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莊村

朱家莊村

朱家莊村隸屬於山東省沂南縣蘇村鎮,位於沂南縣城東北十四公里處,蘇村西河西岸,北與中李家莊相連,南與蘇村西北村接壤,西與杜家莊為鄰,隸屬沂南縣蘇村鎮政府管轄。全村面積55.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6.6公頃,河灘面積約4公頃,企業占地15公頃。還有張掖市甘州區大滿鎮朱家莊村。

基本信息

地名來歷

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朱氏族人由山東省青州府康家莊子遷此定居,朱家莊而此得名,後有李氏等遷入定居。

基本介紹

朱家莊村朱家莊村
全村地處蘇村西河沖積地帶,地勢平坦,水源較豐富,發展農業生產有較好的條件,境內生產小麥、玉米、水稻及多種蔬菜,植被面積23.3公頃,覆蓋率為43.8%。

境內交通便利,東(東營)紅(紅花埠)省級幹線公路串境而過。駐有沂南禽兔加工廠、沂南第三肉聯廠、寶珠飼料有限公司、蘇勝加油站、寶珠大酒店、寶珠集團招待所等小型企業,是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2000年12月底全村共有180戶,690口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零。現有朱、李、譚、崔四個姓氏,均為漢族。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為1萬元,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為96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億元,人均純收入4840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7.5∶89∶3.5,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6000萬元,全村純收入500萬元。

該村是全縣經濟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總收入名列全縣第一,1996年被縣政府命名為小康村,1996年至2000年連續五年被沂南縣委、縣政府授予“五好黨支部”“農村工作先進村”稱號,所辦企業也連續五年被沂南縣委、縣政府授予“明星鄉鎮企業”稱號;1998年至2000年連續三年被臨沂市委、市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單位”“五好村黨支部”稱號,所辦企業也連續三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明星鄉鎮企業”稱號;1999年至2000年連續兩年被沂南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安全文明村”稱號。

經濟發展

朱家莊村朱家莊村
第一產業1949年前,矮草房,土打牆,民眾只有半年糧,糧食畝產不足100公斤。1956年成立了高級合作牡,農村生產有所變化,糧食畝產有了提高,並重視了土地治理和水源利用。興修水利,治理荒灘,擴大耕地面積,糧食畝產達到200公斤以上。1970年至1978年投入資金1萬元,工日2萬個,削高填窪,整平地面,搬運土石近萬立方米修渠道,實行耕作方式改革,將蘇村西河西岸200畝旱田由條播改為畦播,蘇村西河河東13.3公頃旱田改為水田,種植水稻。選用良種,科學種田,至1978年糧食畝產突破350公斤,總產達17.5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4年糧食畝產400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50公斤。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全村實行統一管理,搞兩季田,34.7公頃糧田都採用節水型灌溉,實現了農田水利化和耕種收割機械化,良種施肥管理科學化。2000年糧食平均畝產1050公斤,向國家貢獻8000公斤糧食。

經濟的發展是從1978年開始,當年100人上陣,迎風冒雪,奮戰40天,建起了占地0.7公頃的兔場。1988年投資160萬元建占地4公頃,冷藏能力200噸的肉聯廠,當年投產獲利93萬元。1993年投資2000萬元,先後建起了萬頭養豬場,上了萬噸顆粒飼料廠,萬噸復混肥廠,並對肉聯廠進行了擴建。從1992年村辦企業一年一大步,三年實現大飛躍,1995年村辦企業實現產值3900萬元,利稅287萬元,上交國家93萬元。在此條件下,1995年組建了沂南縣寶珠集團公司。1998年投資560萬元建占地1公頃,冷藏能力為500噸的禽兔加工廠,1999年在縣城建成占地4公頃、冷藏能力為500噸的畜禽肉類聯合加工廠,被國家商檢局定為出口廠家,被山東省伊斯蘭教協會定為向伊斯蘭教國家出售肉類產品的廠家。

隨著經濟市場的變化,1998年處理了萬頭養豬場,又投資600萬元,建起了占地4公頃的種雞場,投入種雞4萬套,獲利460萬元;2000年初又追加投資500萬元,建立了占地2.7公頃的第二養雞場,達到了年存欄10萬套的養殖能力,與之配套的孵化廳,擁有先進的國產192型孵化機48台,2000年向社會提供商品雞苗800萬隻。
到2000年底,企業擁有總資產1.02億元.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億元,利稅1644萬元,上交國地兩稅263萬元,人均企業收入4840元。

