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桂枝

中藥材,采折肉桂嫩枝,去葉,曬乾就稱桂枝。主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癥瘕結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主產於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曬乾或陰乾,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基本信息

藥品簡述

未切片
未切片
藥名:桂枝。
功效分類:解表藥
科屬分類:樟科
別名:柳桂。
性味:辛;甘;性溫。
歸經:膀胱經;心經;肺經。
功能:散寒解表;溫通經脈;促陽化氣。
主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癥瘕結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6g,大劑量,可用至15-30g;或入丸、散。
生態環境:生於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福建、台灣、海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採收儲藏:肉桂定植2年後,采折嫩枝,去葉,曬乾。或取肉桂樹砍伐後多餘的萌櫱從齊地面處剪斷或取修枝、間伐的枝條,曬乾。
炮製方法:
桂枝:用水稍浸泡,撈起,悶潤至透,切片,晾乾,篩去屑。
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潤透,切片,晾乾。
桂枝尖:取桂枝的細枝梢,稍浸,悶潤至透,切片,晾乾。

用藥禁忌

熱病高熱,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禁服。

功效作用

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肌,溫經通脈。治風寒表證,肩背肢節酸疼,胸痹痰飲,經閉症瘕。
1.擴張血管、促進發汗
有效成分:桂皮油。作用:擴張血管,調節血液循環,使血液流向體表,加強麻黃髮汗作用。
2.解熱、鎮痛
有效成分:桂皮醛、桂皮酸鈉。機理:皮膚血管擴張、散熱增加、促進發汗;提高痛閾值。
3.鎮靜、抗驚厥
有效成分:桂皮醛。
4.抗炎、抗過敏
有效成分:揮髮油。機理:抑制IgE所致肥大細胞顆粒反應。降低補體活性,抗過敏作用。
5.抗菌、抗病毒
抗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致病性真菌。桂皮油、桂皮醛,抗結核桿菌。抗病毒:流感病毒、孤兒病毒。

臨床研究

1、以桂枝15g、白芍20g、炙甘草15g、大棗5枚、生薑3片、田七6g(磨服)、黃芪30g為主方,隨證加減,治療房室傳導阻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江西中醫藥,1999.30(6):56)。
2、以桂枝、杏仁各15g,白芍30g,生薑、大棗、厚朴各12g,炙甘草10g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肺心病效果顯著(實用中醫藥雜誌.2000,16(5):17)。
3、治療原發性低血壓,以桂枝20g、炙甘草10g為基本方,氣虛者加黃芪,血虛者加當歸,陰虛者加五味子、麥冬(實用中醫藥雜誌,2001,17(6):20)。
4、以桂枝、杏仁、生薑、白芍各9g,炙甘草、炙厚朴各6g,大棗12枚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有效(四川中醫,1998,16(9):42)。
5、以柴胡15g、桂枝10g、乾薑8g、黃芩6g、天花粉12g、生牡蠣15g、炙甘草6g為基本方,治療慢性B型肝炎有效(河北醫科大學學報,1999,20(5):310)。
6、以桂枝茯苓丸(桂枝10g、茯苓30g、赤芍15g、桃仁15g、丹皮15g)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肝硬化,效果良好(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誌,1998,6(3):190)。
7、治療頸椎病,以桂枝12g、白芍15g、甘草10g、生薑10g、大棗15g、葛根20g為基本方,按神經根型、交感型、錐動脈型、脊髓型加減,並配合牽引(福建中醫藥,2001,32(1):13)。
此外,桂枝還可用治腦梗塞、肺心病、血管神經性頭痛、小兒厭食、子宮內膜異位症、產後身痛、囊性不孕症、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綜合徵、術後腸粘連、前列腺肥大、凍瘡、雷諾氏病、坐骨神經痛、急性痛風、過敏性鼻炎、蕁麻疹、黃褐斑等病。

