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

麻醉

麻醉,一般認為,麻醉是由藥物或其他方法產生的一種中樞神經和(或)周圍神經系統的可逆性功能抑制,這種抑制的特點主要是感覺特別是痛覺的喪失。麻醉(anesthesia)一詞源於希臘文narkosis,顧名思義,麻為麻木麻痹,醉為酒醉昏迷。因此,麻醉的含義是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體或局部暫時失去感覺,以達到無痛的目的進行手術治療。麻醉學(anesthesiology)是運用有關麻醉的基礎理論、臨床知識和技術以消除患者手術疼痛,保證患者安全,為手術創造良好條件的一門科學。現在,麻醉學已經成為臨床醫學中一個專門的獨立學科,主要包括臨床麻醉學、急救復甦醫學、重症監測治療學、疼痛診療學和其他相關醫學及其機制的研究,是一門研究麻醉、鎮痛、急救復甦及重症醫學的綜合性學科。其中臨床麻醉是現代麻醉學的主要部分。

基本信息

簡介

麻醉學也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許多新理論、新技術、新藥物、新型儀器設備都在麻醉臨床與研究中得到套用,也有許多新問題、新知識、新理論有待廣泛深入探索。麻醉是施行手術時或進行診斷性檢查操作時為消除疼痛、保障病人安全、創造良好的手術條件而採取的各種方法。亦用於控制疼痛、進行手術或診斷性檢查操作時,病人會感到疼痛,需要用麻醉藥或其他方式使之暫時失去知覺。手術或檢查操作還可引起精神緊張和反射性不良反應,如胃腸道手術可引起噁心、嘔吐、長時間的不舒適的體位(如俯臥位),可增加病人的不適和痛苦,因此應使病人在舒適、安靜的環境中,在對不良刺激無反應,暫時失去記憶的情況下接受手術。

步驟

主要包括4方面:

1、臨床麻醉。涉及麻醉前後圍手術期的一切處理。做好麻醉前準備工作,如了解病情,結合手術選擇最適當的麻醉和藥物。為了減少病人術前的精神緊張,保證麻醉和手術順利進行,可適當給予鎮靜藥、鎮痛藥、抗膽鹼藥等麻醉前用藥。麻醉前要禁食,以防麻醉、手術時發生嘔吐、誤吸等合併症。病人接到手術室後,按照操作要求施行麻醉。麻醉、手術過程中要嚴密觀察病人的變化,進行必要的處理。麻醉後將病人安全運返病室或麻醉恢復室,繼續進行監測治療,直到病人恢復正常生理功能。麻醉時和麻醉後作好麻醉記錄。對於特殊問題,應組織討論以總結經驗教訓。

2、重症監護。危重症病人或麻醉手術過程中發生嚴重併發症的病人,如發生循環、呼吸、神經、肝、腎、代謝等方面的功能嚴重紊亂者,可以集中在集中精密貴重儀器設備的重症監護單位,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進行周密和精良的監測治療,麻醉專業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參與休克救治和呼吸療法等。

3、急救復甦。手術麻醉過程中會突然發生心搏呼吸停止,在急診室和病室等場合由於各種原因也可能發生的循環、呼吸功能衰竭(如疾病、創傷、溺水、觸電、交通事故等),需要立即進行心、肺復甦,這時都需要麻醉工作者參與搶救。

4、疼痛治療。對於各種急慢性疼痛(如創傷後疼痛、腰腿痛、神經痛、腫瘤疼痛、中樞性疼痛)進行治療。

基本方法

麻醉麻醉

麻醉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複合麻醉。又根據麻醉藥進入人體的途徑分為吸入麻醉、靜脈麻醉和基礎麻醉。基礎麻醉是將某些全身麻醉藥(常用的有硫噴妥鈉、氯胺酮)肌肉注射,使病人進入睡眠狀態,然後施行麻醉手術。局部麻醉為利用局部麻醉藥如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等,使身體的某一部位暫時失去感覺。常用的方法包括椎管內麻醉(阻滯)、神經阻滯、區域阻滯、局部浸潤麻醉和表面麻醉等。椎管內麻醉是將局部麻醉藥通過脊椎穿刺注入到椎管內,其中注入蛛網膜下腔的稱為蛛網膜下腔阻滯或腰麻,注入硬脊膜外腔的稱為硬脊膜外腔阻滯。神經阻滯是將局部麻醉藥注射到身體某神經乾(叢)處,使其支配的區域產生痛覺傳導阻滯,常用的神經阻滯有頸神經叢阻滯、臂神經叢阻滯。