朱家莊村朱家莊村
第二產業工業: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對農業生產的重視,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於1993年投資90萬元建起了占地1.3公頃,年生產能力為2萬噸的復混肥廠,主要生產小麥、地瓜、花生、水稻的專用肥和少量花卉用肥,達到國家化工部GB15063-94標準,滿足了周圍村的需要,年純收入20萬元以上。

建築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於1988年成立了16人的建築隊,1996年成立建築公司,2000年底擁有資產500萬元,三個工區、九個基建施工隊、一個水電安裝隊,從業人員19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0多人,達到三級建築資質企業水平。

第三產業應運而生的服務業也蓬勃興起,充分利用朱家莊村緊靠東紅公路和村辦企業較多的條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1995年投資50萬元在公路兩側建起了近1000平方米的樓房和4000餘平方米的平房,租賃給個體戶經商,辦起了飯店、小食品、賓館、日用百貨和零售化肥、農藥等店鋪,年創收10多萬元,活躍了當地經濟,也改變了本村的環境。同時發展運輸業,現有大小載重汽車25部,運輸能力10萬噸以上,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80多人,實現年總產值100多萬元。

社會進步

朱家莊村朱家莊村
文教科技1949年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村里沒有學習條件,學齡兒童入學率很低。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62年投資3000元改建了朱家莊村國小。1986年由村支部書記朱守俊個人投資6萬元對原來國小進行了改造。達到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的條件。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先後有30餘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4名,大專5名。1992年村文化大院建成。多年來對文化科技事業不斷投入,先後派40餘人到濟南、青島、泰安、煙臺等地方院校、科技部門參加學習培訓。

人民生活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糧食150公斤,人均純收入20元。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糧食300公斤,人均收入1000元。2000年人均純收入484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6000元,30%的村民住上小康樓,全村擁有機動車40輛,其中個人擁有25輛,各種型號機車90餘輛,程控電話180餘部,彩色電視130餘台,並有4戶村民配備了電腦。

村莊建設

朱家莊村朱家莊村
1982年開始按規劃建設標準房,即用磚石瓦建起的“四不露茅”房子。1990年至1993年進行了舊村改造,全部用鋼筋、水泥預製件為主建起了標準瓦房。從1999年起,用3至5年時間把標準房改造為小康樓,村莊占地由14公頃縮減到4公頃。至2000年底,已有40戶住進了小康樓,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以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0年村民用上自來水,小學生免費入學,對考取大中專的學生一次性獎勵500元或1000元,並在入學時專車送往學校。1985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全部由集體承擔,對60歲以上的老人實行了養老補助金制度。鼓勵村民拆舊房建樓房,視具體情況一般每戶補助1萬元左右。

張掖市甘州區大滿鎮朱家莊村

朱家莊村朱家莊村
概述

朱家莊村,位於大滿鎮最南端,南臨甘州南灘,全村有10個合作社,3850畝耕地(包括荒地),有農戶387戶,1453口人。村黨支部下設四個黨小組,黨員37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563萬元,同比增長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50元,比上年增加250元。

村黨支部、村委會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全村黨員幹部民眾,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鎮黨委確定的工作思路,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圍繞經濟抓建設,富民強村謀發展,凝心聚力,開拓進取,為建設富裕文明的新農村而不懈努力,經濟和社會發展成績顯著。村黨支部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要求,堅持以“暖民心、合民意”作為工作落腳點,主動跑部門,爭取項目,切實解決民眾關心和阻礙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問題。可以說,過去的幾年是引資籌資、項目建設、產業形成等重點工作取得突破、經濟快速發展的幾年;是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黨的建設全面加強的幾年;是社會保持穩定、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幾年;是全村廣大黨員幹部求真務實、幹事創業成績顯著的幾年。2006年該村被鎮黨委、政府評為先進村,2007年6月區委授予我村黨支部“五好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朱家莊村朱家莊村
產業發展