藥用價值

其性味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溫里藥,具有補元陽、通血脈、暖脾胃之功效,常與補肝腎藥、補氣血藥配伍,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肢冷脈微,與其它溫里藥配伍治療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顯的鎮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現有的各種驅風油類藥物如清涼油、風濕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主治麻瘋病的“苯丙礬”其主要成分即桂油,肉桂的其它副產品如桂枝、桂子、桂丁、桂盅等都有不同的藥理作用,在中藥中廣為套用。[4] 經濟價值 肉桂是名貴的香料植物,桂皮粉在西方國家通常用來烤制麵包、點心,醃製肉類食品。桂油主要成分除肉桂醛外,還含有苯甲醛、肉桂醇、丁香烯、香豆素等十多種成分,廣泛用於飲料、食品的增香、醫藥配方、調和香精和高級化妝品。肉桂材質優良,結構細緻,不易開裂,可製作高檔家具。[4] 生態價值 肉桂樹四季常綠,枝葉繁盛,生物量和落葉量大,能有效地改良土壤和涵養水源。

臨床套用

飲片
飲片
1、風寒感冒。本品辛甘溫煦,甘溫通陽扶衛,其開腠發汗之力較麻黃溫和,而善於宣陽氣於衛分,暢營血於肌表,故有助衛實表,發汗解肌,外散風寒之功。對於外感風寒,不論表實無汗、表虛有汗及陽虛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療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同用,以開宣肺氣,發散風寒,如麻黃湯(《傷寒論》);若外感風寒、表虛有汗者,當與白芍同用,以調和營衛,發汗解肌,如桂枝湯(《傷寒論》);若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者,每與麻黃、附子、細辛配伍,以發散風寒,溫助陽氣。
2、寒凝血滯諸痛證。本品辛散溫通,具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陽不振,心脈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溫通心陽,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若中焦虛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溫中散寒止痛,每與白芍、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若婦女寒凝血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腹痛,桂枝既能溫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導活血藥物,以增強化瘀止痛之效,多與當歸、吳茱萸同用,如溫經湯(《金匱要略》);若風寒濕痹,肩臂疼痛,可與附子同用,以祛風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湯(《傷寒論》)。
3、痰飲、蓄水證。本品甘溫,既可溫扶脾陽以助運水,又可溫腎陽、逐寒邪以助膀胱氣化,而行水濕痰飲之邪,為治療痰飲病、蓄水證的常用藥。如脾陽不運,水濕內停所致的痰飲病眩暈、心悸、咳嗽者,常與茯苓、白朮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若膀胱氣化不行,水腫、小便不利者,每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傷寒論》)。
4、心悸。本品辛甘性溫,能助心陽,通血脈,止悸動。如心陽不振,不能宣通血脈,而見心悸動、脈結代者,每與甘草、人參、麥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湯(《傷寒論》)。若陰寒內盛,引動下焦沖氣,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湯(《傷寒論》)。
5、用於外感風寒表證,不論有汗、無汗均可套用.表虛有汗者,常與白芍、生薑、大棗等同用,以調和營衛,如桂枝湯.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等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功,如麻黃湯.
6、用於風濕痹痛、胃寒腹痛、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肩臂肢節冷痛,常與附子、生薑、甘草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湯.胃寒腹痛,喜溫喜按,常與飴糖、白芍、生薑等同用,共奏溫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湯.血寒瘀滯,經閉腹痛或痛經,常與當歸、川芎、吳茱萸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經,如溫經湯.心悸脈結代,常與炙甘草、人參等同用,如炙甘草湯.
7、用於痰飲證和膀胱蓄水.心脾陽虛,水濕內停,胸脅脹滿,咳逆頭暈等痰飲證,常與白朮、茯苓、甘草同用,以溫運脾陽,化濕利水,如苓桂術甘湯.膀胱陽氣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證,常與茯苓、澤瀉、豬苓等同用,以助陽化氣利水,如五苓散.心陽虛,發汗過多,常與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湯.
8、用於陽虛不得溫通之證。本品可溫經通陽,胸陽不振,心脈淤阻。胸麻心痛,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

