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郊鄉

市郊鄉

市郊鄉位於棗莊市政府駐地四周,南與嶧城區壇山辦事處接壤,北與齊村鎮相連,西與永安鄉毗鄰,東與西王莊鄉交界。東西最大距離為6.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為9.7公里,呈船形狹長體,實際面積為46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為670公頃。還有吉林省八道江區市郊鄉、湖南北湖區市郊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市郊鄉市郊鄉
棗莊市市中區市郊鄉(以下簡稱市郊鄉),現轄18個行政村和居委會。由於地處城郊,幾經變革,轄區變化很大。建國初期,所轄區域隸屬於嶧縣八區、十區;1958年嶧縣撤區,成立13處人民公社,鄉境內村居歸屬曙光人民公社,後改為棗莊人民公社;1960年嶧縣改為棗莊市,第二年撤銷棗莊公社,成立5個小公社,鄉鎮北部劃歸棗莊鎮公社,南部則劃歸塔埠公社。1976年7月12日,成立市中區郊區人民公社,當時所轄35個大隊,48個自然村,總人口為28000人,耕地面積約2000公頃。1984年社改鄉,易名為市郊鄉。在此前後隨著棗莊城區的不斷發展,許多自然村逐漸城市化,至2000年底,市郊鄉實際所轄範圍為27個行政村。(2001年2月山東省鄉鎮撤併,市郊鄉更名為光明路街道辦事處,所轄範圍不變,27個行政村合併調整為18個行政村和社區居委會。)

基本介紹

市郊鄉市郊鄉
該鄉因城而興,北部是棗莊百年礦區,境內煤井星羅棋布,以盛產優質煤炭而享譽大江南北;南部為棗莊新興工業區。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丘陵,南部為平原;東西最大距離為6.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為9.7公里,呈船形狹長體,實際面積為46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為670公頃。該鄉南部有2座無名小山,海拔分別為233米、120米左右,現已成為水泥生產和城市建設的原材料基地。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為東沙河和西沙河,流長分別為8.3公里和5.8公里,流域面積共41.5平方公里。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及雜糧。通過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各類名優特稀經濟作物紛紛在該處引種、落戶,糧食與經濟作物的比例截至2000年底已達到了2∶8。全鄉現有總人口5.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下。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藏族、傣族,人口為896人,占全鄉總人口的1.8%。居民姓氏有李、張、王、劉等157個,其中李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1976年建立市郊區人民公社時,全社農村經濟總收入551萬元,各種集體提留和國家稅收僅93萬元,人均分配(收入)包括實物折款僅94.70元。2000年經濟總收入為6.78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占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4∶5;完成財政收入1287萬元。該鄉以工業發達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而著名。自1976年成立公社以來,境內先後興建了全國著名的省屬企業--山東省十里泉發電廠和一大批市屬企業,如棗莊國棉一廠、棗莊國棉二廠、棗莊橡膠廠等知名企業。改革開放以後又先後建立了利民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魯南建材批發市場等大型批發市場,從而促進了該鄉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和飲食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

強鄉由來

市郊鄉市郊鄉
市郊鄉經濟總收入名列棗莊市市中區各鄉鎮、街道辦事處的首位,兩個文明建設多年來均走在全區的前列,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

歷年來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省第二屆百鄉百鎮雙文明建設競賽明星鄉鎮;國家農業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國家農民體協授予的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

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計畫生育先進集體,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文明鄉鎮、個體私營經濟工作先進單位等。

經濟發展

市郊鄉市郊鄉
第一產業建國初期實行土地改革,農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由於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較低,至1978年糧食畝產提高到236公斤,總產達到796.2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同時由於新技術的推廣,一大批水利設施的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使全鄉90%以上的耕地成為澇能排、旱能灌的穩產高產田。2000年糧食畝產954公斤,有80%的地塊實現了“噸糧田”的目標。

