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關村

北關村

北關村位於鄒平縣城北郊,距鄒平鎮政府駐地東北約1公里,東與東關村相接,北與馬莊村交界,西與三義村接壤,南與城裡村相連。隸屬鄒平縣鄒平鎮城關辦事處管轄。全村轄區總面積143.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6.5公頃,河溝占地4.3公頃,企業占地28.4公頃。還有安平鎮北關村、河北省南和縣北關村。

基本信息

地名來歷

據《鄒平縣誌》記載:北關村大部分姓氏先祖,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先後從山西洪洞縣和河北棗強縣遷來。原村內有北極閣,村子又在縣城北門外,故取名為北關村。

基本介紹

北關村北關村
全村地處山前傾斜平原地帶,地勢平緩,土壤肥沃,水源豐富。主要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並且還適宜種植各種蔬菜。

北關村距濟青高速公路鄒平路口3公里,省道慶淄路與章索路在本村交匯,市區幹道黛溪二路、三路貫穿於村南北。

2000年,全村共有405戶,總人口139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2‰。村內姓氏較雜,王、趙、張、姜姓居多,另有靳、喬、孫、賈等姓,均為漢族

建國初期,全村經濟總收入6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9億元,人均純收入5000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3∶76∶21,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3億元,人均純收入1720萬元。

該村是全縣經濟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縣前茅。1994年,被濱州地區人事局、鄉鎮企業局授予“全區鄉鎮企業強企業、強村”稱號。1995年,被鄒平縣人民政府授予首批“小康村”稱號。1996年,村企業被中共濱州地委、行署授予“全區鄉鎮企業強企業”稱號。是年,村黨支部被中共鄒平縣委評為“五好黨支部”。2000年,村企業被中共濱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明星企業”稱號。

經濟發展

北關村北關村
第一產業1949年,由於生產技術落後,糧食畝產不足100公斤。1951年12月,全村組織了互助組30個,參加互助合作的有5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1956年,全村在初級社的基礎上轉為高級社,進行了整平深翻土地、打井、興修水利等農田基本建設,糧食畝產達到200公斤。

1970~1975年,農田基本建設以土地園田化為中心,將原來縱橫交錯、高低不平的田埂加以改造,小塊變大塊,實現水利化、田園化、林網化,並推廣以合理密植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改革,促進了農業生產。1981年秋,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是年,糧食畝產達到600公斤。1995年,北關村建起了現代化的集體農場,擁有農場工人20多名,配有大型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20台(套),種植實現機械化,水利灌溉(引進法國先進節水設備)實現了自動噴灌。1998年村兩委從鄰村買進了18公頃荒草地,投資改造成了穩產、高產田。2000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0萬公斤。

北關村歷來為鄒平縣蔬菜集中產地,種類多為白菜、菠菜、蔥、黃瓜、西紅柿、茄子、辣椒等。尤其以大白菜、菠菜聞名,且以大棚種植蔬菜為多。所產蔬菜除供本地市場外,還遠銷濟南、淄博、東營等地。2000年,全村經濟作物總收入達到80萬元。

第二產業工業:1985年,該村建起了兩家個體窯廠,一家帶鋸廠。村民趙明山、張興寶又創辦了個體塑膠廠,生產塑膠軟管,開創了鄒平縣軟塑膠工業的先河,產品銷往全國各地。1986年底,新的村黨支部委員會成立後,在黨支部書記王葆珉的帶領下,北關村進入了一個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個體經濟也有發展。1995年,該村各項經濟指標已名列鄒平縣前茅,被命名為濱州地區首批“小康村”。

北關村北關村
1987年後,北關村先後建起啤酒原料廠、建築公司、魯揚福利化工廠、輕體板製品廠等多家工業企業。1991年5月,根據工作需要,成立鄒平縣北關實業總公司,黨支部書記王葆珉任總經理。2000年,村兩委、總公司領導大膽決策,新上了年產3萬噸電解鋁用預焙陽極炭素廠。該廠總投資5000萬元,是北關村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企業。該企業於2000年7月動工,2001年5月建成投產,年可實現產值8000萬元,創利稅1500萬元。至2000年,全村工業企業從業人員180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44億元,創利稅1320萬元。

建築業:1987年,成立鄒平縣北關建築工程公司,公司下設預製廠、水電安裝、土建、木工造型等工區。該公司於1992年被省建委評為三級資質企業。至2000年,該公司擁有建築工程設備52台(套),固定資產650萬元,實現產值1800萬元,創利稅132萬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建築工程施工企業。

鄒平縣北關實業總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冶金、化工、食品加工、建築施工安裝、建材、房地產開發等門類齊全的現代化企業集團。黨總支一班人重視引進和招聘人才,其中引進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專業人員1人,高級技術人員20人。公司下屬企業員工大中專畢業生占60%以上,強大的人才隊伍為該村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北關村北關村
第三產業70年代,北關村陸續開辦了許多副業項目,如小豆腐坊、小磨坊、小粉坊等,但由於規模小,收入很少。1975年,該村在縣啤酒廠北鄰,沿慶淄路東側建起了20多間沿街房,開辦了飯店、五金修配及洪爐打造等。1976年,又在縣城繁華地段(商業局駐地)租賃房屋,開辦了北關村蔬菜門市部。1978年,全村服裝經營個體戶發展到40多家,他們走出山東,業務範圍擴大到上海、浙江、廣州等地,生意十分紅火。1987年以來,村兩委注重發展路域經濟,先後投資200多萬元,分別在縣城北郊環城路、慶淄路兩側興建商用房200多間,租賃給個體工商戶,經營菸酒副食、飯店、汽車維修、電汽焊加工等業務。同時,該村充分利用地處縣城優勢,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至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300多人,實現總產值4000萬元,創利稅400餘萬元。

特色產業

北關村北關村
北關村自1986年起在新任領導班子的帶領下,以抓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業興村、興民為指導思想,企業強村富民之路,先後建起了啤酒原料廠、建築公司、化工廠、炭素廠等多家企業。

