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村

大坪村村名,我國各地多數村莊以此命名。各地以此命名的村莊有: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青嵐山鄉大坪村、湖北省襄樊市保康縣黃堡鎮大坪村、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龍南鄉大坪村、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市大坪鄉大坪村、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留隍鎮大坪村、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篆角鄉大坪村、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木央鎮大坪村、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大坪鄉大坪村、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片角鄉大坪村、福建省閩侯縣大湖鄉大坪村、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大坪村、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蓮峰鎮大坪村、雲南省大理市洱源縣三營鎮南大坪村等。

基本信息

廣東省普寧市大坪鎮大坪村

大坪村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南陽山區大坪鎮,離市區50.3公里,由大坪、黃蜂各、獅地下、凹上塘、湖矮、灣下5個自然村組成。人口0.25萬。聚落呈混合狀分布。有耕地598畝,山地5217畝。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盛產青梅,還產橄欖、荔枝、油甘、李等。有碾米、木材、竹藝等加工廠。有國小和醫療站各1所。有高坪公路、里坪公路、坪溪公路經過。屬革命老區。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青嵐山鄉大坪村

位於甘肅中東部的定西安定區,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不僅以苦著稱,而且聯合國糧農組織一九八二年實地考察後給予“這裡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的結論。缺糧吃、缺水喝、缺衣穿、缺柴燒是安定區當時基本情況的真實寫照。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安定區藉助中國政府將安定區(當時稱定西縣)納入“三西”(甘肅的定西、河西、寧夏的西海固)建設扶貧、西部大開發和世行貸款項目,堅持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從二00二年開始,這裡的農戶不但告別了低矮的土坯房,庭院全部水泥硬化用來集雨,在院內外各挖水窖一眼,配備潛水泵直接將水送入了廚房。每戶配備了太陽灶和沼氣池,結束了亘古不變靠柴草燒水做飯的沿襲。
“用省下的秸稈養羊,羊舍直接建到沼氣池的上面,糞便流入沼氣池,這就形成了種草、養畜、節能、肥田、增收的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安定區委宣傳部長宗學謙說,他們通過改造並戰勝自然,走出了“草多、畜多、肥多、糧多、錢多”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二00六年被定西市被授予小康村。
近年來,在胡錦濤、溫家寶、吳官正、回良玉等中央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金川公司等社會各界的大力幫扶下,定西市安定區青嵐山鄉大坪村村民緊緊圍繞"再塑大坪新形象,開創大坪新輝煌"的品牌發展理念和"苦幹實幹,開拓創新"的大坪精神,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立足農民增收,創新組織設定,大力發展馬鈴薯、畜草、勞務和蔬菜四大支柱產業和剪紙特色文化產業,使全村產業發展水平提高,黨群幹群關係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湖北省襄樊市保康縣黃堡鎮大坪村

