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村

城西村

城西村是富陽縣富陽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東接城東村,南臨富春江,西靠富春灣開發區農民城,北鄰後周、虎山村。320國道和橫貫東西的過境公路在村中穿越而過,把全村分割成中心村、後拔村、秦望橋、戴家墩4個自然村。富春灣開發區最大的投資建設項目--春江花園,就位於城西境內的放馬沙。


概述

城西村城西村

城西村古稱城西街,因位於古縣城恩波橋西側而得名。清代稱恩波四莊。1928年稱昭文里。1934年為迎薰鎮城西街,1951年改稱城關鎮城西街,1958年改為城關人民公社城西大隊。1961年後,隸屬金橋人民公社(鄉),1988年屬富陽鎮。1992年,全村623戶,1624人,並有招聘來的外鄉契約工400餘人。

經濟發展

城西村城西村
城西村地處皇天畈平原口富春灣灘地相接處,歷史上因土地時遭富春江洪水淹沒而較為荒涼。又因恩波橋是縣城往西的唯一通道,軍事上形成了必爭之地。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軍富陽保衛戰,清軍與太平軍曾在這一帶激戰,相持達半年之久。1937年冬,日本侵略軍侵占富陽以後,幾乎把城西夷為平地。1945年抗戰勝利後,村民陸續回鄉,墾荒種植,結廬為居,成了縣城西郊的"貧民窟"和"草舍村"。
城西村,由於土地廣闊,建築稀少,交通便利,地理條件優越,這裡成了理想的工業發展基地。清光緒年間,蕭山臨浦人任阿龍於此創辦協順昌鑊廠,到1931年,已有職工50人,資本1萬銀元,年產鑊子10萬隻,成為省內四大鑊廠之一。1927年,設址於象牙浦上的萍利電米廠,有25千瓦發電機1台,夜間發電,白天碾米,為縣城提供照明電源。此外,鐵器鋪、銅錫鋪、白鐵鋪、竹木鋪等作坊,也雲集城西。
1950年冬,富陽縣人民政府發動民眾,築起了高3米,長3公里的防洪大堤,拒富春江洪水於堤外。此後,把城西規劃為富陽縣工業區。國營、集體、部門工業企業,紛紛在城西選址建廠。在灘地、浦地、園地徵用一光以後,又逐步徵用城西村耕地。1951年土改時,城西村有耕地1800多畝,經逐年開發徵用,至1992年末,全村僅保留耕地171畝。城西村已為富陽縣的工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城西村城西村
至1992年底,城西村境內建有分別隸屬於國營、二輕、鄉鎮、部門的電子機械、建材、化工、食品等不同門類的大小工業企業30多家。坐落在桂花西路的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五研究所,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套用聲學研究單位,1981年從湖北遷來富陽城西,占地130畝,有全縣最高的11層科研大樓一座,建築面積達10426平方米,有科技人員和職工1300多人。建址於西堤路1號的杭州富陽無氧銅材廠(即富陽磷肥廠),占地35畝,是境內占地最大的縣級工業企業。
與經濟建設相配合,1984年後,在桂花西路南側,新建了春江住宅區,占地300多畝,建築面積700萬餘平方米,居住著2萬多居民,相當於富陽縣城居民總數的三分之一。住宅區內,有中學、國小、幼稚園、醫院、農貿市場等生活配套設施。
城西已名副其實地成為富陽縣的工業城。
城西村城西村
引進人才
1979年,城西村創辦了第一家村辦企業--油桶翻新廠。開辦後,一無技術,二無設備,僅靠幾十個"泥腿子"敲敲打打,企業獲利不多。此後,又陸續興辦了紙箱廠、建築隊、運輸隊等村級企業,但依然活力不大,後勁不足。
1990年,開拓創新的城西黨支部、村委會,認真回顧和總結了前幾年膽子不大,步子不快,辦法不多的經驗教訓後認為:城西要發展,關鍵是人才。經集體研究,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引進人才、技術、項目、資金,明確規定:凡到城西村辦企業,優先劃給辦廠基地,戶口可遷入城西,並解決"農轉非"指標;對有突出貢獻的,獎勵別墅、轎車。三年來,已先後引進廠長(經理)級經營管理人才11名,企業家7名,技師以上職稱的技術人員22名。
城西的村辦企業,自從引進人才,發展橫向聯營,開拓產業渠道以後,發展速度大大加快。三年來,已先後辦起了特種燈泡廠、原子筆廠、熱能設備廠、通訊材料廠、微型電機廠、華達電訊電纜廠、銅包鋼廠等23家村辦企業。其中有橫向聯營5家。1992年工業產值2170萬元,其中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的9家。富陽郵電通訊材料廠是1990年1月與縣郵電局勞動服務公司、富陽鎮中心學校的聯營企業,廠長王建沂,是一個很有實幹精神的企業家。聯營前由於資金、技術、場地等限制,年產值僅幾十萬元。聯營後,村一次性投入技改資金30萬元。充實了技術力量和職工人數,擴大了經營場地,充分發揮了企業能人的用武之地,使企業面貌迅速發生變化。短短三年,所產以"富通"牌註冊的產品發展到二大系列十多個品種,其中全塑市內通訊電纜、電纜分線盒等已在省內外贏得市場。由於產品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經營有方,1992年總產值已猛增到3800多萬元,創稅利600多萬元(其中村股份產值500多萬元,上交村利潤14.4萬元)。1992年三家又共同投資500多萬元,新建分廠2個。全廠現有職工210人,固定資產254萬元。是浙江省郵電器材公司定點生產廠,被評為1992年度富陽縣一級工業企業。1991年4月,由引進人才葉炎平創辦的杭富橡膠輪胎經營公司,與浙江省化輕總公司聯營,在全省40多家輪胎經營單位中建立業務聯繫,1992年銷售總額達2670萬元,創稅利100多萬元。
在發展村辦企業的同時,積極支持發展聯戶、個體企業、農業和第三產業。至1992年,全村有聯戶、個體企業16家,產值2200多萬元;飲食、旅館、運輸、修理等服務行業402家,從業人員600多人,擁有私人拖拉機、貨車44輛,出租小轎車10輛。蔬菜基地100畝,塑膠大棚1.1萬平方米,1992年產糧食140噸,各種蔬菜200噸,淡水魚15噸,全村工農業總產值3250萬元,創稅利420萬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75.5倍和64.5倍。1992年,村民人均純收入2519元,比1978年增長17.4倍。
村級經濟的發展,使城西走上了富裕之路。1992年,全村有幼稚園一所,入園兒童240人,全部減半收費。村民醫藥費由村負擔70%。全村安裝了有線電視,免費安裝調頻喇叭600隻。村境內的道路全部改成水泥或瀝青路面。改進電力線路,達到用電合格村標準。架通程控電話線,全村安裝電話90部,其中村民住宅私人電話50多部。60歲以上老人,每月分別發給15~30元養老補貼金,成年人全部參加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凡參加家庭財產保險的,每戶由村支付保險費5元。截止1992年底,已有90%的村民新建了住宅。