鄒平縣社會福利啤酒原料廠,是北關村集體經濟創辦的第一個大型企業。該廠自1987年建成投產以來,經兩次擴建,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逐年大幅增長。建廠當年實現產值30萬元,創利稅3萬元,至2000年底,實現產值4200萬元,上繳國家稅金180萬元。麥芽年生產能力也由當初1500噸擴大到3萬噸。多年來,該廠不斷改進生產工藝,開發新產品,降低生產成本。1993年,由原先蒸汽鍋爐改為乾式爐,簡化了工藝,減少了設備,煤耗由800公斤/噸降低到230公斤/噸。1999年,成功開發了利用小麥麥芽、黑麥芽製造啤酒原料的工藝,受到了用戶廠家的讚許,並與北京龍洋集團簽定了長年加工麥芽契約。2000年又成功開發利用法國大麥生產啤酒原料工藝,使效益顯著提高,產品覆蓋山東全省,並遠銷東北、江蘇、北京、安徽等地。該廠始終把產品質量放在第一位,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為宗旨,產品一直供不應求。

鄒平縣魯揚福利化工廠是一家年產1萬噸苯酐的企業,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4000萬元。1999年,該廠生產工藝嫁接德國BASF技術,產品質量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另外,該廠還生產富馬酸(反丁烯二酸),由於純度高、色澤好,已打入歐盟市場。2000年,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750萬元,創利稅500萬元。

鄒平縣魯揚炭素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年產3萬噸電解鋁用預焙陽極炭塊的專業生產企業。該企業是2000年5月經省計委立項批覆,省冶金公司審查同意,並被列為鄒平縣重點企業和2000-2001年度重點項目。一期工程總投資5000萬元,是北關村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企業。該廠自2000年7月動工興建,2001年5月22日建成投產,創造了全國同行業同規模項目建設速度最快、投資最省的兩項第一。該企業採用當前國內先進水平的生產工藝流程和設備,所產產品經山東鋁業公司檢驗,各項指標全部合格,產品質量達到一級品以上。產品供不應求,客戶駐廠等貨,並與客戶簽定了產品出口伊朗的契約意向書。預計該企業年可創產值8000萬元,創利稅1500萬元。根據規劃,到2005年預焙陽極炭塊將達到年產8萬噸,這將使北關村集體經濟躍上一個新的台階,達到新的水平。

社會進步

北關村北關村
文教科技1938年,周村天主教在該村購地建教堂,教堂內成立了北關村第一所國小,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限制,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30%。建國後,辦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1971年,在原校舍基礎上,投資7000元新建18間標準教室。1988年4月,村委會投資35萬元,完成北關國小搬遷,建起了占地0.8公頃,寬敞明亮,磚瓦結構的校舍30間,先後共投資10萬元,建成了濱州市首批規範化學校。並實施校園美化、綠化,使北關國小建成了花園式學校,在全區村辦國小中獨樹一幟,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l00%。1993年6月1日,一座投資30多萬元,教學設施齊全的高標準幼兒教學大樓建成投入使用,並在全縣開創了幼稚園、國小開設英語課的先例,被命為市級規範化幼稚園。為此《省教育報》《幼教報》《濱州日報》作了報導。至2000年底,該村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30名,其中本科5名,專科5名,研究生2名。

村兩委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不斷加大對企業人才素質的培養。1987年成立北關實業總公司職工學校後,分批舉辦了各類技術培訓班多期,下屬企業200餘人參加了培訓。同時還委派部分職工到省內外大企業和濟南大專院校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一直過著缺吃少穿的生活,人均收入僅幾十元,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00多元,基本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改革開放以後,全體村民在村兩委的帶領下,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大搞工副業項目。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奮鬥,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面貌煥然一新。2000年人均純收入5000元,全村95%以上村民都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228輛,其中個人擁有汽車48輛,各類型號機車160輛,,彩色電視機300多台,程控電話180多部。

村莊建設

北關村北關村
建國前,人均住房面積僅2~3平方米,且大多數村民都住著低矮潮濕的土坯房,村內道路狹窄。建國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住房也逐步得到改善。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2平方米。1983年,有的村民開始扒掉土坯房建磚瓦房,同時北關村出現了最早的磚結構小樓。1992年,村兩委做出決定:實施舊村改造,興建高標準的住宅樓,進一步改善村民居住條件。至2000年底,已建成“小康樓”182幢,五層樓3棟120套,人均住房面積45平方米。新村內有校園路、花園路、黛溪二路三條主幹道貫穿南北,路面全部瀝青化,水電設施齊全。村內還修建了供村民休閒娛樂的高標準街心公園。1995年、1999年,分別被鄒平縣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和“村鎮規範化建設先進村”稱號。

集體福利

北關村北關村
自1991年以來,在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增加的條件下,村兩委注重改善和提高村民待遇。為保證村民老有所樂,老有所養,1993年2月,建起了老年活動中心,購置運動器械和娛樂器材。同時對年滿60周歲以上的村民,每人每月發放30元養老補助費,後又兩次提高養老補助費標準,1999年增加到每月80元。1993年3月,規定對考入中專、高中以上學校的學生實行一次性獎勵:凡考取普通高中、中專的學生獎勵1000元,考取大專及重點高中的獎勵1500元,考取大學本科獎勵2000元,考取研究生獎勵3000元。同時,鼓勵回村工作,優先安排,對需要進行技術培訓的,村里負責學習費用的50%。1996年,由村辦集體農場每年為每位村民無償供應250公斤糧食,對不耕種土地者,每人每年發放土地補償費400元,並且為村民代交農業稅、各項提留等。自1992年開始實施新村規劃,對搬遷新村的農戶每戶補助3萬元,統一修建了二層別墅樓。2000年,又投資230萬元,建起了全市惟一高標準的村辦醫院--鄒平縣老年康復醫療中心。規定每位村民每年享受100元醫療補助金,為60歲以上老人每年免費查體一次,幫助解決村民看病難問題。