該鄉地處城區周圍,隨著市區規模的不斷擴大,耕地面積日趨減少,到2000年底,耕地面積僅1.04萬畝,人均不足三分地。該鄉立足自身實際,從1996年開始,以實施農業“四化”(耕作機械化、澆灌水利化、種植良種化、管理科學化)為總目標,掀起了高效農業生產的新高潮。兩年時間,累計投入資金400萬元,實現了“四化”目標。在此基礎上,1998年鄉又以“產量上台階,收入上水平,管理上檔次,發展高效農業”為突破口,開發1200畝一級種子田,投資210萬元完成17項水利配套工程,投資150萬元新增聯合收割機36台、大型拖拉機54部。為發展高新農業,實行種植結構調整,1999年,該鄉發展冬暖大棚240個,新擴大蔥5000畝,芸豆拱棚1000個,同時投資400多萬元,新建了高科技農業示範園一處。示範園引進8個國家和地區的67個名優稀特瓜菜新品種,畝均產值1.2萬元。經過幾年的調整和示範園的帶動,到2000年底,糧經比例由原來的8∶2調整到2∶8,初步探索出一條成功的高效城郊型農業生產之路。此外,在養殖業方面,繼續依靠“圍城”優勢,大力發展“為城”養殖。建立了大規模的奶牛場5個,奶牛專業戶70家;擁有規模飼養小區8個,聯辦養殖場10個,各類養殖專業戶262戶,肉蛋奶產量達到3080噸。在林果發展上,堅持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實行環境綠化和林網化種植,大搞盆景開發和大棚花卉種植,其中東山陰村村民培植的石榴盆景在1999年昆明“世博會”上榮獲特等獎。至2000年底,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5250萬元。

市郊鄉市郊鄉
第二產業1976年建立郊區公社時,僅有6個小型的手工作坊式的工業項目,固定資產50萬元,年產值141萬元,社辦企業總人數為550人,其中包括建築工人150人。到1978年,先後又建起焦廠、石料廠、石灰廠等社辦企業,職工達到1500人,全社固定資產220萬元,流動資金183萬元。社辦企業總產值540.85萬元,總收入672.7萬元。
1978年後,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根據人多地少的城郊特點,由單純的農業不斷向工企業轉化,大力發展焦炭、煤礦、碳酸鈣、缸磚、水泥、電子、木材、服裝等產業,成立了建築公司、汽車運輸隊、供銷公司等鄉辦企業。至1984年社改鄉時,全鄉工企業職工人數達到3800人,當年實現總收入3598萬元,其中鄉直企業總收入1173.5萬元,村辦企業1488.14萬元,聯合體244.5萬元,“兩戶”359.78萬元,農業337.61萬元。90年代後,由於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煤礦資源的逐漸減少,該鄉大力發展了市場外向型經濟,從1995年開始加大“企業三項制度”改革力度,加快了經濟發展步伐,重點實施“地下”(指煤炭)轉“地上”的戰略轉移。投資1800萬元,新上一座年生產能力1.2萬噸的光明澱粉廠,1997年建成投產,年產值4000萬元,創利稅400萬元;1999年又投資500萬元,新上年產5000噸陽離子變性澱粉車間。同時對鄉水泥廠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造、擴建、挖潛、提高,並於1999年初投資1500萬元,新上一條年產10萬噸525#水泥生產線,使鄉水泥廠成為年產40萬噸規模的大型水泥廠。在企業改革上全面推廣了“先股後租、股租結合”的改制辦法,制定了“十項管理”、“陽光工程”、“兩創一高、樹形象”等管理措施,形成了以棗莊雷鳴水泥有限公司、山東恆久集團有限公司、棗莊長鳴運銷有限公司、棗莊大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棗莊光明澱粉有限公司和市郊建築工程有限公司這六大骨幹企業為龍頭的工業發展格局。2000年全鄉共有工企業項目134個,其中村居企業116個,從業人員3200人;年末固定資產1.8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2.5億元。共建立基層科研機構27個,廠礦科研所6個,取得科技成果14項,其中8項達到國家先進水平,6項達到省、市先進水平;獲市科技進步獎8項,獲國家、省、市頒發的新產品獎3項。恆久集團1997年被中國建築工程協會授予全面質量管理優秀獎--“金屋獎”,連續四年被山東省建工局授予“省級優良施工現場”等榮譽稱號。
市郊鄉市郊鄉
第三產業建國初期境內北龍頭、?塔埠、澇坡等村有幾家紅爐,只是以修理農具為主,其他各村有幾家飲食店。較有名氣的是柳峪的米粉加工。1956年以後,幾家紅爐收歸公社,主要以修理農機具為主。1966年成立?塔埠綜合廠,主要經營木料家具加工、鐵業、縫紉、採石、運輸等項目,總人數120人。至1978年以前,個體商業戶僅141戶,從業人員194人。1978年以後,商業、服務業有了很大發展,轄區先後建起了農工商貿易大樓,成立了郊區公社供銷公司,在邵莊、中?塔埠、十里泉等地辦起了一些社隊商店和服務業,個體私營的服務網點和飲食業也有長足的發展。到1987年共發展集體服務網點36處,個體服務網點540處。進入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國營集體商業服務大多實行了私人承包。近幾年,市、區、鄉又出台了更加優惠的發展民營經濟政策,先後建起了利民農貿市場、魯南建材批發市場、果品批發市場、服裝小百貨批發市場、棗莊魯南商城和商業街,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寬鬆的發展空間。至2000年底,全鄉個體工商戶3260家,私營企業58家,其中利稅達到30萬元的個體私營企業及各類養殖專業戶67家,利稅超過100萬元的民營企業達到14家。全鄉個體私營經濟總收入完成4.6億元,完成增加值9650萬元,實現利稅3280萬元,安排就業人員1.6萬人。該鄉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個體民營經濟先進單位。該鄉工商聯連續四年被市工商聯評為先進基層商會,12個村居被區委、區政府命名為經濟強村,8家民營企業被區科委指定為全區科技示範企業,4家民營企業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全市百強民營企業。

