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杜仲粥

桂枝杜仲粥

先把前二味加水煎煮取汁,再加薏米煮成稀粥,白糖調味。

配方

桂枝9克,杜仲18克,薏米30克。

製法

先把前二味加水煎煮取汁,再加薏米煮成稀粥,白糖調味。

功效

溫經通絡,除濕化瘀。

用法

每日1劑,連服10~12劑。

桂枝

桂枝杜仲粥桂枝杜仲粥
【異名】柳桂(《本草別說》)。
【來源】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植物形態詳"肉桂"條。
【採集】8~7月間剪取嫩枝,截成長約15或30~100厘米的小段,曬乾。
【藥材】乾燥的嫩枝,呈圓柱形,長15~100厘米,直徑0.8~1厘米,外表棕紅色或紫褐色。表面有枝痕、葉痕、芽痕,並有縱稜線、縱紋及橫紋。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有棕紅色邊,中心色較深。粗枝斷面呈黃白色。氣清香,味甜微辛。以幼嫩、棕紅色、氣香者為佳。
主產廣東廣西等地。
【藥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桿菌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濃度為25毫克/毫升或以下;對白色葡萄球菌、志賀氏痢疾桿菌、傷寒和副傷寒甲桿菌肺炎球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炭疽桿菌腸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法)。
②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桂枝煎劑(1:20)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兒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雞胚上,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劑作用較好。
③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克/公斤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可使犬尿量明顯增加,單用桂枝靜注(0.029克/公斤)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藥單用顯著,故認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炮製】桂枝:用水稍浸泡,撈起,悶潤至透,切片,晾乾,篩去屑。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潤透,切片,晾乾。桂枝尖:取桂枝的細枝梢,稍浸,悶潤至透,切片,晾乾。炒桂枝:
桂枝杜仲粥桂枝杜仲粥www.nbbyl.com
桂枝片入鍋內,以文火炒至深黃色略有焦斑為度。
【性味】辛甘,溫。
《醫學啟源》:"氣熱,味辛甘。"
②《本經逢原》:"辛,甘,微溫,無毒。"
【歸經】入膀胱、心、肺經。
《湯液本草》:"入足太陽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經。"
《藥品化義》:"入肝、腎、膀胱三經。"
《本草求真》:"入肌表,兼入心、肝。"
【功用主治】發汗解肌,溫經通脈。治風寒表證,肩背肢節酸疼,胸痹痰飲,經閉癥瘕。
①成無己:"泄奔豚,和肌表,散下焦蓄血。""利肺氣。"
《醫學啟源》:"《主治秘訣》: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去皮風濕(末二字據《本草發揮》補)。"
《本草經疏》:"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痹骨節攣痛。"
《藥品化義》:"專行上部肩臂,能領藥至痛處,以除肢節間痰凝血滯。"
《本草備要》:"溫經通脈,發汗解肌。"
《本草再新》:"溫中行血,健脾燥胃,消腫利濕。治手足發冷作麻、筋抽疼痛,並外感寒涼等症。"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2錢;或入丸、散。
【宜忌】溫熱病及陰虛陽盛之證、血證、孕婦忌服。
《本草從新》:"陰虛之人,一切血證,不可誤投。"
桂枝杜仲粥桂枝杜仲粥www.nbbyl.com