組織建設

北關村北關村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7年8月,張宗香在部隊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北關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56年秋,該村黨員王丕義參加了由縣委組織部、宣傳部舉辦的黨的基層黨員幹部培訓班,建立了該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王丕義任黨支部書記。1963~1986年,該村黨支部經過數次調整,先後有王玉賢張振榮王興盛任黨支部書記。1986年12月,成立了由王葆珉為書記的新一屆黨支部委員會。1994年、1996年村黨支部兩次被中共鄒平縣委授予“奔小康紅旗黨支部”和“五好黨支部”稱號。1994年12月29日,成立中共北關村黨總支部委員會,由王葆珉任黨總支書記。2000年,黨總支委員會下設村委、建築公司、啤酒原料廠、魯揚福利化工廠、魯揚炭素廠5個黨支部,全村及下屬企業共有黨員57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6年,該村建立了農民救國會。1955年,北關村成立農業合作社,王丕義任社長,下設若干農業互助組。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北關生產大隊,1960年生產大隊調整為東隊和西隊,1961年,又將東隊和西隊編為6個生產小隊。1966年,成立了大隊管委會,喬敬雲任管委會主任。1969年,大隊管委會改為革命委員會。1983年秋,該村成立了第一屆村委會,王玉璽任主任。1987年2月~1999年4月,村委會進行過幾次調整,先後由姜長勝、王丕貞任主任。1999年4月改選,王煜為第六屆村委會主任。共青團組織自1959年建立以來,先後有王建業、王慶祥、靳桂香、靳紀友、王華、王葆珉任團支部書記。1983年起王海軍任團支部書記。婦聯組織自1948年3月成立婦救會,至1999年4月,張氏、馬光華、靳桂香曾先後擔任婦聯主任。1999年4月孫蓮為新一屆婦聯主任。

安平鎮北關村

北關村北關村
概述

安平鎮北關村距鎮政府1華里,全村現有人口708人,村內有村辦衛生所一個,個體診所4個,方便了村民就醫看病。

村領導班子由8人組成,書記孫同雙從政30多年,任期內,根據本村地少人多,距縣城近,交通方便等特點,在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大力發展全村工商業,目前全村有服裝商業街兩條,6幢商業樓,企業6個,均為金牛集團下屬企業。全村12條街道全部硬化,全部安裝了路燈,方便了村民出行。全村農網改造已經完成;安裝自來水管道,解決全村吃水問題。電話普及率達100%。200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6000元,先後被評為“省級紅旗黨支部”、“市文明村”、“小康村”、“發展鄉鎮企業明星村”等稱號。書記孫同雙三十餘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克已奉公,為北關村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是百姓交口稱讚的好公朴,不愧為新時代小康村建設湧現出的傑出幹部代表。

河北省南和縣北關村

北關村北關村
概述

北關村有村民2400人,加上小城鎮建設移居北關和到北關經商的人共9000人。在北關村黨總支的帶領下,北關村人不斷奮鬥、苦幹,把“富民”文章做得有聲有色:到過南和縣的人都能體會到,那裡的“縣景”,一半是北關村襯托起來的,別墅、洋房、汽車,這樣的生活美景是北關村真實的寫照。

經濟發展

北關村持之以恆發展集體經濟,大刀闊斧地進行新農村建設,大手筆實施舊城改造,村民基本住上了單元樓或別墅,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短短五年時間裡,北關村由一個貧困落後的舊農村變成了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生活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連年被評為全縣、全市乃至全省的“小康建設示範村”、“文明村”。北關村新農村建設模式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成為閃耀在冀南平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北關村北關村
發展集體經濟保障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的社會工程,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廣泛的資金來源,新農村建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北關村人多地少,既不依山傍水,又無資源,搞新農村建設資金從哪裡來?僅靠人均不到半畝地的農業收入顯然不夠。以劉同林為帶頭人的北關村黨總支一班人深刻認識到,要想改變北關村的貧窮落後面貌,讓民眾儘快過上小康生活,就必須跳出農業,走工、農、商一體化的經濟道路,這是北關村脫貧致富的惟一出路。

早在1984年,通過調查研究,北關村黨總支就發現南和作為農業縣,農副產品資源極其豐富,特別是小麥秸稈,是造紙的上等原料。他們上北京,下天津,跑河南,奔山東,行程1萬多公里,考察了30多家造紙企業,經過科學論證和市場調查,他們投資200萬元建設了一家年產1100噸紙的造紙廠、北關村第一家村辦集體企業———光明造紙廠。這是北關村農民致富和集體收入的支柱產業,也是當時全縣投資額最大和規模最大的一家村辦集體企業。

為擴大企業規模,北關村黨總支非常注重加強同國內外同類企業的合作,先後與北京華倫、香港亞太等多家企業進行資金、人才和技術上的合作與交流,為企業的發展積蓄了後勁。上世紀90年代初,北關村黨總支審時度勢,決定走集團化發展之路,1995年成功組建了以造紙為主導產業的航宇集團有限公司。經過10多年的發展,航宇集團有限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具有進出口經營自主權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該集團被農業部批准為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在全國造紙及紙製品行業中排名第47位。其總資產4億元、職工3000餘名,年創匯1億元,40多種產品暢銷全國,並出口英、美、意、澳及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創匯千家鄉鎮企業之一。航宇集團年產值5億元,利稅3500萬元,是全縣納稅大戶。航宇集團的不斷發展壯大,不僅為該村及周邊民眾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為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夯實了物質基礎,提供了資金保障。

北關村北關村
北關村有關領導經過分析研究,決定依託地處縣城這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重新規劃、改造了人民市場,建立了占地100畝、門店1000間、攤位800餘個的經貿市場。去年投資600餘萬元,在商業中心黃金地段建立了一座建築面積達216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百餘攤位,內設中央空調、電梯的現代化豪華型航宇超市。各主要大街的門店也商賈雲集、繁榮昌盛,整個北關已形成了街街有門店、戶戶能賺錢的格局。整個市場年經營額達3.5億元,利稅達3000萬元,成為全縣城最大的商業中心。在繁榮經濟的同時,北關村也擴大了就業規模,為2萬餘名下崗職工和富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成為民眾增收致富的又一主要途徑。
北關村北關村
村屯建設

隨著北關村集體經濟的日益壯大和北關人逐步走向富裕,北關村黨總支帶領村民高起點規劃村莊。一是實施舊村改造工程。北關村環境髒、亂、差,如何既能改善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又能吸引更多外來人員前往居住、務工、經商,服務該村經濟發展,是擺在村黨總支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該村黨總支在認真分析並充分論證的基礎上,2000年4月實施了舊村改造工程,聘請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專家進行了科學設計和規劃,並對村民採取舊房評估作價、輔以補貼的方式,使舊村改造工程順利開展。

