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村

八一村

八一村是一個村落的名稱,在我國,不同的省市地區有同名分布,他們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經濟、資源分布也不同。

基本信息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市八一村

八一村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富春江南岸,全村401戶,1522人,工業企業18家,2006年實現工業產值12.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4298元,是春江街道經濟社會發展的"領頭雁"。近年來,先後獲得"省級全面小康示範村"、"中國名村"、"杭州市四星級民主法制村"、"富陽市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一、廣泛開展鄉風文明宣傳教育活動

八一村鄉風文明宣傳工作常抓不懈,充分運用黑板報、宣傳櫥窗、橫幅、廣播、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及時宣傳上級有關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宣講"八榮八恥"的基本要求。緊密結合形勢不斷修訂村規民約,積極引導農民民眾進行自我教育,規範行為,弘揚社會正氣,普及文明禮儀知識,使農民民眾知榮辱、明是非,不斷增強鄉風文明建設的自覺性。近年來,村民賭博、好吃懶做、不講衛生等不良習俗得到了有效遏制,文明新風得到大力弘揚。

新貌新貌

二、廣泛開展鄉風文明評議活動

從2002年開始,八一村每年舉辦為期5-6天的"八一文化節"活動,不斷提升鄉風文明建設,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此外,每年三八節、五四青年節、重陽節等重大節日,村婦代會、共青團、老協會等民眾團體都會組織村民開展不同層次的道德風尚評議活動。倡導學先進從身邊的人員學起,褒揚尊老愛幼、知禮守法、誠實守信、勤勞致富的好典型。今年9月30日舉辦的"八一文化節"開幕儀式上,對2007年度評選產生的5名幸福老人、10對孝順兒媳、20名創業標兵和30戶模範五好家庭進行了表彰,並給各先進代表披紅戴花、頒發證書和獎金,為全體村民樹立了做人做事的"風向標"。

三、鄉風文明實踐活動

為有效激發農民民眾榮譽感,八一村始終把鄉風評議與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著眼長遠,注重激勵。組織村民積極參與文明村、平安村、信用村、生態村、文化示範村等創建活動,引導廣大農民民眾積極參與到各項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中來,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在鄉風文明中的示範帶動作用。近年來,八一村累計投資3000餘萬元,加大"百千"工程整治力度,不斷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實現村內道路硬化、庭院綠化、環境最佳化。投資300餘萬元建成燈光球場1個、網球場1個、健身苑點3個、桌球室、多功能廳、圖書室等硬體設施。建成了腰鼓隊、龍燈隊、秧歌隊、梅花鑼鼓隊各1支,民眾各種業餘健身、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民眾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文明之花正在富春江畔綻放。

永安市小陶鎮八一村

八一村毗鄰205國道,地處小陶鎮西南部,距集鎮中心5公里,轄有張坑、半溪、前坂和青石等四個自然村,現有229戶,總人口802人,共分成7個村民小組,其中黨員有31名。共有耕地973畝,山林4282畝,2006年村財收入達到了2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750元,集體經濟基礎一般,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是一個正在向資源特色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去年來,八一村按照“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全面發展”的同時,還積極引進各種民營企業,極大地拓寬了村民的就業渠道。此外,還有的村民從事公路運輸、種果、種菜、糧食加工等行業,而商飲、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也有了起步。從發展態勢看,這些條件已為八一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紮實的經濟基礎。

一、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導,以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標準,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八一村品牌優勢,全面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中心,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發展第三產業為突破口,以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為基礎,以戶奔小康為載體,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八一村經濟較快發展。

二、發展目標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至2010年全村實現社會產值2.8億元,企業產值2.2億元,工業產值2.0億元,農業產值6000萬元,村財收入120萬元,人均收入9800元。

——構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化體系,要從發展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入手,選擇一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資源作為開發項目,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加工則加工的原則,進行重點培植,經過3年的努力,形成專而精、特而優的“一村一品”特色村,初步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力格局。

——加強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建立制度化、規範化的農民培訓體系,提高農民的科學致富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造就一批有較高的科技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新型農民。三年內,使95%的農村勞動力接受培訓,通過培訓使務農農民基本掌握一門農業實用技術,外出務工農民基本掌握一門實用職業技能。

