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莊村

高家莊村

高家莊村隸屬莒縣劉家官莊鎮。位於莒縣城南5公里處,劉家官莊鎮政府東北2公里,柳清河北岸,東與前於家莊村接壤,北與李家念頭村交界,西與東李家樓村相連,南與黃花溝村隔河相望。還有濟南市歷城區孫村鎮高家莊村。

基本信息

地名來歷

高家莊初名木原鄉,清初建村,來歷無考。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毀村。嘉慶二十年(1815年),高氏大公遷此重建村莊,改名高家莊。後有張氏、陳氏遷此定居。

基本介紹

高家莊村高家莊村
高家莊村地處莒中平原地帶,東西最大距離0.6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2公里,全村占地面積5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0公頃,企業占地10公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及各類蔬菜

境內交通便利,206國道縱貫南北;016省道在村北1公里處與206國道交錯相匯,境內駐有莒縣菸葉復烤廠、莒縣絲毯廠等企業,是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2000年,全村共有286戶,總人口98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5‰,現有高、張、陳、李、潘、朱、房、王、孟、程、孫等11個姓氏,均為漢族。其中,朱姓最多。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6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1億元,人均純收入5960元,連續6年居全縣第一。2000年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860萬元。

該村是日照市經濟強村、小康村、明星村。1995年2月被日照市政府授予“經濟強村、小康村”稱號,1996年4月被日照市政府授予“鄉鎮企業示範小區”稱號,同年7月被日照市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1997年4月被日照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安全文明村”稱號。1998年12月被山東省建設委員會、省人事廳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1999年3月和2000年1月分別被日照市人民政府授予“鄉鎮企業工作強村”稱號。

經濟發展

高家莊村水稻
第一產業新中國成立前,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1955年4月,高連珠組織村民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1965年6月,全村首次試插水稻,當年喜獲豐收,產量高達400公斤,保障了民眾生活。1973年4月,在支部書記陳淑桂、副書記高連江的帶領下,修建電灌站和水渠,大力發展水稻種植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調動了全村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82年,糧食畝產740公斤,比1978年增長235公斤。

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村里立足緊靠柳青河的優勢,分別於1994年、2000年修建渡槽700米、揚水站一座、渠道300米,完善各項水利建設配套設施,農業生產實現了統一機耕、統一播種、統一澆水,使農民有充足的時間抓二、三產業,水稻畝產量在日照市位居前列。200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5萬元。

第二產業1965年3月,該村建織布廠,成為第一個工副業項目,從業人員15人。1972年3月建磚廠,從業人員30人,收入8000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支部抓住機遇,立足緊靠206國道這一交通運輸方便的優勢,大力發展塑膠製品加工業,使之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2000年底,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200人(含外來打工人員),實現總產值1.8億元。

第三產業1952年,高家莊村成立第一個由村民入股的合作社。後又陸續辦起木業社、磨坊、染坊等,經濟收入微薄。這些業務均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方便於村民們的日常生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尤其是該村塑膠製品加工業的興起,帶動起第三產業的發展。到2000年,該村有飲食業4處,小百貨6處,長途貨運車10輛,其他四輪車8輛,車輛機器維修店6處。主要經營食品、糧油、日用品、農藥、種子、車輛維修等業務,從業人員100人,實現總產值150萬元,年收入25萬元。第三產業的發展,為該村經濟的繁榮注入了活力。

特色產業

高家莊村高家莊村
1986年以來,高家莊村發揮地理位置的優勢,圍繞市場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引導、培育支柱產業,使塑膠製品加工業由“點點星火”形成燎原之勢,走上了“一村一品、一業富民”的產業化發展新路子。全村累計投資3300萬元,沿206國道兩側,規劃建設了占地10公頃、廠房1200餘間、配套設施齊全的塑膠工業園,形成了集生產、銷售、生活於一體的市場格局,並實現了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話。1994年經上級批准成立“高家莊塑膠製品集團公司”,在董事長、總經理張興的帶領下,為民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加強了對生產經營的調度指標。先後試製成功了腳踏式、手搖式、自動計量式等多種式樣的制袋機,為村民節省資金30多萬元,該村已沿206國道兩側建起一條長0.5公里的塑膠工業長廊。全村共有吹塑機160台,彩印機125台,造粒機30台、制袋機2500餘台,產品由過去的單一包裝袋、食品袋等發展到現在的農用地膜、防滲膜、無滴膜等55個系列、160多個花色品種,遠銷全國30多個省市,出口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地,年銷售塑膠製品1.8萬噸。與全國6000多個廠家建立了長期的技術協作和供貨關係,年接待外來客戶5萬多人次。塑膠製品加工業的興盛同時也帶動了電業的發展。全村共有變壓器36台,計3950千伏安,月供電量106萬千瓦,為日照市用電量最多的行政村之一。2000年全村僅塑膠製品加工一項,實現產值1.8億元,利稅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00元,被譽為“江北吹塑第一村”,成為全國塑膠製品四大產銷基地之一。