常用選方

1、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細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
2、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3、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4、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5、治傷寒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6、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黃芪桂枝五物湯)
7、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8、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9、治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⑥--⑨方均出《金匱要略》)
10、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茯苓四兩桂枝150克(去皮)白朮100克甘草100克(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11、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80克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25克(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傷寒論》五苓散)
12、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桂枝150克(去皮)甘草100克大棗十二枚(擘)芍藥30克生薑150克(切)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小建中湯) 各家言論

1、《用藥心法》:桂枝氣味俱輕,故能上行發散於表。
2、王好古: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而張仲景治傷寒有當發汗,凡數處,皆用桂枝湯;又雲,無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發汗,若用桂枝是重發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此又用桂枝閉汗也。一藥二用,與《本草》之義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熱,能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出汗,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雲,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又雲,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閉汗之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桂枝湯下發汗字,當認作出字,汗自然發出,非若麻黃能開腠理髮出其汗也。其治虛汗,亦當逆察其意可也。
3、《本草衍義補遺》: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虛以桂補之;衛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發其邪,衛和則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4、《綱目》:麻黃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
5、《本草匯言》:桂枝,散風寒,逐表邪,發邪汗,止咳嗽,去肢節間風痛之藥也。氣味雖不離乎辛熱,但體屬枝條,僅可發散皮毛肌腠之間,遊行臂膝肢節之處。
6、《本草述》:桂枝與薄桂,雖皆屬細枝條,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營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屬腎氣,腎氣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陽故也。世醫不悟桂枝實表之精義,似以此味能補衛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參、芪耶? 蓋四時之風,因於四時之氣,冬月寒風傷衛,衛為寒風所並,則不為營氣之並而與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風,又通血脈,故合於白芍,由衛之固以達營,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7、《本經逢原》:麻黃外發而祛寒,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達營衛,故能解肌。世俗以傷寒無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發散為陽,寒傷營血,亦不可少之藥。麻黃湯、葛根湯未嘗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湯,以中有芍藥酸寒,收斂表腠為禁耳。
8、《長沙藥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經絡而達榮郁。善解風邪,最調木氣。升清陽之脫陷,降濁陰之沖逆,舒筋脈之急攣,利關節之壅阻。入肝膽而散遏抑,極止痛楚,通經絡而開痹澀,甚去濕寒。能止奔豚,更安驚悸。
9、《本經疏證》:凡藥須究其體用,桂枝能利關節,溫經通脈,此其體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味厚則泄,氣厚則發熱,辛以散結,甘可補虛。故能調和腠理,下氣散逆,止痛除煩,此其用也。蓋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痰,曰補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廣,無如桂枝湯,則和營其首功也。
10、張壽頤:桂枝輕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錢至錢半,若營血素虛,而衛陽亦微,外有凜寒,則用一、二分與白芍合炒,其舌滑無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揀去桂枝不用,僅取其氣,不食其味,此雖吳下近時新法,而不可謂其無深意者也。桂枝即口肉桂之枝,柔嫩細條,芬芳馥郁,輕揚升散,味辛氣溫。祛營衛之風寒,主太陽中風而頭痛。立中州之陽氣,療脾胃虛餒而腹疼。宣通經絡,上達肩臂。溫辛勝水,則抑降腎氣,下定奔豚,開腎家之痹著,若是陽微溲短,斯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氣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陰虧液耗,誤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書反去其皮,可悟傳抄之謬,無皮為木,而晚近來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11、曹家達:寒濕凝於肌肉,陽氣不達於外,仲師因立桂枝湯方,以扶脾陽而達營分之郁。蓋孫絡滿布腠理,寒郁於肌,孫絡為之不通,非得陽氣以通之,營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開發脾陽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濕邪內竄關節,則病歷節;或竄入孫絡而為痛,按之不知其處,俗名寒濕流筋。其鬱塞牽涉肝臟,二證皆宜桂枝。
12、《本草經疏》: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痹,骨節攣痛。
13、《本草再新》:治手足發冷作麻、筋抽疼痛,並外感寒涼等症。

桂枝泡腳

桂枝15~30克
桂枝在中醫上屬於辛溫解表藥,有溫經散寒的作用,用之泡腳可以溫經通絡,改善血液循環,從而起到改善手腳冰冷的症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