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玄學

魏晉玄學

魏晉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與世俗所謂玄學、玄虛實有不同,“玄”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揚雄也講玄,他在《太玄?玄摛》說:“玄者,幽摛萬類,不見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說:“玄,謂之深者也。”玄學即是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學說。魏晉時人注重《老子》、《莊子》和《周易》,稱之為“三玄”,而《老子》、《莊子》則被視為“玄宗”。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其核心內容牽涉哲學上各個領域,其中包括本體論,知識論,語言哲學,倫理學,美學等各個領域,都是前人未有觸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討的問題。

主要論題

玄學重視萬物根源存有等相關論題,深受老莊思想影響,而有深入發展,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為魏晉玄學重要論著,更為老、莊最首要註疏。而當時名士詮釋儒家典籍,如何晏《論語集解》、王弼《周易注》、《論語釋疑》、《周易略例》等多以道家思想,援引解釋儒家觀念。會通孔老」乃為當時重要議題。

起源概述 

魏晉玄學魏晉玄學

兩漢時期,經學獨尊,為朝廷入仕乾祿之門,今文經學讖緯之說流行,天人、陰陽、符應等觀念大盛,依附政治,而日漸荒誕,深受王充、仲長統、荀悅等人批判;而古文經學則偏重章句訓詁,流於繁瑣支離。東漢所標舉的士人氣節,多已陷於虛矯。至漢末魏晉時,儒家經學雖仍為官方學術主流,然玄學風氣則隨名士清談逐漸流行,以《老子》、《莊子》、《易經》為討論張本,喜好討論有無、本末等玄理,論辨深具理致。

漢末,由於天下大亂,劉表於荊州,招致士人,當地局勢大體安定,文士、學者多前往歸附,日漸形成特殊學風,後人研究有稱為荊州學派者。荊州學風,逐漸捨棄象數、吉凶等說法,而改以義理內容為主。

漢代時,氣化思想、宇宙生成論盛行,演述陰陽、天人等論題。而魏晉時期,此類討論漸往形上學形式發展,以王弼、郭象為其代表。而漢代對人性的討論,逐步發展成為魏晉時“才性”與“人物鑑賞”等論題,其中以劉劭《人物誌》為其代表。當時政治勢力更替,局勢混亂,原有價值體系面臨挑戰,“名教與自然”、“聖人論”亦隨之而起。

玄學在魏晉時期產生並發展為統治思潮,有深刻的社會與思想根源。

魏晉玄學魏晉玄學代表人物之一:何晏
1、魏晉玄學是在漢代儒學衰落的基礎上,為了彌補儒學不足而產生的。由董仲舒到《白虎通》所神化了的儒家思想是漢代占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由皇帝欽定並頒布天下,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東漢末年由於階級矛盾的激化,爆發了黃巾起義,摧毀了東漢王朝,儒學也受到沉重的打擊,致使得“舊居之廟(指孔廟),毀而不修,褒成之後,絕而莫繼,闕里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睹蒸嘗之位”(《三國志•魏書•文帝紀》)。隨之兩漢經學也衰落下來。由於漢代經學煩瑣的經注使人不得要領,粗糙的神學又易為人們識破。魏晉時期的統治階級就不能再沿用它,必須建立新的理論來克服這些毛病。魏晉玄學以簡約的精緻的思辨哲學而著稱,一方面它在政治上繼承了漢儒尊崇孔子的思想,另一方面在哲學上拋棄了漢代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說教,而用改造了的老莊哲學對儒家名教作新的理論上的論證,從而調和了儒道兩者的思想,彌補了漢代儒學的不足。

2、魏晉玄學是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的產物。兩漢時代除官方儒學外,道家思想也有很大發展。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曾經一度贏得了統治地位,成為官方支持的哲學。自漢武帝獨尊儒學之後,道家受到排斥。但道家思想並未因此窒息,它作為官方儒學反對派的思想繼續得到發展。例如西漢末年的嚴遵、揚雄、桓譚、東漢的王充仲長統等,他們在反對官方儒學的神學目的論說教時,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道家崇尚自然無為的思想。揚雄主張吸取老子清靜無為的“道德”學說,反對老子廢棄仁義、絕滅禮教的觀點。王充尊崇黃老,反對天人感應的官方儒學。他繼承道家的天道自然無為思想,拋棄了“老子”“無中生有”說,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學說,以批駁天能賞罰、天有意志的官方儒家神學。一般說來,漢代的道家思想有兩個特點,一是崇尚自然無為,二是維護尊卑上下的等級制度(即名教)。魏晉玄學正是緊緊抓住了這兩個特點,展開了自然與名教之辯,用道家的自然無為學說,來論證貴賤等級制度的合理性,調和儒道兩家的思想。

