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河鄉

岔河鄉

岔河鄉位於威寧縣城西南部,距縣城96公里,全鄉總面積185.4平方公里,東與黑石頭鎮接壤,西與雲南省會澤縣隔牛欄江相望,南與哲覺鎮相連,北與海拉鄉毗鄰。全鄉平均海拔2280米。

基本信息

(圖)岔河鄉岔河鄉

概述

(圖)岔河鄉岔河鄉

岔河鄉總面積192.88平方公里,地形是四山夾三河,東部海拔高,幅員遼闊,森林覆蓋廣,資源豐富,但氣候冷涼缺水,土地貧瘠,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蕎麥。岔河鄉年平均氣溫17°,年降雨量900毫米。海拔最高的是爛泥箐山(2501米),屬高魯山系的一部分,是珠江水系紅河水系的分水嶺.中西部海拔低(河外河谷1313米),屬溫熱河谷、水利條件較好,土質肥沃、以種植水稻、玉米、烤菸、油菜為主,是我鄉主要產糧區。最低的是河外河谷(1313米).由於海拔懸殊較大,形成境內山高箐深山,河谷狹窄,氣候和生產條件的差異大的狀況。村委會駐海拔最高是謝札村委會1920米,最低是河外村委會1313米。村民小組駐海拔最高是黃草嶺1950米,依次是齊雲1920米,見義1890米,白雲1860米,謝扎1856米,海拔最低的村民小組是鵬展1300米。

歷史文化

(一)歷史事跡

(圖)岔河鄉岔河鄉

清代岔河大部分屬筇川頭鄉,民國後屬、甸頭。民國23年(1934)屬二區文山和三區源清、頻川兩鄉地。少部分屬二區龍泉鄉。民國27年(1938),東部屬太和鄉、西部屬中和鄉、西南河外屬文蔚鄉。1949年成立甸三區、中心區、文玉區人民政府和太和鄉、中和鄉、文蔚鄉人民政府。太和鄉隸屬於甸三區,中和鄉隸屬於文玉區。1950年甸三、中心、文玉3個區依次改為二、三、四區。1951~1952年,設雲美、青河、新棚3鄉隸屬第二區,設文山、安居、沿河3鄉隸屬第三區,設河外鄉隸屬第四區。1954年安居鄉合併文山鄉,沿河鄉合併河外鄉。1958年設雲美、青河、新棚3個管理區隸屬甸中公社,設文山管理區隸屬富沖公社,設河外管理區隸屬塔甸公社。1960年文山管理區分設為文山、安居兩個管理區。1961年,劃甸中公社為甸中、新建、青河、夕陽4個公社,劃富良棚公社為富良棚、文山、各雪3個公社,設田心、齊雲、青龍寨、謝札、黃草嶺、新寨、茂拉8個生產大隊隸屬青河公社,設文山、安居、青龍、中鎮、寶石、玉壺、翠竹7個生產大隊隸屬文山公社,設河外生產大隊隸屬塔甸公社。1962年設新棚公社隸屬城關區,設雲美、青河兩個公社隸屬甸中區,設文山、安居兩個公社隸屬富良棚區,設河外公社隸屬塔甸區。1963年城關、甸中、富良棚、塔甸4個區依次改稱一、二、三、四區,新棚公社改稱棚租壩公社。1969年改第一區為紅旗公社,設棚租壩生產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改第二區為甸中公社,設雲美、青河兩個生產大隊隸屬甸中公社;改第三區為富良棚公社,設文山、安居兩個生產大隊隸屬富良棚公社;改第四區為塔甸公社,設河外生產大隊,隸屬塔甸公社。1970年劃出紅旗公社的棚租壩大隊,甸中公社的雲美、青河兩個大隊,富良棚公社的安居大隊,塔甸公社的河外大隊組建岔河公社。1972年劃出文山大隊隸屬岔河公社。1980年增設謝札、沿河兩個生產大隊。1983年岔河公社改岔河鄉。1984年改岔河區,設棚租壩、青河、謝札、雲美、文山、安居、河外7個小鄉。1987年改岔河鄉,原設7個小鄉改設為村公所。