社會進步

高家莊村高家莊村
文教科技1949年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學齡兒童入學率僅占30%。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特別是1986年以來,村里逐漸富裕後,逐步加強了對教育的投入。1991年,投資5.5萬元,建起各項設施齊全、高標準的高家莊國小,後多次對學校進行了綠化,使本村的孩子在窗明几淨的花園式校園裡接受現代教育。近年來,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先後有38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本科12名。為加強文化建設,1998年5月,投資20萬元,擴建了村文化大院,綠化了村主要街道,並安裝了路燈,1998年10月被莒縣縣委宣傳部、文化局授予“示範文化大院”稱號。

人民生活1949年前,大多數村民生活飢迫,年人均糧食不足50公斤,收入不足30元,逃荒、要飯者達30%。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5960元,全村村民固定資產達百萬元的有20戶,固定資產達50萬元的有50戶,90%以上的戶固定資產達到10萬元。家家戶戶看上了彩電,用上了電冰櫃、洗衣機、機車。擁有電話和手機336部,數量居全縣行政村中第一。25戶購置了微機並上網際網路,70%以上的戶住上了二層小康樓,接收電視實現了閉路化。

村莊建設

高家莊村高家莊村
1949年前,村內街道狹窄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低矮,多以土石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70年代後,大多利用磚瓦、石灰、水泥及水泥預製件為主建房。1996年,為適應經濟發展,村里實行舊村改造,把平房改建為小康樓,對住宅區統一進行了規劃,制定了優惠政策,鼓勵村民拆舊房建樓房。開通了村內2條大街,硬化了主街道300米,使之與206國道相連,安裝了路燈,並逐步實現了美化和綠化。有專職環衛人員負責街道衛生,配備了垃圾箱。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50平方米。1996年和1998年分別建2個居民住宅樓區,均為二層樓,共156棟。

隨著改革開放和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0年以來,幼兒免費入園,小學生免交學費。實行統一機耕、播種、澆水。鼓勵村民拆舊房建樓房,每戶補助1600元。村里成立了義務幫工隊,農忙季節,幫工隊義務幫助貧困戶、五保戶及優撫對象,發展生產。對全村70歲以上老人實行了養老補助金制度。全村人身保險、財產保險和各項統籌提留均由集體承擔。建有設施齊全的村衛生室一處,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全村村民享受合作醫療補助。村里對發展經濟困難戶,承擔電力設施費用,幫助村民發展經濟。

組織建設

高家莊村高家莊村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38年3月村民房永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1946年6月,成立了第一屆村黨支部,高連珠任書記。從此,高家莊村有了完整的黨的領導組織機構。解放戰爭時期,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全村有20多名青年應徵入伍參戰,有60多名民工參加了支前隊伍,在濟南、四平等戰役中有5人壯烈犧牲。1955年成立了互助組。1957年~1966年,潘兆成任支部書記,朱洪任支部副書記,高連江任支部委員,全村共有黨員11名。1971年~1988年,陳淑桂任支部書記,高連江任支部副書記,李泰福、王永年任支部委員,全村共有黨員15名。1988年~1993年,陳明義任支部書記。1993年6月,張興任支部書記。1995年6月1日,成立高家莊黨總支,張興任總支書記,成員有潘維和、李德山、朱安華。總支下設村黨支部和塑膠集團公司黨支部,村黨支部書記由張興擔任,塑膠集團公司黨支部先後由朱安寶、高德樂任書記,成員有王安文、張增。從此,全村實行黨員吹塑戶掛牌制度,突出體現了黨組織在領導人民民眾脫貧致富中的作用。2000年底,全村共有5個黨小組,有黨員34名。1994年至1999年連續被日照市委授予“先進黨組織”、“紅旗黨組織”、“五好村黨總支”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高坊區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後,建立高家莊村農民協會,並建立了村農救會、自衛隊、青救會、婦救會,會長分別由陳明年、高鳳明、高連江、楊佃全擔任。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朱洪任社長。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高家莊生產大隊,朱洪任大隊長,下設5個生產隊。1966年7月,成立高家莊大隊革命委員會,陳竹任主任。1971年,高連江任主任。1984年底,改隊建村,建立高家莊村民委員會,高連江任主任,設委員5人,下設6個村民小組。1988年,王安文任主任。1996年3月,潘維合任主任。2000年,村委會由3人組成,潘維合任主任,陳明川、朱安芳任委員,村文書為高長生。1999年5月,村民兵連被日照市人民政府、日照軍分區授予“基層建設先進民兵連”稱號。