一是做大做強勞務產業。村上把勞務輸出工作當作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的最大的項目來抓,針對沿海地區企業多用工需求大,而本村勞動力剩餘的狀況,按照“組織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每年全村組織化輸轉100多人次,累計輸出輸轉達600多人次,達到了輸出一個,致富一家,帶動一方的目的,真正使勞務輸出成為民眾增收的“鐵桿莊稼”。

二是突出發展草畜產業,充分利用該村沿灘靠邊的自然優勢。按照小規模、大群體、增總量、提效益”的發展思路,在養殖大戶的帶動輻射下,以“一社一品”,整體推進為目標,引進推廣草畜新品種,走規模化、科學化飼養的路子,促進了全村畜牧業的發展。建成李瑞文、李曉文、李榮、李錦、李席文、李帥文、陳海、蘭青文等養殖示範點8個,建成朱家莊二社養牛專業社1個。全村畜禽總量達到2萬頭(匹、只),其中,牛飼養量1500頭、豬飼養量1500口、羊飼養量1萬隻,雞和其它家禽7000隻,5頭以上養牛戶達到150戶,30隻以上養羊戶達到35戶,50口以上養豬戶達到6戶,500隻以上養雞戶達到5戶。

按照建龍頭、帶基地、興產業、富農民的基本思路,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初步形成了草畜、制種、蔬菜為主的支柱產業,落實小麥600畝,玉米2000畝,制種蔬菜150畝,脫水蔬菜200畝,甜菜500畝,牧草300畝,其它100畝。

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科技先行的工作思路,把科技推廣、提高農民素質作為增收的切入點,加大科技培訓力度,舉辦科技講座3期,培訓人員200人(次);推廣地膜甜菜、套種胡麻,青貯氨化,等新技術3項;引進脫毒洋芋等新品種2個;引進推廣畜牧新品種1個,為全村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按照“扶龍頭、育龍頭、興龍頭”的思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重點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全村累計個體工商戶達到20多家,形成了集建築、建材、農副產品收購、銷售、汽車運輸業為主的企業群體,從業人員達到200多人。

朱家莊村朱家莊村
社會事業發展

搶抓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和日協項目的機遇,積極爭取黑河節水項目和日協項目資金22萬元,完成支斗渠襯砌4.8公里;投入道路建設資金45萬元,完成3公里油路罩面。投資35萬元,對村兩委活動陣地進行了規模化修建,配備了辦公設施,籌集6萬元新建高標準黨員活動室,籌資4.5萬元擴建了村水塔。按照政策引導、典型示範、分類指導、統一規劃、適度超前的思路、整合涉農項目的資金,大力實施村級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項目,全村小康住房改造25戶。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最佳化居住環境,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生態和諧發展。全村國中入學率達到99.5%,鞏固率達到99%。年內新建成10月底投入使用的國小教學樓,將進一步改善教育基礎設施,提高我村辦學條件。計畫生育全面落實優生優惠政策,新增二女戶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100%,二孩性別比控制在100:107以內。90%以上的在家農民積極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該村農民怕看病和怕住院,無錢看病和看不起病、看病難的問題。籌建的占地600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動中心將不斷改善該村文化娛樂條件,豐富民眾的業餘文化活動。

朱家莊村朱家莊村
黨建工作

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堅持抓支部班子建設,使支部的核心作用得到了較好的發揮,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廉政建設得到加強,黨員幹部帶領民眾致富的本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得到進一步增強。在穩步推進全民創業和貫徹落實中央惠農政策上,充分顯現了黨支部堅強的戰鬥力、凝聚力和號召力。注重黨員發展工作,共發展黨員7名,為黨組織輸送了新鮮血液。按照“五好村”黨支部的要求,狠抓村級組織建設和黨建示範村的創建工作,制定了《村幹部輪流值班制度》、《村幹部工作考勤制度》、《黨支部工作制度》等10餘項制度,進一步轉變了黨員幹部的思想工作作風。村級活動場地進一步規範,黨建陣地內容逐步完善。深入開展“兩委抓三會”工作。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進一步規範村務財務監督管理渠道,推進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結合“作風建設年”,在全村黨員中推行黨員承諾制,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激發廣大黨員立足崗位服務民眾的工作熱情。為大力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在全村實施塑造“創業先鋒”為主要內容的先鋒工程。一是制定了《關於在全村黨員中推行承諾制的辦法》和《關於實施“先鋒工程”大力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辦法》,強化了對鎮黨委及區委組織部檔案精神的貫徹落實。二是印製了支部承諾書和黨員承諾書,全村37名黨員填寫了承諾書,承諾事項86條,為黨員“踐諾”典定了基礎。三是以創建“創業型”黨支部,培養“創業型”黨員幹部為目標,從全村黨員幹部中培育典型,挖掘典型,以點帶面,推動黨建工作。計畫從致富能人、企業老闆當中培育典型,深化“雙培雙帶”,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推動黨建工作再上台階。四是在全村黨員幹部、致富能人、民眾中開展了以“黨員明星戶聯繫致富帶頭人、村幹部聯繫貧困戶、領導幹部聯繫項目”為主要內容的“結對互聯”黨性實踐活動。