——完善村民自助合作組織,大力發展與農業主導產業相結合的合作經濟組織,強化農民的互助合作、自我管理、自主發展意識,全面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縮小農民收入差距,建設和諧農村。到2010年末,在原有兩個協會上再培育、壯大蔬菜、竹林、萵苣、花卉苗木協會等新經濟組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做到村主導產業都有協會或專業合作社,合作經濟組織覆蓋農戶達到80%以上。並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組織”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種繁育、農資供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體系,培育專業化的經濟服務組織

三、生產布局  

全村規劃為四個生產區:即高優作物生產區、綠化花卉苗木區、生態竹林生產區、工業集中區。高優作物生產區布局在大陶溪兩側,面積700畝,主要種植菸葉、萵苣、大棚蔬菜等經濟作物,可輻射帶動周邊3000畝的種植規模;綠化花卉苗木區布局在張坑,面積300畝,發展設施栽培,可供應苗木和鮮切花,2010年形成500畝基地建設,將形成產地市場;生態竹林生產區布局在村東南方向,面積1000畝,主要發展高效經營模式和引進甘乳岩旅遊開發,實現增產增收;工業集中區布局在半溪與205國道邊的后冠山,面積500畝,主要做好“三通一平”工作,引進企業落戶,加快工業發展。

四、發展措施

(一)夯實第一產業

1、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做好八一橋、水渠、田間渠、防洪堤的掃尾工作,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做到溝渠相連,提高防旱抗澇能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2、發展優質無公害蔬菜。至2010年建成1000畝優質無公害蔬菜基地,充分利用當地的剩餘勞動力,發展蔬菜加工業,提高蔬菜生產附加值,同時還應發展科技含量高、操作方便、成本低、易識別、能保鮮的蔬菜安全標識方式,逐步改變蔬菜無牌無標散貨上市的狀況,從而提供出質量可靠、品種多樣、營養豐富的蔬菜,以符合人們的消費時尚。

3、調整產業結構。把發展花卉苗木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產業來抓,到2010年實現花卉苗木種植500畝,同時成立八一村花卉公司和完善花卉批發市場,提高花卉品牌知名度,力爭將花卉產業作為八一村新的經濟成長點和支柱性產業來培育。 

4、開發林竹資源。到2010年全村科學開發1000畝竹林資源,建立竹林高效生產經營模式,引進竹製品加工生產線,促進竹林資源由資源型向加工貿易型轉化,由傳統技術向現代技術邁進,最終帶動竹業產業從傳統竹材低效益經營向發展竹筍綠色食品的高效開發轉變。

(二)推進第二產業

1、建立工業集中區。在后冠山規劃開發工業用地500畝,做好“三通一平”前期準備工作,築巢引鳳,為吸引企業落戶打下堅實的基礎;

2、擴大現有企業規模。以創新機制為動力,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擴大村八一紡織廠規模,增設生產線,實現產值1億元;同時,2007年將石英廠搬遷;新建無害化精細石英砂加工企業,年產精細石英砂產品3萬噸,實現年銷售收入1200萬元。

3、發展資源再利用項目。引進新型竹膠板企業,年產竹製建築用模板1萬立方米,實現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

(三)發展第三產業

引導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抓住民企的進駐,為當地農民的迅速致富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這個機會,加強新村建設力度。同時,開展特色文化,培育文化名村,結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允升樓”、桂林堂等古民居、朱氏九節龍地方民俗文化遺產及五一甘乳岩景點等發展農家樂、休閒觀光旅遊、茂千農莊生態游等第三產業,既能自己增收,又能轉移一部分剩餘勞動力。

措施保障

1、組織領導。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副組長由村委會主任擔任,成員由村兩委成員、兵青婦幹部、“六大員”等代表組成。村黨支部書記要負總責,支委要有分工(具體分工見小陶鎮八一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目標任務分解表),平時抓落實,經常有檢查,年終有考核,要把建設新農村工作作為支部的首要工作來抓,常抓不懈,不斷改善,不斷改進。

2、多元投資。建立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通過上級政府在資金方面的政策傾斜來扶持和引導農民參加新農村建設,用好專項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動員農民投工、投勞的方式,參與建設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並通過政策鼓勵來吸引社會各界資金投入。