人物簡介

張興1953年生,中共黨員,1970年入伍,曾任班長。1975年4月退伍,在莒縣劉家官莊公社拖拉機站工作,1992年受聘在莒縣龍山鎮政府開車。1993年6月,被全村28名黨員一致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張興不負眾望,毅然捨棄了轉為正式國家工作人員的機遇,回村拾起了亂攤子。他上任後,整頓了支部班子,並大膽決策:在206國道兩側規劃建設塑膠工業園區。他領導村兩委“一班人”,為民眾發展塑膠製品加工業提供房屋和用電建設及產前、產後服務,使塑膠製品加工業得到迅速發展,並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1994年5月,成立“高家莊村塑膠製品集團公司”,張興兼任董事長、總經理。1995年6月,成立高家莊黨總支,張興任村黨總支書記。上任以來,高家莊的總體經濟實力有了一個大的飛躍,創造了“四個第一”的奇蹟,即:江北吹塑第一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位居莒縣第一,農村用電量居莒縣第一,電話總數在莒縣同類村中位居第一。1994年7月張興被中共日照市委授予“優秀農村黨支部書記”稱號。1996年4月被日照市府授予“市勞動模範”稱號。1998年出席了日照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2000年1月被日照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十佳建功立業退伍軍人”稱號。

大事記

高家莊村高家莊村
1938年3月,村民房永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6年6月,成立中共高家莊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高連珠任書記。
1955年4月,高連珠組織村民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同年10月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3月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朱洪任社長。
1962年7月13日,暴雨成災,河堤決口,全村房屋十戶九塌。上級派來工作組,帶來救濟物和救濟款,並派來30人的義務幫工隊。經過上下共同努力,用了3個月的時間建起了房屋,恢復了生產。
1965年3月,建織布廠,為該村第一個工副業項目。
1972年3月,集體建磚廠一座。
1973年4月,在支部書記陳淑桂的帶領下,投資1萬元,建電灌站一座。
1985年4月,本村首次建起小型吹塑廠,壓制塑膠袋。
1986年5月,村民陳長青、孟凡江陳明龍等6人投資12萬元,合夥建起吹塑廠,年收入8萬元。
1991年,投資5.5萬元,對村辦國小重新擴建,從此,本村學生告別了黑房子,搬進了窗明几淨的磚瓦房教室。
1993年,投資30萬元,架設高壓線路,新安裝一台315千伏安變壓器。沿206國道,規劃建設一處占地3.33公頃的塑膠工業園。
1994年4月,山東省副省長張瑞鳳到高家莊視察工作。
1995年6月1日,成立高家莊黨總支,張興任書記,下設村黨支部和塑膠製品集團公司黨支部。
1996年7月,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韓喜凱、李文全分別來村視察個體私營經濟工作。
1997年4月,擴建塑膠工業園區2公頃。
1998年5月,投資20萬元,擴建文化大院,綠化了主街道,並安裝了路燈。
1999年3月,村民陳明升首先購置了電腦。至2000底,全村有25戶村民購置了電腦,並上網交易。
2000年10月,新建渡槽300米,渠道300米,新建配電室,全村進行了農網改造。

濟南市歷城區孫村鎮高家莊村

高家莊村高家莊村
概述

孫村鎮地處歷城區東部,鎮機關在孫村村,距區政府20公里,該鎮東與章丘交界,北與濟青公路相接,西與繞城高速公路相連,南靠彩石鎮,面積66平方公里。2001年,轄4個辦事處,37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11078戶,4萬人、其中非農業戶口4734人。

境內公路四通八達,濟青公路、309國道、膠濟鐵路貫穿東西,膠濟鐵路在境內有貨場兩處。該鎮礦產資源豐富,花崗石、石灰岩、鐵礦石、煤炭、石英石、粘土礦等儲量巨大。工業取得長足發展,逐步形成了以珍珠牌玻璃製品、雙林牌家具、彩域牌服裝、防偽商標等十幾種產品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濟南市工業重鎮之一。