《得配本草》:"陰虛血乏,素有血證,外無寒邪,陽氣內盛,四者禁用。"
【選方】①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漸漸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細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巳須臾,吸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傷寒論》桂枝湯)
②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桂枝附子湯)
③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
④治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金匱要略》桂枝生薑枳實湯)
⑤治傷寒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⑥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黃芪桂枝五物湯)
⑦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桂枝龍骨牡蠣湯)
⑧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三兩,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湯)
⑨治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⑥方以下出《金匱要略》)
【名家論述】①《用藥心法》:"桂枝氣味俱輕,故能上行發散於表。"
②王好古:"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而張仲景治傷寒有當發汗,凡數處,皆用桂枝湯;又雲,無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發汗,若用桂枝是重發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此又用桂枝閉汗也。一藥二用,與《本草》之義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熱,能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出汗,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雲,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又雲,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閉汗之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桂枝湯下發汗字,當認作出字,汗自然發出,非若麻黃能開腠理髮出其汗也。其治虛汗,亦當逆察其意可也。"
《本草衍義補遺》:"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虛以桂補之;衛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發其邪,衛和則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桂枝杜仲粥桂枝杜仲粥
《綱目》:"麻黃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進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
《本草匯言》:"桂枝,散風寒,逐表邪,發邪汗,止咳嗽,去肢節間風痛之藥也,氣味雖不離乎辛熱,但體屬枝條,僅可發散皮毛肌腠之間,遊行臂膝肢節之處。"
《本草述》:"桂枝與薄桂,雖皆屬細枝條,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營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屬腎氣,腎氣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陽故也。""世醫不悟桂枝實表之精義,似以此味能補衛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參、芪耶?蓋四時之風,因於四時之氣,冬月寒風傷衛,衛為寒風所並,則不為營氣之並而與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風,又通血脈,故合於白芍,由衛之固以達營,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本經逢原》:"麻黃外發而祛寒,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達營衛,故能解肌。世俗以傷寒無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發散為陽,寒傷營血,亦不可少之藥。麻黃湯、葛根湯未嘗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湯,以中有芍藥酸寒,收斂表腠為禁耳。"
《長沙藥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經絡而達榮郁。善解風邪,最調木氣。升清陽之脫陷,降濁陰之沖逆,舒筋脈之急攣,利關節之壅阻。入肝膽而散遏抑,極止痛楚,通經絡而開痹澀,甚去濕寒。能止奔豚,更安驚悸。"
《本經疏證》:"凡藥須究其體用,桂枝能利關節,溫經通脈,此其體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味厚則泄,氣厚則發熱,辛以散結,甘可補虛。故能調和腠理,下氣散逆,止痛除煩,此其用也。蓋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廣,無如桂枝湯,則和營其首功也。"
⑩張壽頤:"桂枝輕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錢至錢半,若營血素虛,而衛陽亦微,外有凜寒,則用一、二分與白芍合炒,其舌滑無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揀去桂枝不用,僅取其氣,不食其味,此雖吳下近時新法,而不可謂其無深意者也。桂枝即肉桂之枝,柔嫩細條,芬芳馥郁,輕揚升散,味辛氣溫。祛營衛之風寒,主太陽中風而頭痛。立中州之陽氣,療脾胃虛餒而腹疼。宜通經絡,上達肩臂。溫辛勝水,則抑降腎氣,下定奔豚,開腎家之痹著,若是陽微溲短,斯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氣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陰虧液耗,誤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書反去其皮,可悟傳抄之謬,無皮為木,而晚近來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曹家達:"寒濕凝邁於肌肉,陽氣不達於外,仲師因立桂枝湯方,以扶脾陽而達營分之郁。蓋孫絡滿布腠理,寒郁於肌,孫絡為之不通,非得陽氣以通之,營分中余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開發脾陽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濕邪內竄關節,則病歷節;或竄入孫絡而為痛,按之不知其處,俗名寒濕流筋。其鬱塞牽涉肝臟,二證皆宜桂枝。"