山東省沂南縣蘇村鎮朱家莊村

概況

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朱氏族人由山東省青州府康家莊子遷此定居,朱家莊而此得名,後有李氏等遷入定居。 朱家莊村位於沂南縣城東北十四公里處,蘇村西河西岸,北與中李家莊相連,南與蘇村西北村接壤,西與杜家莊為鄰,隸屬沂南縣蘇村鎮政府管轄。全村面積55.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6.6公頃,河灘面積約4公頃,企業占地15公頃。 全村地處蘇村西河沖積地帶,地勢平坦,水源較豐富,發展農業生產有較好的條件,境內生產小麥、玉米、水稻及多種蔬菜,植被面積23.3公頃,覆蓋率為43.8%。 境內交通便利,東(東營)紅(紅花埠)省級幹線公路串境而過。駐有沂南禽兔加工廠、沂南第三肉聯廠、寶珠飼料有限公司、蘇勝加油站、寶珠大酒店、寶珠集團招待所等小型企業,是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2000年12月底全村共有180戶,690口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零。現有朱、李、譚、崔四個姓氏,均為漢族。 194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為1萬元, 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為96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億元, 人均純收入4840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7.5∶89∶3.5,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6000萬元,全村純收入500萬元。 該村是全縣經濟強村之一,2000年農村總收入名列全縣第一,1996年被縣政府命名為小康村,1996年至2000年連續五年被沂南縣委、縣政府授予“五好黨支部”“農村工作先進村”稱號,所辦企業也連續五年被沂南縣委、縣政府授予“明星鄉鎮企業”稱號;1998年至2000年連續三年被臨沂市委、市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單位”“五好村黨支部” 稱號, 所辦企業也連續三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明星鄉鎮企業”稱號;1999年至2000年連續兩年被沂南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安全文明村”稱號。