一、全村基本情況
大坪村位於黃堡鎮東南部,距黃堡集鎮21公里,東與南漳縣長坪鎮接壤,西、南、北分別與黃堡鎮乍峪村、張家溝村、天鵝村毗鄰,新改線的305省道穿村而過,是保康縣“東大門”。全村版土面積7.8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小組、267戶、1023人。耕地面積1156畝,其中水田面積480畝,旱地676畝;山林面積9200畝,水域面積300畝。二、2005年經濟收入據農業統計年報,2005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412萬元,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糧食總產量37.1萬公斤,油料總產量7萬公斤,種植業收入100萬元,養殖業收入30萬元,打工收入1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50元。三、基礎設施概況根據調查顯示,大坪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一是全村應通自來水戶267戶,目前已通自來水農戶30戶、131人,還有237戶、892人和355頭大牲畜長期處於吃遠水、髒水或稍遇天旱就無水吃的狀況,且已通水的戶僅僅是安裝一個簡易的引水管道,無蓄水池,無過濾池,既不衛生,又無保障。二是全村雖然進行了農網改造,但是由於農戶居住分散,目前全村仍還有5戶、7人至今未用上電。三是全村7個組現有6個組通簡易公路,總里程25公里,其中村級公路11公里,組級公路2公里,到戶公路12公里,還有107戶、406人不通公路。四是通訊基礎差,信息閉塞,全村已通程控電話和使用手機的僅有151戶、601人。五是無一個小組通郵,信件、包裹等僅寄送至村委會。六是農戶收看電視節目,僅通過自己購買電視信號接收鍋的方式滿足需求。七是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後,抗禦自然災害以能力低下,全村480畝水田無標準化灌溉大渠,14千米河堤中被洪水毀壞2000餘米,懸腳750米,給沿河兩岸農田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四、農戶住房情況據統計,到2005年底,全村農戶建有兩層及以上樓房的40戶,磚石木結構平房27戶,土坯房200戶,其中危房戶40戶。全村人均住房面積33平方米。五、村民受教育狀況在全村總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專及以上的有18人、高中及中專的有68人、國中的有405人、國小的有450人、沒有上過學的有82人。目前全村有在校學生95人,其中小學生38人、國中生46人、高中及中專生9人、大學生2人。六、從業人員行業分類全村現有各類從業人員695人,其中勞動力573人。按照從業區域劃分可以分為:在本地的有457人、外出務工經商的有238人。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劃分標準可以分為:農林牧漁業425人、工業170人、建築業80人、交通運輸業10人、批發零售業10人。七、衛生醫療狀況大坪村現有村級衛生室1個,醫生2人,無病床,僅能滿足農戶輕微疾患醫治。村民家庭中有常年患病成員的有24戶、69人,村民因病致貧返貧的有13戶、36人。農戶家庭衛生狀況一般,實行男女分廁的有178戶、682人,沒有實行男女分廁的有89戶、341人,其中只有茅草棚廁所的有36戶、121人。2005年底村兩委組織全村民眾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組織,參合率達到100%。八、村民消費水平全村農戶2005年消費總額為472.9萬元,其中自產自食食物性消費支出總額為87.2萬元,占消費總額的18.4%;貨幣性消費支出385.7萬元,占消費總額的81.6%,恩格爾係數占20.1%。九、生態環境狀況近年來,大坪村搶抓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政策機遇,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到78.6%,同時,農戶逐漸使用煤氣和煤球等燃料替代柴草,使山體植被保護良好,呈現一派秀美山村景象。

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龍南鄉大坪村

大坪村(Dàpíng)在佛岡縣城東北25公里。煙嶺鄉人民政府駐地。清初建村,原地為大草坪而得名。村內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非常適宜發展農生產。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豆類、薯類、瓜類等。經濟作物有林業、水果、藥材、蔬菜等,養殖業以養豬、養牛、養雞、養鴨、養魚等為主。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市大坪鄉大坪村

大坪村位於位於江西省南康市大坪鄉的中心地帶,面積15平方公里,20個村民小組,792戶,2864人,黨員22名,耕地面積2488畝,該村交通方便,大坪圩鎮位於其中,贛粵高速橫貫而過,橫夏公路貫穿而過,已在康測、設計的康安二級公路也將縱貫該村。新建設的、起點高、前景好、後勁強、政策優的大平鄉圩鎮新區正蓬勃發展。
大坪村已形成以糧食加工、蔬菜生產、過夜種植、生豬養殖、優質稻生產為支柱產業,大平村的旅遊業在近幾年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上山農村風景修閒旅遊給廣大遊客更添了一份休閒樂趣。大坪村黨支部、村委會團結有力,確定了“基地+農戶”的經濟發展思路,建立了廣泛聯繫農戶扶貧濟困計畫,大力開展“雙富”、“十帶頭”活動,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擁護和讚譽。

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留隍鎮大坪村

一、基本情況
大坪村有自然村4個,總戶數509戶,人口2727人,其中黨員人數為32人,耕地面積有646市畝,山地面積55784市畝,集體經濟收入24.5萬元。
二、發展方向
1、三高農業種植(茶葉);2、水資源豐富;3、旅遊勝地,發展綠林地;4、生態林好;5、自然村道建設。

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篆角鄉大坪村

該行政村隸屬廣南縣篆角鄉,距鄉政府所在地4.50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縣73公里。南鄰麻利坡縣馬街鄉,西鄰西疇縣雞街鄉,轄大坪1組、大坪2組、坪寨、大沙魯、挖吉、孟德、石碑坡、碧竜、碧岩、上撥給、下撥給、那榔(那榔1組、2組)和九坪等14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村。現有農戶753戶,有鄉村人口3358人,其中農業人口3314人,勞動力211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902人。 
全村國土面積25.75平方公里,海拔1,350.00米,年平均氣溫20.00℃,年降水量1,170.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黃豆、脫毒紅薯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384.00畝,人均耕地1.0畝,林地1,160.00畝。