3、技能培訓。開辦農民技術夜校,通過定期組織開展實用技術、法律法規、衛生保健等培訓,保證技術夜校的正常運轉。抓住省部共有利時機,同時與市青年企業家協會等有關部門、單位掛鈎聯繫,組織富餘勞動力參加各類技能用工培訓班,培訓內容以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和務工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加強新型農民的科技培訓,力求培養出來的農民具有較高的技術素質,至少要能熟練掌握一到多項生產技能和技巧,還要具有一定的經營和管理能力,能夠合理配置人、財、物和土地等資源,組織生產和參與市場活動,從而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此外,還組織青年農民參加農函大學習,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園藝、果樹、畜牧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增強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4、結對幫扶。村黨支部通過三級聯動實施“四個一”工程,即每個黨員結一個幫扶對子,確定一個增富項目,制定一個帶富措施,提出一個致富目標,引導黨員以先進性要求為動力,做到帶頭致富和帶領民眾共同致富,以先富帶動後富,最終促進共同富裕。同時動員全社會扶助貧困群體,鼓勵先富人群積極參與,特別是本村先富起來的黨員同志要起模範帶頭作用。

重慶市忠縣拔山鎮八一村

 

基本情況

八一村位於拔山鎮至八德場,交通方便,村水泥路,於鎮公路相連,幅員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66畝,其中水田面積1578畝。林地面積485畝,村民小組8個,總戶數691戶,全村漢族。

人力資源

總人口數2562人,農業人口2545人,總勞動力1572人,男勞動力780人,女勞動力792人,農業勞動力1375人,按勞動力分級狀況分為:20-30歲315人,30-40歲374人,40-50歲356人,50-60歲278人;按勞動力文化狀況分級分為:國中文化以下1050人,高中文化185人,中專文化75人,大專文化15人;按勞動力職業技能狀況分為:從事建築業482人,縫紉製鞋業85人,商業57人,餐飲服務業12人,種養殖業423人,管理人員25人,其他行業203人。外出務工人數1149人,外出務工實際經濟收入800萬元。

農村經濟

村集體經濟主要收入來源收入水庫承包費、幼兒班管理費。水稻產出950噸,小麥產出80噸,玉米產出150噸,蔬菜播種面積750畝,主要家畜有生豬、鴨等,家畜每欄每年350頭,存欄150頭,種養殖大戶15戶,勞務收入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56元。

基礎設施

全村公路總長18公路,社區通公路,水泥路2.3公里。全村山坪塘18口,自來水安裝426戶,電戶戶通,氣15戶,通信560戶,電視95%以上。 

村支兩委

村支兩委人員組成5名,文化國中以上,年齡平均50以上,

組織建設

黨員76名,年齡結構,老齡化,文化狀況差,黨員發展情況每年1名,黨群幹群關係好,三會一課,每季度一次。

廣東省徐聞縣新寮鎮八一村

八一村位於廣東省徐聞縣新寮鎮中、偏北部,北與三豐村委會接壤,東與後海、塘口兩村委會相鄰,南依港六村委會,西與南灣村委會相望。轄有田頭、下村仔、南村、東溝、下寮、雲路、後寮、建安、鱟藤等9條自然村,868戶3978人,耕地面積1331畝,是新寮鎮10個村委會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村委會,村民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作物和從事海水養殖業,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1950元。該村委會現有黨員65人,村“兩委”幹部6名,村民小組長9名,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年總收入不足5000元。近幾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該村委會建起了一幢二層310平方的辦公樓,改善了幹部的辦公條件。村委會駐地交通比較方便,有和新二級公路從這裡通過,還建有八一小市場,繁榮當地經濟,村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八一村

八一村總土地面積9000畝,耕地面積3700畝,水澆地面積1527畝,草牧場面積2100畝,牧畜存欄6700頭(只)。轄劉家屯、南營子、北營子、小河東村4個自然村,總戶數507戶,總人口2006人。

村黨支部轄4個黨小組。黨員數26人,其中農民黨員25人,入黨積極分子16人,後備幹部2人。村常設幹部4人,其中黨員1人。“兩委”班子組成情況是支部3人,村委會3人。

八一村經濟發展思路和“十一五”發展目標是在兩委班子帶領下,逐步增本村奶牛、肉牛、絨山羊養殖規模,形成優勢產業,“十一五”期間,在不增加民眾負擔情況下,多方籌集資金,興辦村集體產業,壯大集體積累,2010年末,力爭集體積累50000元,以奶牛、肉羊、絨山羊養殖為主導,逐步形成產業優勢,期末存欄奶牛150頭,肉牛800頭,絨山羊7000隻[2]。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一)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一)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一)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江門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

