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村

水產村

水產村位於浙江省德清縣東南部,距德清縣城6.5公里,離杭州43公里。前身為水產大隊,1984年改為水產養殖公司,1993年1月更稱浙江歐詩漫實業總公司。隸屬於雷甸鎮。1992年,全公司有漁民198戶,716人。有外盪養殖水面3100畝。有6個專業養魚場,1個珍珠場,1個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珍珠研究所,3個跨地區珍珠聯營場,3家以珍珠深加工為主的工業企業,1家國家招標中標廠,1家中外合資企業。是個以水產養殖為主,漁工副、內外貿綜合經營的經濟實體。近幾年來,公司連續被縣、省評為先進單位和農業生產先進集體、勞動模範集體。1992年被中共德清縣委、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紅旗村。被譽為古運河畔的明珠。

基本信息


經濟建設

水產村水產村
20世紀50年代前,這裡漁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靠一條破船載著全家到處漂泊,以捕魚度日,被稱為連家漁船。1958年,來自浙江、江蘇、湖北等3省6縣的漁民組成了雷甸漁業隊。1968年,漁業社會主義改造(以下簡稱漁改)後,479名漁民依靠14萬元貸款和國家撥給的2萬元漁改資金,實行以養魚、捕撈、種菱相結合的外盪養殖生產,年收入10萬元。1969年改為水產大隊後,產業結構逐步作了調整,設立了黃婆漾、大海漾、大麥漾等6個專業養魚場。實行以養殖為主,養殖、增殖、捕撈相結合,使外盪精養和網箱配套,從單一魚種開始套養多種魚類,並採取:一次放足,常年捕撈,捕大留小,均衡上市等措施。同時配備了機械化捕撈網具,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起捕率,魚產量從畝產不足200公斤猛增到450公斤以上,年收入上升到90萬元。
1967年創建珍珠場,年產三角帆蚌兼褶紋蚌珍珠2000公斤左右。1970年,三角帆人工繁殖技術獲得成功,為自力更生髮展優質珍珠,開發珍珠系列產品奠定了基礎。1972年創建全省首家珍珠粉廠,以淡水珍珠為原料,按國家GMP藥品生產標準,生產口感好、質地純潔、細膩,容易消化吸收的鶴鳴牌系列優質珍珠粉。1981年投資145萬元,創辦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的浙江珠麗化妝品廠,專業生產珠麗牌系列化妝品。先後研究開發洗滌、護膚、美容等8大類 40多個適銷對路新產品,並建立和形成了200多個銷售網點。產品遍布浙江各地和華東、東北地區,頗受消費者青睞。年創稅利200餘萬元,近8年產值、稅利增幅名列全省同行之首。其中蘋果二合一洗理香波被評為部優產品,兒童VC霜榮獲省梅花杯。成為國家輕工部化妝品生產的專業定點廠。1984年下半年選派 4名青年赴北京學習珍珠加工技術,並開始生產珍珠系列產品--珍珠首飾。1985年,各種花式品種的珍珠項鍊、耳環戒子等產品投放市場,供應杭州、上海等各賓館、商場,深受國內外客商喜愛。
1992年,公司經濟總收入達到1000萬元,集體提留222.61萬元,人均收入2800元。固定資產達到1600萬元,自有流動資金1400餘萬元。幾年來,漁民建造15832平方米住宅,人均擁有住房面積22.5平方米。對漁民、職工子女,在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普及職業教育。建立了醫療保健、退休養老制度。家家戶戶裝上有線廣播和閉路電視。公司安裝了全國直撥電話總機和國際直撥的大哥大等先進通訊設施。

智力投資

漁民在漁改前世代以船為家,過著飄泊生活,流動性大,沒有條件上學。漁改後定居陸上,定港生產,為子女入學、深造創造了條件。1983年選送2名高中畢業生到浙江水產學校學習,定向培養大學生。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公司除按同等勞力付給經濟報酬外,還報銷假期來回差旅費,其所有學什費也有公司承擔。畢業後安排在公司珍珠研究所工作,成為珍珠科研工作的主要技術骨幹。1992年,公司尚有4名自費生在有關大專院校學習,公司除負擔所需費用外,還按同等勞力分別付給每人每月180~200元報酬。此外,公司還承擔漁民子女從國小到高中的學什費,已普及高中義務教育。凡年齡在16歲以上的在校學生,均按同等勞力付給報酬。1985年,公司向縣職業高中投資5萬元,並與校方商定,凡未考取高中的國中畢業生均可由公司推薦進職業高中讀書。至1992年,有職業高中生 13名,其中5名在校,8名已畢業回公司工作。從1985年1990年,公司給在校學生的費用和補貼總計達25.1萬元。
重視智力投資,使科研結出累累碩果。水產育珠科研小組始建於1972年,由3名稍有文化的青年漁民組成,在沈志榮(現任公司總經理)帶領下,逐字逐句地攻讀《貝類學》《藻類學》《水化學》《淡水養殖珍珠》等高深專業書籍。經過10多年邊學邊乾,終於掌握了提高插種蚌成珠率和成活率的淡水河蚌育珠技術。珍珠產量從1972年的10公斤上升到1982年的622.83公斤;每公斤珍珠剖蚌數從650隻下降到160隻;1~3級優質珍珠的比例高達 98.9%。珍珠銷售收入也從1972年的1.04萬元猛增到159.15萬元。1983年獲國家對外經貿部優質珍珠榮譽證書。公司自漁改至今,依靠珍珠創收就達2000多萬元。科研組經過6年的艱苦、反覆實踐,終於使三角帆蚌大規模人工繁殖於1976年在國內首次獲得成功。1979年,此科研項目通過省水產局組織的技術鑑定,並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嘉興地區科技成果一等獎和縣科枝成果一等獎;1981年獲國家農業科技推廣獎。1983年5月成立了全國唯一的河蚌育珠技術綜合科研機構--德清珍珠研究所,由沈志榮任所長。研究所選定的第一個攻關課題是農業部下達的《三角帆蚌主要疾病及防治技術研究》。經8 年的艱苦摸索,獲得了一整套三角帆蚌蚌瘟病綜合生態防治技術措施,使當年插種的育珠蚌成活率從原來的20%達到90%以上。1986年6月,沈志榮等首次在浙江水產學院學報上發表了論文,揭示了蚌瘟病之謎。1990年12月,蚌病研究課題通過部級鑑定,並得到專家、教授們的肯定與好評。此外,還對珍珠產品深度開發、外盪養魚高產技術推廣等科研項目,分別進行攻關。由於對外盪養魚高產技術推廣課題的攻關獲得成功,使平均年魚產量從原245噸提高到 380.97噸,增長55.5%。此科研項目1988年獲縣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獲省人民政府漁業豐收計畫二等獎。公司總經理沈志榮為科技興魚、發展河蚌育珠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3年以來,先後當選為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86年被破格授予工程師技術職稱。多次被縣、市評為勞動模範,並獲縣、市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省優秀農業企業家等稱號。