區域阻滯則是將局部麻醉藥注射於手術部位的周圍,使手術區域的神經末梢阻滯而達到麻醉的目的。局部浸潤麻醉是直接將局部麻醉藥注射至手術部位,並均勻地分布到整個手術區的各層組織內,以阻滯疼痛的傳導,是臨床小手術常用的麻醉方法。表面麻醉為將滲透性強的局部麻醉藥噴霧或塗敷於黏膜、結膜等表面以產生麻醉作用。複合麻醉是麻醉中同時或先後套用兩種或更多的麻醉藥、輔助藥(如鎮痛藥、安定藥等)或麻醉方法,使之相互配合截長補短,以增強麻醉效果,保障病人安全,以及滿足某些手術的特殊要求。應根據病情和手術需要、麻醉方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來選擇麻醉方法。

準備與護理

確保病人在無痛與安全的條件下順利地接受手術治療,是麻醉臨床的基本任務,但這還只是現代麻醉學科的部分工作內容。麻醉工作還包括麻醉前後的準備和處理,危重病人的監測治療,急救復甦、疼痛治療等方面的工作。工作範圍從手術室擴展到病室、門診、急診室等場所,從臨床醫療到教學、科學研究。隨著工作範圍的日益擴大,工作任務日益繁重。

臨床麻醉工作
麻醉麻醉

為了做好臨床麻醉工作,必須掌握麻醉基礎理論和熟練地套用各種麻醉技術操作,還要熟悉各種病情手術的特點。在施行每一例麻醉時,必須進行以下具體工作。

a、麻醉前準備工作:主要是了解病情,作出正確估計,結合病情確定麻醉方案,選擇最適當的麻醉方法和藥物。充分估計麻醉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為了防患於未然,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和預防措施,並對可能發生的問題制定處理的方案。

b、麻醉期間工作:按麻醉操作規程作好麻醉,以取得最好的麻醉效果,使病人在無痛、安靜、無記憶、無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完成手術。同時為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儘量滿足某些手術的特殊要求(如肌肉鬆弛、低溫、低血壓等)。做好手術麻醉過程的監測工作,包括循環、呼吸、水電解質、體溫等功能的連續監測,並寫好麻醉記錄。根據麻醉過程的變化,做出有效的處理,如維持血流動力學的平穩,進行呼吸管理等。

c、麻醉後工作:麻醉後將病人送回病房(或麻醉恢復室),做好交接班。根據不同的病情和手術,做好麻醉後的各種處理,包括對病人的連續監測,防止併發症的發生,及時處理意外,協助臨床科對併發症進行治療,使病人早日痊癒。做好麻醉後隨訪和總結的記錄。

麻醉恢復室和加強監測治療室工作
麻醉麻醉

隨著危重疑難病人施行複雜麻醉和手術的增加,手術的結束並不意味著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復原,再加上手術麻醉期間已發生的循環、呼吸、代謝等功能的紊亂未能徹底糾正,麻醉後仍有發生各種併發症的危險。由於麻醉事業的發展,監測技術的進步,麻醉手術後的病人仍需要由經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精心治療護理,促使病人早日康復。對於全身麻醉病人,應使神志完全恢復清醒,各種神經阻滯麻醉病人局部感覺運動功能應完全恢復正常,病人循環、呼吸、肝、腎等重要生理功能恢復正常並處於穩定狀態。對於已發生麻醉併發症的病人應積極進行治療。因此,麻醉恢復室和加強監測治療室對麻醉病人的恢復,危重病人的監護,麻醉併發症的防治等方面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現代麻醉科室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與否,是衡量現代化醫院先進的重要標誌之一。

急救復甦

麻醉工作者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包括套用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臨床藥理學的理論知識,氣管內插管、人工通氣方法、維護循環功能、恢復心臟活動的各種措施,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低溫療法,以及對心、肺、肝、腎等重要生理功能的監測技術與藥物治療等方面的經驗,在急救復甦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而,急救與復甦已成為現代麻醉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麻醉專業的重要任務之一。

疼痛治療

對於各種疾病和創傷所致急慢性疼痛,運用麻醉專業所掌握的鎮痛藥物和神經阻滯等技術,設定疼痛治療門診或病室,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還可以診斷和治療某些以末梢血管障礙為主征的血管疾病和神經麻痹或痙攣性疾病等,在術後鎮痛、無痛分娩和晚期癌痛的治療方面,亦取得良好的效果,已在麻醉臨床工作中逐步開展套用。

