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福鎮

興福鎮

興福鎮位於博興縣境東南部,鎮政府駐地興福村距博興縣城16公里,東與東營市的廣饒縣相接,北與湖濱鎮交界,西與曹王鎮接壤,南與淄博市臨淄區相連。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民國期間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興福鎮屬博興縣第四區,1957年劃為興福鄉,1958年為興福公社,1961年改為興福區,1968年復為興福公社,1985年改置興福鎮至今。

行政區劃

興福鎮下轄村:趙趙村、城外王村、汾王村、新建村、西毛村、馮家村、興許村、興耿村南吳村、魏莊村、王旺村、中毛村、趙馬村、福旺村東毛村村、高村、中李村村、魏村、王橋村、興福三村、初橋村、興福四村、徐劉村、李韓村、傅元村、興福一村、興和張村、興益村東秦村、興福二村、西秦村、城外李村、義和村、附馬村、官廠村、興李村

基本介紹

興福鎮興福鎮
該鎮屬泰沂山區山前沖積平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西最大距離8.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0.5公里,全鎮占地面積4519.2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751公頃。主要河流有興福河、分洪河、魚溝子,流域面積78.3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大豆、棉花、黃煙等。

全鎮轄36個行政村,總人口3.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全鎮姓氏有李、趙、付、謝、王等53個姓氏,其中李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建國初期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65萬元,1978年976萬元,2000年14.2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20∶41∶39。200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56億元,財政收入1447.6萬元,鄉鎮企業產值12.3億元,利稅1.43億元;全鎮銀行儲蓄存款餘額3.9億元,人均存款1.3萬元。

強鎮由來

興福鎮興福鎮
該鎮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經濟指標連續十年位居全縣鄉鎮第一名。2000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位居全市第四名,是遠近聞名的經濟強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中國不鏽鋼廚房用具第一鎮、中國明膠生產基地、中國黑白鐵加工批發市場、全國五百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齊魯鄉鎮之星、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山東省擁軍優屬模範單位、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濱州市經濟強鎮、濱州市首批小康鎮、濱州市社會文化先進鄉鎮、濱州市“六好”鄉鎮黨委、濱州市黨管武裝工作先進單位、濱州市擁軍優屬模範單位、濱州市計畫生育先進鄉鎮、濱州市教育強鄉鎮、濱州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安全鎮、濱州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濱州市發展民營經濟明星鄉鎮、濱州市第五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鄉鎮等。

經濟發展

興福鎮興福鎮
第一產業1949年,全鎮糧食平均畝產45.4公斤,總產227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290公斤,總產145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加強農田路域治理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對鎮域內村魏窪、母豬窪、李韓窪進行方田建設,對全鎮農村低壓電網進行改造,加強植樹造林工作,提倡機械化作業,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和種子工程,建立小麥良種繁育基地133公頃,農業的裝備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全鎮糧食平均畝產427公斤,總產達到3801.3萬公斤。結合當地實際,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努力發展“三高一優”農業和畜牧規模養殖。2000年全鎮高油玉米達到13公頃,杞柳種植面積100公頃,創建大蒜、韭菜等無公害蔬菜基地67公頃,苜蓿43公頃,冬棗33公頃,發展養殖大戶100多戶。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26億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9800萬元,林業3600萬元,畜牧業8000萬元。農作物播種面積3333.3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564公頃,經濟作物769.3公頃。糧經作物種植面積比為1∶0.3。
興福鎮手工業
第二產業1928年,花邊手工業開始興起。1931年成立瑞昌、瑞興祥、同德成和義和隆4個花邊莊,收購花邊,有2000多人從事花邊生產。建國初,大部分手工業作坊停辦。由於交通閉塞、資源匱乏,工業經濟得不到發展。1978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僅600多人,實現產值260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全鎮傳統的柳編、蒸籠製作、熬膠和黑白鐵加工業得到充分發展。1986年全鎮工業企業534個,從業人員2630人,年產值1528萬元。之後幾年,集體工業企業發展緩慢,以家庭手工業和前店後廠為主要經營方式的個體私營企業卻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進入90年代,鎮黨委、政府提出“放手發展”的策略,確立了個體私營經濟的主體地位,推動了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1991年通過制定鎮內農轉非政策,籌集社會資金300萬元,創辦起全區首家鎮級工業小區,制定了優惠政策,吸引個體大戶進區經營,初步形成了廚房設備、制膠、黑白鐵批發加工、建築建材、化工、柳編六大產業。1994年,通過賣、租等多種形式,對鎮屬企業進行了以明晰產權關係為主要內容的改制,確定了“從搞活單個企業向整體搞活全鎮經濟轉變,從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轉變,從產品經營向資本運營轉變”的工作思路,推動鎮級資產向支柱行業、優勢行業、重點企業集中,促進了工業的快速發展。1996年建成黑白鐵市場,當年實現交易額16.5億元。工業小區和黑白鐵市場的建立,形成了全鎮的生產、銷售、信息中心,推動了廚房設備、黑白鐵、制膠三大支柱產業的發展。1996年底,全鎮各類企業930多家,從業人員11000多人,實現工業總產值67283萬元,創利稅7401萬元。中共十五大提出了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政策,興福鎮適時提出了“質量興業,創新強鎮,實施二次創業”的口號,大力實施集團化、外向型、科技人才三大戰略,推動個體、私營經濟向更高層次邁進。2000年全鎮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7000人,實現產值11.3億元,利稅1.4億元。