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木央鎮大坪村

該行政村隸屬富寧縣木央鎮,地處鎮西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25.00公里,到鎮道路為公路,交通方便,距縣67公里。共轄1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43戶,有鄉村人口3328人,其中農業人口3300人,勞動力186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850人。 
全村國土面積1.84平方公里,海拔1,480.00米,年平均氣溫19.00℃,年降水量988.00毫米,適合種植橘子、油茶、核桃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753.00畝,人均耕地0.8畝,林地0.00畝。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大坪鄉大坪村

大坪鄉政府駐地。地處馬尖山南坡,海拔830米。以該地開闊平坦,貫穿村中的大壩溪,流經土樓口,匯入廟尾溪,注入遮頭溪(又稱磜頭溪),故原稱平山,又稱大平、太平,後改為大坪。村委會設在大坪圩,轄20個自然村,廢村山寮、外社。村民主要為高、林姓,為僑鄉及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民國時,高義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第一師師長、中將軍銜。建於明代的高氏宗祠,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皮腳 因村東北山上有大片岩石,故稱石皮腳,亦稱石皮、石英。

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黃坌鎮大坪村

大坪村地處黃坌北部,距圩鎮約12公里,地勢險要,屬典型的石灰岩山區,已鋪設了水泥硬底化公路。現有總人口1179人,總戶數254戶,其中年人均收入低於1500元的有145戶435多人。設村民小組21個,農業人口1163人,常年外出230人。耕地總面積1130畝,大部分村民長期飲水困難。近年來,由於耕作條件制約,人口大量向外遷移。通過合理利用生態林資源,農村社會相對穩定,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007年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1.5萬元。村集體較為固定的收入項目是:水電站分紅5000元。村民致富渠道主要有:外出務工。該村資源特點是:村地質好,生活用水、耕地用水缺乏,山林資源豐富。
現下,制約大坪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兩大方面:1)由於屬石灰岩地區,民眾飲用水特別困難,需要籌集資金改善6個自然村650人長7公里的飲水工程;2)自然村村道改造任務重,把村道硬底化對民眾發展經濟的意義重大。由於大多數農戶缺少生產資金,又沒有養殖技術,大量的山地沒有得以開發利用,村委會打算與縣有關農業龍頭公司合作搞“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發展農村養殖業,以點帶面加速脫貧步伐。

廣東東莞市塘廈鎮大坪村

大坪村位於塘廈鎮西南部,與深圳市寶安區接壤,全區總面積13平方公里,有6個自然村,常住人口1183人,暫住人口6666人。該村交通便利,梅觀高速公路貫穿其中,驅車到深圳市區僅需20分鐘。該村西北面有一個大屏嶂林場,場內環境優美,設有大型的森林公園,還有香港公務員度假村——浪琴花園,驅車僅需2分鐘,是觀光遊玩的好去處。
該村屬下單位有9個,分別為:外經辦、國土辦、警務區、電話代維站、電管站、環衛所、水管所、國小、衛生站2個。
該村基礎設施完善,治安穩定,已建有毛織、五金、電子、塑膠、家私、電器、介木等工廠,至2000年底,全村已辦各類企業45家,外商投資企業13家,民營企業7家,還有300畝的大型花場1個。村委會在2000年度的總收入為600多萬元。現有已開發土地10萬平方米,新建成廠房8棟,正在興建6棟。

廣西自治區興安縣高尚鎮大坪村

大坪村,在廣西桂林興安縣高尚鎮,宋元之際建村,原為大平村,有秦姓世代繁衍村中。大坪村中有解元墓,大坪村最早的墓碑為秦解元(明洪武七年)的高祖,還有一南宋十公墓碑;明朝時墓碑就非常多了。