社會進步

市郊鄉市郊鄉
文教科技1912年在傳統的家塾基礎上,境內首次出現5處私塾,但學生很少。建國前發展為3處簡易國小。建國後,政府專門設立了教育機構,即棗莊行政辦事處教育科,教育事業才有了很大的發展,大村莊都建立了國小,各村都建立了農民夜校,掃除青壯年文盲。到1976年境內有完全國小18處,在校學生4253人。80年代初,市郊公社不斷加大舊校改造,到1984年各校都實現了“六配套”,達到了省、市要求的改貌標準。90年代以來教育工作的重點向高標準發展,1992~1993年累計投資530多萬元,對陳莊、雷村、十里泉等薄弱國小進行改擴建,完成了全鄉所有國小的標準化建設。1994年又投資1000萬元,按照省、市級規範化學校標準易地新建中學和成教中心各一處。中學規模為24個教學班,占地60畝,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1996年通過了市級規範化學校驗收;成教中心占地20畝,建築面積1350平方米,1995年被評為“山東省農村成人教育規範化學校”。1995年投資60萬元,新建了達到市級農村示範園標準的鄉托幼中心。從而形成了以“四個中心”(即中心國小、中學、成教、托幼中心)為龍頭,以村辦國小、幼稚園和農技校為依託的大教育網路。1996~1998年,先後又投資500多萬元,新建了田莊國小,改建了沙河子國小,新建農村教師宿舍80餘套,中學、中心國小新建教工宿舍樓兩座、總計60餘套,為教師購買商品房12套,基本上解決了教師的住房問題。2000年全鄉有國小12所,在校學生3529人;中學1所,在校學生853人。各校學生的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內部設施和軟硬體建設均達到了省級標準。80年代以來先後為國家輸送大專以上各類專業人才310人,其中大學本科105人,大專205人。

90年代以來,全鄉致力於改變農村知識結構,以各種形式共安排大中專畢業生600餘人;通過農函大和農廣校培訓國中畢業生780人;通過成教中心每年培訓學員近千人。他們都能掌握1~2門實用專業技術,一些人還拿到了綠色證書。到2000年共有463人取得農業初級、中級、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資格,並引進中級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75名,其中高級職稱11名;取得科技成果14項,其中8項達到國家先進水平。

市郊鄉市郊鄉
境內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形式多樣的民間文藝,如獅子龍燈、旱船、舞龍、高蹺、地方戲曲、民間小調等。建國後,這些民間藝術活動更加活躍和繁榮。1962年轄區建起廣播站,各大隊都通了廣播。1978年建起文化站,設立了圖書室、閱覽室、遊藝室、棋牌室、桌球室,成立了電影放映隊。1981年後各村相繼建起了青年之家、圖書室、閱覽室,藏書共達十萬餘冊。90年代以來,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文化站每年都要舉辦迎春文藝聯歡會,舉辦聲樂培訓班和青年致富成果展以及重大節日和紀念日的知識競賽、專場演出等。1981年公社文化站代表市中區參加棗莊市文藝會演,演出自編節目《種子迷》、《一份旁證材料》等節目,在當時引起強烈反響和轟動。2000年恆久集團公司在“光明之夏”廣場消夏文藝晚會上進行專場演出,觀眾達十多萬人。2000年12月,由該鄉主編的《市郊發展之路》一書正式出版。該書約100萬字,真實地記錄了“九五”期間全鄉“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放開搞活,加快發展”的光輝歷程和結出的累累碩果。

