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植物]

黃芪[植物]
黃芪[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芪,又名綿芪。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期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於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黃芪黃芪

黃芪,羽狀複葉,有13-27片小葉,長5-10厘米;葉柄長0.5-1厘米;托葉離生,卵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7-30毫米,寬3-12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被伏貼白色柔毛。
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長3-4毫米,連同花序軸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鍾狀,長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時萼筒近於無毛,僅萼齒有毛,萼齒短,三角形至鑽形,長僅為萼筒的1/4-1/5;花冠黃色或淡黃色,旗瓣倒卵形,長12-20毫米,頂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較旗瓣稍短,瓣片長圓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較瓣片長約1.5倍,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瓣片半卵形,瓣柄較瓣片稍長;子房有柄,被細柔毛。
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長20-30毫米,寬8-12毫米,頂端具刺尖,兩面被白色或黑色細短柔毛,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鮮黃芪鮮黃芪

性喜涼爽,耐寒耐旱,怕熱怕澇,適宜在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透水力強的沙壤土種植。強鹽鹼地不宜種植。根垂直生長可達1米以上,俗稱“鞭竿芪”。土壤粘重根生長緩慢帶畸形;土層薄,根多橫生,分支多,呈“雞爪形”,質量差。忌連作,不宜與馬鈴薯、胡麻輪作。種子硬實率可達30%-60%,直播當年只生長莖葉而不開花,第二年才開花結實並能產籽。

地理分布

中國東北、華北及西北。生於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於山坡草地或草甸中,中國各地多有栽培,為常用中藥材之一。原蘇聯亦有分布。

主要品類

黃耆(原變種)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var.membranaceus
蒙古黃耆(變種)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var.mongholicus(Bunge)P.K.Hsiao
淡紫花黃耆(變型)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f.purpurinus(Y.C.Ho)Y.C.Ho。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黃芪黃芪
黃芪黃芪

中藥療效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朮、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朮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常與黨參、白朮、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洗,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於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用於益氣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性味歸經
性味:甘,微溫。
歸經:歸肺、脾、肝、腎經。
藥材選方
1、玉屏風散;
2、防己黃芪湯;
3、黃芪桂枝五物湯;
4、補中益氣湯。

臨床套用
1、高血壓病;
2、缺血性心臟病;
3、急性腎小球腎炎;
4、幽門螺鏇桿菌陽性胃潰瘍;
5、銀屑病;
6、糖尿病;
7、慢性鼻炎;
8、骨質疏鬆。
配伍禁忌
1、《本草經集注》:“惡龜甲”;
2、《藥對》:“惡龜甲、白鮮皮”;
3、《醫學入門·本草》:“蒼黑氣盛者禁用,表實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畏防風”;
4、《本草經疏》:“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能內塞,補不足,胸膈氣閉問,腸胃有積滯者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
5、《藥品化義》:“若氣有餘,表邪旺,腠理實,三焦火動,宜斷戒之。至於中風手足不遂,痰壅氣閉,始終皆不加”;
6、《本草新編》:“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
7、《本草彙纂》:“反藜蘆,畏五靈脂、防風”。

食療價值

黃芪黃芪

食療功效
黃芪是百姓經常食用的純天然品,民間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同瓊珍靈芝煎湯或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黃芪食用方便,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餚等。
食療組方
1、黃芪建中湯;
2、黃芪補肺飲;
3、黃芪桂枝五物湯;
4、當歸黃芪烏雞湯;
5、參芪大棗粥;
6、黃芪山地粥。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黃芪黃芪
栽培方法

1、選地:山區、半山區選地勢向陽,土層深厚、土質肥活的沙壤土域或棕色森林土。平地選地勢較高、滲水力強、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或積土,忌白漿土、鹽鹼土、粘壤土及積水草甸土。
2、整地:深耕並施廄肥或堆肥每畝2500公斤,過磷酸鈣25--30公斤。耕細後做畦,寬120厘米,高30厘米。
3、繁殖:黃芪用種子繁殖。
(1)擇種處理選擇籽粒飽滿有光澤褐色的種子。黃芪種子皮堅實,播後不易發芽,為了提高發芽率,播種前進行催芽處理,將種子放入40度的溫水中浸泡12-24小時,使種子充分吸收水分。種子撈出後,裝入麻袋內催芽後播種;或用沙子擦破種皮,也能加速發芽。經過處理的種子發芽快而且出苗整齊。(2)選地整地:黃芪耐旱、耐寒,怕澇,其主根向下生長,應選擇土質深厚、透水性強、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鹼性砂質土壤土或半砂質土壤為宜,平地或向陽的山坡均可。
(3)施肥翻地:黃芪喜歡肥沃的土壤,種前施糞肥2500-3000公斤,氮磷鉀複合肥每畝50公斤。採用撒施發,將肥料均勻撒施地面,種前對土地進行深翻30厘米以上,使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然後整平耙細,作成寬1.3米的高畦,畦溝寬40厘米,要求溝底平整,排水暢通。
(4)播種:黃芪採用密植技術,其產量和質量均有很大的提高。黃芪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一般鐵芪直播即可,綿芪直播也可育苗移栽。鐵芪(鐵桿黃芪)為一年生植物,以直播為宜,產量高,質量好。春播於3月中、下旬土壤剛開化即刻播種,宜早不宜遲。秋播,在上凍之前進行。第二年春出苗。採用條播技術,產量高,易管理。按行距25-30厘米,開淺溝3厘米,畝用種子2-3公斤。種後澆水,土地濕潤的可不用澆水。綿芪直播分春、夏、秋播,方法和鐵芪一樣。

