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代舍村

北代舍村

北代舍村位於德清縣鍾管鎮東部,南與士林鎮相鄰,東與新市鎮、湖州市郊千金鄉接壤,北與千金鄉相交,西與三墩村、青墩村相連。距鍾管鎮人民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縣城20公里。沿洋溪港邊,水陸交通頗為方便。1992年有8個村民小組,273戶,1093人。有水稻田853畝,桑地423畝,魚塘150畝。以水稻為主,蠶桑、水產、畜牧兼營。有村辦企業3家。1987年被評為縣級文明村,1992年被中共德清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紅旗村。黨支部自1981年以來7次被評為縣先進黨支部,1988年被中共湖州市委評為先進黨組織。

基本信息

村辦企業

北代舍村北代舍村冷軋帶鋼廠
北代舍村在1978年以前,是以經營傳統農業聞名的先進村。但只能圍繞"吃飯靠種田,掙錢靠養蠶"的圈子轉。村級經濟比較薄弱,農戶生活水平難以提高。1979年7月,在原畜牧場簡陋房屋開始辦起綜合廠,當時僅有資金1萬元,條件十分艱苦,村民們稱:“畜牧場裡辦工廠,油毛氈里建廠房,豬棚當作辦公室,搭個草房作門房。”

1981年籌建德清縣冷軋帶鋼廠,至1992年總產值達1087元,實現稅利105萬元、有固定資產116萬元,年產量達5970噸。產品有厚薄各種規格型號冷軋帶鋼,銷往新疆、廣州、無錫、寧波杭州等地。1982年,廠技術人員被聘去內蒙古一家冷軋廠作技術指導。此後先後為無錫、蘇州、桐鄉、安吉等地有關廠培訓冷軋技術人員,計87人次。1967年被德清縣人民政府命名為“重契約,守信用”單位,多次被評為縣級先進企業,技術進步先進單位。產品冷軋帶鋼1991年獲縣“金星獎”。廠長兼村黨支部書記王子慶是省優秀企業家、湖州市人大代表、德清縣勞動模範。

1987年建德清縣鉸鏈廠,為民政福利企業。生產2.5寸、3寸、4寸3個規格合頁(鉸鏈)。1992年總產值達94萬元,實現利稅10萬元,有固定資產36萬元,產品銷往中國各地。1992年被德清縣民政局命名為“十佳企業”,廠長王子慶被評為民政福利企業“十佳廠長”。

1990年下半年籌建德清縣高頻焊管廠,1991年4月正式投產。生產圓型鋼管和方型鋼管,遠銷江、浙、滬等地,供不應求。1992年年產鋼管2910噸,總產值627萬元,實現稅利52萬元,有固定資產115萬元。產品1991年獲德清縣“金星獎”。

村辦企業的發展,為村解決剩餘勞動力218人,增強了集體經濟,興辦了村社會福利事業,增加了村民收入。1992年,企業職工發放工資57萬餘元。

傳統產業

(圖)北代舍村北代舍村桑園
桑園是北代舍村村民的“搖錢樹”。自50年代起,北代舍村就狠抓培桑、改桑,使桑園生產迅速發展。60年代初,北代舍婦女在改桑、培桑中成績顯著,“東村十九嫂”當時聞名全縣,受到全國婦聯表彰。全村因蠶桑高產,1964年被省人民政府評為蠶桑生產先進單位,1987年被湖州市人民政府評為蠶桑生產先進集體。是中國蠶桑高產村之一,省內外參觀團絡繹不絕。北代舍村是省農科院掛鈎單位,被省農業廳列為“蠶繭豐收活動示範中心方”。1965年就達到桑園畝產超過百斤繭(139斤),1972年畝產蠶繭209斤,1986年畝產蠶繭302斤;1992年畝產蠶繭高達404斤,總產蠶繭1720擔,人均產繭157斤,出售繭款總收入達72.55萬多元,人均蠶繭收入664元,占農戶總收入的41.5。為進一步發展蠶桑生產,近幾年來,村購置2台消毒機,對全村實行統一消毒;建立雙苗場16畝;並對成片改桑進行資金補助。1992年為提高蠶繭產量,解決農戶“缺技術、缺勞力、缺房屋”的困難,村投資12.5萬元,新建10間共育室,為村民小蠶共育、高產技術推廣、提高蠶繭產量奠定基礎。

