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村

井村

井村地處浙江省安吉縣東南部,距縣城13公里。安(吉)臨(安)公路和山河港直貫村境。井村清屬浮玉鄉,民國期間屬南嶼鄉。1956年屬山河鄉。次年建立勝利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0月與今馬吉、石門一起,同屬青山人民公社山河管理區,為馬吉生產隊(後稱大隊)。1961年9月屬山河人民公社,從馬吉大隊劃出,單獨建立井村生產大隊。1984年1月改為山河鄉井村;1992年屬天荒坪鎮。

歷史沿革

井村東、西兩側有山,中為平地。清鹹豐前,相傳境內人口眾多,曾有72井,故名井村;又因村址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又名景村。後因鹹豐、同治年間的戰亂和瘟疫,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同治後期和光緒年間,清政府實行招徠政策,陸續有台州、東陽、永康、黃岩、寧波、奉化和安徽省安慶等地的移民定居。有姚、李、王、徐等42姓,除郎姓為本籍人外,余皆是移民。多數人至今能講原籍方言,並保持一定的傳統生活習慣。有井村、火坑裡、墩上、石角嶺、野塢口、田溝里6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井村。1992年共428戶、1452人。境內的搭北嶺山區風景秀麗,山腰間有仙人洞;還有馬跡石,為古代安吉縣名勝之一。1945年春,新四軍蘇浙軍區組成的前線指揮部挺進孝豐、安吉,粟裕司令員在馬吉村吳家道吳宅指揮反頑自衛戰役時,曾在井村的一家地主大院駐紮衛生隊,開展醫務活動。

農林規劃

井村井村
井村為半山區,現有山林5890畝,耕地1172畝,茶園205畝,桑地232畝。種糧、育竹是村民的傳統產業,也是改革開放前的主要生活來源。為提高糧食產量,1949年後不斷投放資金,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57年開工興建的43.2萬立方米庫容的野塢口水庫,歷經14年完成,使灌溉條件大有改善,因而農田擴大,糧食產量提高。1980年,全村糧食總產53萬公斤,平均畝產620公斤。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村民積極性提高,1987年糧食產量72萬公斤,平均畝產725公斤;1992年糧食產量為56.9萬公斤。

同時,加強封山育林,注重毛竹林的培育管理。毛竹林面積由50年代初的1440畝,擴大至目前的3600畝;度產毛竹由1980年的3萬支增加到20多萬支;毛竹蓄積量從1980年36萬株增加到42萬株。且不斷發展茶葉、蠶繭,1992年產茶3.75噸,產繭6.03噸。

經濟產業

全村擁有毛竹林面積9627畝。1949年前,每畝竹林的立竹量100株左右,毛竹胸圍平均7.5寸。60年代開始,毛竹生產由生產隊統一管理,採取護筍養竹、防病治蟲、除草、鬆土施肥等措施,做到合理砍伐,適時購銷。70年代開始,實行“砍八留六”,提高竹林的立竹量。1984年開始,開發筍、竹兩用山,使每畝竹山的出筍量由62.5公斤提高到115公斤。目前,毛竹蓄積量達到212萬株,平均每畝立竹200株以上;每度砍伐毛竹53萬支;筍、竹兩用山達到2000畝。毛竹的質量和長度均有提高,最大的毛竹胸圍達15.7寸。大坑的毛竹以高、大、均勻而著名,自1956年以來,曾先後有原蘇聯加拿大印度越南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專家和旅遊者前來參觀、遊覽,如今已成為省旅遊線定點單位。

村辦工業的興起,解決了全村勞動力的出路,提高了村民經濟收入。轉為工業生產的固定勞動力有350多人,季節性勞動力150多人,人均月工資收入在150元以上。

僅有耕地749畝的井村,始終不放鬆糧食生產。1949年以來,通過修水利,造水庫,辦良種場,使糧食生產穩步發展。1992年,糧食總產550噸,平均畝產734公斤,比1980年增長17.8%。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908.34萬元,比1980年增加13.95倍;人均純收入1546元,比 1980年增加5.5倍。

招商引資

80年代初,井村開始創辦茶葉加工廠、磚瓦廠等,但規模小、產量少。1984年下半年,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幹部意識到加快經濟發展,必須解放思想,眼睛向外,走以發展工業為重點,農、林業同步發展的道路。根據境內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優勢,確定首先發展建材工業,多方設法開拓對外聯繫,引進資金嫁接辦廠。

1985年3月,與上海南匯縣建築公司和下沙建築分公司商定,在井村創辦安吉井滬聯辦水泥廠,引進資金200萬元,實行補償聯營。確定年產425#水泥4.4萬噸,總投資460萬元,由村黨支部書記李金水兼任廠長。經過1年多努力,於1987年11月建成投產,時為縣內村辦工業企業中規模最大的水泥廠。投產以後,注重企業基礎管理,加強對職工的技術培訓和思想素質的提高,在確保產品質量基礎上逐步提高產量。1988年10月,經湖州市經濟委員會和質量管理協會考核驗收,授予小型企業全面質量管理驗收合格證書。是年產水泥29980噸,實現產值500多萬元,創利稅17.07萬元;產品銷往上海、江蘇、安徽及浙江各地,受到用戶歡迎;被評為縣重契約守信用單位。此後,全廠幹部和職工千方百計克服建材市場疲軟困難,使企業生產得到逐步鞏固和發展。1990年,產品獲湖州市優質產品金牛獎。1991年,年產425#水泥3.4萬噸,產品合格率達100%。產值543.86萬元,創利稅35.78萬元。1992年,水泥產量達到4.67萬噸,產值900.95萬元,利稅103.38萬元;出廠水泥合格率、富裕強度合格率和包裝袋重量合格率比例均達到100%,成品和半成品質量皆達到和超過國家標準,獲全省鄉鎮水泥質量優良企業稱號;列為全縣51家重點骨幹企業和全縣30家"最大經營規模和最佳經濟效益工業企業之一。1992年8月,投資500萬元對水泥廠進行技術改造,以期形成年產10萬噸水泥生產線,計畫在1993年7月竣工投產。

最佳化產業

1992年9月又進一步開發利用毛竹資源,根據市場需求形勢,投資20多萬元創辦井村拉絲竹器廠和鋼塑製品廠。前者於11月初投產,產品銷往武漢等地,當月實現產值8萬元;後者亦於年底前投產,產品銷往上海,並與上海同濟大學初步達成聯營意向。同時,農戶個體工業和商業、服務業亦有所發展。1992年底,全村已有村辦、聯辦工廠8家,商業服務業8家。是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從1980年的33.8萬元躍至1100多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000多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0.9%。村民人均純收入1250元,比1980年增長6倍,為天荒坪鎮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第一村。

生活狀況

村委會集資7.89萬元建農貿市場,有店房34間,計2000平方米。現有36位農民進市場經商,開有百貨、什貨、飲食、肉類、理髮、縫紉、旅館等商店。1992年,零售總額65萬元。
村里先後建造辦公樓、大會堂、教育樓,國小擴大至中心國小,幼兒班從無到有。1992年,學校有教職員14名,學生231名。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人人享受合作醫療。
村委會撥款6萬元,修建村內主要道路,使村村(自然村)、組組(村民小組)均能通拖拉機、小汽車,修建自來水塔,使大部分村民用上自來水。五保老人進敬老院。村里還建起骨灰盒統一安放、管理的公墓區。
1985年起,井村黨支部連續8年被評為縣級先進,井村連續6年被評為縣級文明村。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