桐鄉城西村

城西村城西村
城西村是2001年25個特困重點扶持村之一,為了壯大村級經濟,姚惠榮和村班子人員白天跑部門、跑單位爭取扶持政策,晚上加班加點一起探討、規劃。就這樣,村裡的閒置廠房用起來了,個私企業引進來了,村民的錢袋鼓起來了。2007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024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

內蒙古城西村

城西村城西村
它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境內,屬於大明鎮。因為,這裡過去曾經是遼代首都的都城,而且這裡原來是中心城的西邊,所以稱之為城西。又名城後西。這裡有人口2000多人戶。是大明鎮比較大的一個村。
土地肥沃,地市平坦,擁有茂密的森林,並且靠近河流,山清水秀,這裡曾經是佛教的聖地,曾經在這裡有一座72間喇嘛廟。總的耕地有近20000畝。主要的種植物是玉米。經濟以農業為主,也有部分的人在外打工。
以漢族為主要的民族,還有三成的蒙古族。姓氏以張、烏、曹等為主。

廣東省城西村

城西村城西村
城西村位於“中國五金基地市”——廣東省揭陽市東山區磐東鎮,是一個以“五金製品”為主的專業村鎮。村內有五金加工企業170多家,城西五金生產起源於清初的“腳踏風箱手工打鐵”。改革開放後,城西人逐步從手工勞作走向自動化工業生產。產品有日用五金、建築鐵器、農用工具、五金電器、車零配件、不鏽鋼器皿等一千多個品種。
粵東古邑揭陽,五金生產已有數百年歷史。清康熙時期,揭陽先民就開始了腳踏風箱打鐵的生涯。清中後期,五金生產具有了一定規模,逐步形成了農用五金、日用五金、建築五金、裝飾五金等主要門類。據考證,這一時期,揭陽生產五金的手工作坊就達300多家,五金製品特別是農用五金已從潮汕平原走向珠江三角洲等地,為當地的農耕生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民國初期,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輸入,即出現了數量眾多的簡單機械加工的小五金製品工廠,是中國五金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江門行政區劃百科(一)