杜仲

【中文名】杜仲(《本經》)
【類 別】皮類

桂枝杜仲粥桂枝杜仲粥

【異名】思仙(《本經》),木綿思仲(《別錄》),(《本草圖經》),石思仙(《本草衍義補遺》),絲連皮、絲楝樹皮(《中藥志》),扯絲皮(《湖南藥物志》),絲棉皮(蘇醫《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
【植物形態】杜仲
落葉喬木,高達20米。小枝光滑,黃褐色或較淡,具片狀髓。皮、枝及葉均含膠質。單葉互生;橢圓形或卵形,長7~15厘米,寬3.5~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幼葉上面疏被柔毛,下面毛較密,老葉上面光滑,下面葉脈處疏被毛;葉柄長1~2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與葉同時開放,或先葉開放,生於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內,有花柄;無花被;雄花有雄蕊6~10枚;雌花有一裸露而延長的子房,子房1室,頂端有2叉狀花柱。翅果卵狀長橢圓形而扁,先端下凹,內有種子1粒。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於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長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陝西甘肅等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嫩葉(檰芽)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為了保護資源,一般採用局部剝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間,選取生長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藥材規格大小,剝下樹皮,刨去粗皮,曬乾。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乾燥樹皮,為平坦的板片狀或卷片狀,大小厚薄不一,一般厚約3~10毫米,長約40~100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不規則縱裂槽紋及斜方形橫裂皮孔,有時可見淡灰色地衣斑。但商品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外表面淡棕色,較平滑。內表面光滑,暗紫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有銀白色絲狀物相連,細密,略有伸縮性。氣微,味稍苦,嚼之有膠狀殘餘物。以皮厚而大,糙皮刮淨,外面黃棕色,內面黑褐色而光,折斷時白絲多者為佳。皮薄、斷面絲少或皮厚帶粗皮者質次。
主產於四川、陝西、湖北、河南貴州雲南。此外,江西甘肅湖南廣西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樹皮含杜仲膠6~10%,根皮約含10~12%,為易溶於乙醇,難溶於水的硬性樹膠。此外,還含糖甙0.142毫克%、生物鹼0.066毫克%、果膠6.5毫克%、脂肪2.9毫克%、樹脂1.76毫克%、有機酸0.25毫克%、酮糖(水解前2.15毫克%、水解後3.5毫克%)、維生素C20.7毫克%、醛糖、綠原酸
種子所含脂肪油的脂肪酸組成為亞麻酸67.38%、亞油酸9.97%、油酸15.81%、硬脂酸2.15%.棕櫚酸4.68%。果實含膠量可達27%,易溶於乙醇、丙酮等有機溶劑。
【藥理作用】①降壓作用
樹皮的提取物及煎劑對動物有持久的降壓作用。用其浸膏5毫升(生藥1~2克)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後產生顯著的降壓作用,可持續2~3小時,呈"快速耐受"現象。在3隻腎型高血壓狗,每天以煎劑5~8克/公斤灌胃,共4周,收縮壓降低最多時只有8~22毫米汞柱(4~10%),因此療效不夠滿意。杜仲的炮製與劑型對降壓作用有一定影響,煎劑作用強於酊劑,炒杜仲的降壓作用較生杜仲為大。杜仲對貓有降壓作用,但持續較短,"快速耐受"現象不顯著。對膽甾醇動脈硬化家兔之降壓作用較對正常家兔更為顯著,但亦能產生"快速耐受"。至於降壓原理,因尚未確定有效成分,故屬於初步性質,已證明急性降壓與迷走神經無大關係,亦不受阿托品之影響。對離體兔心,杜仲小量時先興奮,後略呈抑制;也有報告其對心臟的抑制作用與其pH有關(pH在4~5之間),經調整後,對大鼠與家兔離體心臟皆呈興奮作用。杜仲對正常兔耳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但同樣濃度卻使實驗性膽甾醇動脈硬化兔耳血管呈收縮作用,對正常家兔的冠狀血管與腎血管在低濃度時多呈擴張作用,高濃度時則相反,對動脈硬化家兔的冠狀血管在低濃度時亦呈收縮作用。因其降壓與心及血管的直接關係不大,故推論其為中樞性者。
②利尿作用
杜仲的各種製劑對麻醉犬均有利尿作用,且無"快速耐受"現象。對正常大鼠小鼠
桂枝杜仲粥桂枝杜仲粥
亦有利尿作用。杜仲中含0.4%,故推論利尿可能與鉀有關。
③其他作用
臨床使用杜仲浸劑,能使高血壓患者血壓有所降低,並改善頭暈、失眠等症狀,大劑量(20~25克/公斤/日)杜仲煎劑給狗灌胃,能使其安靜、貪睡,不易接受外界刺激。大劑量對小鼠亦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杜仲對大鼠和兔的離體子宮,均能抑制腦垂體後葉所引起的興奮作用,而使子宮鬆弛,但對貓的離體子宮反呈興奮作用。曾有人報告杜仲煎劑在試管中對結核桿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醇浸劑似能減少大鼠腸道中膽甾醇的吸收。