新農村建設五年來,北關村投資3.5億元,建成了高樓區、別墅區、商貿區、中興區和朝陽區五個融歐式建築與古典藝術為一體的居民生活區。該村在建設中做到了“四化”,即綠化一片、亮化一片、硬化一片、美化一片。截至目前,共建各類樓房130餘棟、別墅350餘套,面積達45萬平方米,占全村總面積的80%以上,綠化覆蓋率達46%。全村95%以上的村民住上了寬敞明亮、優雅舒適的別墅和樓房。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北關村先後投資200萬元,將全村5萬平方米的土路全部硬化;2000米街燈線路通宵明亮;投資100餘萬元完成了全村自來水無償供給和農網線路改造,實現了“戶戶通電話,家家能上網”。

三是強化日常管理。北關村專門成立了物業管理處和小區治安巡邏隊,負責各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公共設施維修護理以及治安巡邏工作,並實行了水、電、暖氣和物業管理費全免。

北關村北關村
新農村建設

只有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形成健康積極、文明向上的社會新風尚,新農村建設才會有不竭的動力和源泉。為了提高農民教育水平,北關村堅持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每年投入30多萬元用於培養和聘請高科技人才,通過築巢引鳳、借雞生蛋、就地選才等多種形式為該村吸引了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100餘名,為今後更快更好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先後投資3500萬元重建了航宇學校,一流的硬體設施、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學管理,使航宇學校成為全縣乃至全市知名學校。投資300餘萬元建立了一座占地面積15畝,可同時容納1000名幼兒的高標準、現代化幼稚園。為豐富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投資300餘萬元建起了文化活動中心、群藝苑、健身廣場等文體設施。同時,還組建了航宇文工團,成立了老年秧歌隊、紅白理事會等,並實行幹部人身保險、職工退休金、黨齡補貼制、優撫濟貧制,使該村村民老有所養、退有所依,社會秩序安定、村風文明,民眾生活富裕,家家安居樂業。此外,他們還投資500萬元建起了北關醫院,實現了與邢台礦務局醫院、邢台市第三醫院聯合辦醫,極大地方便了民眾看病就醫。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鎮北關村

