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管村

鍾管村

鍾管村位於杭嘉湖平原中部、鍾管鎮腹地,由原鐘管、尚壩、邱介壩三村於2001年9月合併而成,總面積6平方公里。鍾管村地處德清縣東北部,為鍾管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東北同湖州市郊千金鄉接壤,西北與湖州市郊溪西鎮毗鄰,西與原戈亭鄉緊連。距縣城15公里。鍾管村有29個村民小組,1133戶。總人口3568人。總勞動力2541人。耕地面積2178畝。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鍾管村鍾管村規劃圖
鍾管村地處德清縣東北部,為鍾管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東北同湖州市郊千金鄉接壤,西北與湖州市郊溪西鎮毗鄰,西與原戈亭鄉緊連。距縣城15公里。鍾管至德清公路已建成通車,水陸交通頗為方便。

據清《(康熙)德清縣誌》載:鍾管原名“鍾官”。鍾官系官名,管理鑄錢事宜。又據清《(嘉慶)德清縣續志》載:“乾隆間,村農於薴溪山下水見一穴,得鑄錢範數枚,猶粘古錢,形似五銖而甚小,即古所謂沈郎錢也。”《晉書•食貨志》:“吳興沈充鑄小錢,謂之沈郎錢。”據此,古代鍾管一帶有鑄錢場所,亦有鑄錢官,鍾官(管)之名出此。
1958年10月為乾山人民公社鍾管生產大隊,1961年5月為鍾管人民公社鍾管大隊。1984年9月改為鍾管村。鍾管村有29個村民小組,1133戶,其中農戶717戶,非農416戶。總人口3568人,其中農業人口2279人,非農業人口1289人。總勞動力2541人,其中一產533人,占18%,二產1782人,占68%,三產226人,占14%。鍾管村黨員112人,村級班子10人。耕地面積2178畝,其中效益農業1852畝,種田326畝,桑地920.6畝,魚塘374畝。是以種植水稻為主,蠶桑水產畜牧為輔的多種經營地區。鍾管村系縣級文明村。村黨支部自1985年以來,連續被中共德清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1988年被中共湖州市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特色工業

鍾管村水磨磚
鍾管村在1978年前只有一個魚種場,16名飼養員,管理、飼養107畝水面的20多隻內塘。雖然每年為當地村民提供50萬尾各類魚種,但經濟效益甚微。現魚種場更名養魚場,除每年培育各類魚苗3000萬尾適應村內外養魚需要,還飼養草、鰱、鱅、鯉、鯿等淡水魚。以每年上交村5萬元,承包給農戶飼養。1978年創辦生產水泥大梁、行條三孔板五孔板等產品的水泥製品廠,產品銷往上海江蘇等地,1992年產值達181萬元,獲利12萬元。
1984年根據市場信息,投資8萬元,新辦建築工藝材料廠。生產經清洗、選雜、拌和、合成、初磨、割邊、細磨、泡光等工序精製的水磨磚。年產5萬平方米各色水磨磚,暢銷江蘇、浙江、上海等地,遠銷香港,產品供不應求。水磨磚1991年獲省科技成果獎。1991年,與上海市白水泥廠合作聯營。並先後開發出絕壓系浴缸水斗等新產品。
1992年產值達158萬元,利稅達15萬餘元。1992年12月投資20萬元,擴建廠房,增加設備,計畫使年產各色水磨磚達到10萬平方米,比原產量翻一番。1992年8月,從當地盛產蠶桑、具有蠶繭豐富資源的實際出發,投資15萬元,創辦絲綿廠。利用原有10間廠房,採用蠶繭加工成絲綿,絲綿翻成被,配上七彩、九彩軟緞被面被裡,生產出9個不同規格、品種的絲綿被成品。生產四五個月,產值達15萬元,人均工資616元。
鍾管村絲綿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第三產業興起。鍾管村充分利用鎮人民政府所在地、鎮辦企業發展迅速、來往廠商頻繁等客觀條件,於1991年8月投資近20萬元,興建占地1734平方米可容納35輛大、小車輛的停車場。1年多時間,共接待縣內外各種車輛3600輛次,經濟收入達1.8萬元。
1992年又投資70萬元,興建一所8間三層樓的村辦酒家。有9名職工,客房40間,床位60張,並設有空調,設施齊備。採取每年上交3~4萬元利潤的承包方式,拓寬村級經濟收入。1992年,村辦企業總產值達350萬元,比1991年增長108.3%;利稅20萬元,比1991年增長35%。鍾管村326人進鎮、村辦企業,其中村辦企業年發放職工工資總額達52.4萬元。

經濟建設

鍾管村鍾管村老年運動場
管村村辦工業的崛起,不僅給農業生產提供投入資金,還為辦好村級福利事業、改善村民生活奠定了濃厚的物質基礎。

鍾管村共投入資金26.4萬元,興修水利設施,使全村裝備6座機埠,217千伏安的變壓器3台,低壓線20.6公里,近1660畝水稻田旱、澇保收。由於安全用電,被省農村用電部門授予“用電標準村”稱號。
1992年糧食總產948.85噸,比1991年增加62.%;蠶繭總產711.2噸,比1991年增長16.7%;淡水魚總產95噸,比1991年增長5.2%。工農業總產值達618.41萬元,比1991年增長58.4%;人均收入達1375元,比1991年增長26%。現有固定資產達238.36萬元。

