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塢村

青草塢村

青草塢村位於長興縣東南部、弁山西南麓。距縣城12公里。東和東南與湖州市毗鄰,西與李家巷鎮老虎洞村相接,北與李家巷村相連。全村被弁山群峰環抱,中間平坦,太平天國時還是一個大草塢,青草茂盛,是太平軍放牧軍馬的地方,故名。清同治年間,瑞安、平陽移民至此逐漸形成村落。

基本信息


簡介

村民以鄭、陳、鄧姓居多。50年代初,屬李家巷鄉一村,1955年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7年與老虎洞合併為弁鋒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9年與李家巷大隊合併,1961年析出大隊建制,1983年2月改為青草塢村,隸屬於李家巷鎮。轄青草塢、地洞寺2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青草塢。1992年有368戶,1281人。有水田557畝,旱地198畝,山3112畝。

能源

青草塢村青草塢村金礦石
金銀鐵矽礦集合此一村, 村區礦產資源豐富,有矽灰石褐色白筋石灰石金礦銀礦主要分布在景牛山、大銀山。金礦由公安某部、省地質九大隊、縣計畫經濟部門等三方於1990年12月合資試采,1992年5月正式投入開採。銀礦由省地質九大隊、縣計畫經濟部門(含青草塢村股份)合資開採,已完成開採準備事宜。
鐵礦分布在景牛山,含鐵量為50~60%,民國初期投入開採,日產礦石400~500噸。1921年,長程公司曾與漢萍公司訂約,輸冶鐵礦石50萬噸。後因故停頓。1958年"大辦鋼鐵"時,在景牛山開採鐵礦石10餘萬噸。
矽灰石礦分布在姚灣山、龍井山,礦石平均品位高於60%,礦體穩定,地質儲量509萬噸。縣辦企業在開採,並出口國外。
褐色白筋石灰石分布在村西戚家山,50年代末開始開採。

工業發展

青草塢村青草塢村矽灰石礦
70年代以前,青草塢村的工業主要有燒制磚、瓦業,以及小規模七○砂生產。1978年後,逐漸擴建村級建築材料企業。除擴建原有的七○砂廠外,1981年建加工礦,1983年建石料廠,1984年建砂礦,1985年建灰石礦。同時,發展交通運輸、商業飲食等第三產業。1992年,從業人員有466人,占全村勞動力總數的60%。主要工業設備以電力機械、柴油機為主,運輸工具有汽車5輛、拖拉機44輛。工業總產值883.4萬元,淨收入178.2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600餘元,固定資產由1978年的19萬元增至1992年的120萬元。1990年被評為長興縣村級集體經濟十面紅旗之一。
駐村縣以上廠礦、林區單位有:浙江省長湖建築材料廠建於1974年1月,隸屬於浙江省公安廳。廠址在戚家山。用褐色白筋石灰石燒制的水泥質地優良,1978年獲優質產品,被評為全省第一,獲省科技獎
長興縣矽灰石礦 1986年籌建,1987年建井,投資共508萬元。縣屬企業。為全國第二大型礦。年開採能力為3萬噸。1992年有職工170人,其中科技人員有8人。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土地占用面積50畝。產量13000噸,產值257萬元,盈利23.5萬元。產品銷往日本歐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
長興縣小浦林場弁山林區林區面積2500畝。青草塢村在發展村辦工業的同時,注意對農業的投入。1991~1992年,農業基礎建設投資20萬元,用於修築機埠、渠道、道路,完成農業電氣化標準村建設。以工補農,每畝(包括田、地、山林)每年補30元。
1983年開始對全村村民實行建房補貼,推動民房改造,至1992年,全村已建新房的有328戶,計3.3萬平方米。1991年起對獨生子女支出保健費,年人均60元,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保險金平均30元,並對村辦企業老年職工(男年滿60歲、女年滿55歲村民)實行養老保險制度。村投資18萬元,建造自來水站,挖井3口,建水塔2座,鋪設管道9000米,全村飲用上清潔衛生的自來水。
1989年9月,村里投資15萬元建造教學樓。1990年投資6萬元開闢操場。教室辦公室均裝上了日光燈、吊扇。添置了電化教學、擴音設備。增設學生吃開水保暖桶等。對民辦教師除月兌現工資外,每月給予50元左右的補助。對外來單身教師,村里給每人發煤氣和煤氣灶具一套。同時辦好食堂。對學生給予獎勵,凡在本村學校讀書的學生,按年級學雜費規定標準,由村負責支付,村民子弟凡升入高中、國中中專、大專院校的新生,憑入學通知書分別給予100元、200元、300元和500元的一次性獎勵。同時對自費生、代培生也按各檔次的50%給予獎勵。1992年,村學齡兒童的入學率和在校學生的鞏固率都達到100%。村里還重視對成人的教育,1990年組織全村50名年齡在15~40周歲的半文盲,集中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脫盲培訓。至1992年,全村青壯年已完成掃盲任務。

龍舞

青草塢村青草塢村龍舞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有些地區稱“舞龍、耍龍”,因表演時手持傳說中龍的形象為道具而得名。龍舞源於久旱無雨時的民間祭祀活動。《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應龍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隋唐時期,龍舞在節日期間的民間娛樂活動中已屢見不鮮,宮廷散樂中的“魚龍爛漫”之戲即為龍舞表演。《隋書·音樂志》:“又有大鯨魚,噴霧翳日,悠忽化成黃龍,長七八丈,聳踴而出,名曰黃龍變。”

相傳李家巷雙龍戲珠原自一個傳說:相傳距今(公元2005年)100年前,本鎮青草塢村東臨“龍井山”,西靠“鳳凰山”,中間有山名叫“饅頭山”,整個地勢像“龍鳳戲珠”,故而,當地人在湖州白雀龍舞的激勵與啟發下,創編了青草塢雙龍。解放前,每逢過年過節,雙龍都要挨家挨戶進行表演,更有外地人慕名前來邀請表演,以祈求來年大吉大利。

雙龍戲珠作為一種民間舞龍表演形式,經常在農村喜慶節日中演出,兩條龍分為雌龍和雄龍,所以也稱為雙龍,雌龍表演者為9個女性演員,雄龍則為9個男性演員,另加1名龍珠(男性),整個節目共有19個舞龍人員。雙龍龍身由布製成,用顏料畫滿鱗片,龍頭小巧,龍棍較短,舞時靈巧輕便,因此也適合女演員演出。表演開始後,5位伴奏人員敲擊大鑼小鑼樂器龍珠先出,在搭建的高台上造型,之後翻跳下來,跑到舞台前方,將棍子在地上跺三下後,雌雄兩龍分別由兩邊舞動上場,跟著龍珠跑陣,稱為“雙龍戲珠”,之後,龍珠進行繞陣、穿陣表演,或龍尾纏繞,龍頭相碰,或龍頭纏繞,龍尾甩動,都有代表雌雄雙龍情深意切之意。第三階段龍珠又出場,帶引雙龍表演,直至結束。

青草塢雙龍的特點在於,它不講究龍身上下翻滾,而是講究先布陣、後解陣的表演,最大的難度是兩條糾纏在一起時,演員解陣的步伐不能出錯,否則雙龍打結,便有不祥之意(為當地人傳說)。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