概況 據《鄒平縣誌》記載:北關村大部分姓氏先祖,於明朝永樂年間 (公元1403-1424年),先後從山西洪洞縣和河北棗強縣遷來。原村內有北極閣,村子又在縣城北門外,故取名為北關村。 北關村位於鄒平縣城北郊, 距鄒平鎮政府駐地東北約1公里,東與東關村相接,北與馬莊村交界,西與三義村接壤,南與城裡村相連。隸屬鄒平縣鄒平鎮城關辦事處管轄。全村轄區總面積143.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6.5公頃,河溝占地4.3公頃,企業占地28.4公頃。 全村地處山前傾斜平原地帶,地勢平緩,土壤肥沃,水源豐富。主要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並且還適宜種植各種蔬菜。 北關村距濟青高速公路鄒平路口3公里, 省道慶淄路與章索路在本村交匯,市區幹道黛溪二路、三路貫穿於村南北。 2000年,全村共有405戶,總人口139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2‰。村內姓氏較雜,王、趙、張、姜姓居多,另有靳、喬、孫、賈等姓,均為漢族。 建國初期, 全村經濟總收入6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2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9億元, 人均純收入5000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3∶76∶21,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3億元,人均純收入1720萬元。 該村是全縣經濟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縣前茅。1994年,被濱州地區人事局、鄉鎮企業局授予“全區鄉鎮企業強企業、強村”稱號。1995年,被鄒平縣人民政府授予首批“小康村”稱號。1996年,村企業被中共濱州地委、行署授予“全區鄉鎮企業強企業”稱號。是年,村黨支部被中共鄒平縣委評為“五好黨支部”。2000年,村企業被中共濱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明星企業”稱號。 大事記 1946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關村成立了農民救國會。 1955年, 北關村由8個初級社合併成立八一農業合作社,王丕義任社長,廣大農戶紛紛加入合作社。 1957年,成立中共北關村第一屆村黨支部委員會,王丕義任書記。 1964年,新上1台由汽油機改裝的7.5馬力柴油機,開創了北關村使用機器的先河。 1966年, 購買了第二台現代化機械“140”柴油機,在全縣率先打了第一口鋼管真空機井。農業實施合理密植,改八寸播種耬為二寸播種耬。 1969年6月,籌備建立了北關大隊衛生室。負責人為趙懷余,成員各小隊1人,總計6人。 1976年,在地區工作組的協助下,購進第一台現代化的運輸工具--25馬力拖拉機。實施農田林網化,土地方田化,推廣機械化播種。 1983年,在桃園子、釣魚台建個體窯廠2處。在慶淄路東建個體帶鋸廠1處。 是年秋,成立北關村第一屆村民委員會,村委會主任王玉璽。 1987年10月,北關村第一家村辦企業鄒平縣北關麥芽廠建成投產。1991年正式更名為鄒平縣社會福利啤酒原料廠。 1988年4月,投資35萬元,新建占地0.8公頃校舍1處,完成北關國小搬遷。 1990年5月,美國友人來北關國小,就國小教育進行考察訪問。 1991年5月,成立鄒平縣北關實業總公司,村黨支部書記王葆珉任總經理。 1992年, 開始實施新村規劃,在舊村北利用部分耕地和填平溝窪地6.7公頃建設新村。至2000年底,建成小康樓182幢,五層樓3棟120套。 是年,鄒平縣北關建築工程公司被省建委評定為三級資質企業。 1993年, 實業總公司投資300萬元,新上年產10萬平方米的輕體板廠,所產產品輕體板門於1994年被省建工局評為免檢產品。 是年6月1日,北關幼稚園教學大樓落成,同時被命名為地區級標準幼稚園,並被中央教科所確定為全國學前教育實驗基地。 1994年12月,成立北關村黨總支部委員會,王葆珉任黨總支書記。 1995年, 投資300多萬元,集中村民種植不便而擱荒的土地33公頃,建起了北關農場,併購置大型現代化耕作機械。每年糧食總產量30萬公斤。 1996年4月, 鄒平縣魯揚福利化工廠一期工程建成投產,投資460萬元,占地9900平方米,年產苯酐3000噸。 1997年7月, 地區行署專員王宗廉來魯揚化工廠視察,並對魯揚化工廠建設發展做了批示:“鄒平魯揚化工廠的做法,體現了強烈的經營意識和效益意識,對工業發展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1999年10月,魯揚化工廠生產工藝嫁接德國BASF技術,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00年, 投資230萬元,建起全市惟一高標準的村辦醫院--鄒平縣老年康復醫療中心。 是年,投資5000萬元新上鄒平縣魯揚炭素廠。該廠年產電解鋁用預焙陽極炭素塊3萬噸,是北關村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企業。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9年, 由於生產技術落後,糧食畝產不足100公斤。1951年12月,全村組織了互助組30個,參加互助合作的有5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1956年,全村在初級社的基礎上轉為高級社,進行了整平深翻土地、打井、興修水利等農田基本建設,糧食畝產達到200公斤。 1970~1975年,農田基本建設以土地園田化為中心,將原來縱橫交錯、高低不平的田埂加以改造,小塊變大塊,實現水利化、田園化、林網化,並推廣以合理密植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改革,促進了農業生產。 1981年秋,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是年,糧食畝產達到600公斤。 1995年,北關村建起了現代化的集體農場,擁有農場工人20多名,配有大型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20台(套),種植實現機械化,水利灌溉(引進法國先進節水設備)實現了自動噴灌。1998年村兩委從鄰村買進了18公頃荒草地,投資改造成了穩產、高產田。2000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0萬公斤。 北關村歷來為鄒平縣蔬菜集中產地,種類多為白菜、菠菜、蔥、黃瓜、西紅柿、茄子、辣椒等。尤其以大白菜、菠菜聞名,且以大棚種植蔬菜為多。所產蔬菜除供本地市場外,還遠銷濟南、淄博、東營等地。2000年,全村經濟作物總收入達到80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1985年,該村建起了兩家個體窯廠,一家帶鋸廠。村民趙明山、張興寶又創辦了個體塑膠廠,生產塑膠軟管,開創了鄒平縣軟塑膠工業的先河,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1986年底,新的村黨支部委員會成立後,在黨支部書記王葆珉的帶領下,北關村進入了一個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 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個體經濟也有發展。1995年,該村各項經濟指標已名列鄒平縣前茅,被命名為濱州地區首批“小康村”。 1987年後,北關村先後建起啤酒原料廠、建築公司、魯揚福利化工廠、輕體板製品廠等多家工業企業。 1991年5月,根據工作需要,成立鄒平縣北關實業總公司,黨支部書記王葆珉任總經理。 2000年,村兩委、總公司領導大膽決策,新上了年產3萬噸電解鋁用預焙陽極炭素廠。該廠總投資5000萬元,是北關村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企業。該企業於2000年7月動工,2001年5月建成投產,年可實現產值8000萬元,創利稅1500萬元。至2000年,全村工業企業從業人員180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44億元,創利稅1320萬元。 建築業:1987年,成立鄒平縣北關建築工程公司,公司下設預製廠、水電安裝、土建、木工造型等工區。該公司於1992年被省建委評為三級資質企業。至2000年,該公司擁有建築工程設備52台(套) ,固定資產650萬元,實現產值1800萬元,創利稅132萬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建築工程施工企業。 鄒平縣北關實業總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冶金、化工、食品加工、建築施工安裝、建材、房地產開發等門類齊全的現代化企業集團。近幾年來,黨總支一班人重視引進和招聘人才, 其中引進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專業人員1人,高級技術人員20人。公司下屬企業員工大中專畢業生占60%以上,強大的人才隊伍為該村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第三產業 70年代,北關村陸續開辦了許多副業項目,如小豆腐坊、小磨坊、小粉坊等,但由於規模小,收入很少。 1975年,該村在縣啤酒廠北鄰,沿慶淄路東側建起了20多間沿街房,開辦了飯店、五金修配及洪爐打造等。1976年,又在縣城繁華地段(商業局駐地)租賃房屋,開辦了北關村蔬菜門市部。 1978年,全村服裝經營個體戶發展到40多家,他們走出山東,業務範圍擴大到上海、浙江、廣州等地,生意十分紅火。 1987年以來, 村兩委注重發展路域經濟,先後投資200多萬元,分別在縣城北郊環城路、慶淄路兩側興建商用房200多間,租賃給個體工商戶,經營菸酒副食、飯店、汽車維修、電汽焊加工等業務。同時,該村充分利用地處縣城優勢,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 至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300多人,實現總產值4000萬元,創利稅400餘萬元。 特色產業 北關村自1986年起在新任領導班子的帶領下,以抓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業興村、興民為指導思想,走企業強村富民之路,先後建起了啤酒原料廠、建築公司、化工廠、炭素廠等多家企業。 鄒平縣社會福利啤酒原料廠,是北關村集體經濟創辦的第一個大型企業。該廠自1987年建成投產以來,經兩次擴建,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逐年大幅增長。建廠當年實現產值30萬元, 創利稅3萬元,至2000年底,實現產值4200萬元,上繳國家稅金180萬元。麥芽年生產能力也由當初1500噸擴大到3萬噸。多年來,該廠不斷改進生產工藝,開發新產品,降低生產成本。