大事記

1942年1月,村民朱守相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村第一名共產黨員。 1943年3月,以朱孝學為主成立村自衛團,朱孝學任自衛團團長。 1945年8月,朱守相、朱孝儒、朱孝齋回響黨的號召參加革命。 1948年3月朱永三、 朱孝先、朱孝升、朱孝秀、朱元昌五人組成支前小組赴淮海戰役戰場。 1950年3月,朱孝賢組織5戶村民成立第一個互助組,走農業合作化道路。 1952年10月,朱永三成立村辦國小,接收學生15名,朱永三任教師。 1953年10月,成立中共朱家莊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朱孝學任支部書記,共有黨員4名。 1955年3月,成立初級合作社,朱守相任社長。 1956年2月,成立高級合作社,朱永三任社長。 1958年,成立朱家莊生產大隊,朱守寬任大隊長。 1973年9月,成立朱家莊村革命委員會,朱守相任主任。 1978年6月,向農業銀行貸款2萬元,建6000平方米兔場一處。 1985年,建起大型兔場12000平方米,全村120多戶村民養長毛兔。 是年4月,朱守俊任黨支部書記。 1986年,村支部書記朱守俊帶領10多人用從商收入在村東蘇村西河上修了一座長65米、寬8米、高4.6米的大橋;鋪設地下水管5000米,打機井6眼,安裝電動機6部;建設村辦國小一處。 1988年,投資160萬元,建成占地4公頃、冷藏能力200噸的肉聯廠。 1993年, 投資2000萬元,建成萬噸飼料廠、萬噸復混肥廠、兩處加油站等。7處村辦企業,組建成沂南縣寶珠實業總公司。 1995年12月,經沂南縣政府批准沂南縣寶珠實業總公司改建為沂南縣寶珠集團公司,支部書記朱守俊任總經理兼董事長。 1996年6月,國家農業部批准沂南縣寶珠集團公司為中型(一)檔企業。 是年5月,全村安裝程控電話92部,成為全縣第一個電話村。 1997年2月,投資140萬元建揚水站一處,並安裝100千瓦變壓器。 1998年2月,投資560萬元,建占地1公頃,冷藏能力500噸,時加工1000隻肉雞或時加工1000隻肉兔的禽兔加工廠1處。 是年3月,投資600萬元,建成占地4公頃,存欄4萬套艾維茵種雞場一處,當年獲效益460萬元。 是年7月,開工興建寶珠新村,當年建成別墅樓24幢,同年搬遷。 是年12月31日,經縣政府批准,出資1260萬元一次性買斷原沂南縣畜牧開發公司,組建沂南縣寶珠集團公司畜禽肉類聯合加工廠。沂南縣委書記王立運、縣長李寶智等領導為此揭牌。 1999年8月9日,寶珠集團公司駐縣城職工宿舍樓5000平方米工程破土動工。 是年8月20日, 為解決新組建的畜禽肉類聯合加工廠辦公的需要,2000平方米的辦公樓破土動工。 2000年4月29日, 村支部書記朱守俊光榮地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生產工作者表彰大會,並獲全國勞動模範勳章。 是年5月13日, 原山東省政協主席李子超,由縣委書記王立運,縣長李寶智,政協主席魏延端,政協副主席安玉全陪同到朱家莊視察。 是年9月20日至24日,朱守俊組團攜帶自產產品參加首屆(臨沂) 全國農村適用型工業品博覽會。 是年10月11日,臨沂市委書記喬延春帶領全市縣(區)委書記、縣(區)長等六大班子負責人到朱家莊村檢查指導工作。 是年1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朱?基在沂河賓館親切接見朱守俊。 是年11月16日至18日,寶珠集團公司組團參加在濟南召開的“山東省首屆畜牧博覽會”,並舉行新聞發布會。 是年12月21日,臨沂市勞動模範代表“生產經驗交流”座談會在朱家莊村召開。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9年前,矮草房,土打牆,民眾只有半年糧,糧食畝產不足100公斤。1956年成立了高級合作牡,農村生產有所變化,糧食畝產有了提高,並重視了土地治理和水源利用。興修水利,治理荒灘,擴大耕地面積,糧食畝產達到200公斤以上。 1970年至1978年投入資金1萬元,工日2萬個,削高填窪,整平地面,搬運土石近萬立方米修渠道, 實行耕作方式改革,將蘇村西河西岸200畝旱田由條播改為畦播,蘇村西河河東13.3公頃旱田改為水田,種植水稻。選用良種,科學種田,至1978年糧食畝產突破350公斤,總產達17.5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 1984年糧食畝產400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50公斤。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全村實行統一管理,搞兩季田,34.7公頃糧田都採用節水型灌溉,實現了農田水利化和耕種收割機械化, 良種施肥管理科學化。2000年糧食平均畝產1050公斤,向國家貢獻8000公斤糧食。 經濟的發展是從1978年開始, 當年100人上陣,迎風冒雪,奮戰40天,建起了占地0.7公頃的兔場。1988年投資160萬元建占地4公頃,冷藏能力200噸的肉聯廠,當年投產獲利93萬元。1993年投資2000萬元,先後建起了萬頭養豬場,上了萬噸顆粒飼料廠,萬噸復混肥廠,並對肉聯廠進行了擴建。從1992年村辦企業一年一大步,三年實現大飛躍, 1995年村辦企業實現產值3900萬元,利稅287萬元,上交國家93萬元。在此條件下,1995年組建了沂南縣寶珠集團公司。1998年投資560萬元建占地1公頃,冷藏能力為500噸的禽兔加工廠, 1999年在縣城建成占地4公頃、冷藏能力為500噸的畜禽肉類聯合加工廠,被國家商檢局定為出口廠家,被山東省伊斯蘭教協會定為向伊斯蘭教國家出售肉類產品的廠家。 隨著經濟市場的變化,1998年處理了萬頭養豬場,又投資600萬元,建起了占地4公頃的種雞場, 投入種雞4萬套,獲利460萬元;2000年初又追加投資500萬元,建立了占地2.7公頃的第二養雞場,達到了年存欄10萬套的養殖能力,與之配套的孵化廳,擁有先進的國產192型孵化機48台,2000年向社會提供商品雞苗800萬隻。 到2000年底,企業擁有總資產1.02億元.