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村

橫山村

橫山村位於桐廬縣七里瀧峽谷口,東臨富春江水電站,南與嚴子陵釣颱風景區接壤,西連祝家、邵家兩村,北接沙灣村,距縣城14公里。清末時期,十幾戶外地漁民在此落腳,形成小村,本世紀40年代屬孝泉鄉。1958年富春江水電站工地開工後,人口激增,成為集鎮。時屬桐君人民公社。1959年3月為富春江鎮橫山村。1963年8月為富春江人民公社橫山大隊。1979年12月復為富春江鎮橫山村,由橫山、東家塢、化坪山、盛家、莊頭、宅前、沙洪山和蘆家棚8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橫山。1992年,全村有550戶、1430人,耕地850畝,山4020畝。鎮人民政府駐此。320國道和省道蔣義線及七常線穿境而過,杭蘭航運在電站大壩上下設有碼頭。境內有水電部所屬富春江水工機械廠,富春江職工大學,華東電力局所轄的富春江水力發電廠及近10家縣屬企業。

基本信息

浙江鄉村

橫山村橫山村農業
橫山村位於桐廬縣七里瀧峽谷口,東臨富春江水電站,南與嚴子陵釣颱風景區接壤,西連祝家、邵家兩村,北接沙灣村,距縣城14公里。清末時期,十幾戶外地漁民在此落腳,形成小村,本世紀40年代屬孝泉鄉。1958年富春江水電站工地開工後,人口激增,成為集鎮。時屬桐君人民公社。1959年3月為富春江鎮橫山村。1963年8月為富春江人民公社橫山大隊。1979年12月復為富春江鎮橫山村,由橫山、東家塢、化坪山、盛家、莊頭、宅前、沙洪山和蘆家棚8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橫山。1992年,全村有550戶、1430人,耕地850畝,山4020畝。鎮人民政府駐此。320國道和省道蔣義線及七常線穿境而過,杭蘭航運在電站大壩上下設有碼頭。境內有水電部所屬富春江水工機械廠,富春江職工大學,華東電力局所轄的富春江水力發電廠及近10家縣屬企業。
橫山村橫山村盡忠潭橋

1、抓住機遇發展工業

橫山村長期以種植糧食為主。60年代後,根據集市發展的要求,發展蔬菜基地,村民經濟收入有所增加。70年代,村民每個勞動日只有2角錢,集體經濟薄弱,村民住房大都是草屋。1975年,村黨支部面對村民生活艱難的困境,決定依靠本地中央部屬企業的優勢,開闢創收新路,緩解人多田少的矛盾。經過努力,在有關企業的幫助支持下,利用3間舊平房,12名職工,創辦了首家企業--橫山農機修造廠,生產和加工農機具。1977年擴建一個鑄造車間,新增精加工的車床設備,年利潤達5萬元。1978年與上海機電設計院共同研究開發金屬拉絲設備,成立了滬杭拉拔技術開發公司,同時將橫山農機修造廠更名為杭州拉絲機製造廠,開發新產品,使企業上了一個台階。經過近5年的反覆試製,1983年成功地研製了11/315水箱式拉絲機和550乾濕拉絲機,並於當年10月通過機械部鑑定,達到了部級要求,開始投入批量生產,生產效益明顯提高。爾後,又採取邊生產、邊投入、邊研製的方法,使產品不斷更新,規模不斷擴大。至1992年,該廠擁有車、鏜、磨、銑、刨、鋸床等主要設備164台,固定資產原值243萬元,產值680萬元,稅利114萬元,職工350名,廠區面積12712平方米,年產600台拉絲機。產品有乾拉、濕拉系列和輔機類18個品種,200多種零件品類,遠銷國內28個省、市、自治區和日本、巴基斯擔、孟加拉等國。是年被機械部列為拉絲機生產定點廠。

橫山村以拉絲製造廠為依託,1983年投資6萬元,興辦以拉絲和金屬材料加工為主的富春五金機械廠,占地1400平方米。1984年投資15萬元,新建3500平方米、擁有70個床位的迎賓飯店。1986年投資12萬元,建成占地15畝,固定攤位200個,臨時攤位500個的富春江農貿市場,每天成交額達6萬多元,年收入管理費達9萬元。此後,又投資30多萬元,與港商合資興辦了以生產各類服裝為主的杭州富藝服裝有限公司。至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達720萬元,其中集體680萬元,占94.4%;創稅利120多萬元。

