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村

石井村

石井村,距仙居縣8公里,是由仙居縣官路鎮人民政府管轄與駐地,石井村有 728 戶 2352 人,有耕地面積 960畝,是全鎮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口流動量大。

地理位置

浙江省仙居縣石井村浙江省仙居縣石井村

石井村距仙居縣8公里,村東邊是40省道、北岙坑溪、新橋村,南邊是寺前萬村、永安溪,西邊是官路橋村,北邊是35省道。清朝時由二十四都管轄,現由仙居縣官路鎮人民政府管轄與駐地。

村名來歷

 因村內石砌水井特多,有36口,故稱石井村。

基本概況

 石井村有 728 戶 2352 人,有耕地面積 960畝,全村有黨員 60人。2007年人均收入5580 元。
 

該村特點

一是區位優越,是鎮區,經濟較為集中,全鎮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口流動量大,各種經濟活動在此進行;

二是經濟發展快,商業街的建成與農貿市場的發展,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工業集聚區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工業量的擴張非常快;

三是農業發展快,建成花卉苗木基地400畝,傳統農業正向現代農業轉變。村班子戰鬥力強,兩委團結一致;幹部勁足,心齊氣順,各項事業正快速向前發展。村民收入以 務農、打工、經商為主。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嶺鎮石井村

石井村位於福建省惠安縣東嶺鎮西隅,是一個交通便利、文人輩出的村莊,與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市石井鎮同名。因村裡有一口年代久遠且永不枯竭、水質甘甜的石料砌成的井而得名,分為頂石井、中石井、下石井三個自然村。石井村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處於東嶺鎮、東橋鎮、塗寨鎮三鎮交接處。在沿海大通道未開通之前,橫貫村裡的惠安至小乍路是鄰近幾個鄉鎮來往的重要通道,石井村的村委及村民也利用了這個便利條件,開創了村莊建設的新局面。近年來,惠東開發區的建立為石井村的經濟建設和村財收入帶來了較為可觀的影響。僅土地賠償款一項,村財純收入達百萬以上。開發區的工廠也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大量的勞動力流向工廠,村民們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高樓大廈一座座拔地而起。2006年,石井村又爭得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款項,為村道架設了路燈,大大方便了村民晚上的出行,也大大降低了盜竊的發案率。幾年來,村黨支部、村委會對村國小非常關心,通過多方協商,為學校每學期籌得了8000元的獎教獎學基金。又創立了村級獎學條例,對初考、高考成績優異的本村學生也給予了獎勵。到目前為止,累計有50多人次獲得了該獎項。有30多人次上了名牌大學。真可謂是“石破天驚”。

廣西區南寧市橫縣校椅鎮石井村

石井村位於校椅鎮南部,距縣城10公里。全村轄11個自然村,共有1035戶,人口4188人,其中水田1688畝,畲地1339畝,山林面積2500畝,可利用水塘面積350畝。交通有南梧高速公路附屬橫縣聯線二級公路穿境而過,農田位於北灘水庫周圍,水利四通八達,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村民經濟收入以種植優質谷、茉莉花、養豬和運輸、建築、勞務輸出為主。200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5000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

浙江省海寧市周王廟鎮石井村

石井村是周王廟鎮第二大村,2005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6683萬元,其中農業以培桑養蠶為主,2006年飼養蠶種9400張,產繭385噸,產值1025萬元。2000年至2003年被評為市先進黨組織 2003年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先進單位、鎮人口與計畫生育優勝村、2005年被評為市規範化婦女組織、2006年被海寧市定為整治村、石井村正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為動力,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
[編輯本段]4、安徽省舒城縣柏林鄉石井村
該村地處柏林鄉東南邊,東與城關鎮三里村隔河相望,南與柏林鄉馬松村接壤,西起乾秦路,北和花城相鄰,從西向東,呈長條形,一條水泥路貫穿全村。全村共17個自然村民組,耕地2673畝,人口2008人,交通便捷,民風淳樸。 遠近文明的“舒城觀音寺”座落於該村長塘組,基礎設施完備,有完整國小1座,新建合作醫療室一個,電力、水利設施有點老化,現正在新農村建設中有待破解。