橫向聯營

公司充分發揮掌握河蚌育珠綜合技術的最大優勢,本著自願互利原則,積極發展地區間的橫向聯營。1985年底由國家農業部和省水產養殖公司投資,新安江開發公司提供水面,公司提供人才、技術,總投資270萬元,在千島湖興辦1000畝聯營珍珠養殖場,就地搞人工繁殖、插種珠蚌和就地吊養。現已有三角帆蚌暫養蚌200多萬隻,育珠蚌60萬隻,年產優質珍珠1噸左右。1978年與湖州市郊道場鄉聯合投資80多萬元,興辦聯營珍珠養殖場。現已發展400多畝水面,已收回全部投資並開始產生經濟效益。1990年與德清縣上柏鎮聯營辦場,也已繁殖三角帆蚌100多萬隻。
1992年初,總投資人民幣270萬元,成立了中外合資的浙江歐詩漫日化有限公司。已開發集染髮、護髮、養發於一體,只需5分鐘能一次性使頭髮變黑的歐詩漫3合1速染王,由特殊高分子聚合物組成,能使頭髮光亮、柔軟、輕爽易於梳理的免洗護髮素--柔亮毛磷片及歐詩漫系列PAE純真珠膏嫩膚露真珠特白蜜等新特產品。現速染王、柔亮毛磷片已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客商訂貨價值100萬元。美國一家大公司總經理親赴雷甸,要求擔任歐詩漫產品國外總代理。現將進一步開發衛生用品和香精、香料等出口創匯產品。
1992年初投資100萬元,對珍珠粉廠進行技術改造和廠房搬遷,以進一步開發珍珠系列營養保健產品和藥品。
歐詩漫實業總公司不僅開發魚類和珍珠系列產品,還於1984年7月投資創辦了生產紅柱石牌多晶莫來石纖維(簡稱PMF)的晶體纖維廠。該產品是一種新型超輕質耐高溫絕熱材料,是技術密集型產品。可耐1500℃高溫,導熱率只有傳統耐火磚的1 6,容重只有其1 25。可廣泛套用於冶金、機械、電子、建材、化工、宇航等高溫爐窯和熱工設備的強化絕熱。產品於1986年9月通過省科委組織的中試技術鑑定;1989年獲國家級新產品稱號,套用技術通過冶金部鑑定;1991年又獲冶金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產品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並填補國內空白。 1987年10月,在國家經委全國生產多晶莫來石纖維招標時,一舉中標。目前,浙江歐詩漫實業總公司正與外商廣泛接觸,洽談合作開發醫藥珍珠營養保健系列產品,以進一步將產品打入國際大市場。

餘杭鎮水產村

水產村餘杭鎮水產村
餘杭鎮水產村是一個專業漁村,位於餘杭鎮周邊。1968年通過漁改而成立,屬石鴿公社管轄。1983年10月起劃歸餘杭鎮管轄,改稱餘杭鎮水產養殖場,1997年改為餘杭鎮水產村。
全村戶數64戶,總人口14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人。水面2591.4畝,其中外盪水面1327畝,南湖水域1264.4畝。全村經濟總收入795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7224元。漁業生產在最佳化品種的基礎達到98噸,工業產值403萬元,利潤20萬元。村級可支配資金43萬元,有一家中型的南湖制磚有限公司。
水產村是餘杭區十三個專業漁村之一。在最佳化品種上養殖了桂魚和烏青兩種高檔經濟型品種,並引進了1000餘畝珍珠河蚌養殖。投資興辦社會福利事業,發放退休養老金,合作醫療保險等。綠化面積約2萬平方米。投資5萬元硬化了一條南湖養殖區道路。有一支常年的保潔隊伍,垃圾日掃日清。
1995年,水產村進入餘杭市首批小康村行列。1999年,被授予餘杭市五好村黨支部、新農村。2000年,被評為餘杭市衛生村。2004年,被命名為餘杭區文明村。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