【炮製】杜仲:除去粗皮,洗淨,潤透,切成方塊或絲條,曬乾。鹽杜仲:先用食鹽加適量開水溶化,取杜仲塊或絲條,使與鹽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晾乾。(每杜仲100斤,用食鹽3斤)杜仲經炒制後,則杜仲膠被破壞,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雷公炮炙論》:"凡使杜仲,先須削去粗皮。用酥、蜜炙之。凡修事一斤,酥二兩,蜜三兩,二味相和令一處用。"
②《本草述鉤元》:"杜仲,用酒炒斷絲。"
【性味】甘微辛,溫。
《本經》:"味辛,平。"
《別錄》:"甘,溫,無毒。"
《藥性論》:"味苦。"
【歸經】入肝、腎經。
王好古:"肝經氣分。"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腎經。"
《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
【功用主治】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餘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
《本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
②《別錄》:"主腳中酸痛,不欲踐地。"
《藥性論》:"治腎冷臀腰痛,腰病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日華子本草》:"治腎勞,腰脊攣。入藥炙用。"
⑤王好古:"潤肝燥,補肝經風虛。"
《本草正》:"止小水夢遺,暖子宮,安胎氣。"
《玉楸藥解》:"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攣。"
⑧《本草再新》:"充筋力,強陽道。"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散。
【宜忌】陰虛火旺者慎服。
《本草經集注》:"惡蛇皮、元參。"
《本草經疏》:"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與黃柏、知母同入。"
《得配本草》:"內熱。精血燥二者禁用。"
【選方】①治腰痛:杜仲一斤,五味子半升。二物切,分十四劑,每夜取一劑,以水一升,浸至五更,煎三分減一,濾取汁,以羊腎三、四枚,切下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空服頓服。用鹽、醋和之亦得。(《篋中方》)
②治腰痛:川木香一錢,八角茴香三錢,杜仲(炒去絲)三錢。水一鍾,酒半鍾,煎服,渣再煎。(《活人心統》思仙散)
③治卒腰痛不可忍:杜仲二兩(去粗皮,炙微黃,銼),丹參二兩,芎藭一兩半,桂心一兩,細辛三分。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次入酒二分,更煎三、兩沸,每於食前溫服。(《聖惠方》杜仲散)
④治中風筋脈攣急,腰膝無力:杜仲(去粗皮,炙,銼)一兩半,芎藭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風。(《聖濟總錄》杜仲飲)
⑤治小便餘瀝,陰下濕癢:川杜仲四兩,小茴香二兩(俱鹽、酒浸炒),車前子一兩五錢,山茱萸肉三兩(俱炒)。共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⑥治婦人胞胎不安:杜仲不計多少,去粗皮細銼,瓦上焙乾,搗羅為末,煮棗肉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嚼爛,糯米湯下。(《聖濟總錄》杜仲丸)
⑦治頻慣墮胎或三、四月即墮者:於兩月前,以杜仲八兩(糯米煎湯,浸透,炒去絲),續斷二兩(酒浸,焙乾;為末),以山藥五,六兩為末,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簡便單方》)
⑧治高血壓:㈠杜仲、夏枯草各五錢,紅牛膝三錢,水芹菜三兩,魚鰍串一兩。煨水服,一日三次。(《貴州草藥》)㈡杜仲、黃芩、夏枯草各五錢。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臨床套用】①治療高血壓
以10%杜仲酊每次30滴,日服3次。共治119例,經1~23個月的觀察,療效滿意者51例(42.8%),平均治療9.1個月;稍進步者15例(12.6%);無效者53例(44.6%)。未發現不良反應。另有以5%杜仲酊每次5毫升,日服3次,治療124例,對早期高血壓病的療效較好,在治療1個半月內有4例血壓降至正常;對重症高血壓則不能遏制其發展。有人認為杜仲對自覺症狀的改善較其它藥物顯著。曾用杜仲、利血平、利血平合併肼苯噠嗪三組進行療效對照,結果降壓效果以杜仲最差,有效率為50%,其它兩組分別為90%、95%;但自覺症狀的減輕則以杜仲為最佳,占82.5%,其它兩組分別為65.1%:61.3%。實驗觀察證明,炒杜仲的降壓作用比生杜仲的降壓作用大,醇浸液比水煎液的降壓作用小。
②治療小兒麻痹後遺症
用杜仲1.5兩,豬腳1隻;加水適量,文火熬4小時,取藥汁每日2次分服;次日將藥渣另加豬腳1隻再行煎服,隔日1劑,共服10劑。治療1例病史二年的患兒,用過中、西醫及新醫療法均無效,經用上方,同時進行肌肉按摩及功能訓練,1周后,肌力開始有進步,可獨立行走30米;2周后能獨立行走200米,步態較穩,肌力顯著進步;第3周已能獨立行走600米,步態穩健有力。

