個娃娃的弟弟在旁邊,他就指著那小的說道:“這娃兒早晚間要得令人驚恐的暴病,但過了三天以後的下午就可以安然無恙了”。那家人很氣憤,不答理他。第二天,那個小娃娃果然發起羊角風(一種痙攣症)來了,情勢十分危急,便召錢乙去治療,三天后就痊癒了。問他是怎么回事,他說:“面如火色,兩眼直視,這是心、肝兩髒都受到病邪侵犯的表現。之所以下午才能好,是因為病邪當令的時辰在那時應該變更。”

某王的兒子得了上面嘔吐、下面瀉泄的病,一個醫生給他開了溫燥的方劑,結果又增加了喘症。錢乙說:“這本來是中焦有熱,脾臟已經受到傷害,怎么還用溫燥的藥呢?這會造成大、小便不通的。”他便給病人開了(大涼性的)“石膏湯”。某王不相信應服這樣的藥,把他謝退了。兩三天內病情逐漸加劇,最後還是按照他說的辦法把病治好了。

典型醫案

一個姓朱的人,有個兒子五歲,夜裡發熱,白天無事,有的醫生作傷寒治,有的醫生作熱病治,用涼藥解表,始終治不好。病兒的症狀是:多涎而喜睡。別的醫生用鐵粉丸下涎,病情反而更重,至第五天,出現大渴引飲。錢乙說:不能用下法治。

他於是拿白朮散末一兩煎水三升,使病兒晝飲服。姓朱的問道:“飲多了不會瀉嗎?”錢乙答道:“不滲進生水在裡面,是不會瀉的。縱使瀉也不足怪,只是不能用下法治”。姓朱的人又問:“先治什麼病?”錢乙說:“止渴治痰、退熱清里,都靠這味藥。”到晚上,藥估計服完,錢乙看看病兒,說:“可再服三升。”又煎白朮散水三升,病兒服完,稍覺好些。第三日,又服白朮散水三升,那個病兒再不作渴,也沒有流涎了。接著錢乙給其服兩劑阿膠散(又名補肺散補肺阿膠湯),由阿膠牛蒡子、甘草、馬兜鈴杏仁糯米組成,病就完全好了。

有一士子得了咳欬病,面色發青而顯得光亮,呼吸哽塞不暢。錢乙說:“肝克肺,這是反克的症候。如果在秋天得這個病,還可以治好;現在是春天,就不能治了”。那個人苦苦哀求,只好勉強給他開藥。第二天,錢乙說:“我的藥一再瀉肝,卻絲毫沒有減輕肝的氣勢;再三補肺,反而越補越虛;並且又增加了嘴唇發白的症狀,按理最多能活三天。但現在病人還能喝粥,死期應當能超過三天。”病人果然在五天后去世。

一個孕婦得了病,醫生說胎兒要保不住了。錢乙說:“懷孕的人是靠五藏依次滋養胎兒,大約兩個月變更一髒。如果按五藏傳養次序和胎兒的月數,偏補母親的某一髒,哪裡會保不住胎兒呢?”後來母親的病治好了,胎兒也保住了。

又有一個哺乳期婦女因為驚嚇而得病,病癒後眼睛睜著閉不上。錢乙說:“用酒煮郁李仁給她喝,直到喝醉,就能治好。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眼睛和肝、膽兩內臟相連,人受到恐嚇後,內氣在膽內鬱結不通,膽氣老是不能下行。郁李仁能通鬱結,其藥力隨著酒進入膽中,鬱結散了、膽氣下行了,眼睛也就能閉上了”。病人喝了郁李仁酒後,果然就好了。

個人影響

錢乙由於對小兒科作了四十年的深入鑽研,終於摸清了小兒病診治的規律,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著有《傷寒論指微》五卷,《嬰孺論》百篇等書,但皆散失不傳。現存《小兒藥證直訣》,或叫《小兒藥證真訣》是錢乙逝世後六年,由他的學生閻季忠(一作考忠)將他的醫學理論,醫案和經驗方,加以蒐集,整理,於公元一一一九年編成的。此書共三卷,上卷言證,中卷為所治病例,下卷為方劑。

該書最早記載辨認麻疹法和記百日咳的證治;也是最早從皮疹的特徵來鑑別天花麻疹水痘;記述多種初生疾病和小兒發育營養障礙疾患,以及多種著名有效的方劑;還創立了我國最早的兒科病歷。此書一為歷代中醫所重視,列為研究兒科必讀之書。它不僅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兒科專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兒科專著。《四庫全書目錄提要》稱錢乙的書為“幼科之鼻祖,後人得其緒論,往往有回生之功”。

中國古代名醫

姓名
字號
籍貫
所處時代
特長及成就
醫學著作
華佗 名旉,字元化。 東漢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 東漢末年(約公元2世紀~3世紀初) 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發明“麻沸散”,創“五禽戲”。 《中藏經》
葛洪 字稚川,自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 丹陽郡(今江蘇省)人 晉代(公元284年-354年) 道教領袖,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最早的傳染病學專家 《抱朴子》、《肘後救卒方》
王冰 自號啟玄子 不詳 約唐景雲至貞元(710-804)年間人 中唐著名醫家。唐寶應中(762—763)為太僕令,故稱為王太僕。 《次注素問》
皇甫謐 初取名靜,後改謐,字士安。 東漢時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 東漢(公元215年-282年)
針灸鼻祖 《針灸甲乙經》
王叔和 名熙 西晉高平(今山西高平)人 公元201年—280年 精通中醫經典方書,於脈學頗有研究 王叔和脈訣》、《脈經》
滑壽 字伯仁,晚號櫻寧生。 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縣) 約1304~1386年 提出奇經八脈的任督二脈與其他奇經不同,應與十二經脈相提並論而成十四經 《難經本義》《讀素問鈔》
錢乙 字仲陽 浙江錢塘 約1032-1113年 著名兒科學家,有“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之稱 《小兒藥證直訣》
淳于意
西漢初齊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 (約前205—?) 《史記》記載了他的二十五例醫案,稱為“診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史記錄。
李時珍 字東璧,晚年號瀕湖山人 明朝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 1518—1593年 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 《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扁鵲 姓秦,名越人 春秋戰國時期渤海(今河北省任邱縣)人 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卒於赧王五年(前310)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套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和《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十三卷
張仲景 名機,字仲景 東漢南郡涅陽(今河南鄧縣穰東鎮,一說今南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經後人考證,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正史無傳,他寫作的《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喻嘉言稱此書:“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明以後被奉為“醫聖”。 《傷寒雜病論》、《傷寒論》
朱丹溪 朱震亨,字彥修,晚年被人稱作丹溪翁。 元代婺州義烏人(今屬浙江), 公元1281-1358年 是中國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格致餘論》《本草衍義補遺》《丹溪心法》《醫學發明》《脈訣指掌》《平治薈萃》《語法機要》《丹溪醫要》《脈因證治》
孫思邈
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 公元581—682年 被人稱為“藥王”。在《千金要方》中首創《大醫精誠》論,較全面地論述了作為醫生所必須恪守的醫德準則。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老子注》《莊子注》《枕中素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