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億元,利稅1644萬元,上交國地兩稅263萬元,人均企業收入4840元。 第二產業 工業: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對農業生產的重視,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於1993年投資90萬元建起了占地1.3公頃,年生產能力為2萬噸的復混肥廠,主要生產小麥、地瓜、花生、水稻的專用肥和少量花卉用肥,達到國家化工部GB15063-94標準,滿足了周圍村的需要,年純收入20萬元以上。 建築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於1988年成立了16人的建築隊,1996年成立建築公司, 2000年底擁有資產500萬元,三個工區、九個基建施工隊、一個水電安裝隊,從業人員19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0多人,達到三級建築資質企業水平。 第三產業 應運而生的服務業也蓬勃興起,充分利用朱家莊村緊靠東紅公路和村辦企業較多的條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1995年投資50萬元在公路兩側建起了近1000平方米的樓房和4000餘平方米的平房,租賃給個體戶經商,辦起了飯店、小食品、賓館、日用百貨和零售化肥、農藥等店鋪,年創收10多萬元,活躍了當地經濟,也改變了本村的環境。同時發展運輸業,現有大小載重汽車25部,運輸能力10萬噸以上,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80多人,實現年總產值100多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49年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村里沒有學習條件,學齡兒童入學率很低。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62年投資3000元改建了朱家莊村國小。1986年由村支部書記朱守俊個人投資6萬元對原來國小進行了改造。達到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 大門、廁所六配套的條件。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先後有30餘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4名,大專5名。1992年村文化大院建成。多年來對文化科技事業不斷投入,先後派40餘人到濟南、青島、泰安、煙臺等地方院校、科技部門參加學習培訓。 人民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糧食150公斤, 人均純收入20元。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糧食300公斤,人均收入1000元。2000年人均純收入484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6000元,30%的村民住上小康樓,全村擁有機動車40輛,其中個人擁有25輛, 各種型號機車90餘輛,程控電話180餘部,彩色電視130餘台,並有4戶村民配備了電腦。 村莊建設 1982年開始按規劃建設標準房,即用磚石瓦建起的“四不露茅”房子。1990年至1993年進行了舊村改造,全部用鋼筋、水泥預製件為主建起了標準瓦房。從1999年起, 用3至5年時間把標準房改造為小康樓,村莊占地由14公頃縮減到4公頃。至2000年底,已有40戶住進了小康樓,人均住房面積30平方米以上。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0年村民用上自來水,小學生免費入學,對考取大中專的學生一次性獎勵500元或1000元,並在入學時專車送往學校。1985年以來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全部由集體承擔,對60歲以上的老人實行了養老補助金制度。鼓勵村民拆舊房建樓房,視具體情況一般每戶補助1萬元左右。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2年朱守相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第一名黨員。1953年,建立朱家莊村第一屆黨支部, 朱孝學任支部書記,黨員4名。1959年根據工作需要,改建朱家莊村黨支部, 朱守相任支部書記, 全支部設3個黨小組, 共有黨員13名。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選黨支部, 由朱元倫任書記,朱守俊任副書記。1985年4月支部改選,朱守俊任村黨支部書記。 多年來,黨支部重視加強自身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連續六年被中共沂南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或五好黨支部,連續四年被評為文明村,1996年被命名為小康村。1999年成立中共朱家莊村黨總支,朱守俊任黨總支書記,朱元福任副書記, 成員朱元藝、朱同勛、朱同湘。2000年黨總支下屬5個黨支部,1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6名。 基層行政組織 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設立朱家莊生產大隊,朱守寬任大隊長,下設6個生產隊;1973年成立村革命委員會,朱守相任革委會主任;1983年成立村民委員會。2000年朱家莊村民委員會由五人組成:主任朱元福,副主任朱元亮,委員朱同勛、朱同富,民兵連長朱同湘,治保調解主任朱同勛,婦女主任賀紅霞,會計朱元彪。