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鄉石井村

石井村原為洛陽市新安縣石井鄉所轄,距新安縣北七十華里,介於東經111°57′至112°和北緯34°54′至35°01′,屬於豫西淺山丘陵區。北望黃河、荊紫山,東鄰西沃鄉黃帝密都青要山(俗名南石山、石山頭),南有龍角坡,西鄰龍潭大峽谷。石井村位於青河河川之上,所在區域屬於黃河水系,海拔200~300米,青河為季節性河流,每年6月到9月自西向東從村邊流過。 相傳黃帝在此鑿井鑄鼎,掘至砂石岩層水出,故名石井。(2001年搬遷之後,為了緬懷故土,新村仍沿用舊名) 由於處於丘陵山區,長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豆類、紅薯、油料、棉花、菸葉等。但是,由於山陡、嶺多、溝谷碎、水資源欠缺等自然生產條件所限,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大部分農民曾長期處於貧困線以下。礦產資源有原煤、鐵礦石、硫鐵礦石、石灰石,但受資金技術限制,只建成小型煤礦兩處、硫磺礦三處,對村莊發展有拉動作用,但影響有限。 2000年,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即將竣工,石井村因地處庫區而需要2600餘人搬遷。當年秋天,張宏武、徐保海、徐樹國等村雙委領導率各村民組長赴石井新址孟州市化工鎮黃河灘區,選址定位,三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平地基)。2001年2月28奠基,5月1日地基功成。石井村父老深明大義,以國家重點工程為重,於五月起陸續淚別新安故土,遷入孟州新村,進行二次創業,重建家園[4]。 建成的石井新村,有9個村民小組,643戶,2600餘人,占地3000畝,其中耕地1700畝。石井村位於黃河大堤一道壩與二道壩之間,正西鄰晁莊新村,距洛陽黃河公路大橋15公里,距原籍石井村約有65公里;正東距溫縣祥雲鎮倉頭新村13公里,距溫縣黃河公路大橋17公里;正南距黃河1公里,距偃師市區9公里;正北距S309省道S233公路五公里,距化工鎮政府所在地劉莊村2公里;東南距鄭州市73公里;西北距孟州市區12公里。實際路程大於此距離。[1]

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斜灘鎮石井村

村鎮概況

石井村,位於斜灘鎮西北部,北接平溪鄉,東、南與厝基交界,西連印潭村。距鎮所在地15公里,距縣城47公里。總面積5.01平方公里,現轄石井、大章、大丘、檳木臭灣、山底、猴灣、下樓灣等7個自然村,計9個村民小組。全村總戶數218戶,總人口1012人。

歷史變遷

元末明初,中原王氏先民們為躲避戰亂,舉家南遷,背井離鄉來到了福建福寧府(今霞浦)安居,王氏另一支脈因不適沿海生活以及倭寇侵擾,再次往內地遷移,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87年)進入了當時還是“地僻人難到”的政和里轄區(時壽寧尚未建縣),在深山老林里發現有塊天然水頭岩石裂開“井”字型洞口,終年清泉甘冽,於是就地墾拓,定居下來。又隔一、二十年先後有楊氏福安平家山(1401年),劉姓先祖從托溪(1430年)遷居到此處聚居成一村落。岩井甘泉如大地母親的乳汁無私哺育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石井村名由此而來。 上世紀三十年代,石井村民紛紛奮起投身革命,王廣壽同志即為其中一位, 1932年9月參加革命,曾擔任中共壽寧南區游擊隊隊長,是南下區主要領導人之一,參加過解放福安、福鼎秦嶼等重要戰役,多次出生入死,後在建甌白水銀的一次戰役中不幸被捕,遇害時年僅39歲。據《斜灘鎮志》載,石井村有五位英雄兒女為了革命事業獻出年輕的生命。 斗轉星移,2004年一座百多米高的牛頭山水庫攔河壩拔地而起,“高峽出平湖”,水庫蓄水量達1億立方米,沉睡了數百年的高山也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環牛頭山庫區生態種植園區正在形成,村容村貌面貌煥然一新。原坑坑窪窪的機耕村道變為一條光滑平整的水泥路,交通方便了,自來水、安居工程、廣播電視移動通訊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

雲南省楚雄州楚雄市大地基鄉石井村

石井村隸屬於大地基鄉臘腳村委會行政村,屬於 山區。距離村委會11.5公里,距離鄉政府35.5公里。國土面積3.96平方公里,海拔900米,年平均氣溫18 ℃,年降水量800毫米,適宜種植板栗等農作物。有耕地102.67畝,其中人均耕地0.76畝;有林地5162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29戶,有鄉村人口135人,其中農業人口135人,勞動力9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6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36元。該村不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烤菸為主。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萬元;畜牧業收入5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頭,肉牛5頭,肉羊130頭);林業收入5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49萬元;工資性收入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81元,農民收入以烤菸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9人,在省內務工。[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