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片角鄉大坪村

村情概況
村貌大坪村隸屬於片角鄉紅光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片角鄉北邊,距離紅光村委會3.00公里,距離片角鄉66.00公里,。國土面積0.10平方公里,海拔1,382.00米,年平均氣溫19.40℃,年降水量641.00毫米,適宜種植花生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24.98畝(其中:水田31.28畝,旱地93.70畝),人均耕地1.20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1畝,主要種植花生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未實現通路、通水、通電,無路燈。全村有2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擁有電視機農戶4戶。該村未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4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3.00公里。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24萬元,占總收入的69.89%;畜牧業收入2.45萬元,占總收入的20.7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頭,肉牛100頭,肉羊150頭);漁業收入0.47萬元,占總收入的3.99%;林業收入0.63萬元,占總收入的5.34%。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26戶,共鄉村人口96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40人。其中農業人口96人,勞動力5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傈僳族、漢族混居地),其中漢族90人,傈僳族族6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人,占人口總數的1.0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86人,參合率89.58%。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6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大坪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片角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66.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人,其中小學生12人,中學生1人。

福建省閩侯縣大湖鄉大坪村

位於大湖鄉西南7公里處,東鄰洋山村,西靠洋里鄉,南接珍山村,北近後洋村。全村土地總面積9429畝,山地面積6447畝。全村總戶數280戶,總人口1207人。
大坪村宋、元、明、清屬侯官縣;雍正十二年後屬大湖分縣同屬永安鄉(永靖鄉)嘉祥西里32、33都(為騎都);清末廢鄉、都建制,大坪保屬大湖區;民國24年該區劃為閩侯第六區;民國27年為林森縣雙大鄉管轄雙溪、大坪、珍山、大目、田當、徐坑湖等(其餘不詳)保;1951年大坪劃為十區(白沙)管轄;1952年劃轉十一區(小箬)管轄;1964年劃歸大湖成立大坪管委會;1983年劃珍山、後洋、雙溪成立大坪大隊;現本村以大坪亭、溪東厝、大坪里、橋頭厝4個村點,5個村小組組成。該村有一教堂活動點,叫大坪點。
大坪村是鷲峰山脈由雪峰向南經後洋折西抵洋里的中段支脈南向偏東段,山體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水源自山體走向匯入大坪溪出閩江。村南建有縣一級水電站。大坪村山形多樣變化複雜,以褶皺不平的丘陵山地拱托小平川形成半高山地區糧食之村。土質以黃、紅壤為主。福古公路由境內串谷而上,洋里、大湖等公路由村內分叉形成交通的網路;市政府在本村建成閩侯高山反季節蔬菜市場,致以繁榮農村經濟輻射發達基礎。
大坪村玄天上帝廟碑文大坪馬氏祖宗早在明成化年間就崇祭玄天上帝,威靈顯應,保境安民所謀順瑞。由於滄海桑田原亭破敗不堪,隨著信仰自由政策落實,於2004年得全村村民及外界信士慷慨接囊,踴躍獻資,重建混泥土結構玄帝廟亭落成。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大坪村

大坪村某組位於十堰市城東部,境地勢三面環山,向北有開口接十堰城區,西鄰賽武當風景區,東靠道教名勝武當山,南鄰房縣至神農架風景區,是度假旅遊養老休閒理想之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50公里,神秘原始森林神農架直線距離不足100公裡面人口2千5,森林覆蓋率91.2%。大坪村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無霜期長,但濕熱分配不均。均溫為16~18℃,最高溫大部分地區超過39℃,無霜期自北而南為270~300天。大部地區能滿足喜溫作物、特別是雙季稻對熱量的要求。境地勢三面環山,向北有開口,春季多寒潮侵襲;秋分前後出現低溫陰雨的寒露風,對作物生長不利。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是湖北省雨水較多地區之一。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蓮峰鎮大坪村