薏苡仁

【異名】解蠡(《本經》),起實贛米(《別錄》),感米(《千金·食治》),薏珠子(《本草圖經》),回回米草珠兒、菩提子、贛珠(《救荒本草》),必提珠(《滇南本草》),芑實(《綱目》),薏米(《藥品化義》),米仁(《本草崇原》),薏仁(《本草新編》),苡仁(《臨證指南》),苡米(《本草求原》),草珠子(《植物名匯》),六穀米(《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珠珠米(《貴州民間方藥集》),膠念珠(《福建民間草藥》),尿塘珠老鴉珠(《廣西中獸醫藥植》),菩提珠(《江蘇植藥志》),藥玉米、水玉米、溝子米(《東北藥植志》),六穀子(《中藥志》),裕米(《廣西中藥志》),尿端子、尿珠子催生子蓼茶子(《湖南藥物志》),益米(《閩東本草》)。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
【植物形態】薏苡(《本經》),又名:贛(《說文》),屋菼(《別錄》),玉秫(《楊氏經驗方》),草菩提(《草木便方》),薏黍、鬼珠箭尿塘草、鐵玉蜀黍、瞎眼子樹桂珠黍便婆菊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鬚根較粗,直徑可達3毫米。稈直立,高1~1.5米,約具10節。葉片線狀披針形,長達30厘米,寬1.5~3厘米,邊緣粗糙,中脈粗厚,於背面凸起;葉鞘光滑,上部者短於節間;葉舌質硬,長約1毫米。總狀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於花序之下部,外面包以骨質念珠狀的總苞,總苞約與小穗等長;能育小穗第一穎下部膜質,上部厚紙質,先端鈍;第二穎舟形,被包於第一穎中,先端厚紙質,漸尖;第二外稃短於第一外稃;內稃與外稃相似而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長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長圓筒狀的穎。雄小穗常2~3枚生於一節;無柄雄小穗第一穎扁平,兩側內折成脊而具不等寬之翼,先端鈍,具多數脈;第二穎舟形,亦具多脈;外稃與內稃皆為薄膜質;雄蕊3;有柄雄小穗與無柄者相似,但較小或有更退化者。穎果外包堅硬的總苞,卵形或卵狀球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多生於屋旁、荒野、河邊、溪澗或陰濕山谷中。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一般多為栽培品。
本植物的根(薏苡根)、葉(薏苡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變種植物川谷同供藥用。
【採集】秋季果實成熱後,割取全株,曬乾,打下果實,除去外殼及黃褐色外皮,去淨雜質,收集種仁,曬乾。
【藥材】乾燥的種仁,呈圓球形或橢圓球形,基部較寬而略平,頂端鈍圓,長5~7毫米,寬約3~5毫米,表面白色或黃白色,光滑或有不明顯縱紋,有時殘留黃褐色外皮,側面有1條深而寬的縱溝,溝底粗糙,褐色,基部凹入,其中有一棕色小點。質堅硬,破開後,內部白色,有粉性。氣微,味甘淡。以粒大、飽滿、色白、完整者為佳。
我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福建河北遼寧
【化學成分】種仁含蛋白質16.2%,脂肪4.65%,碳水化物79.17%,少量維生素B1(330微克%)。種子含胺基酸(為亮氨酸、賴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等)、薏苡素薏苡酯三萜化合物