橫山村橫山村
2、經濟發展反哺農業

橫山村1958年進入農業合作化後,發動村民投工興建羅塘、沙洪山、黃壠塘水庫,改善水利條件。70年代後,人多田少吃飯難的矛盾突出。1975年開展“農業學大寨”,發動民眾向山要田,劈開山塘壠,移去小山頭15個,填平山壟12條,砌建高坎100餘米,拱築涵洞170米,開挖明渠300米,造田11畝,年增糧食6萬公斤。在此同時,積極引進農業新科技,使糧食單產不斷提高。1978年,村劃出良田,成立農業科技組,擔任雜交水稻的制種任務,保證了全村雜交晚稻的播種面積。同年,購置農業機械23台(套),使部分傳統作業得到了改觀。

根據村農業實際情況,1983年實行大田包產到戶生產責任制。此後村每年撥出6.5萬作貼農金,進行維修灌溉排澇設施,及農業生產資料補貼。村抽調7人統一灌溉和供種,確保糧食生產的穩產高產。1992年糧食總產量66.6噸,此外於1978年組建村林業專業隊,重點搞好封山育林和林木採伐管理。幾年來,在老虎頭、小溪埠等地營造杉木速生豐產林450畝,發展茶葉230畝,開發桔子、水果等經濟作物240畝。至1992年,已擁有用材林1670畝,防護林2350畝,其中竹林35畝,森林蓄積量為8780立方米,覆蓋率達38.8%,年收入3萬元。農業總產值達130萬元。

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收入920萬元,創稅利280多萬元,人均收入1430元。比1979年工農業總收入40.1萬元,稅利5.9萬元,分別增長21.9倍和46.5倍,年增長率達27.3%和34.6%,人均收入淨增1231元,年增長率為16.4%。

隨著村級經濟的不斷壯大,村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力地推進了文化教育事業和社會公共福利事業的發展。1989年投資5萬元,修建橫山國小。同年新辦兩個中低班的幼稚園,使學齡前的兒童全部入園接受學前教育。與此同時,村委會決定對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學生,分別給予500元和300元獎金,至1992年,已有4名大專生和1名中專生得到獎金。對全縣統考進入重點中學就讀的和綜合驗收名列前茅,學校按考上人數和名次獎給學校100至1000元獎金,有力地促進了教育質量和師資水平的提高。1988年,投資30多萬元,安裝自來水管1400多米,改造電力線路6000米,實現了農村用電標準化;安裝閉路電視,澆鋪莊頭、橫山、沙洪山水泥公路3條計2000米。1983年開始,對60歲以上村民發給養老金,村企業職工實行退休制度,對生活困難的村民實行補助。

如今的橫山村,磚瓦住宅替代了70年代的茅草棚。人均住宅使用面積約為45平方米。彩電、冰櫃、收錄機、洗衣機、煤氣灶等高檔耐用消費品已進入50%的家庭。橫山村黨支部1980年被中共杭州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1985年至1987年連續3年被中共桐廬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村委會1983年和1990年被桐廬縣人民政府評為先進村委會。

上海鄉村

橫山村橫山村風貌
橫山村行政區域為5.1平方公里,位於佘山鎮西南方向,西南與西部工業區及小崑山交界,東與松江新城區交界,北與新宅村、劉家山村交界。主要公交路線:滬佘昆線、松天線。

現有24個村民小組,902戶農戶,人口2943人。我村以農業生產為主,現耕地面積2500畝;現有11家工業企業落戶於我村另外發展副業生產,80畝水產基地,主要是農業生產基地;村域內有一山名橫雲山,並有高爾夫球場,是休閒旅遊的好地方。

村二套班子成員5人,有142名共產黨員,57名村民代表、黨員議事會36名代表。橫山村支部注重兩個文明一齊抓,曾被上級評為“上海市農村五好黨支部”、“上海市衛生村”、“松江區五好村黨支部”、“松江區文明村”、“松江區整潔村”、“佘山鎮先進黨支部”等稱號。

廣東鄉村

橫山村橫山村寶潭康王廟
橫山村地處石排鎮西部,毗鄰東江南岸、石排大道、李橫大道、石崇大道貫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全村面積約3.5平方公里,下轄6條自然村,常住人口1500人,外來人員達7000多人。橫山村民風淳樸,擁有珍貴的文化歷史遺產——寶潭康王廟,此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見證了橫山人民的宗教文化,風土人情。2002年寶潭康王廟被省有關部門批准為省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全村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目前,全村已建有3個工業小區,各類型企業52家,由於橫山村地處東江岸邊,是發展房地產項目的理想地方,現已建成一個有規模的商住小區(錦秀江南)。近年來,我村積採取措施,集借大量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村容村貌,2006年創建成為省衛生村稱號,社會環境明顯改善,有效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二)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一)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江門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