隸屬與位置
大坪村系龍巖市連城縣蓮峰鎮最東的一個行政村,位於連城縣東部,在風景迷人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4A級旅遊區的冠穿山腳下。境內北與揭樂鄉接攘,距縣城1.5公里,西與李彭交界4公里,東靠揭樂布地山2公里,南鄰穿前街,秀麗的文川河穿插而過。
村落與居民
村落面積4.2平方公里,現全村人口1407人,32當戶,轄5個自然村,23個村(居)民小組。
村風村貌
大坪村民勤勞淳樸,家庭和諧,村民和睦相處,各自然村成立理事會,社會風氣良好。
風光名勝
冠豸山冠豸山,舊稱東田石,又名蓮峰山,以其主峰形似古代法官頭戴的獬豸冠而得名。方圓123平方公里,包括冠穿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湖等五大景區。1986年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1994年1月,國務院公布其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冠穿山自然景觀有蒼玉峽、丹梯雲棧、冠穿、桃源、清如許、芙蓉坡、金字泉、白雲深處、天光咫尺、蒼谷、凌壺、小峻炯等13景。冠穿山歷代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樓台亭閣及書院等人文景觀。現留有半雲亭、松風亭、東山書院、修竹書院、靈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餘處。最為珍貴的有林則徐登臨冠穿山,存於東山草堂的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已列入中華名匾,清乾隆名士《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在任福建提督學院時題寫的“追步東山”的墨寶。
建築景觀
法雲寺始建於宋朝,歷代屢有廢興。1987年重修。現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鐘樓、鼓樓、僧舍等建築,建造宏偉,增添了冠穿山一道旅遊景點。
物產經濟
大坪村是連城縣種植紅心地瓜主要產之一,村內所有田地每年都耕種紅心地瓜,收成後加工成紅心地瓜乾。連城紅心地瓜乾是一種獨具閩西地方特色的土特名產,居“閩西八大幹”之首,清代作為貢品,譽稱“金薯片”。現全村80%的家庭都有加工作坊,加工綠色、環保、無污染的地瓜干係列產品,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東南亞各國,頗受歡迎。200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3545元。

雲南省大理市洱源縣三營鎮南大坪村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洱源縣三營鎮,地處三營鎮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不方便),距縣政府6公里。東鄰鶴慶,南鄰右所三枚村,西鄰茈碧巡檢村,北鄰永樂村。轄大坪、大灣河等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69戶,有鄉村人口1969人,其中農業人口1969人,勞動力153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59人。
全村國土面積27.3平方公里,海拔2470米,年平均氣溫14.2℃,年降水量800毫米,適合種植白豆、烤菸、洋芋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132畝,人均耕地1.59畝,林地20021.33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1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98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132畝(其中:水田0畝,旱地3132畝),人均耕地1.59畝,主要種植烤菸、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20021.3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71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4.43畝,主要種植梅子、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20畝,其中養殖面積12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1880畝,其他面積0畝,有銅、鐵、金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有418戶通電,有20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9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89%、44%8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2戶(分別占總數的23%和17%)。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10輛,機車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00畝,有效灌溉率為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1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0戶;建有小水窖567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10.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32萬元,占總收入的54%;畜牧業收入223.6元,占總收入的3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14頭,肉牛356頭,肉羊594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24.2萬元,占總收入的3.9%;第二、三產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工資性收入9.79萬元,占總收入的1.6%。農民人均純收入1009元,農民收入以種種植畜牧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7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9人(占勞動力的3.2%),在省內務工31人,到省外務工1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69戶,共鄉村人口1969人,其中男性1012人,女性957人。其中農業人口1969人,勞動力1539人。該村以彝、傈僳族為主(是彝、傈僳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923人,傈僳族36人,其他民族10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55人,參合率99%;享受低保23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1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465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在校學生209人,距離三營鎮中學1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11人,其中小學生209人,中學生102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0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0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南大坪村委會分三個自然村,八個村民小組,主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是大灣河村水、電、路不通,海拔高經濟難發展,南大坪村產業發展單一,經濟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水利條件差,公路彈石路面未改造,發展後勁不足,民眾收入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穩烤菸、壯大乳畜、促林果、改善基礎設施,好實施遷移,改善人民居住環境。

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雲和鎮大坪村

大坪村位於雲和縣城城南2公里,交通便捷。大坪村海拔145米,總面積2平方公里,所在村有47戶人家,178人,為畲漢混居,其中畲族106人,占全村總人口的60%,是一處以飲食休閒為主要特色的康體遊樂休閒度假村
大坪村群山懷抱,民居古樸,生態環境良好,有楓香、水杉、香樟等觀賞樹木,特別是村口的兩棵間距2.5米的楓香更為農家樂增添了一些古樸風味,柑橘、枇杷、板栗等多種乾水果樹,果子成熟時可供遊客享用,自摘自食,可謂其樂無窮。大坪農家樂自創辦以來非常受本地及周邊縣市旅遊者的喜愛,也接待過數個來自杭州老年和兒童旅遊團,年接待量約3萬人次,是城市居民回歸自然的理想旅遊地。2006年,被評為“麗水市農家樂旅遊示範點(村)”。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湖鎮鎮大坪村