1993年,由原先蒸汽鍋爐改為乾式爐,簡化了工藝,減少了設備,煤耗由800公斤/噸降低到230公斤/噸。1999年,成功開發了利用小麥麥芽、黑麥芽製造啤酒原料的工藝,受到了用戶廠家的讚許,並與北京龍洋集團簽定了長年加工麥芽契約。2000年又成功開發利用法國大麥生產啤酒原料工藝,使效益顯著提高,產品覆蓋山東全省,並遠銷東北、江蘇、北京、安徽等地。該廠始終把產品質量放在第一位,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為宗旨,產品一直供不應求。 鄒平縣魯揚福利化工廠是一家年產1萬噸苯酐的企業,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4000萬元。1999年,該廠生產工藝嫁接德國BASF技術,產品質量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另外,該廠還生產富馬酸(反丁烯二酸),由於純度高、色澤好,已打入歐盟市場。2000年,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750萬元,創利稅500萬元。 鄒平縣魯揚炭素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年產3萬噸電解鋁用預焙陽極炭塊的專業生產企業。 該企業是2000年5月經省計委立項批覆,省冶金公司審查同意,並被列為鄒平縣重點企業和2000-2001年度重點項目。 一期工程總投資5000萬元,是北關村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企業。該廠自2000年7月動工興建,2001年5月22日建成投產,創造了全國同行業同規模項目建設速度最快、投資最省的兩項第一。該企業採用當前國內先進水平的生產工藝流程和設備,所產產品經山東鋁業公司檢驗,各項指標全部合格,產品質量達到一級品以上。產品供不應求,客戶駐廠等貨,並與客戶簽定了產品出口伊朗的契約意向書。預計該企業年可創產值8000萬元,創利稅1500萬元。根據規劃,到2005年預焙陽極炭塊將達到年產8萬噸,這將使北關村集體經濟躍上一個新的台階,達到新的水平。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38年,周村天主教在該村購地建教堂,教堂內成立了北關村第一所國小,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限制,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30%。建國後,辦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 1971年,在原校舍基礎上,投資7000元新建18間標準教室。1988年4月,村委會投資35萬元, 完成北關國小搬遷,建起了占地0.8公頃,寬敞明亮,磚瓦結構的校舍30間,先後共投資10萬元,建成了濱州市首批規範化學校。並實施校園美化、綠化,使北關國小建成了花園式學校,在全區村辦國小中獨樹一幟,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l00%。 1993年6月1日,一座投資30多萬元,教學設施齊全的高標準幼兒教學大樓建成投入使用,並在全縣開創了幼稚園、國小開設英語課的先例,被命為市級規範化幼稚園。為此《省教育報》《幼教報》《濱州日報》作了報導。至2000年底,該村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30名,其中本科5名,專科5名,研究生2名。 村兩委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不斷加大對企業人才素質的培養。1987年成立北關實業總公司職工學校後, 分批舉辦了各類技術培訓班多期,下屬企業200餘人參加了培訓。同時還委派部分職工到省內外大企業和濟南大專院校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人民生活 建國前,村民一直過著缺吃少穿的生活,人均收入僅幾十元,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 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00多元, 基本解決了村民的溫飽問題。改革開放以後,全體村民在村兩委的帶領下,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大搞工副業項目。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奮鬥,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面貌煥然一新。2000年人均純收入5000元,全村95%以上村民都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228輛, 其中個人擁有汽車48輛,各類型號機車160輛,,彩色電視機300多台,程控電話180多部。 村莊建設 建國前,人均住房面積僅2~3平方米,且大多數村民都住著低矮潮濕的土坯房,村內道路狹窄。建國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住房也逐步得到改善。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2平方米。1983年,有的村民開始扒掉土坯房建磚瓦房,同時北關村出現了最早的磚結構小樓。1992年,村兩委做出決定:實施舊村改造,興建高標準的住宅樓, 進一步改善村民居住條件。 至2000年底,已建成“小康樓”182幢, 五層樓3棟120套,人均住房面積45平方米。新村內有校園路、花園路、黛溪二路三條主幹道貫穿南北,路面全部瀝青化,水電設施齊全。村內還修建了供村民休閒娛樂的高標準街心公園。1995年、1999年,分別被鄒平縣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和“村鎮規範化建設先進村”稱號。 集體福利 自1991年以來,在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增加的條件下,村兩委注重改善和提高村民待遇。為保證村民老有所樂,老有所養,1993年2月,建起了老年活動中心,購置運動器械和娛樂器材。同時對年滿60周歲以上的村民,每人每月發放30元養老補助費, 後又兩次提高養老補助費標準,1999年增加到每月80元。1993年3月,規定對考入中專、高中以上學校的學生實行一次性獎勵:凡考取普通高中、中專的學生獎勵1000元,考取大專及重點高中的獎勵1500元,考取大學本科獎勵2000元,考取研究生獎勵3000元。同時,鼓勵回村工作,優先安排,對需要進行技術培訓的,村里負責學習費用的50%。 1996年,由村辦集體農場每年為每位村民無償供應250公斤糧食,對不耕種土地者, 每人每年發放土地補償費400元,並且為村民代交農業稅、各項提留等。 自1992年開始實施新村規劃,對搬遷新村的農戶每戶補助3萬元,統一修建了二層別墅樓。 2000年,又投資230萬元,建起了全市惟一高標準的村辦醫院--鄒平縣老年康復醫療中心。 規定每位村民每年享受100元醫療補助金,為60歲以上老人每年免費查體一次,幫助解決村民看病難問題。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7年8月, 張宗香在部隊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北關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56年秋,該村黨員王丕義參加了由縣委組織部、宣傳部舉辦的黨的基層黨員幹部培訓班,建立了該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王丕義任黨支部書記。1963~1986年,該村黨支部經過數次調整,先後有王玉賢、張振榮、王興盛任黨支部書記。1986年12月,成立了由王葆珉為書記的新一屆黨支部委員會。1994年、1996年村黨支部兩次被中共鄒平縣委授予“奔小康紅旗黨支部” 和“五好黨支部”稱號。1994年12月29日, 成立中共北關村黨總支部委員會,由王葆珉任黨總支書記。2000年,黨總支委員會下設村委、 建築公司、啤酒原料廠、魯揚福利化工廠、魯揚炭素廠5個黨支部,全村及下屬企業共有黨員57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6年,該村建立了農民救國會。1955年,北關村成立農業合作社, 王丕義任社長,下設若干農業互助組。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北關生產大隊, 1960年生產大隊調整為東隊和西隊,1961年,又將東隊和西隊編為6個生產小隊。1966年,成立了大隊管委會,喬敬雲任管委會主任。1969年,大隊管委會改為革命委員會。 1983年秋,該村成立了第一屆村委會,王玉璽任主任。1987年2月~1999年4月,村委會進行過幾次調整,先後由姜長勝、王丕貞任主任。1999年4月改選,王煜為第六屆村委會主任。共青團組織自1959年建立以來,先後有王建業、王慶祥、靳桂香、靳紀友、王華、王葆珉任團支部書記。1983年起王海軍任團支部書記。婦聯組織自1948年3月成立婦救會,至1999年4月,張氏、馬光華、靳桂香曾先後擔任婦聯主任。1999年4月孫蓮為新一屆婦聯主任。 人物簡介 王慶雲(1888~1945) 字憲吾,北關村人。7歲讀書,13歲中秀才,名噪鄉里。21歲在濟南考選為“拔貢”。1914年,參加編修《鄒平縣誌》。之後,先後擔任縣農會會長,高等學堂堂長、教育會長等職。曾率民眾沿護城河兩側栽柳1000多株。熱情資助出國留學青年,親自下鄉考察,熱心普及教育。1920~1927年,任山東省參議會議員,兼任山東大學文科教授。1927年被委任齊東縣縣長,未赴任即返鄒平。1934年調瀋陽東北鐵路總局的《同軌》月刊編輯部任編輯,1936年返鄒平。1938年,撰寫《五十回憶錄》,記述個人經歷,其中對縣內重大事件多有涉及。1939年春,在周村設館教學,兼任周村中學古典文學講師,1945年5月病逝於濟南,終年57歲。 王葆珉 1954年2月24日生,1976年8月入黨,大專文化,經濟師。自1971年開始在村內任職,先後擔任村團支部書記,黨支部副書記、書記等職。1991年,成立北關實業總公司任總經理。1994年12月,任北關村黨總支書記。自1984年以來,在他的帶領下,北關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先後建起了麥芽廠、建築公司、輕體板廠、北關農場、 化工廠、炭素廠等多家企業和實體。至2000年,全村經濟實現產值1.8億元,創利稅1980萬元,集體資產總額達到1.43億元。1987~1999年,連續被鄒平縣委、鄒平鎮委評為模範黨員、優秀黨員。1992年、1995年又分別被濱州地區行署授予“優秀農民企業家” 和“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工作者”稱號。1998年,當選為縣人大代表。1998年,被山東省政府命名為“山東省優秀廠長(經理) ”。2000年,又被濱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明星企業經營者”稱號,並獲得金質獎牌1枚。