醫療衛生方面。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很差,加之生活貧困,民眾生病只能施以民間偏方或聽天由命。建國後,各級政府非常重視衛生事業,掀起了除害滅病的愛國衛生運動,很快地消滅了天花、鼠疫、性病、黑熱病等曾大面積爆發和流行的傳染病。1956年在塔埠建立聯合保健站,1960年改為?塔埠衛生院,有房屋6間,職工17人。到1973年投資8萬元,新建了衛生院,房屋24間,職工11人。1976年購置一台X光機和無影燈,病床30張,可做簡易手術。80年代以後,新增心電圖室,設立了內科、外科、婦產科、牙科、放射科、化驗治療、心血管等8個醫療專科。1990年,衛生院更名為市中區工人醫院,醫療設施提高到新的水平。1993年被命名為“一級甲等醫院”。2000年,該院又投資2萬元,建起了高標準的初級衛生保健信息資料室。村級衛生網路進一步加強,27個行政村都建立了衛生室,其中甲級衛生室占85%以上。共有村級醫生38人,70%以上具有大、中專學歷。各村(居)及學校都配備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加強衛生教育。各村(居)衛生戶廁改造普及率達到了68%,“四苗”接種率達100%,定期對婦女、兒童進行免費查體。各類傳染病基本被消滅,醫療衛生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市郊鄉市郊鄉
體育運動方面。該鄉已連續八年舉辦春季農民運動會,設有籃球、桌球、羽毛球、拔河、長短跑等十幾個比賽項目;連續11次參加市中區舉辦的“豐收杯”籃球比賽,均拿到一、二名的好成績。體育競賽已形成常規和制度。各村(居)和各大企業也都設立了籃球場和桌球室等體育活動場所及晨練點等。1991年9月12日,國家農業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國家農民體協聯合授予該鄉“億萬農民體育健身先進鄉鎮”稱號。各學校均按標準配備了體育器材和專業教師,每日堅持“兩操一課”制度,每年都舉行大型田徑運動會,湧現出一批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體育人才。

人民生活建國前,村民年平均占有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人民民眾分到了土地,但由於生產力低下,生活仍然比較貧困。直至1976年,人均占有糧食189.3公斤,雖然解決了吃飯問題,但主要是以玉米、地瓜等粗糧為主。到80年代,人民生活有了極大的提高,1985年人均占有糧食213公斤,經濟收入630元,吃糧以麵粉為主。進入90年代,飲食講究營養,穿著方面,也向花色多樣、質料高檔發展。建國初期農村一般為土坯草房,60年代一般為磚石牆、房頂半草半瓦(為二行瓦沿),到80年代初期,農村住房多半建起了磚混結構的瓦房和現澆水泥的平房,“兩頭沉”或“一頭沉”成為建房的標準和主流。到1985年全鄉人均住房面積已達到18平方米。進入90年代,有90%的農戶建起了寬敞明亮的磚混結構的新居。2000年,已有的1/3的農戶住上了小康樓。利民社區居委會,有回民200餘戶,結合城遷改造,他們投資800萬元興建了60座回民小康樓。沙河子社區居委會、周莊社區居委會、石碑社區居委會等也都建成了花園式村居。到2000年,全鄉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8平方米,電話機安裝總量5000餘部,移動電話4000餘部,有線電視普及率達100%。80年代的腳踏車到90年代已被機車所代替,不少人家還擁有了私人轎車。據統計,2000年全鄉共有機動車4000部,其中個體私人擁有600部。早在1995年全鄉就實現了“四通(即戶戶通電、通水,村村通程控電話、通水泥道路)。1984年建敬老院,現有58名五保老人在院內安度晚年,1989年11月該院被評為全省敬老院建設管理先進單位。全鄉共有殘疾人360人,280人辦了殘疾人優待證,40%的人得到了妥善安置。2000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3280元。

鄉村建設

市郊鄉市郊鄉
該鄉地處市、區駐地周圍,市區環城公路從境內穿過,市內光明路、解放路、文化路、振興路、建設路均從境內村居通過,交通極為便利,為村鎮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90年代,開始了以舊村改造、道路建設、美化環境、建設花園式新農村為總體目標的村居建設,大力發展小康樓、文明村、示範村。1997年在全面完成村居“四通”工程的基礎上,鄉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關於加快小城鎮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重點從小康樓建設、舊村改造(特別是“空心村”改造)、城鄉結合部的治理等方面入手,在設計上本著實用、經濟、美觀、布局合理的原則,將沿街改造與經濟建設、第三產業發展融為一體,大力開展小城鎮建設。到1999年底,共投資8000萬元,完成商貿房建設600萬平方米,建設小康樓1500座,新建農民住房1200戶,硬化道路30公里,有50%的村居安裝了。實現了農村與城鎮融為一體的目標。其中周莊社區居委會成為棗莊市唯一的電氣化村,沙河子社區居委會2000年底也被棗莊市政府命名為花園式村居。