麻醉後的遺症

麻醉藥物主要是通過麻醉你的神經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至於副作用是否存在一直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如果是採用的局麻藥物,因為沒有進去血管沒有進去腦循環,對身體各方面的影響都較小,如果是全身麻醉藥,因為進入了血液循環,對大腦神經也產生了作用,可能對記憶方面的能力有些影響,一般在做完手術後會因為麻醉藥物的原因引起頭暈頭痛,但是過幾天等麻醉藥物代謝掉後這些症狀會自行消失的。

古代麻醉史

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劑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劑

中國很久以前就有關於手術麻醉的傳說和記載,例如“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很久以來就千方百計尋找治病止疼的良藥。公元652年,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藥方》,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了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趙學敏所著《串雅內編》介紹了由草烏、川烏、天南星、蟾酥、番木鱉等組成的開刀藥方。針灸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治病止痛的重要方法,215-282年晉皇甫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針灸專著。在復甦急救方面,公元前4-5世紀,就有扁鵲切脈以診斷人之生死,用針和草藥進行急救復甦的記載。

東漢三國時期公元二世紀,中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以他在當時來說稱得上傑出的外科手術著稱於世。《後漢書》等文獻記載了他的事跡,其中關於腹腔外科手術的描述,文字雖然不長,給人的印象卻十分深刻。《後漢書》中有一段說,當疾病鬱結在人體內部,用針灸和服藥的辦法不能治癒時,讓病人先用酒沖服麻沸散,等到病人猶如酒醉而失去痛覺時,就可動手術,切開腹腔或背部,把積聚(類似腫瘤)切除。如果病在腸胃,那就要把腸胃切斷,除去積聚和疾穢的東西,清洗乾淨,然後把切斷的腸胃縫合,在縫合處敷上藥膏,四五夭創口就癒合,一個月可以恢復正常。華忙曾經成功地做過腹腔腫瘤切除術。他為了完全摘除腫瘤,還曾做過腸胃部分切除吻合術。這樣的手術即使在今天,仍然還算是比較大的手術。大的外科手術,能否順利進行和取得成功,和麻醉是否理想關係密切。華佗在一千七百年前所以能成功地進行這樣高明而成效卓著的腹腔外科手術,是和他已經掌握了麻醉術分不開的。華倫的麻醉術,繼承了先秦用酒作為止痛藥的經驗和套用“毒酒”進行麻醉的傳統,創造性地用酒沖服麻沸散。酒本身‘就是一種常用的麻醉劑,即使現代,外科醫生還有用酒進行麻醉的。可惜麻沸散的藥物組成早已失傳。據現代人研究,它可能和宋代竇材、元代危亦林(1277—1347)、明代李時珍所記載的睡聖散、草烏散、蒙汗藥相類似。

竇材的《扁鵲心書》(公元1146年)記有用睡聖散作為灸治前的麻醉劑,它的主要藥物是山前花(曼陀羅花)。危亦林的正骨手術麻藥草烏散,是以洋金花(也是曼陀羅花)為主配成的。日本外科學家華岡青州於公元1805年用曼陀羅花為主的藥物作為手術麻醉劑,被謄為世界外科學麻醉史上的首創,實際上晚於我國幾百年。華佗做過的外科手術和使用的麻醉術,絕非僅有的獨例。秦漢以後,不論隋唐還是宋元,不少醫藥文獻以至於史書小說,都有過這方面的生動記載,例如,隋代的巢元方和元代的危亦林等都描寫過斷腸吻合術。明代的玉肯堂(1549—1613)和外科醫學家陳實功(1555—1636),還曾成功地做了難度很大的落耳再植和斷喉(因外傷或自殺切斷氣管)吻合術等等。

發展

1、全身麻醉的發展
麻醉麻醉

18世紀中葉,1772年Pristley發現氧化亞氮(笑氣),1884年WELLS用於牙科手術。1818年FAFADAY發現乙醚,1846年鄉村醫生LONG施行乙醚麻醉成功,但當時未為世界所知。同年10月16日,MORTON施行乙醚麻醉當眾示範成功。乙醚麻醉的成功,可視為近代麻醉學的開端。1847年SIMPSON第一次使用氯仿於分娩鎮痛成功。以後相繼有許多吸入麻醉藥的出現。20世紀初,1903年合成了巴比妥類衍生物,具有催眠鎮靜作用的藥物。1934年硫噴妥鈉套用於臨床,成為現代靜脈麻醉的主要藥物。肌肉鬆弛藥的出現和套用,進一步改善了全身麻醉的效果。1935年KING從箭毒中分離出右鏇筒箭毒鹼,1942年將筒箭毒鹼套用於外科手術。