人物簡介

朱守相(1922~2000) 中共黨員。1945年回響黨的號召參加革命,由戰士到連指導員, 是二等革命殘廢軍人。轉業回地方曾先後擔任人民公社社長、紀檢委員等職,1959年按照組織安排支援農村, 毅然辭去職務回村任黨支部書記。他一生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回鄉為農村建設,始終對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對黨無限忠誠,對事業無限熱愛,對人民無微不至地關心,他一生清廉,嚴於律己,忠實於人,艱苦奮鬥,為村建設貢獻了力量。 朱守俊 1948年生,中共黨員。197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1975年退伍回鄉,任村支部副書記,1985年任村支部書記。 他帶領村民走企業強村的路子,先後建起養兔場、第三肉聯廠、顆粒飼料有限公司、復混肥料廠、畜禽肉類聯合加工廠、液化氣站等企業實體,其中包括全民所有制企業一處,並組建了臨沂市第一家村級集團公司--沂南縣寶珠集團公司。到2000年,全村總資產1.02億元, 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億元,固定資產8000萬元。自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至今,連續四屆被選為中共沂南縣委候補委員、委員,沂南縣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常委會委員;1995年被評選為山東省勞動模範、省優秀共產黨員、省優撫對象先進個人;被臨沂市人大常委會授予建功立業先進代表稱號;被臨沂市委授予創五好奔小康模範農村黨支部書記、臨沂市優秀鄉鎮企業家等稱號及臨沂市重視老齡工作功勳獎;同時黨支部也被評為首批九間棚式的黨支部。1998年當選為省第九屆人大代表,2000年4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同年11月13日,受到來臨沂視察的朱?基總理的親切接見。

山東省萊西市孫受鎮朱家莊村

村莊由來

1628-1644年間,徐姓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名徐家莊,1982年改為朱家莊。

政區人口

位於孫受鎮東南3公里處,村東是藍煙鐵路,村西與沈家莊隔郭蒲公路相望。土地總面積1769 .8畝,耕地面積831畝,2004年村民113戶,人口368人。

經濟狀況

以農業生產為主,養殖業和栽桑養蠶發展較快。截止到2004年,農作物種植1200畝,小麥390畝,玉米630畝,大豆等其它雜糧200餘畝,總產量662噸,花生250畝,總產135噸。養殖業以奶牛為主,村西建養殖小區,奶牛養殖12戶,奶牛80頭,生豬養殖8戶,存欄量215口,養雞2戶,存欄量1萬隻,桑園54畝,養繭3戶,收入6萬餘元,2002年,栽速生楊80餘畝,現有成材木料540立方,全村經濟總收入1050萬元,人均純收入5000元。

社會事業

1993年,制定了《村莊規劃方案》。截止到2004年,投資6萬元,整理了村中心街,82戶農民修建了新房,大部分農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88%的農民用上了彩電、腳踏車換成了機車,拖拉機代替了手推車,固定電話82部,85戶的農民參加了醫療保險,75%的農戶拉上了有線電視[1]。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市移風店鎮朱家莊村

地理位置

在移風店南偏西8.5公里,流浩河北岸。

村莊由來

據傳:明嘉靖時(1522-1566),高姓遷來此地定居,稱高家莊。清光緒時(1875-1908),朱姓人口增長超過高姓,改稱朱家莊。同治《即墨縣誌》標有高家莊。今此村已按方位分為東朱家莊村、西朱家莊村。
政區人口
全村有耕地面積739畝。2006年,全村共有397戶,總人口為1117人,其中勞動力人數有640人。
經濟發展
2006年,全村糧食總產量達到98噸,經濟總收入為1040萬元,人均純收入為6888元。