田間管理

鬆土除草:人工除草同大田作物。還可使用除草劑,即在播種時或播種後施用氟樂靈每畝150克,或施用拉索每畝200克。
追肥:5月上旬追硫酸銨,每畝5公斤--15公斤,6月上旬追尿素,每畝7--10公斤,7月上旬追過磷酸鈣,每畝50公斤,廄肥2000公斤。
打尖:7月下晚打尖,減少營養消耗。
排灌:雨季注意排水。天旱時,苗期、返青期適當灌水。

留種採種

黃芪黃芪
採收黃芪長到第3年便可以收穫。收穫過早,黃芪質量差;年久不收,極易黑心或木質化。採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時進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發前進行,因此時根生長充足,積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高,黃芪產量高。採收時要深挖,不要傷根,防止挖斷主根,影響藥材產量與質量。南方多雨地區,為減少爛根損失,最好當年收穫。留種選3年生以上(含3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地塊作黃芪種子田。對種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礎上(切勿打掉花芽),於7月中旬增施一次磷肥、鉀肥,每畝施過磷酸鈣25千克,氯化鉀10千克,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飽滿。結果種熟期間,如遇高溫乾旱,應及時灌水,降低種子硬實率,提高種子質量。黃芪種子的採收宜在8月果莢下垂黃熟,種子變褐色時立即進行,否則果莢開裂,種子散失,難以採收。因種子成熟期不一致,應隨熟隨采。若小面積留種,最好分期分批採收,並將成熟果穗逐個剪下,捨棄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實,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莢。若大面積留種,可待田裡70~80%果實成熟時一次採收。收後先將果枝倒掛陰乾幾天,使種子後熟,再曬乾,脫粒、揚淨、貯藏。

採收加工

黃芪—原植物黃芪—原植物

一般2-3a採收,生長年限過久可產生黑心,影響品質。一般9月中下旬採收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傷外皮和斷根,去淨泥土,趁鮮切去蘆頭,修去鬚根,曬至半乾,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攤開晾曬,反覆晾曬,直至全乾,將根理順直,紮成小捆,即可供藥用。質量以條粗、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者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產乾品300kg左右。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制采刨,采刨季節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後,嚴禁採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後保持半野生狀態,直到採收。

病害防治

白粉病白粉病

白粉病高溫多濕的7-8月間為盛發期,危害葉片和莢果。受害葉片兩面和莢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絨狀霉斑,後期出現很多小黑點,嚴重減產。可於發病初期用25%粉銹寧1500倍液或1:1:120波爾多液噴霧2-3次,效果較好。
黃芪紫紋羽病俗稱“紅根病”。因發病後根部變成紅褐色,先由鬚根發病,而後逐漸向主根蔓延,根部自皮層向內部腐爛,最後全根爛完。防治方法:除清除病殘體、輪作、雨季排水外,可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用70%敵克松1.5-2.0kg進行土壤消毒或發病初期用多菌靈、甲托、退菌特等灌根。蚜蟲7-8月份發生,為害嫩梢,高溫乾旱年份尤為嚴重,可用40%樂果1000-1500倍或50%避蚜霧2000-3000倍噴霧防治。豆莢螟成蟲在黃芪嫩莢或花包上產卵,孵化後幼蟲蛀入莢內咬食種子。老熟幼蟲鑽出果莢外,入土結繭越冬。在花期用敵敵畏或敵殺死按用量每隔7天噴施一次,連續噴3-4次,直到種子成熟為止。

植物文化

相傳,清朝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糝。他善於針灸治療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於救助他人。後來,由於救墜崖兒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黃,人們以尊老之稱而敬呼之“黃耆”,老人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藥稱為“黃芪”,並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間廣為流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