澳村
安步村
安南村
安生村
白廟村
扁沖村
白石村
堡城村
北合村
白銀村
白水帶村
白沙社區
北街街道
白沙街道
北蘆村
耙沖社區
北達村
北灣社區
坂錫社區
步溪村
白沙鎮
磅礴村
北門村
北陡鎮
板崗村
白水村
八家村
北聯村
坂潭村
北坑村
白崗村
百頃村
八頃村
邦龍村
北洋村
北門社區
北水村
八一村
茶坑村
成平村
昌梅村
長安村|
陳山村
側賢社區
倉邊村
潮連街道
長塘社區
茶山村
長發社區
赤坎村
城西村
常安社區
長喬村
倉后街道
長塘村
潮境村
車朗村
川西村
沖蔞鎮
城北村
沖雲村
衝口村
長沙村
長坑村
沖泮村
倉下社區
朝中村
長嶺村
川島鎮
沖金村
春場村
赤溪鎮
陳邊村
廛溪村
川東村
沖洋村
曹沖村
曹厚村
長江村
城西社區
陳冲村
城南村
城東社區
城郊村
沖那村
潮透村
慈谿村
長沙街道
長間村
蒼城圩社區
大林村
東成墟鎮
東北雁村
東南村 |
篁灣村
海傍社區

大田鎮
頂沖村
東門社區
大槐鎮
大亨村
大灣村
東岸村
大蓮村
東新村
大朗村
東成鎮
大槐村
東觀社區
大埠村
杜阮鎮
丹井社區
東風社區
大崗社區
東成社區
杜臂村
東升社區
大凹村
東溪村
東寧社區
東倉社區
堤東街道
杜阮村
東華社區
東聯村
東仁村
東冠村
都陽村
大塘村
大江鎮
都斛鎮
端芬鎮
大綱村
大巷村
東紅村
東寧村
東升村
獨岡村
墩寨村
陡門圩社區
大嶺村
大洲村
獨灣村
大東村
都斛圩社區
淡村
大步頭村
斗山鎮
墩頭村
渡頭村
東雲社區
洞安村
東頭村
丹堂村
達材村
大擔村
東方村
大洞村
洞北村
東風村
大澤鎮
東甲村
獨聯村
洞南村
東北村
大澤社區
東凌村
東環沙村
東向村
大堂村
洞閣村
大鰲村
大澤村
島橋村
大環村
都會村
東成村
大滘村
大鰲社區
東衛村
大鰲鎮
大八頃村
大鰲尾村
大沙圩社區
恩城街道
二寧村
福坪村
鳳山社區
佛良村
粉洞村
阜康社區
華東社區
|

富崗村
浮石社區
豐樂社區
范羅崗社區
富岡社區
復興社區
鳳潮社區
豐盛社區
福逕村
富橫社區
芙灣村
飛東村
復盛村
甫草村
浮石村
豐江村
富城社區
福場村
鳳村
富美村
甘圍村
根竹頭村
高聯村
關村
高元村
共和鎮
隔朗村
共興社區
谷埠社區
弓田村
桂林社區
古勞村
古蠶村
古勞鎮
甘棠村
古橋村
甘化社區
港口社區
貫溪村
岡寧村
高筍村
廣海鎮
官竇村
桂水村
龔邊村
廣海城社區
崗美村
灌田村
高嶺村
甘邊村
高朗村
古邏村
官沖村
官田村
管咀村
古斗村
古泗村
古井社區
桂林村
古井橫陂鎮
橫崗頭村
黃沙村
橫陂村
潢步頭村
黃坭坦村
橫眉村
河南社區
鶴坪村
橫西村
橫槎村
黃角村
橫平村
河灣村
橫南村
橫盤村
華南村
橫東村
匯源村
鶴城鎮
荷村
合成村
禾南村
鶴山市
禾穀村
黃洞村
黃寶坑村
和平社區
鶴城村
環市街道
會龍社區
河山村
篁邊社區
虎嶺村
花園社區
荷塘社區
橫江村
荷塘鎮
虎坑場村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