3、魏晉玄學是漢末魏初的清談直接演變的產物,所以玄學被稱為談玄(清談老莊)或“玄談”。漢末魏初的清談,一般偏重於人物的品題和與人物品題有關的才性問題的討論。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弄權,朝政腐敗,一些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各樹朋黨,互相吹噓,以求取聲名與官祿,自此臧否人物成為風氣。之後,清談由品評具體人物發展為討論才性問題與聖人標準問題,從而產生了魏代的才性之學劉劭《人物誌》提出了鑑察人物,必須首先要弄清人的材質的問題,認為聖人具有“中和之質”的特點。“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劉劭的才性之學直探人物的本質,為魏晉玄學的產生開闢了道路。而何晏、王弼的玄學清談比劉劭的清談更進一步,它從更抽象的角度,遠離人物品題及才性等具體問題的討論,躍進到宇宙觀的高度,直探世界的本質,並用老子的虛無哲學來解釋世界的本體,用老子的無為政治來補充儒家的名教之治。對以往清談思想作出了重大發展。

基本特點

玄學思想雖然繼承了先秦的老莊哲學,但與老莊哲學又不盡相同。

1、以“三玄”為主要研究對象。玄學家一般以研究《老子》與《莊子》為主,同時亦研究《周易》,並以《老子》、《莊子》註解《周易》。例如:王弼著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兩書,就是以老莊解《周易》的代表作。在玄學家那裡解釋的易學,已經不是先秦時的易學,也不是漢儒象數學的易學,而是老莊化了的玄學的易學。

魏晉玄學魏晉玄學
2、以辯證“有無”問題為中心。魏晉玄學把老莊哲學中的“有無”問題當作討論的中心課題。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貴無派把“無”當作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統一性的基礎。崇有論者裴頠則反對貴無思想,否認無能生有,認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為體。郭象也反對無能生有,提倡萬物自生獨化之說。他認為世界是由眾多的具體物構成的,“有”之外並不需要有一個“無”(絕對的無)作為自己存在的依據。但他把萬物都看作是自生獨化的,一切都獨化於玄冥之境,表現出神秘主義思想傾向。

3、以探究世界本體為其哲學的基本內容。秦漢時期的哲學,注重宇宙生成問題,魏晉玄學則主要討論宇宙本體問題。玄學貴無派把“無”當作“有”的存在根據,提出了“以無為體”的本體論思想。他們認為,在形形色色的多樣性的現象背後,必有一個同一的本體,否則多樣性的現象就雜亂無章無以統一,並認為這個本體即是無。在他們看來,“有”不能作為自身存在的根據,“有"只能依賴於本體“無”才能存在。郭象既反對“無中生有”說,亦反對有必“以無為體”說,主張有之自生說,並認為“有”是各個獨自存在的,不需要一個“無”作為自己的本體。

4、以解決名教與自然的關係問題為其哲學目的。先秦的老莊學以崇尚自然,反對名教(即儒家禮教)為基本特徵,而魏晉玄學的老莊學,除了阮籍、嵇康之外,總的來說是以調和儒道、調和自然與名教為根本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周易》與《論語》,把儒道兩者調和起來;他從本末有無的哲學理論出發,認為名教是“末”,自然(即“無”或“道”)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現,兩者是本末體用的關係,是統一的。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論,認為“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並把身在廟堂從事名教政務,然其心則逍遙無為,叫做“游外弘內”,所以道家的自然與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的老莊學與王弼、郭象的玄學有所不同,表現了反儒的傾向。嵇康聲稱“每非湯武,而薄周孔”,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阮籍諷刺儒家之徒是處於褲襠中的虱子,“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褌襠,自以為得絕墨也”。然而阮籍、嵇康反儒主要是反對當時司馬氏集團宣揚的虛偽的儒家禮教,他們並不反對維護封建綱常的名教,所以又都各自強調儒家禮樂的作用,認為真正的禮樂教化可以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

5、以“得意忘言”為方法。玄學的主要代表王弼、郭象等針對漢儒支離煩瑣的解釋方法,強調在論證問題時應注意把握義理,反對執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但在魏晉時期,對言意關係的理解分歧較大,大致有以下三種觀點:一是荀粲的“言不盡意”論。認為儒家經典都是聖人之秕糠,如象外之意,系表之言,蘊而不出,因此言不能盡意。二是王弼的“得意忘言”論。強調認識問題主要是把握義理,而不必執著言象。這對提高理論思維水平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有否認言、象在深化義理認識中作用的傾向。三是歐陽建的“言盡意論”。認為理得於心,非言不暢;物定於彼,非名不辨,主張言能盡意。這是在言意問題上的唯物主義觀點。