江門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側,全市總面積9541平方公里、人口410萬,江門市屬河流三角洲沖積平原,沿海有大小島嶼96個,海岸線總長328.7公里。江門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少霜無雪,溫和多雨,

澳村
安步村
安南村
安生村
白廟村
扁沖村
白石村
堡城村
北合村
白銀村
白水帶村
白沙社區
北街街道
白沙街道
北蘆村
耙沖社區
北達村
北灣社區
坂錫社區
步溪村
白沙鎮
磅礴村
北門村
北陡鎮
板崗村
白水村
八家村
北聯村
坂潭村
北坑村
白崗村
百頃村
八頃村
邦龍村
北洋村
北門社區
北水村
八一村
茶坑村
成平村
昌梅村
長安村|
陳山村
側賢社區
倉邊村
潮連街道
長塘社區
茶山村
長發社區
赤坎村
城西村
常安社區
長喬村
倉后街道
長塘村
潮境村
車朗村
川西村
沖蔞鎮
城北村
沖雲村
衝口村
長沙村
長坑村
沖泮村
倉下社區
朝中村
長嶺村
川島鎮
沖金村
春場村
赤溪鎮
陳邊村
廛溪村
川東村
沖洋村
曹沖村
曹厚村
長江村
城西社區
陳冲村
城南村
城東社區
城郊村
沖那村
潮透村
慈谿村
長沙街道
長間村
蒼城圩社區
大林村
東成墟鎮
東北雁村
東南村 |
篁灣村
海傍社區

大田鎮
頂沖村
東門社區
大槐鎮
大亨村
大灣村
東岸村
大蓮村
東新村
大朗村
東成鎮
大槐村
東觀社區
大埠村
杜阮鎮
丹井社區
東風社區
大崗社區
東成社區
杜臂村
東升社區
大凹村
東溪村
東寧社區
東倉社區
堤東街道
杜阮村
東華社區
東聯村
東仁村
東冠村
都陽村
大塘村
大江鎮
都斛鎮
端芬鎮
大綱村
大巷村
東紅村
東寧村
東升村
獨岡村
墩寨村
陡門圩社區
大嶺村
大洲村
獨灣村
大東村
都斛圩社區
淡村
大步頭村
斗山鎮
墩頭村
渡頭村
東雲社區
洞安村
東頭村
丹堂村
達材村
大擔村
東方村
大洞村
洞北村
東風村
大澤鎮
東甲村
獨聯村
洞南村
東北村
大澤社區
東凌村
東環沙村
東向村
大堂村
洞閣村
大鰲村
大澤村
島橋村
大環村
都會村
東成村
大滘村
大鰲社區
東衛村
大鰲鎮
大八頃村
大鰲尾村
大沙圩社區
恩城街道
二寧村
福坪村
鳳山社區
佛良村
粉洞村
阜康社區
華東社區
|

富崗村
浮石社區
豐樂社區
范羅崗社區
富岡社區
復興社區
鳳潮社區
豐盛社區
福逕村
富橫社區
芙灣村
飛東村
復盛村
甫草村
浮石村
豐江村
富城社區
福場村
鳳村
富美村
甘圍村
根竹頭村
高聯村
關村
高元村
共和鎮
隔朗村
共興社區
谷埠社區
弓田村
桂林社區
古勞村
古蠶村
古勞鎮
甘棠村
古橋村
甘化社區
港口社區
貫溪村
岡寧村
高筍村
廣海鎮
官竇村
桂水村
龔邊村
廣海城社區
崗美村
灌田村
高嶺村
甘邊村
高朗村
古邏村
官沖村
官田村
管咀村
古斗村
古泗村
古井社區
桂林村
古井橫陂鎮
橫崗頭村
黃沙村
橫陂村
潢步頭村
黃坭坦村
橫眉村
河南社區
鶴坪村
橫西村
橫槎村
黃角村
橫平村
河灣村
橫南村
橫盤村
華南村
橫東村
匯源村
鶴城鎮
荷村
合成村
禾南村
鶴山市
禾穀村
黃洞村
黃寶坑村
和平社區
鶴城村
環市街道
會龍社區
河山村
篁邊社區
虎嶺村
花園社區
荷塘社區
橫江村
荷塘鎮
虎坑場村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