第三產業過去由於交通不便,地處偏遠,興福鎮第三產業發展受限,改革開放初期處於落後狀態。1986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28人,年銷售額95萬元,實現利稅4.75萬元。進入90年代後,鎮黨委、政府把發展第三產業作為重點來抓,大力實施資金傾斜、政策優惠等措施,相繼建成了福旺板材市場、李韓掃帚市場、城李毛皮市場、興李蔬菜市場、興合煤炭市場、興福農貿市場等專業市場,促進了全鎮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2000年全鎮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各類服務網點1065戶,從業人員3076人,年創產值15680萬元,利稅1900萬元。

特色產業

興福鎮興福鎮
廚房設備加工、黑白鐵加工是興福鎮的兩大傳統產業,曾獲過“中國不鏽鋼廚房用具第一鎮”和“中國黑白鐵加工批發市場”的殊榮。興福鎮始終以集群經濟的理念、市場經濟的手段,全力培強做大兩大產業集群,收到了明顯成效。一是注重以市場帶動產業,以產業興市場,專業市場又帶動了一批生產製造業及相關產業的成長。廚房設備生產企業發展到312家,產品有20多個系列、200多個品種、800多種規格,已進入世界30多個國家、地區的廚房、餐廳和星級酒店。2005年,興福鎮被全國工商聯廚具業商會授予“中國廚都”稱號。板材加工企業發展到260餘家,主導產品有各種規格、型號的鍍鋅板、冷扎板、彩塗板、複合板等,業務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二是搭建發展平台,搞好配套服務。投資5000萬元、占地200畝的中澳合資項目—澳博廚具商城於2006年5月開城營業,商城分廚房設備展銷區、酒店用品展銷區、廚房配件展銷區、不鏽鋼板材展銷區、綜合服務區,入住商戶200多家。2006年11月,首屆中國(博興)國際廚具節在澳博商城會展中心成功舉辦,2000多名中外客商雲集興福鎮布展、銷售、採購。投資8000萬元,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的中國興福板材綜合交易中心已交付使用,集交易展示、倉儲物流、管理服務、生活配套四大功能於一體,年交易額200億元以上。三是走科技、創新、品牌之路。鎮政府與山東理工大學聯合建立了“山東省廚房設備技術研發中心”,發展遠程教育提供信息服務,為提高廚房設備生產企業核心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興福鎮生產企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個,山東省著名商標4個,山東省名牌產品3個。

社會進步

興福鎮興福鎮
文教科技清乾隆年間創辦義學,1840年益家莊(今興福鎮興益村)義學以廟田8畝為學田,在縣內影響較大。1931年各村辦起了學校,私塾被查禁。至1949年,境內有國小17處,在校生20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55.6%。建國後,教育事業得到了空前發展。1958年在興福鎮建立了博興第四中學,招收國中生4個班,226人。1986年全鎮中學2處,國小42處,在校生512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71%,學生畢業率86%。1989年開始合班並校,博興縣第四中學撤銷,國中部與鎮中學合併,全鎮中國小布局日趨合理。1991-1996年,實施掃盲,掃盲人數1165人,掃盲率100%。1995年籌資650萬元建成鎮第二中學。是年,建成省級規範化的成人教育中心學校,年底順利通過省“雙基”驗收。2000年,全鎮共設有中學2處,國小14處,學前班21個,在校生59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在校生鞏固率98%,學生畢業率100%。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242名,其中大本61名,大專97名。