鍾管村鍾管村宣傳欄
1981年投資16萬元,興建9座自來水塔,445戶村民用上自來水。1984年以來,投資25萬元修成村至各組路寬1.6米的水泥、泥石路面。
1992年投資7萬元,新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國小。內有5間二層樓教學樓,教室4間,可容納100多名學生;辟有體育活動場地。1992年有100多戶村民改建衛生廁所,每戶由村補貼100多元。深入做好計畫生育工作,自1985年以來,連續5年達到“三無”(無超計畫生育、無大引產、無多胎)。
10名五保老人全部進鎮敬老院,安度晚年。五保老人由村、組負責每人每年糧食500斤,現金500元。60歲以上的老黨員(不在鎮、村企業工作的)每人每月由村支付6元生活補貼。從村行政、黨支部退下來的老幹部,每人每月補貼35元左右。對有特殊困難的村民,根據不同情況,每年支付5000元,給予適當補助。
1991年起,鍾管村組長以上(包括村辦企業職工)男60歲、女55歲,都參加養老保險。建有衛生保健站,有2名鄉村醫生。村民每人每月自交20元,醫藥費村負擔費用50%,鎮負責45%,村民自負5%。1988年以來,隨著殯葬改革,全村火化率達100%。火化後骨灰送鎮紀念堂統一編號存放。

發展現狀

2007年工農業總產值3.0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805萬元,第二產業2.75億元,第三產業795萬元。2007年農民人均收入達11380元,村集體可支配資金87萬元。鍾管村各類企業30餘家,是一個以非農產業為主,傳統農業為輔的新型農村。
村內四面環水,河道縱橫,公路似網穿村而過,東西南北四面貫通,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村鏡內還有名勝古蹟傅雲龍的故鄉(傅介里),中心村內建有傅雲龍紀念館,文化氣息濃厚。鍾管村已在2006年順利實現了省級全面小康示範村,2007年實現了省級科普村,同年創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範村

浙江名村

村是一個基層單位,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單位。1964年,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研究現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從研究最基層的家史、村史的微觀入手,這是進而研究整個巨觀社會歷史的基礎。無疑,這是很有見地的論斷。從不少村的形成、發展、變化中,可以看到整個社會生活、生產組合、家庭結構在發生變化。素稱"方誌之鄉"的浙江,歷史上修過的村志卻不多。
文昌村
村坑村
里商村
隱將村
三合村
大章村
中沙村
中秋村
龍門村
四聯村
民強村
場口村
昌東村
口村
峴口村
何雲村
南四村
城東村
城西村
望仙村
蔣家村
石門堂村
西湖村
里葉村
嶺後村
桐子源村
乾潭村
梅塘村
新安江村
新葉村
馬溪村
宮裡村
仇嶺塢村
孫家村
里湖村
城關村
深澳村
橫山村
梅蓉村
東恩村
尖山下村
杜家村
航民村
浦聯村
犁頭金村
湖山村
湘湖村
建設村
歡潭村
老虎洞村
龍虎村
鳳凰村
山一村
民豐村
向陽村
吳王村
金星村
姚家埭村
張堰村
唐公村
梧桐村
聯盟村
超山村
東河村
楊家村
相士地村
青雲村
黃賢村
舒前村
滕頭村
力洋村
長街村
瓦窯山村
西店村
南門村
峽山村
前童村
橋頭胡村
冠莊
黃壇楊村
梅林村
大徐村
東陳村
北門村
牆頭村
爵溪農村
爵溪漁村
上李家村
邱二村
三官村
上張村
小溪口村
馬家村
井村
五鶴村
長潭村
雙一村
古城村
石龍村
田垓村
老石坎村
西畝村
阮村
杭垓村
羅村
統里村
曉墅村
高二村
梅溪村
鄣吳村
鶴鹿溪村
長潮村
父子嶺村
月明村
牛步墩村
白米村
白峴村
白溪村
西峰壩村
訪賢村
沈灣村
青草塢村
香山村
俞家盪村
前途村
高家墩村
新莊村
雉城村
水產村
火星村
士林村
東衡村
北代舍村
楊墩村
陸家灣村
鍾管村
湖墩村
新豐村
新塘村
北港村
陳板橋村
輯里村
新華村
黃龍兜村
朝陽村
鎮西村
漾東村
小梅村
大利村
馬塔塘村
西滸村
南鹿村
陶莊村
古竇涇村
金魚橋村
馬厙村
中華村
楊溪村
新橋村
豐盪村
陳匠村
五豐村
東田村
東浜頭村
石山頭村
范家橋村
河山村
桃園村
羔羊村
越豐村
灣里村
翔厚村
黎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