北京市延慶縣永寧鎮北關村

永寧鎮轄村,設村黨支部,村委會。村域面積1.99平方公里。海拔520米。全村169戶,415人。因地處永寧城北門外,故名北關,從建永寧城一直沿用至今。地處處這慶平川地區,地勢平坦,土壤為典型褐土,屬衝擊洪積物。北關村地處東部山區進入永寧的交通要道,地理環境優越,全村171戶414口人,1180畝土地。經濟以農業和工副業為主。村有耕地1057畝,主要種植玉米、蔬菜等。年產糧53.7公斤,有果林112畝,年產鮮果1噸。
[編輯本段]3、黑龍江寶清縣寶清鎮北關村
北關村位於寶清縣城東北2公里處,地處擾力河畔,居民區占地面積6.3平方公里,全村460戶。村民收入主要以耕地為主。

河北省安平縣安平鎮北關村

北關村位於安平鎮西北部,在鎮人民政府駐地西北0.2公里處。為北關村民委員會駐地,並駐有縣人民政府、安平鎮人民政府,塊狀聚落,呈長方形,南北路長500米,東西街2000米,呈十字形。民舍多為磚木平房。有130戶,600人,均漢族。 據康熙二十六年《安平縣誌》載:“晉時安平為博陵國治”,因地處安平縣城北門外,故名北關。明永樂二年(1404年)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幾戶,在此定居,仍稱北關,沿用至今。 地勢平坦,有耕地441畝。其中水澆地占90%。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棉花。村辦企業有精鑄廠1個。 有國小1所,醫療點1個。

山西省襄汾縣汾城鎮北關村

北關村位於臨汾市襄汾縣汾城鎮北部,村距汾城鎮半公里,西與長子頭村毗鄰,東與西李村接壤,北與張高村相連,南與城內村交界,全村總面積2.5平方公里,150戶,580口人,人均收入4284元。 北關村村民大多數為外鄉人,以農業生產為主,村民團結和諧、勤勞樸實。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也大力發展傳統優勢產業——釀造業,北關村釀造業以“太平米醋”著稱。

