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注》

《莊子注》

《莊子注》是中國西晉玄學家郭象解釋《莊子》的名著之一。《莊子注》代表了魏晉玄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在早期玄學貴無論“以無為本”理論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士風氣遭到崇有論駁難、批評後出現的,因此帶有後期玄學的理論特點。

《莊子注》

正文

中國西晉玄學家郭象解釋《莊子》的名著之一。《莊子》和《老子》一樣,是魏晉玄學理論所憑藉的基本思想資料。其中天地萬物自生自化、自然無為、齊禍福、一死生的思想,是玄學家著意探討和發揮的問題。魏晉之際,注《莊子》者不下數十家,按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所列,著名的有:崔注、向秀注、司馬彪注、郭象注、李頤集解等。在這些名家中,陸德明以為“惟子玄(郭象)所注,特會莊生之旨,故為世所貴”。
自南北朝開始, 學術界對題名為郭象著的 《莊子注》,是否真屬於郭象,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南朝宋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文學篇》說:“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於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郭象者,為人薄行,有雋才,見秀義不傳於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後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晉書·郭象傳》采此說。 但是,梁劉孝標的《世說新語注》引東晉張隱《文士傳》卻說:“象少有才理,慕道好學,托志老莊,時人鹹以為王弼之亞”,“作《莊子注》,最有清辭遒旨”。《晉書·向秀傳》說:向秀《莊子》隱解“發明奇趣,振起玄風”,“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廣之,儒墨之跡見鄙,道家之言遂盛焉”。自晉至唐,向、郭二注一直並存,而後向注亡而郭注存。根據這些資料,目前學術界多數認為,郭象注自有獨到之處,但也汲取了向秀的思想,在向秀注的基礎上“述而廣之”。
《莊子注》代表了魏晉玄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在早期玄學貴無論 “以無為本” 理論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士風氣遭到崇有論駁難、批評後出現的,因此帶有後期玄學的理論特點。其中著重發揮“物各自生”、“獨化”、“無待”、“自足其性”、“物安其分”、“內聖外王”等思想,對《莊子》思想多有改造與發展。
《莊子注》版本很多,有《四部叢刊》影印明世德堂本,明《道藏》本等。比較完善和通行的版本有196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清郭慶藩著《莊子集釋》校點本。近人王叔岷著有《郭象莊子注校記》,對郭象注文作了詳細校勘。(見彩圖)

《莊子注》《莊子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