(二)文物古蹟
沿河恐龍化石:1978年初,岔河沿河村村民王天福在村東800米河面的山腰上,發現兩塊化石,後在6月份又發現兩塊,其中一塊長0.12米,寬0.1米,約重1公斤。經省博物館派人實地考察和反覆鑑定,確認為恐龍化石,確定地層屬中生代上三迭系,化石距今約二億三千五百萬年左右。標本現保存於省博物館。
中鎮恐龍化石:1987年7月27日,在岔河中鎮村東200米外的山坡小路上發現。所挖出的一批標本,送省博物館專家鑑定:屬二億三千萬年前的恐龍化石,其體積長約6米,種類不祥。

地理環境

(圖)峨山縣岔河鄉謝札村民委員會象鼻村峨山縣岔河鄉謝札村民委員會象鼻村

岔河鄉處於峨山縣境中部,縣城西北面,東經102°9’—102°19’,北緯24°14’—24°22’之間,東面臨峨山縣雙江鎮,西南接化念鎮,西與塔甸,富良棚兩鄉毗鄰,北與甸中鎮接壤,東北與紅塔區的洛河鄉交界。境內主要河流有文山河、青河、棚租壩河、河外河4條。青河與棚租壩河兩河於岔河交匯後注入河外河,在河外與文山河交匯流入化念河,屬於紅河水系。主要山脈有東南面的尖尖山(1980)、茂臘箐後山(1770)千田山(1770)。東北面的爛泥箐山(2501)、綠泥塘山(2176)、糯糯山(2032)、蕩蕩山(2162)。中部是文山河與青河河之間山脈,向北延伸到甸中的甸頭,主要由田頭山(1750)、哈龍後山(1793)、尖山(2168)等山組成。西部是與塔甸、富良棚交界的山,主要由達期白山(2071),魯木白山(2224.9),他塔白山(2249)組成。

特色產業

岔河鄉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鉛礦、鋅礦、銀礦、鐵礦等),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岔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海坪村再生黃果、春洋芋,恰西村盛產生薑及大南瓜,汗壩村黃梨,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特別是岔河村的“羅家岩神仙洞”,洞裡千姿百態的石觀引來無數遊人,令人神往,是一個有較高開發價值的旅遊景點。農業資源有:

一、烤菸

(圖)烤菸烤菸

2007年,岔河鄉烤菸生產以提質增效為核心,認真貫徹執行“市場引導、計畫種植、主功質量、調整布局”的烤菸生產指導方針和“穩定面積、控制產量、提高質量”的工作要求。主功科技、提高質量,確保烤菸生產可持續發展。2007年種植烤菸5117畝,比2006年增192畝,單產117公斤,比2006年減5公斤,總產59.89萬公斤,比2006年減0.05萬公斤。全鄉完成菸葉收購總量56萬公斤,占計畫數的100%,收購金額達679.82萬元,平均單價12.14元;完成計畫內中上等煙收購量50萬公斤,占計畫數的100%,其中:上等煙28.34萬公斤,占計畫內總數的56.68%,中等煙21.66萬公斤,占計畫內總數的43.32%;菸葉稅收達115.93萬元。
二、核桃