【藥理作用】①薏苡仁油的作用
早年報導,用石油醚浸出的薏苡仁油對的橫紋肌及運動神經末梢,低濃度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呈麻痹作用。如注射於蛙的胸淋巴腔或腓腸肌內,能減少肌肉之攣縮,並縮短其疲勞曲線。用離體蛙神經肌肉標本,證明其作用點不在神經乾而在肌肉部分。進一步的研究指出,慧苡仁油或C數在10~18的飽和脂肪酸皆能阻止或降低橫紋肌(非神經肌接頭部位)之收縮作用,而不飽和脂肪酸(如油酸)則無此作用。薏苡仁油(0.5克/公斤皮下注射於兔)及C數在12以上的脂肪酸皆可使血糖有所下降,此可用丙酮酸拮抗之,血清鈣亦有所降低,C數較低的脂肪酸(如癸酸)對血糖血鈣皆無影響。薏苡仁油(主要為棕櫚酸及其酯)對呼吸,小量興奮,大量麻痹(中樞性);能使肺血管顯著擴張。對離體蛙心及離體兔腸,低濃度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呈抑制作用;對家兔及豚鼠子宮一般呈興奮作用,腎上腺素可反轉其興奮作用;它還有抗利尿作用;大量可使動物麻痹,呼吸停止。其致死量小鼠(皮下注射)為5~10毫克/克,兔(靜脈注射)為1~1.5克/公斤。
薏苡素的作用
對橫紋肌有抑制作用。它能抑制蛙神經肌肉標本的電刺激所引起的收縮反應及大鼠膈肌的氧攝取和無氧糖酵解,並能抑制肌動球蛋白-三磷酸腺甙系統的反應,還有比較弱的中樞抑制作用,表現為對大鼠及小鼠均有鎮靜作用,並能與咖啡因相拮抗。在家兔的腦電圖上,出現波幅增大,頻率減少,顯示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性抑制現象等。在大鼠試驗(尾部電刺激法)中,有鎮痛作用,強度與氨基比林相似。它還有解熱作用,對TTG(菌體的精製複合多糖類)性發熱的解熱作用較好,對二硝基酚引起之發熱無甚作用。此外對多突觸反射(貓腓神經-腓腸肌標本)有短暫的抑制作用。它不能降低士的寧或戊四氮的致死作用。對兔靜脈注射可引起血壓短暫下降,皮下注射可使血糖略有下降,對離體蟾蜍心臟及離體兔腸均呈抑制作用;對兔耳血管無明顯影響。它的毒性很低,給小鼠口服0.5克/公斤一個月不引起異常改變。
有報告稱薏苡仁細胞有阻止成長及傷害作用。
【炮製】炒蔗苡仁:取揀淨的薏苡仁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即可。或用麩皮同炒亦可。(每慧苡仁100斤,用麩皮10斤)
《雷公炮炙論》:"凡使(薏苡仁)一兩,以糯米二兩同熬,令糯米熟,去糯米,取使。若更以鹽湯煮過,別是一般修制,亦得。"
【性味】甘淡,涼。
《本經》:"味甘,微寒。"
《別錄》:"無毒。"
《食療本草》:"性平。"
《本草正》:"味甘淡,氣微涼。"
【歸經】入脾、肺、腎經。
《綱目》:"陽明。"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肝、胃、大腸。"
《本草新編》:"入脾、腎二經。"
【功用主治】健脾,補肺,清熱,利濕。治泄瀉,濕痹,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肺痿,肺癰,腸癰,淋濁,白帶。
《本經》;"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
《別錄》:"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藥性論》:"主肺痿肺氣,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煎服之破五溪毒腫。"
④《食療本草》:"去乾濕腳氣。"
《本草拾遺》:"溫氣,主消渴。""殺蛔蟲。"
《醫學入門》:"主上氣,心胸甲錯。"