澳村
安步村
安南村
安生村
白廟村
扁沖村
白石村
堡城村
北合村
白銀村
白水帶村
白沙社區
北街街道
白沙街道
北蘆村
耙沖社區
北達村
北灣社區
坂錫社區
步溪村
白沙鎮
磅礴村
北門村
北陡鎮
板崗村
白水村
八家村
北聯村
坂潭村
北坑村
白崗村
百頃村
八頃村
邦龍村
北洋村
北門社區
北水村
八一村
茶坑村
成平村
昌梅村
長安村|
陳山村
側賢社區
倉邊村
潮連街道
長塘社區
茶山村
長發社區
赤坎村
城西村
常安社區
長喬村
倉后街道
長塘村
潮境村
車朗村
川西村
沖蔞鎮
城北村
沖雲村
衝口村
長沙村
長坑村
沖泮村
倉下社區
朝中村
長嶺村
川島鎮
沖金村
春場村
赤溪鎮
陳邊村
廛溪村
川東村
沖洋村
曹沖村
曹厚村
長江村
城西社區
陳冲村
城南村
城東社區
城郊村
沖那村
潮透村
慈谿村
長沙街道
長間村
蒼城圩社區
大林村
東成墟鎮
東北雁村
東南村 |
篁灣村
海傍社區

大田鎮
頂沖村
東門社區
大槐鎮
大亨村
大灣村
東岸村
大蓮村
東新村
大朗村
東成鎮
大槐村
東觀社區
大埠村
杜阮鎮
丹井社區
東風社區
大崗社區
東成社區
杜臂村
東升社區
大凹村
東溪村
東寧社區
東倉社區
堤東街道
杜阮村
東華社區
東聯村
東仁村
東冠村
都陽村
大塘村
大江鎮
都斛鎮
端芬鎮
大綱村
大巷村
東紅村
東寧村
東升村
獨岡村
墩寨村
陡門圩社區
大嶺村
大洲村
獨灣村
大東村
都斛圩社區
淡村
大步頭村
斗山鎮
墩頭村
渡頭村
東雲社區
洞安村
東頭村
丹堂村
達材村
大擔村
東方村
大洞村
洞北村
東風村
大澤鎮
東甲村
獨聯村
洞南村
東北村
大澤社區
東凌村
東環沙村
東向村
大堂村
洞閣村
大鰲村
大澤村
島橋村
大環村
都會村
東成村
大滘村
大鰲社區
東衛村
大鰲鎮
大八頃村
大鰲尾村
大沙圩社區
恩城街道
二寧村
福坪村
鳳山社區
佛良村
粉洞村
阜康社區
華東社區
|

富崗村
浮石社區
豐樂社區
范羅崗社區
富岡社區
復興社區
鳳潮社區
豐盛社區
福逕村
富橫社區
芙灣村
飛東村
復盛村
甫草村
浮石村
豐江村
富城社區
福場村
鳳村
富美村
甘圍村
根竹頭村
高聯村
關村
高元村
共和鎮
隔朗村
共興社區
谷埠社區
弓田村
桂林社區
古勞村
古蠶村
古勞鎮
甘棠村
古橋村
甘化社區
港口社區
貫溪村
岡寧村
高筍村
廣海鎮
官竇村
桂水村
龔邊村
廣海城社區
崗美村
灌田村
高嶺村
甘邊村
高朗村
古邏村
官沖村
官田村
管咀村
古斗村
古泗村
古井社區
桂林村
古井橫陂鎮
橫崗頭村
黃沙村
橫陂村
潢步頭村
黃坭坦村
橫眉村
河南社區
鶴坪村
橫西村
橫槎村
黃角村
橫平村
河灣村
橫南村
橫盤村
華南村
橫東村
匯源村
鶴城鎮
荷村
合成村
禾南村
鶴山市
禾穀村
黃洞村
黃寶坑村
和平社區
鶴城村
環市街道
會龍社區
河山村
篁邊社區
虎嶺村
花園社區
荷塘社區
橫江村
荷塘鎮
虎坑場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