6、以“辨名析理”為其哲學的思維形式。魏晉玄學家重名理之辯,善作概念的分析與推理,因此玄學的思辨性很強,辨析名理成為玄學哲學思維形式的基本特徵之一。

發展概述 

魏晉玄學的發展大致分 4個階段:

1、為魏代的“正始之音”,屬玄學的開創時期。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與王弼。何晏重要著作:《道德論》、《論語集解》;王弼重要著作:《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
這時的玄學,以老學為主。在他們看來,整個世界“以無為本”、“以有為末”,認為“無”是世界的本體,“有”為各種具體的存在物,是本體“無”的表現。並認為世界的本體“無”是絕對靜止的,現象的“有”是千變萬化的,運動著的萬有最後必須反本,歸於“虛靜”。他們崇尚老子的無為而治,認為儒家的名教出於道家的自然,治理社會要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為本,以儒家的名教為末,主張調和儒道兩家的思想。

2、為竹林時期。

主要代表人物為阮籍與嵇康。嵇康重要著作:《聲無哀樂論》、《養生論》、《釋私論》;阮籍重要著作:《通易論》、《通老論》、《達莊論》。

他們從道家自然無為思想出發,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帶有強烈的反儒傾向。同時他們又都欣賞莊子的遁世逍遙的思想,希圖以消極的手段反抗司馬氏的強權政治。所以他們在老學之外,同時重視對莊學的研究。阮籍、嵇康的老莊學,為玄學從老學向莊學的過渡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魏晉玄學郭向與魏晉玄學
3、為西晉元康時期。

代表人物是郭象與向秀。向秀重要著作:《莊子注》;郭象重要著作:《莊子注》
郭象的玄學,是在魏晉之際向秀《莊子》注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郭象的玄學,以莊學為主,以反對何晏、王弼貴無論玄學的面目出現,提出了自己的玄學崇有論思想。他主張“有”之自生獨化說,以此否定“無中生有”說和“以無為本”說,認為“有”是自生自化的,並不需要一個“無”作自己存在的根據。由於他割裂了事物之間的聯繫,把自生獨化說成各自孤立的毫無聯繫的東西,最後得出了神秘主義的獨化於玄冥之境的思想。郭象提倡名教即自然的儒道合一說,認為逍遙外與從事名教世務,本是一回事,因此逍遙遊並不要遁世。

4、為玄佛合流時期。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安、支遁、僧肇等。

自西晉短暫的統一之後,從永嘉喪亂開始至東晉時代,社會處於動盪與分裂之中,給佛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兩晉時期佛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佛教的大乘空宗思想又與老莊玄學思想類似,一個講“空”,一個講“無”。在玄學盛行的形勢下,佛教徒們為使佛教得到更大發展,便紛紛以玄學來解釋印度佛學,於是產生了佛教玄學。

其中尤以僧肇的思想影響為最大。僧肇著有《不真空論》與《物不遷論》等文,對當時的佛學,尤其是從思想上對魏晉玄學作了總結。他認為玄學的貴無思想與崇有思想都是各執一偏的理論。真諦應當是合有無為一。“雖有而不有”,“雖無而非無”,“有無異稱,其致一也”。這是說,從真諦說萬物性空為無,但無並不絕虛,還有著因緣和合而生的假有;從俗諦說萬物為有,但有是因緣所生的假有,其性為空,並不是真有,所以萬物應當是亦有亦無、有無一如的。僧肇的佛教玄學最後完成了魏晉玄學思維發展的一個三段式的發展過程,即從貴無到崇有再到合有無為一的認識過程。

歷史地位  

魏晉玄學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上承先秦兩漢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漢代經學的弊病,開創了糅合儒道學說的一個新的哲學時期,還對爾後的佛學,乃至宋明理學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提出的“本末”、“體用”等宇宙本體論思想,與西漢討論宇宙生成論的哲學相比,在理論思維上是一個很大進步。

相關詞條

魏晉名士

魏晉時代是中國文學的轉型期。在這個動盪的年代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詩人。他們用自己飽滿的熱情去謳歌那個時代,揭示自己的兼濟天下的雄偉抱負,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豐碑。詩人和團體如著名的“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陶淵明、謝靈運、鮑照、庾信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