(圖)核桃核桃

岔河鄉土地面積27.97萬畝,其中林地面積23.38萬畝,占總面積的83.6%,森林覆蓋率為82.4%。岔河鄉豐富的林地資源與林業產值非常不相稱,林地利用率和生產率低。岔河發展的希望在“山”,念好“山”字經,作好“林”文章,是貧困山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和必然選擇,同時,隨著勞動力的轉移,閒置農地增多,岔河鄉將大力發展經濟林木,以核桃、竹子為重點,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把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開闢出一條長期穩定的增收致富路。一是發展初具規模。目前,全鄉的核桃面積為134878畝,其中鐵核桃5300畝,泡核桃8187.8畝,泡核桃品種主要為漾濞核桃,泡核桃中幼樹多,產量逐年增加。核桃在全鄉都有栽培,以謝札村、文山村、雲美村栽培面積大。二是服務體系日趨完備,發展平台初步形成。一方面,鄉林業站通過聘請縣核桃技術員來我鄉指導,為我鄉常年進行技術培訓指導,有效解決核桃嫁接、整形、施肥、病蟲害防治、果實採收與處理等環節的技術難題。並通過鼓勵村民到中國核桃鄉漾濞參觀學習,交流經驗,提高全鄉民眾種植核桃的積極性。三是民眾認識有了質的飛躍,栽植核桃積極性高漲。由於核桃價格的逐年攀升,民眾對核桃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少部分發展早的農戶有了一定收益,帶動了其它農戶發展。

(圖)竹子竹子

三、竹子

岔河鄉土地面積27.97萬畝,其中林地面積23.38萬畝,占總面積的83.6%,森林覆蓋率為82.4%。岔河鄉豐富的林地資源與林業產值非常不相稱,林地利用率和生產率低,低次產林較多。岔河發展的希望在“山”,念好“山”字經,作好“林”文章,是貧困山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和必然選擇,岔河鄉將大力發展經濟林木,以核桃、竹子為重點,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把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開闢出一條長期穩定的增收致富路。
岔河鄉的竹子品種主要以苦龍竹為主,為筍材兩用竹,目前栽培面積達6000餘畝,各村都有分布。我鄉近兩年竹產業發展較快,民眾積極性高,我鄉的林改與林產業發展相結合,通過林改,明確權屬的農戶,在適宜種植竹子的地塊種植竹子,促進了林產業的快速發展。

經濟狀況

(圖)水稻收割水稻收割

2007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719萬元,比上年增加304萬元,增長率8.9%。(1)農業收入1884萬元,比上年的1756萬元,增加128萬元,增長率為7.29%,其中:①種植業收入1811萬元,比上年的1670萬元,增加141萬元,增長率為8.44%;②其他農業收入73萬元,比上年的86萬元,減少13萬元。農業收入占經濟總收入的50.66%。(2)林業收入156.06萬元,比上年的185萬元,減少28.94萬元;占經濟總收入的4.2%。(3)牧業收入982.24萬元,比上年的900萬元,增加82.24萬元,增長率為9.14%;占經濟總收入的26.41%。(4)漁業收入11.74萬元,比上年增加1.74萬元。(5)第二、三產業收入226.4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1%(6)其他收入448.9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2.07%。
我鄉農戶的住房情況是:磚鋼混結構的農戶有34戶;磚木結構的農戶有57戶;土木結構的農戶有2481戶;其他結構的農戶有16戶。

基礎設施

(圖)三岔河鄉新農村建設信息網三岔河鄉新農村建設信息網

(一)水利設施:岔河鄉水資源富集,水利條件優越。全鎮現有水庫5個、壩塘29座,總庫容量373萬立方米,小水窖845口,共建成三面光溝27公里,水利化程度70.5%。
(二)交通情況:岔河鄉現有鄉村公路153.4公里,通車裡程153.4公里, 59個自然村都已通公路,其中:通柏油路的自然村有13個;通水泥路的自然村有2個;通沙石路的自然村有2個;通土路的自然村有42個。村內主幹道硬化的自然村有21個,占全鄉自然村總數的36%。全鄉59個自然村已全部通自來水,通自來水的農戶有2588戶,占全鄉總農戶數的100%。全鄉59個自然村,2588戶農戶已全部實現通電,完成“一表一戶”農網改造2385戶。有電視機的農戶有2476戶,其中有353戶通有線電視。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有179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有1282戶。
(三)能源建設:全鄉建有沼氣池的農戶有879戶,占農村總戶數的34%,進行了“一池三改”有農戶有814戶。安裝太陽能的農戶有541戶,占總戶數的20.9%。
(四)集貿市場:岔河鄉集鎮建設在建制後雖有所發展,但當時的體制環境下起步不大,集鎮規劃不盡合理,當時的政府(人民公社)、供銷社、郵電、信用社、學校、五小企業等單位的房屋隨意建蓋,且房屋低矮,大部分是磚木結構和土基房,集市街道長不過100米,寬不過50米,集市貿易人員稀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是岔河鄉在列入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後,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扶貧攻堅戰,七七扶貧攻堅使鄉政府、學校、郵電、信用等單位的房屋得到重新修建,建築規劃更加合理,現在街道變寬、變長了。但由於岔河只有一條街,集貿市場又建在這條街上,加上岔河是峨山通往甸中、易門的必經之路,街道路面已被損壞,晴天灰,雨天爛,給民眾趕集帶來很多不便。
(五)環衛設施:有公廁6個,其中:鄉街上1個,村組5個;垃圾坑6個,其中:鄉街上2個,村組4個。