高家莊村高家莊村
農業發展

有耕地2667公頃。種植作物有小麥、玉米等。1996年糧食總產量32680噸,農業總產值11584萬元。按照“南抓林果、北抓棚菜,全鎮大力發展養殖畜牧業”的思路,以農民增說為主線,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全面實施“兩退兩還”,糧經作物的比例進一步趨向合理。全鎮已發展大棚825個,品種有黃瓜、西紅柿、芹菜、西葫等蔬菜系列,還有洋香瓜、美國油桃、凱特杏等稀有大棚果。全鎮以港溝村為代表的大棚養雞業迅速崛起,已有養雞大棚300餘個。2001年退耕還果133公頃,建起四處畜牧養殖區,面積達6.7公頃,實現全鎮2500頭的目標,被濟南市列為食肉牛及奶牛改良重點鄉鎮之一。水利事業有了新的發展,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至2001年,該鎮先後修復完善了狼貓山水庫各支渠,投資近千萬元鋪設了大洋海地下、地上灌溉系統,新建了謝家村萬畝節水水利灌溉工程,全鎮擴大水澆地面積13000餘畝。農作物的良種化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奠定了基礎,成功培育出“孫薯一號”甘薯新品種。2001年經省農科院、市、區農業部門有關專家的測產驗收證明,“孫薯一號”不但產量達、出粉率高,而且具有很強的抗旱防病能力,該品種現已被市區科委立項進行推廣種植。農業總產值平均以8%速度逐年遞增,2001年,糧食總產量21791噸,農業增加值6850萬元;豬、牛、羊出欄數分別為2.88萬頭、0.2萬頭、0.1萬隻,肉、蛋、奶產品產量分別為414.1萬公斤、387.9萬公斤、6.3萬公斤;乾、鮮果品總產量318.5萬公斤;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85萬千瓦,比1996年增加1.24萬千瓦。

高家莊村高家莊村
工業發展

1996年有真摯獨立核算工業企業350個,實現總產值10億元,利稅6000萬元,利潤5000萬元,97年大正示範小區成立,大正電纜廠等百餘家工業企業劃歸大正示範小區。1998年該鎮實現工業產值8.9億元。1996年以來,全面實施骨幹企業規模膨脹戰略,深化體制改革,濟南晨美玻璃製品有限公司、濟南歷城標誌服廠、濟南雙林木製品有限公司等各大骨幹企業都已成功地實行了改制,改制是企業轉變了原有的經營機制,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他們主動抓技改、創名牌,不斷開拓銷售市場,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濟南晨美玻璃製品有限公司於2001年改名為濟南台有玻璃製品有限公司,2001年投資500萬元新建了環保電爐生產車間,提高了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其產品行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1年出口創匯額達到673萬美元,北區委、區政府評為納稅先進單位。濟南雙林木製品有限公司投資200餘萬元新上了一條高檔家具生產流水線,其產品也打入了國際市場,濟南歷城標誌服廠改制後改名為濟南型材實業有限責任公司,1997年該公司被國家農業部評為農業部大型二檔企業,2001年該公司新建成外貿服裝大樓、銷售中心大樓,總投資近千萬元。濟南惠通公司生產的數碼防偽電話查詢系統,作為全市一流高新技術已通過抽檢,完全達標,其產品已在全省推廣使用,2001年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個,從業人員22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億2百萬元,銷售收入2億6千萬元,利稅3620萬元,利潤2290萬元。

高家莊村高家莊村
教育科技

1996年有鄉鎮辦中學2所,在校生2681人,教職工170人;國小36所,在校生3718人,教職工219人;幼稚園37所,在園幼兒608人,教職工52人。自1996年起,從改善辦學條件入手,狠抓了校舍標準化建設和教學設施配套工程。1995年至1998年共投資500萬元建立了孫村中學教學樓、辦公樓3棟,總面積7200餘平方米。2001年10月,投資73萬元購進207台微機,在全鎮設立10個微機室,中國小信息技術開課率達100%。同年,進行了中國小校長競爭上崗,有8名同志通過競爭走上了校長領導崗位。2001年在全國數學競賽中,孫村中學的楊曉亮等三人獲全國一、二、三等獎,曹士傑等12人獲市級一、二、三等獎,有12篇論文分獲國家、省、市、區獎勵。在市區兩級“普實”工程達標驗收中,被評為區級“普實”工作先進單位。在突出教學的基礎上,全面加強綜合素質的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自1998年以來,體育工作均列全區前列。全鎮有幼稚園35處,白谷堆村於2000年9月1日投入使用的幼稚園成為我區第一個實行食宿一條龍服務的農村幼稚園。1997年11月投資27萬元建立的孫村幼稚園成為我市首批鄉鎮中心園達標,學前三年入園率達85.20%,位居全區前列。成人教育以服裝、電腦為龍頭為全鎮培養了大批實用型人才,六年間,成教中心舉辦各類培訓班420格,培訓各類人才60000餘人次,有力的促進了孫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中國小教育、成人教育、幼兒教育三教協調發展。2001年孫村教委以教學成績全區第二,綜合排名第五的優異成績被區委、區政府命名為教書育人先進單位。2001年,有鎮中學2所,在校生16800人,教職工162人;幼稚園34所,在園幼兒1200人,教職工54人;中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75.3%、83.6%,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殘疾兒童入學率100%、國中入學率99.5%;國中生、小學生鞏固率分別為87.8%、100%。2000年,孫村鎮被濟南市委評為科普先進鄉鎮。2001年有科技機構41個,科技人員1203人,農民技術員1184人。農民技術研究會64個。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