吉林省八道江區市郊鄉

市郊鄉市郊鄉
基本概況

八道江區市郊鄉位於吉林省東部,長白山麓(北緯4201—4202,東經12610—12629),地處白山市近郊,轄區面積181平方公里。本鄉屬渾江盆地,地貌可概括為山、崗、川三大類型,平均海拔為650米,四季分明的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季溫濕多雨,年平均氣溫為4.3,年平均水量為856mm,降水集中在6—8月,無霜期115—125天,全年日照時數為2000—2200小時。

本鄉轄七道江、民華、向陽、群生、團結、東山、東崗、鮮明和車道9個行政村,87個自然屯,總人口2.3萬人,由漢、滿、回、朝鮮、蒙古等多民族組成。

2003年全鄉實現農村社會總產值:60,907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30萬元;實現利潤:3870萬元;完成實1930萬元;實現利潤:3870萬元;完成實繳稅金:1295萬元;完成招商引資額:4300萬元;現有企業1742戶,其中集體企業31戶,個體私營企業1711戶,農民均收入達3785元,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在全市名列前茅。

市郊鄉青山湖風景區
自然資源

市郊鄉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境內有林地14376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0%,有長白山特色的野生植物40餘種,野生藥用植物有天麻、貝母、靈芝、五味子、野山參等20餘種珍貴植物,食用植物有黑木耳、薇菜、山芹菜、刺嫩芽、山里紅、山葡萄20餘種,野生動物有紫豹、黑熊、野豬、野兔等10餘種,多樣化的生物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煤炭、鐵礦石、金、石灰石、磚石、松花岩等20餘種,開發潛力巨大;森林覆蓋率為70%;有野生藥用植物,食用植物40餘種,經濟動物10餘種;蘊藏著煤、鐵、金等礦產資源10餘種,開發潛力巨大;水資源豐富,現有一江五河和三個小型水庫,水域面積8.5平方公里,為發展水產養殖營造了有利的條件;商流、物流、信息流積聚,建設了以全省最大的農村自辦的農民批發市場一向陽農貿批發市場為龍頭的農村集貿批發市場網路;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坐落在市區近郊的省級風景名勝區一青山湖風景區青水秀,景色怡人,風景區內有玉皇廟和全國“百家名寺”—青山寺,庫倉溝高山滑雪場已被確定全國高山滑雪比賽的主要賽場,初步建設了以青山湖為龍頭的“三庫一溝”生態環城旅遊;境內交通便利,“鴨大”、“渾灣”兩條鐵路線縱橫交錯,“鶴大”和“長白”線公路成為該鄉對外主要交通樞紐,鄉道村村相通,屯屯相連,路況良好;9個行政村全部開通程控電話和無線電通訊業務,鄉政府與七道江、群生等4個村實現了微機聯網。

湖南北湖區市郊鄉

概述

市郊鄉位於湖南北湖區,全鄉轄9個行政村,85個村民小組,全鄉土地面積62.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0.238公頃,其中水田457.458公頃,旱地52.78公頃;林地4405.47公頃。全鄉總人口12036人,人口出生率16.81‰,自然增長率12.45‰。

市郊鄉市郊鄉
經濟狀況

2006年,在遭受了“7·15”、“7·26”兩次特大洪災的不利條件下,鄉黨委、政府團結和帶領全鄉人民同舟共濟,頑強拼搏,確保了各項工作的穩步推進,在全區年終社會經濟發展綜合考核排位中名列第三。全鄉實現GDP2.9億元,同比增長14.53%;完成第一產業增加值5423萬元,同比增長2.16%;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1.89億元,同比增長34.5%;工業項目總投資510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10.15萬元,同比增長74.69%;農民人均純收入6095元,同比增加451元。先後新上、擴建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10個,其中新上項目5個,擴建項目5個。

2006年獲得市級以上榮譽有:長沖村榮獲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計畫生育繼續保持全市優質服務行列;全市“平安鄉鎮”;全市“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單位;郴州市規範教育收費示範學校。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