大坪村位於集鎮所在地東南邊,全村總戶數393戶,人口1278人,10個村民小組,村幹部6人,黨員45名,全村現有土地面積4181.7畝,其中耕地面積2467.5畝,山林面積181.4畝。200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0.88萬元,年人均純收入達5670元。近年來,湖鎮鎮全面開展村莊整治工程,村莊整治是一項民心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必然涉及到一些農戶,為此,我們認真做好全村幹部民眾的思想宣傳發動工作,提高廣大村民對村莊整治的認識,及時召開全體黨員、村民代表會議,講清村莊整治是改造農村環境衛生的一項有效措施,提高民眾的思想認識和積極性。本村通過開展村莊整治工程,徹底改變了村莊道路亂堆放嚴重,生活污水隨處排放等嚴重影響村容村貌的現象。現在村莊內的道路均為硬化路面,排污排水管網已建成,新建村級辦公樓一幢,公共廁所一座,建有多個垃圾收集池。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極大的提高了村民對村莊整治的積極性,掀起了扎紮實實搞好村莊環境的熱潮。

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社口鎮大坪村

大坪村村位於福安市北部,距市區32公里,離社口鎮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5自然村,163戶709人,其中畲族510人,占全村總人口71.93%。全村耕地面積704畝,其中水田390畝,有林地面積110畝,茶園面積650畝,果園面積320畝,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545元,村有國小1所,在校生26人,教師2人,醫療站1所,醫務人員1名。

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海子鄉大坪村

該行政村隸屬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海子鄉,地處海子鄉西邊,距鄉政府所在地22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縣45公里。東鄰本鄉新營村,南鄰奎香松林,西鄰角奎鎮杉林村,北鄰本鄉新營村。轄大坪、水井等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31戶,有鄉村人口1437人,其中農業人口1437人,勞動力77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75人。
全村國土面積11平方公里,海拔1737.5米,年平均氣溫8.55℃,年降水量96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土豆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1598畝,人均耕地1.13畝,林地7320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7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52.9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與外出務工為主。

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雨河鎮大坪村

該行政村隸屬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雨河鎮,地處雨河鎮東邊,距雨河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鎮道路為砂石路,交通不方便,距縣75公里。東鄰威信,南鄰威信,西鄰瓜雄村,北鄰官莊村。轄岩口、大坪等1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975戶,有鄉村人口3933人,其中農業人口3933人,勞動力174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510人。
全村國土面積14.16平方公里,海拔1497米,年平均氣溫11.9℃,年降水量1341.9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烤菸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4112畝,人均耕地1.05畝,林地330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7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60元。該村屬於貧困,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務工為主。

雲南魯甸縣小寨鄉小寨鄉大坪村

大坪村地處魯甸縣城西南13公里處,是小寨鄉政府所在地,是全鄉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東接本鄉趙家海村、南與本鄉小寨村相接,西與本縣水磨鎮相連,北與本鄉梨園村接壤,巧威公路貫穿其間。全村最高海拔2676米,最低海拔1560米,全年日照時間2280小時,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年平均氣溫14.3℃。全村國土面積2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53畝。2009年年末,全村共有農戶1681戶,6602人,其中:少數民族36戶,146人,占總人口的2.22%,全村有6個黨支部,114名黨員,其中35歲下26名,占黨員總數的23%,35—59歲45名,占黨員總數的39%,60歲以上的42名,占黨員總數的37%;大專以上3名,高中及中專5名,國中以下105名。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61元。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為主。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條件,櫻桃、紅梨遠近聞名,獨具特色。全村有櫻桃3000畝,是魯甸縣舉辦櫻桃文化旅遊節的中心點。現有優質紅梨600畝,近年來,大坪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關心下,大力發展水果、蔬菜等特色產業。依託櫻桃文化旅遊節,大力發展農業生態休閒觀光旅遊產業,本村現有28戶農家樂旅遊接待戶。