北代舍村在抓好蠶桑生產的同時,對農業生產增加投入。近年來,共投入資金35萬餘元,水利設施和農田基本建設改善,農電線路已達標準化。1992年,糧食總產量達559噸,工農業總產值達1952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45萬元,工業產值1807萬元),創稅利165.69萬元,人均收入1610元。此外,水產、畜牧副業等都有不同程度發展。

精神文明

北代舍村北代舍村雙語幼稚園
村黨支部、村委會重視教育。1988年投資16萬元,新建二層教育樓9間,建築面積達521平方米,包括操場占地總面積達940平方米,建成一所完全國小,附設雙語幼稚園。全村已輸送大學生5名,中專生12名。社會風氣好,村民都能做到自覺學法、自覺守法,相互監督,齊抓共管。尊老愛幼形成風氣。1992年成立老年協會,建造老年活動室2間60平方米。120多位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自1985年來,一直是縣計畫生育“三無一好”村。

村修建橋樑5座,澆築水泥路6726米,公路通到村,水泥路通到戶。全村興建自來水塔2座,家家戶戶吃上自來水。新建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商業區,內設有副食品、飲食、理髮、化肥農藥等代銷商店。現正在建設可容納60個攤位的農貿市場

造林蓄材

北代舍村北代舍村杉木基地
北代舍村山地資源豐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土壤肥沃,發展林業條件優越。1973年前,山地資源沒有得到很好利用,大部分山地成了社員割草山、放牛場。1973年10月,縣林業局組織村幹部赴湖南省會同縣等地學習大辦林業基地的經驗後,創辦村林場。1974年春,村幹部率領社員,苦戰1個多月,開墾荒山300餘畝,成片種植杉木林,取得初步成效。1975年在開的有10個縣參加的山林工作會議上,介紹了發展村級杉木基地的經驗。1973~1976年,全村共投工3.44萬個,耗資10.5萬元,營造杉木基地林1149畝。

基地林鬱閉後,林場僅留5個護林員劃片包乾護林,由村統一疏伐,處理產品。1983年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後,山林仍由村集體統管,林場建立“四定一獎”護林責任制,即定範圍、定人員、定責任、定報酬,將山林分成五片,護林有功者獎。山林責任制的推行,有效地制止了偷竊樹木,亂砍濫伐林木現象。至1989年,杉木林的總蓄積量達5385立方米,價值226萬元,連同近年疏伐收入16萬元,總價值242萬元,相當於1974年至1989年造林、管護總投資12.1萬元的20倍。扣除費用開支,平均每畝增值124元,為原來割茅草收入的27倍。1990年全村林業用地2126畝,其中用材林1393畝(內松木林275畝、杉木林1118畝),生態林252畝,竹林222畝(內毛竹144畝、雜竹78畝),經濟林124畝,灌木林135畝。1992年杉木林達1230畝,毛竹205畝,柴山815畝,是年林業收入10萬元,比上年增加8萬元。發展杉木基地,不僅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杉木成林後,既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還能擋風防寒,調節氣溫,成為農業豐收的天然屏障。1973年以來,歷屆村黨支部都很重視對杉木基地的培育管理。1992年,居炳華接任村黨支部書記後,進一步加強對杉木林的管理,繼續做好護林、施肥、疏伐工作,促使杉木林“三個效益”進一步提高。

北代舍杉木林基地建設,得到縣級機關部門的有力支持。1979年3月12日植樹節,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領導和機關幹部、學校師生等1300餘人在西峰壩等地義務植樹1萬多株。現長水公路西峰壩段公路兩旁高大、挺拔的義大利楊樹,都是1980年至1987年曆年植樹節中縣級機關幹部植下的。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