2、局部及神經阻滯的套用進展

在套用乙醚、氯仿等全身麻醉的階段,由於使用方法簡陋,經驗不足,病人不夠安全。這期間出現了注射器,1860年NIEMAN發現了古柯鹼,1884年KOLLER用於眼局部手術。次年HALSTEAD開始將古柯鹼用於下頜神經阻滯,同年CORNING在狗進行了脊麻試驗,施行硬膜外麻醉成功。1896年BIER在動物及人作蛛網膜下腔阻滯成功,1905年合成普魯卡因。

3、特殊麻醉方法的進展

在19世紀初,施行全身麻醉時,是將乙醚、氯仿簡單地倒在手巾上進行吸入麻醉,以後創造出簡單的氧化亞氮裝置。1923年WATERS設計來回式CO2吸收裝置,以後又出現循環式緊閉吸入麻醉裝置,目前已發展成為精密複雜的各種類型的麻醉機。其中氣管內麻醉方法的出現,意義尤為重大。1543年VESALIUS曾給動物施行氣管內插管,1792年CURRY首次在人進行氣管內插管。關於低溫的套用,早在1797年句有人開始試行全身降溫法。1862年WALTA,1902年SIMPSON將乙醚麻醉動物降溫到25度,不繼續施用麻醉也可以進行手術。1905年SWAN進行體表全身降溫,阻斷循環,進行心臟手術。控制性降壓的套用,給某些外科手術創造了良好的手術野,並節約了輸血量。其實施方法從40年代動脈切開放血發展到50年代以後套用各種降壓藥。

4、復甦學及危重醫學的發展

對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呼吸或循環停止,很久以來即試圖用各種方法急救復甦。19世紀早期採用手法進行人工呼吸,隨著麻醉技術的進展,將氣管內插管及麻醉機械套用於復甦,進一步出現各種機械的人工呼吸器。從50年代到60年代國內外提出了胸外心臟擠壓法,進行心肺復甦,進一步發展為心肺腦復甦。1958年SAFAR開始建立加強監測治療室(ICU),以後在很多國家推廣套用。

5、麻醉專業組織的發展

隨著麻醉和麻醉學的發展,麻醉專業人員逐漸增多,最初在英國(1893年)倫敦麻醉醫師會,1905年以後在美國成立了麻醉學會,1936年正式稱為美國麻醉學會(ASA)。1941年GWATHMEY出版了第一部專著“麻醉”,關於麻醉專業雜誌,最早於1922年美國麻醉學會主編出版了麻醉與止痛雜誌,1923年出版了英國麻醉學雜誌。

發展現狀

麻醉麻醉

進入20世紀50年代,在臨床麻醉學發展的基礎上,麻醉的工作範圍與領域進一步擴展,麻醉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不斷充實提高,麻醉操作技術不斷改進完善,麻醉學科和專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出現了專職從事麻醉專業的人員。1989年衛生部檔案明確麻醉科是一級臨床學科。根據我國國情,靜脈普魯卡因複合麻醉,得到了大力開展和推廣,連續30餘年來,靜脈普魯卡因複合麻醉和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一度成為我國最常用的麻醉方法。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研究針刺麻醉 ,70年代初研究中藥麻醉,臨床套用有一定的鎮痛和麻醉作用,但是這些方法尚達不到現代麻醉的要求,70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國外許多新的麻醉藥和精密的麻醉設備,相繼引進我國,進一步提高中國麻醉水平,促進麻醉學科的現代化,邁出了新的步伐。

1981年創刊出版《中華麻醉學雜誌》以後,還相繼有《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甦分冊》、《臨床麻醉學雜誌》、《實用麻醉學雜誌》、《疼痛學雜誌》、《麻醉與重症監測治療》等雜誌出版發行。現代麻醉學的歷史不過150年,是醫學領域中一個新興的學科,這門學科是隨著醫學學科的發展,以及臨床工作的需要,集中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以及其他學科的有關理論,套用近代科學技術成果於臨床而建立起來的,目前已成為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40餘年我國麻醉工作者幾代人不懈的努力,麻醉學科有了很大的發展,拓寬了麻醉工作的範圍和領域,加強了各級醫院的麻醉科室建設,培養了大量的麻醉專業人才,專業隊伍日益擴大,業務水平不斷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