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村

東村

該行政村隸屬五華區沙朗鄉,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15公里。東鄰桃園村委會,西鄰大村村委會,北鄰廠口鄉。轄東村、北村、磨刀箐、母格等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41戶,有鄉村人口2802人,其中農業人口2802人,勞動力156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50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全村國土面積20.01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3 ℃,年降水量1100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677.38 畝,人均耕地0.6 畝,林地19193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17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85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東村豐收在望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77.38畝(其中:田1106.38畝,地 571 畝),人均耕地 0.6 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19193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61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9畝,主要種植桃、梨、油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00畝,其中養殖面積100 畝;其他面積 9045.62畝。有石灰岩等資源。

基礎設施

東村衛生所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741戶通自來水,有82戶飲用井水,有60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1%)。有741戶通電,有69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9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4%和 9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9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97戶(分別占總數的94%和94 %)。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1輛,拖拉機43輛,機車7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319.28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319.2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7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7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94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7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0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有22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東村南瓜豐收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85萬元;畜牧業收入403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981頭,肉牛82頭,肉羊105頭);漁業收入18萬元;林業收入27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780萬元;工資性收入2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85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1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35人,在省內務工930人,到省外務工5人。

特色產業

東村大棚花卉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蔬菜、林果、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8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種植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種植產業。擁有企業2個。

人文地理

東村白族建築風格
東村村委會位於沙朗壩子東北部,境內山清水秀,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的主要特徵。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的火把節,是沙朗白族人民傳統的節日,白族民眾匯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歡慶美好的生活,祈求來年的豐收;白族村民至今仍保留著跳霸王鞭的傳統習俗,歌舞剛毅矯健,婀娜多姿;白族民眾還有殺年豬的習俗,每年春節臨近家家戶戶殺豬宰羊,殺豬飯中的肝生、血灌腸、涼白肉是到沙朗必嘗的白族三道菜。沙朗人有趕晚集的習慣。每逢1和6的日子(即每月1日、6日、11日、16日、21日、26日)是趕集日,寶泉路商品雲集,琳琅滿目,從街頭到街尾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電力科技園、沒底坑水庫環境清幽,是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新農村建設

東村有線電視

  2006年以來,按照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及省市區工作安排部署,東村人民民眾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目標,以基礎設施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為主線,以產業結構調整和村容村貌整治為切入點,全面深入開展了新農村建設。其中:磨刀箐自然村被立為區級試點,投入資金50多萬元,其中民眾人均集資100元,通過一年多的建設 村容村貌明顯改觀,公共設施進一步完善。全村硬化村內道路,整治河道,使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民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村民的素質有了較大提升,呈現出一派社會穩定和諧的新景象。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