雲南大關縣悅樂鎮大坪村

該行政村隸屬大關縣悅樂鎮,地處翠華鎮邊,距鎮政府所在地23公里,到鎮道路為公路,交通不方便,距縣24公里。東鄰興隆村,南鄰上高橋鄉,西鄰青林村,北鄰悅樂村和沙坪村。轄柏鄉、碗頂、油房溝、大坪丁山、堰溝等6個自然村。現有農戶772戶,有鄉村人口3505人,其中農業人口3472人,勞動力182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43人。全村國土面積22.4平方公里,海拔1020米,年平均氣溫18℃,年降水量95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洋芋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4763畝,人均耕地1.31畝,林地800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73.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8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和務工為主。

雲南鹽津縣興隆鄉大坪村

是鹽津縣興隆鄉的一個行政村,地處興隆鄉西邊,距離興隆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鄉路面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離鹽津縣城66公里。東面鄰興隆鄉興隆村、南面鄰鹽津縣落進村道路雁鄉、西面鹽津縣灘頭鄉、北面鄰興四川省。轄大坪上自然村、陳加坡自然村、二等坡自然村、柏香樹自然村等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295戶,共1395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1395人,勞動力768人。
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10.95平方公里,海拔940米,年平均氣溫13℃,適合種植乾果等農作物。全村面積2670畝,林地5000畝,人均耕地1.91畝。全村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收入為主,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3元。
村內幹部民眾關係融洽,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大坪村委會的發展重點主要是:增加乾果特色產業種植面積2000畝,養殖業方面黃牛1000頭,想盡一切辦法增加農民收入,力爭在“十一五”規劃結束時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200元。

福建省漳浦縣南浦鄉大坪村

村情概況
大坪村位於南浦鄉西南部,海拔380米,東邊是與中西林場仙洞工區交界的大坪尖(方言稱山峰為尖),西邊是與中西林場大坪工區交界的過竹馬山,南邊是與石榴鎮山城村交界的棲雲山,北與南浦、龍橋兩村接壤,大坪村三面環山,故村莊座南朝北,有村道與境內縣鄉道相連線。據傳,最初的大坪村人都用竹木搭大棚居住,所以“大棚”成為地名,後來寫成“大坪”。
政區沿革
1957年10月從南靖縣程溪區劃歸漳浦時,大坪屬南浦鄉所轄,1958年9月屬長橋公社南浦管理區大坪大隊,1961年7月屬南浦公社管轄,即今南浦鄉大坪村的前身。村轄大坪、溪尾2社,現共有386戶,1730人,其中,大坪社353戶,1567人;溪尾社33戶,163人。
姓氏源流
大坪原有吳、陳、林、王、張、葉、蔡等姓,徐姓之祖於明初從南靖雁塔來大坪,與多姓共處,後來徐姓繁衍成大族,其他各姓有的向別處發展,有的衰微。清康熙年間,徐姓為防盜賊,建大坪城。現城牆大部分只剩遺跡,東、西、北三城門(包括城樓)尚存。北門為正門,城南無開門。?
大坪徐氏源自南靖雁塔。雁塔徐氏屬江西鶴齡派。徐鶴齡又名二十九郎,系南昌徐氏始祖徐禾犀的32世孫,初居廣州越城,於宋末元初避亂遷居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石城縣,其後裔徐谷海,於明初居南靖雁塔,第二代便分衍於大坪。大坪徐氏至明末清初已成大族。大房傳裔潮州,出進士徐夢鳳,曾來拜祖會親,掛匾。二房傳衍大坪本社及溪尾社、南浦大社,分衍中西林場及台灣南投草屯鎮、桃園市、桃園縣。三房分衍浙江省平陽縣麻步。
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
本村有大片山地,除造林外,主要種竹3200畝。耕地1762畝,其中水田1445畝,主要種稻;農地317畝,主要種李子等果樹,年產量700噸。1979年建小二型水庫1座、小水庫6座,用於灌溉,並養魚100畝。壩下建裝機容量125千瓦和75千瓦的水電站各1座,解決村民用電問題。大坪國小校園面積2310平方米,校舍面積831平方米,有新教學樓一座,二層八開間。設6班,學生204人,教師9人。學童普遍入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