建國前後,境內醫療條件較差。1987年博興縣人民醫院興福分院放歸興福鎮管理。1994年,投資50萬元建成1204平方米衛生大樓,購置X光機、B超、電腦治療儀等先進設備,全院固定資產80萬元,醫務人員35人。2000年,村級衛生室68處,鄉村醫生75名。

建國後,隨著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鎮內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技人員素質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進一步提高,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成立了科技領導小組,建立了科委,村村配備了科技副主任,鎮政府選聘了科技副鎮長,科技投入持續增加,科技實力不斷增強。有12個民營企業、8個村、38戶分別榮獲市級科技示範企業、科技示範村、科技示範戶稱號,鎮被評為市級星火示範鄉鎮,全鎮取得了30多項科技成果獎,申請國家專利近10項。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份額達到65%。

興福鎮興福鎮
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健身方式多種多樣,籃球、桌球、拔河、象棋、羽毛球、老年門球等民眾性體育活動開展的紅紅火火。數次獲全縣農民運動會總分第一名,農民籃球隊連續四屆獲全縣農民運動會冠軍,老年門球隊曾獲全省老年人門球比賽冠軍。

人民生活建國前,人均純收入不到20元,年人均糧食97公斤,人民民眾生活貧困,素有“興福人民不幸福”之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民民眾的生產熱情得到了極大發揮,迅速摘掉了貧窮帽子。進入90年代以來,全鎮上下解放思想,大膽實踐,集中力量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使興福人民走上了一條富裕之路。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88元。全鎮個體、私營大戶資產過50萬元的600多戶,過百萬元的210戶,過千萬元的10戶。全鎮私人轎車412輛,機車5200輛,程控電話7600部,行動電話5500部,電腦375台,上網240戶,3000多戶農民通了有線電視。全鎮860多戶農民住上了小康樓。1997年,該鎮被評為全市首批小康鎮。

鎮村建設

興福鎮興福鎮
1986年全鎮36個村建設規劃編制完成。1990年以來,村鎮建設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按照“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思路,把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來抓,使小城鎮的載體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1992年實現了“四通”(村村通柏油路、通電話,戶戶通電、通自來水),1994年該鎮被國家建設部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王旺村被確定為省級“小康村”試點單位。在鎮村建設上,該鎮堅持走統一規劃、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路子,加強了對小城鎮容貌、基礎設施、建築市場和工程質量的監督檢查,並引入市場經濟機制,使鎮村建設走上了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先後投資2300多萬元用於鎮村公路建設;投資300萬元,建成了萬門電話交換機組;投資250萬元,建成了35萬千伏變電站;投資1100萬元,建成全市一流鎮教育中心;投資300萬元,建成了洪福園華東碑林;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省級模範敬老院。鎮屬32個村規劃建設了小康樓區。經過近20年的發展,興福鎮已成為一個街道整齊,樓房林立,路燈、電話、自來水、綠化等公共設施齊全,商場、旅館、學校、幼稚園設施一流,鎮容鎮貌較為現代化的新型城鎮。

組織建設

興福鎮興福鎮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32年4月官廠村建立了興福鎮第一個黨支部。1949年底,全鎮共有黨員360多人,建黨支部23個。近年來,該鎮黨委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來抓,大力加強農村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使黨組織的戰鬥保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2000年底,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1203人,黨支部58個,其中私營企業黨支部8個。1999年、2000年鎮黨委連續兩年被市委命名為“六好”鄉鎮黨委,2000年12月鎮黨校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

基層政權建設1941年四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58年11月成立興福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1961年改為興福區,1968年復為興福公社,稱管理委員會。“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黨政合一的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1985年建立興福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1931年2月成立柳業工會,1940年解體。1945年8月建立工會。建國後建立興福工會聯合會,簡稱工會。農民團體在土地革命時期有興福農民協會,抗戰時期稱興福農民抗日救國會,簡稱農救會,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農救會改稱農會,1964年成立興福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婦女團體在抗戰時期有興福婦女抗日救國會,簡稱婦救會,1949年10月改為民主婦女聯合會,1957年改為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青年團體在抗戰時期稱興福青年抗日救國會,簡稱青救會,抗戰勝利後改稱青年救國聯合會,1957年成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興福公社委員會。1954年3月成立博興縣工商業聯合委員會興福辦事處。1983年3月成立興福公社科學技術協會,簡稱科協。1985年成立博興縣個體勞動者協會興福分會。近年成立了興福鎮計畫生育協會。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