文化教育

(圖)上課中學生上課中學生

2007年,全鄉有鄉文化站1個,鄉文化站積極組織我鄉民眾參與“火把節”、“縣慶”等活動,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全鄉有學校5所,其中:國中1所,即岔河中學,完小4所,在校學生1329人,其中:國中413人,國小91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有教職工101人,其中:國中32人,國小69人。國小校舍面積有6963平方米,中學校舍面積有4360平方米。

人口衛生

全鄉轄7個村民委員會,59個自然村。2007年,全鄉年末人口9502人,其中:男4841人,女4661人;農業人口9489人,非農業人口322人;少數民族人口8576人,占總人口的90%。少數民族人口以彝族、哈尼族居多,年末人口分別為7057人、1415人。勞動力總數6275人,占總人口的66%,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4750人,占勞動人口的74.98%。全年出生人口65人,死亡人口73人,年內負增人口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82‰。

2007年末,全鄉有衛生機構8個,即:衛生院1個,村衛生所7個。有醫務人員23人,其中:鄉衛生院人員4人,村衛生所19人。 “四苗”覆蓋率100%。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045人,享受低保人數428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8712人,參合率91.69%。

總投資35萬元,完成政府所在地集鎮規劃建設,切實解決了“髒、亂、差”現象。總投資80萬元,完成提灌飲水工程,解決政府機關、學校、街道等4500餘人的飲水困難。總投資72萬元,完成鄉衛生院業務用房建設,切實解決全鄉24692人看病難問題。