河北省南和縣和陽鎮北關村

概述 北關村有村民2400人,加上小城鎮建設移居北關和到北關經商的人共9000人。在北關村黨總支的帶領下,北關村人不斷奮鬥、苦幹,把“富民”文章做得有聲有色:到過南和縣的人都能體會到,那裡的“縣景”,一半是北關村襯托起來的,別墅、洋房、汽車,這樣的生活美景是北關村真實的寫照。 經濟發展 北關村持之以恆發展集體經濟,大刀闊斧地進行新農村建設,大手筆實施舊城改造,村民基本住上了單元樓或別墅,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短短五年時間裡,北關村由一個貧困落後的舊農村變成了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生活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連年被評為全縣、全市乃至全省的“小康建設示範村”、“文明村”。北關村新農村建設模式受到各級領導的好評,成為閃耀在冀南平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發展集體經濟保障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的社會工程,沒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廣泛的資金來源,新農村建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北關村人多地少,既不依山傍水,又無資源,搞新農村建設資金從哪裡來?僅靠人均不到半畝地的農業收入顯然不夠。以劉同林為帶頭人的北關村黨總支一班人深刻認識到,要想改變北關村的貧窮落後面貌,讓民眾儘快過上小康生活,就必須跳出農業,走工、農、商一體化的經濟道路,這是北關村脫貧致富的惟一出路。 早在1984年,通過調查研究,北關村黨總支就發現南和作為農業縣,農副產品資源極其豐富,特別是小麥秸稈,是造紙的上等原料。他們上北京,下天津,跑河南,奔山東,行程1萬多公里,考察了30多家造紙企業,經過科學論證和市場調查,他們投資200萬元建設了一家年產1100噸紙的造紙廠、北關村第一家村辦集體企業———光明造紙廠。這是北關村農民致富和集體收入的支柱產業,也是當時全縣投資額最大和規模最大的一家村辦集體企業。 為擴大企業規模,北關村黨總支非常注重加強同國內外同類企業的合作,先後與北京華倫、香港亞太等多家企業進行資金、人才和技術上的合作與交流,為企業的發展積蓄了後勁。上世紀90年代初,北關村黨總支審時度勢,決定走集團化發展之路,1995年成功組建了以造紙為主導產業的航宇集團有限公司。經過10多年的發展,航宇集團有限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具有進出口經營自主權的大型現代化企業集團。該集團被農業部批准為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在全國造紙及紙製品行業中排名第47位。其總資產4億元、職工3000餘名,年創匯1億元,40多種產品暢銷全國,並出口英、美、意、澳及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創匯千家鄉鎮企業之一。航宇集團年產值5億元,利稅3500萬元,是全縣納稅大戶。航宇集團的不斷發展壯大,不僅為該村及周邊民眾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為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夯實了物質基礎,提供了資金保障。 北關村有關領導經過分析研究,決定依託地處縣城這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重新規劃、改造了人民市場,建立了占地100畝、門店1000間、攤位800餘個的經貿市場。去年投資600餘萬元,在商業中心黃金地段建立了一座建築面積達216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百餘攤位,內設中央空調、電梯的現代化豪華型航宇超市。各主要大街的門店也商賈雲集、繁榮昌盛,整個北關已形成了街街有門店、戶戶能賺錢的格局。整個市場年經營額達3.5億元,利稅達3000萬元,成為全縣城最大的商業中心。在繁榮經濟的同時,北關村也擴大了就業規模,為2萬餘名下崗職工和富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成為民眾增收致富的又一主要途徑。 村屯建設 隨著北關村集體經濟的日益壯大和北關人逐步走向富裕,北關村黨總支帶領村民高起點規劃村莊。一是實施舊村改造工程。北關村環境髒、亂、差,如何既能改善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又能吸引更多外來人員前往居住、務工、經商,服務該村經濟發展,是擺在村黨總支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該村黨總支在認真分析並充分論證的基礎上,2000年4月實施了舊村改造工程,聘請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專家進行了科學設計和規劃,並對村民採取舊房評估作價、輔以補貼的方式,使舊村改造工程順利開展。 新農村建設五年來,北關村投資3.5億元,建成了高樓區、別墅區、商貿區、中興區和朝陽區五個融歐式建築與古典藝術為一體的居民生活區。該村在建設中做到了“四化”,即綠化一片、亮化一片、硬化一片、美化一片。截至目前,共建各類樓房130餘棟、別墅350餘套,面積達45萬平方米,占全村總面積的80%以上,綠化覆蓋率達46%。全村95%以上的村民住上了寬敞明亮、優雅舒適的別墅和樓房。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北關村先後投資200萬元,將全村5萬平方米的土路全部硬化;2000米街燈線路通宵明亮;投資100餘萬元完成了全村自來水無償供給和農網線路改造,實現了“戶戶通電話,家家能上網”。 三是強化日常管理。北關村專門成立了物業管理處和小區治安巡邏隊,負責各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公共設施維修護理以及治安巡邏工作,並實行了水、電、暖氣和物業管理費全免。 新農村建設 只有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形成健康積極、文明向上的社會新風尚,新農村建設才會有不竭的動力和源泉。為了提高農民教育水平,北關村堅持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每年投入30多萬元用於培養和聘請高科技人才,通過築巢引鳳、借雞生蛋、就地選才等多種形式為該村吸引了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100餘名,為今後更快更好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先後投資3500萬元重建了航宇學校,一流的硬體設施、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學管理,使航宇學校成為全縣乃至全市知名學校。投資300餘萬元建立了一座占地面積15畝,可同時容納1000名幼兒的高標準、現代化幼稚園。為豐富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投資300餘萬元建起了文化活動中心、群藝苑、健身廣場等文體設施。同時,還組建了航宇文工團,成立了老年秧歌隊、紅白理事會等,並實行幹部人身保險、職工退休金、黨齡補貼制、優撫濟貧制,使該村村民老有所養、退有所依,社會秩序安定、村風文明,民眾生活富裕,家家安居樂業。此外,他們還投資500萬元建起了北關醫院,實現了與邢台礦務局醫院、邢台市第三醫院聯合辦醫,極大地方便了民眾看病就醫。

山東省平度市李園街道北關村

地理位置 北關村位於平度市城區中心,地處北緯 36°47′,東經 119°56′。村居分布在人民路兩側,東鄰揚州路,鄭州路從村中縱貫南北。北隔人民路與白果園村和小莊子村為鄰,南靠環城路商場,並與橋北村相連,全村總面積0.5平方公里。 村內街道全部硬化,街道與人民路、鄭州路、揚州路相通,交通非常便利。村莊駐有平度市環保局、國土資源局、審計局、市場發展局等政府部門和平度市人民醫院、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人壽保險公司、百貨公司等大型企事業單位。村街道兩側店鋪林立,商業網點星羅棋布。 村名由來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柴應由四川遷至平度南鄉,其子柴和由南鄉遷至北關躬耕為生。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仲大受從城南李戈莊先遷至文村巷,後遷此定居。謝姓於清朝末期遷居北關,諸姓和睦共居,繁衍為居民區。1945年城區劃村時,因所處方位在縣城北部定名為北關村。 隸屬沿革 民國二十四年(1935)屬平度縣一區民智鎮。1938年1月屬平度縣一區。1943年1月屬平度城廂區。1953年2月屬平北縣一區。1958年2月屬平度縣城關鎮。1958年9月屬平度縣紅旗人民公社。1962年4月屬平度縣城關人民公社。1995年1月屬平度市李園街道辦事處。 主要產業 自建村起,以農業為主。中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村民收入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第三產業。 經濟概況 2005年,全村189戶,農業人口624人,耕地面積152畝; 2005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為3765萬元,農民純收入6722元。 社會事業 自來水入戶率和新興合作醫療覆蓋率都達到了100%,其他各類基礎設施也相對完善,是李園街道近多年來的先進村之一。1996年起屬平度市綜合經濟實力排序百強村之一。 榮譽稱號 是李園街道近多年來的先進村之一;曾多次被平度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先進黨支部及文明村莊。

山西省呂梁市嵐縣嵐城鎮北關村

近年來,嵐縣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按照全縣新農村建設工作總體思路,統籌城鄉發展,以5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26個重點推進村為樣板,加快全縣新農村建設步伐。 嵐城鎮北關村地處嵐縣中北部,總人口1120人,耕地1450畝,為純農業村。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是我縣確定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村之一。 在新農村建設中,該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部署,一是突出培育特色產業。積極發展反季節蔬菜種植,逐步形成以特色蔬菜種植為主的產業發展方向。目前,全村架豆“一尺蓮”、夏山藥、西葫蘆、“五寸參”蘿蔔等反季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50畝,畝均純收入1500元以上。二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成立了嵐城鎮北關村勞務輸出辦事處,五年來,全村累計輸出320人,年創收120萬元。三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累計投資165萬餘元,修築防洪壩108米,興建漫水橋一座,改造導洪渠一處,墊灘68畝;硬化大小街道 5800米,安裝路燈22盞,村莊綠化植樹1000餘株;興建了全縣第一個農民文化活動廣場,安裝健身器材11套;建起了標準化農村國小、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所、農民素質培訓中心、便民超市、農村網路文化站、國小遠程教育網,村莊面貌、村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現在的北關村主導產業初具規模,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民眾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和諧文明的社會風尚日益形成。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