桂枝杜仲粥桂枝杜仲粥

《綱目》:"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濕。炊飯食,治冷氣;煎飲,利小便熱淋。"
《國藥的藥理學》:"治胃中積水。"
⑨《中國藥植圖鑑,:"治肺水腫,濕性肋膜炎,排尿障礙,慢性胃腸病,慢性潰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O.3~1兩;或人散劑。
【宜忌】脾約便難及妊婦慎服。
《本草經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轉筋,脾虛無濕者忌之。妊娠禁用。"
《本草通玄》:"下利虛而下陷者,非其宜也。"
【選方】①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②治風濕痹氣,肢體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一斤,真桑寄生、當歸身、川續斷蒼水(米泔水浸炒)各四兩。分作十六劑,水煎服。(《廣濟方》)
③治久風濕痹,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綱目》薏苡仁粥)
④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綱目》薏苡仁酒)
⑤治水腫喘急:郁李仁二兩。研,以水濾汁,煮薏苡仁飯,日二食之。(《獨行方》)
⑥治肺痿唾膿血:薏苡仁十兩。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許服之。(《梅師集驗方》)
⑦治肺癰咳唾,心胸甲錯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濃,微溫頓服之。肺若有血,當吐出愈。(《范汪方》)
⑧治肺癰咯血:薏苡仁三台。搗爛,水二大盞,入酒少許,分二服。(《濟生方》)
⑨治腸癰,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
⑩治腸癰: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兩,瓜瓣人二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⑾治消渴飲水:薏苡仁煮粥飲,並煮粥食之。(《綱目》)
⑿治沙石熱淋,痛不可忍:玉秫(子、葉、根皆可用),水煎熱飲,夏月冷飲,以通為度。(《楊氏經驗方》)
【臨床套用】治療扁平疣
取新收之苡仁米2兩,與大米混合煮飯或粥吃,每日1次,連續服用,以痊癒為止。治療23例,經服藥7~16天,11例痊癒,6例效果不明,6例無效。病人在服藥後至皮疹消失前,多數有治療反應:損害病灶增大變紅,炎症增劇;繼續堅持服藥數日後,則損害病灶漸趨乾燥脫屑,以至消退。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薏苡仁,《本經》雲,微寒,主筋急拘攣。拘攣有兩等:《素問》注中,大筋受熱,則縮而短,縮短故攣急不伸,此是因熱而拘攣也,故可用薏苡仁;若《素問》言因寒即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凡用之,須倍於他藥。此物力勢和緩,須倍加用即見效。蓋受寒即能使人筋急,受熱故使人筋攣,若但熱而不曾受寒,亦能使人筋緩,受濕則又引長無力。"
《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勝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按古方小續命湯注云:中風筋急拘攣,語遲,脈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義。又《後漢書》雲,馬援在交趾,嘗餌薏苡實,雲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也。又張師正《倦遊錄》雲,辛稼軒忽患疝疾,重墜,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珠用東壁黃上炒過,水煮為膏服,數服即消。程沙隨病此,稼軒授之,亦效。《本草》薏苡乃上品養心藥,故有此功。"
③《本單經疏》:"薏苡仁,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補脾,兼淡能滲泄,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總之,濕邪去則脾胃安,脾胃安則中焦治,中焦治則能榮養乎四肢,而通利乎血脈也。甘以益脾,燥以除濕,脾實則腫消,脾強則能食,如是,則已上諸疾不求其愈而自愈矣。"
《本草正》:"薏苡,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以其去濕,故能利關節,除腳氣,治痿弱拘攣濕痹,消水腫疼痛,利小便熱淋,亦殺蛔蟲。以其微降,故亦治咳嗽唾膿,利隔開胃,以其性涼,故能清熱,止煩渴、上氣。但其功力甚緩,用為佐使宜倍。"
⑤《藥品化義》:"薏米,味甘氣和,清中濁品,能健脾陰,大益腸胃。主治睥虛泄瀉,致成水腫,風濕筋緩,致成手足無力,不能屈伸。蓋因濕勝則七敗,土勝則氣復,腫自消而力自生。取其入肺,滋養化源,用治上焦消渴,肺癰腸癰。又取其味厚沉下,培植下部,用治腳氣腫痛,腸紅崩漏。若咳血久而食少者,假以氣和力緩,倍用無不效。"
⑥《本草述》:"薏苡仁,除濕而不如二術助燥,清熱而不如芩、連輩損陰,益氣而不如參、術輩猶滋濕熱,誠為益中氣要藥。然其味淡,其力緩,如不合群以濟,厚集以投,冀其奏的然之效也能乎哉?"
《本草新編》:"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準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故凡遇水濕之症,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倘薄其氣味之平和而輕用之,無益也。"
《本經疏證》:"論者謂益氣、除濕、和中、健脾,薏苡與術略似,而不知有毫釐之差,千里之謬也。蓋以云乎氣,則水溫而薏苡微寒。以云乎味,則術甘辛而薏苡甘淡。且術氣味俱厚,薏苡氣味俱薄,為迥不相侔也。此其義蓋見於《金匱要略·痙濕暍篇》,曰濕家身煩疼,當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勿以火攻之。曰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夫身煩疼者,濕而兼寒;一身盡疼者,濕而兼風。寒從陰化,風從陽化。故身煩疼者,屬太陽;發熱日哺所劇者,屬陽明。屬太陽者宜發汗,屬陽明者宜清熱,發汗所以泄陽邪,清熱所以折陽邪,質之以用術用栓者為發汗,薏苡則為清熱矣。雖然,薏苡既治風濕,又主筋急拘攣,不能屈伸,彼風濕相搏,骨節疼煩,不得屈伸,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獨不用薏苡何耶?夫適固言之矣,薏苡是治久風濕痹,非治暴風濕痹者也。然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非暴病耶?玩汗出當風,久傷取冷之因,決知其似暴病,實非暴病也。發熱日晡所劇。風與濕勢將化熱,故以薏苡合麻黃杏仁甘草,迎其機而奪之,彼風濕相搏者,上既冠以傷寒八、九日,已可知其非久病,下出所治之方,或有取乎附子生薑,或有取乎附子桂枝,且俱用術,其不能雜入薏苡決矣。術與薏苡非相反相惡也,既用此即不用彼者,無他,術性急,薏苡性緩,合而用之,恐其應速,則嫌於緩,應遲,又傷於躁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