民風民俗

(圖)跳花鼓跳花鼓

岔河鄉山高谷深,全鄉56個村民小組分布於各群山、河谷之中,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經純樸、勤勞的少數民族彝族、哈尼族居多,部分村民小組也有漢族,因此民族人口多的特點決定了岔河的民風民俗、風土人情,民間藝術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從整體而言,岔河鄉民風純樸、熱情、好客,鄉氣息、民族氣息較濃且深厚,人們常年以栽種水稻、包穀、烤菸為生,在種植同地梯田、耕種山谷稻田的耕作習慣中漸漸養成了自己獨有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彝族民眾自己的山地文化習俗,彝族民眾大多居住在山林之中,過去彝族民眾的生活大都處於封閉原始狀態,與外界不通信息,人們靠狩獵、耕種為生,由於生在山林之中,彝族民眾的民居過去都是土掌房,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民眾的生活不斷改善,土掌房慢慢被瓦房所取代,生活在岔河鄉的彝族屬彝族支系的納蘇,平時喜歡以“酒”待客,以“茶”敬友。民俗節日有“火把節”,即每年的農曆二十四是彝族民眾最隆重、最大的節日,彝族以“火”為;圖騰,在這個節日期間,彝族民眾都要提前做好火把,在門前栽火把樹,到時燃火慶祝,有的還要殺牛敬火神,青年男女在火把節期間要走山跳“扎拉作”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從新的時代意義來講,也可以說是彝族青年男女的“情人節”,其次,還有“祭龍”——“咪嘎好”這樣一個年首祭龍的節日,“咪嘎好”要選來年開頭的第一個屬牛的日子來祭,祭龍是彝族人民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避禍趨利的一個崇敬大自然神力的節日,因此,深居深山叢林的彝族人民就要以某種自然物體為祭祀對象,具有它神的化身,一般情況下,岔河的彝族就以村落旁樹林茂盛的山嶺為活動地,選一顆枝繁葉茂的老樹為祭祀對象,進行活動,這一節日也要傾全村民之力,殺豬殺雞,大擺酒席,邀四方賓客一同參加,以示對祭祀神物的尊敬。
岔河鄉除民間的“火把節”,“咪嘎好”節日外,還仍然過著傳統的節日,春節、正月十五、端午節、中秋節。目前除民間傳統節日外,岔河鄉以約定俗成的習慣還要過一個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集體節日——開新街,開新街是在來年的第一個街天舉行,活動內容有跳大娛樂、跳花鼓、耍龍、舞獅子、唱山歌。內容豐富多彩,凡願意到新街上展示民間藝術才能的都可以參加,現在,全鄉大娛樂隊已發展至68支,參加人員達1360人,花鼓隊98支,參加人員1263人,其中男373人,女890人,板鼓4班,參加人數48人,嗩吶9對,傳承人8個,省級命名的民間藝人2人,其中龍加成為民間音樂師,柳學光為民間花鼓師。
民間藝術首屈一指的應該是—花鼓,花鼓是岔河鄉彝族、哈尼族群從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凡過火把節、縣慶、開新街岔河鄉都要組織花鼓隊進行參加表演,平時,農村遇有紅、白喜事民眾也會自發地去參加表演,我岔河鄉從2003至2007年舉辦33次民族民間文藝展演賽;我岔河鄉花鼓是彝人先民吸收外來文化通過自己創新、不斷傳承發展而演變而來的一門獨特民間藝術它兼具漢文化—鳳陽花鼓一些成分更多的是注入了彝族人民民眾“扎拉作”的舞步動作,跳起來輕快,步伐古樸雄渾,動作具有野氣陽剛的特點。其次岔河鄉彝族服飾也較特別,納蘇服飾分頭巾,圍腰,上衣、下衣(褲子),頭巾一般為羊毛肚紅頭巾,長約1.5米,兩邊有綴飾細頭繩,圍腰中間喜歡繡大紅花(山茶花),四周用黑布,脖圍有的要用銀繩,腰繩用白布繡上花紋圖案。跳“扎拉作”時男的要彈奏龍頭琴(月琴),也稱四弦,月弦製作也很精美,也可謂岔河鄉彝民的一種工藝品,四弦音箱為圓形,中間有四根尼龍線弦穿過,音箱中間有四個小音箱孔,弦頭有的狀如龍頭,因此,有的也稱龍頭月弦
民族文化濃郁,具體有彝族唄嗎經書,經書分類有:送鬼、送神、祭魂經,有醫藥書,彝調子較多有跑山調、山歌調、旗子、白話,還有哭嫁調,哭喪調,民間故事較多,最著名的有流傳以文山、安居一帶的普丕的故事,阿扎力的故事,值得認真挖推整理。隨著社會的發展,岔河鄉還培養了一些業餘文字愛好者,現在成名的有柏葉、李仕學、李長明,他們在峨山這塊土地上已小有名氣,有的還出版了詩歌集、小說集,已被峨山文壇奉為璀璨的文壇巨星。
我岔河鄉在文化方面曾收穫頗豐,2005年峨山縣火把節文藝系列比賽活動中,認真組織編排了第二屆阿們臘薩啦選美比賽,首屆花鼓舞大賽,我鄉參賽選手評為第一名,榮獲“馬櫻花”金獎,2006年7月峨山縣火把節活動中,第二屆花鼓舞大賽,參加節目《花鼓源》榮獲金獎,龍頭師技藝賽《舞龍—魂》榮獲金獎;2006年12月我縣舉行縣慶55周年暨首屆中國花鼓藝術節,在首屆中國彝族花鼓舞大賽中,岔河鄉代表隊榮獲第一名獲金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