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羊里鎮朱家莊村

萊城區羊里鎮朱家莊村是萊蕪市首家省級“千村引智”示範村。他們大力引進使用國外智力,推動了該村食品加工出口的發展戰略的實施,成為一個集15家企業、年出口1.6億元、服務業發展迅速的“千村引智”示範村,人均純收入由不足800元增長到5800元。 萊蕪萊城區羊里鎮朱家莊村引進使用國外智力大致經過了五個階段。第一步“農”變“商”:國際合作幫助實現農產品規模出口;第二步“商”變“工”:國外技術促進種植業向加工業轉移;第三步“工”變“銷”:學習國際規則獨立開拓國際市場;第四步“追”變“並”:追蹤國際消費趨勢,引進高端果蔬加工技術;第五步“跟”變“領”:研發自主產權技術,搶奪未來市場的主動權。
一、加快了農民致富步伐
一是促進了朱家莊從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的跨越。通海公司引進國外技術的凍乾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建設新廠區面積70畝,建設凍乾車間2座,200立方米凍乾生產線4條,冷庫18座,加工車間2座,總建築面積達18000平方米。2004年動工後兩年完成,年產值實現1.2億元,利稅1300萬元。二是促進了農產品大幅增值。一般地,一斤生薑加工成為日本標準食品以後升值4—10倍。三是促進了農業產業鏈迅速延長。朱家莊已經建成儲藏洞120多個,儲藏品種從大蒜、胡蘿蔔、苤藍等各種蔬菜到蘋果、栗子、核桃各種山果。目前該村冷庫已吸納到華東、華北、華南17個省的農產品。四是較大幅度提升了農民收入。一般固定工每月1000元;季節工每天100—180元。銘源公司職工工資則是一般企業的兩到三倍,全部村民已自然地轉變為工人。
二、催生了新生產方式
無公害農業、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等新技術標準要求傳統農業向集約化經營、大力推行標準化種植轉變,繼而要求土地和技術集中管理。為此,建設蔬菜種植基地、農業合作社等經營方式應運而生。通過農業合作社和土地流轉等方式,現已建無公害基地4萬多畝。2008年朱家莊工業園直接帶動各種農業基地40多萬畝。“東興源”牌、“通海”牌、“爾田”牌食品通過了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從源頭上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為擴大出口創造了條件。村寶之城有限公司則走上了電子交易的道路。從2006年開始簽約,從事大蒜、蒜薹、板栗、蘋果、花生的大宗農產品交易,積極發展電子交易客戶。現正醞釀在萊蕪成立大宗農產品姜、蒜、花椒等商品的電子交易平台,進行農民離開土地後的第二次起飛
三、實現了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
朱家莊工業園的迅速發展,調節了不同經濟區域的勞動力資源配置。全村正常固定工2400多人,旺季達到每天13000人,最多時達到20000人,儼然一個大型國有企業規模。 萊蕪萊城區羊里鎮朱家莊村收穫加工旺季,正逢北部山區農活淡季。由此一個勞動力市場在朱家莊村自然形成,繼而產生了一批勞動力經紀人。他們每天早晨租用公共汽車從雪野、苗山、常莊等山區鄉鎮送來一批批農民工,傍晚再接回去。現在又出現一個新動向,城裡下崗和退休工人也來朱家莊打工。
四、提高了農民整體素質
一是食品標準的理念普遍接受。經驗生產成為歷史,朱家莊農民體驗到了工業標準的內涵並形成了自覺準則。現在僅進生產車間就得經過7遍消毒。出口日本的姜菜選用優質上等嫩薑,採用日本工藝配方,經原料醃漬清洗、脫鹽去辣、機械切片、消毒殺菌、淨化水調味液配製、充值計量、真空包裝、品質檢驗、金屬探測、入庫等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二是生產管理日益嚴格。產前抓選種;產中抓配套,推廣施用專用有機肥、農藥;產後抓銷售和加工。傳統作坊生產已經被現代化生產設備、高素質員工隊伍、潔淨生產環境、嚴格質檢程式、先進的管理模式、現代工藝配方所取代。大部分公司的新進員工,都要在試用三個月接受考核,合格後才錄用。生產車間實行輪崗制度,員工每三個月要進行一次輪崗,爭取每人都成為技術人員。三是產業理念得到提升。農民進一步認識到土地的增值主要是靠產業調整、技術進步和環境建設。創建食品研發中心需要徵用土地,附近的企業和農民都積極作出犧牲予以配合。恆達公司始終精心做貿易,金融風暴下,公司業務波動較小。四是人才第一觀念得到強化。通海公司現在各種資產達2.7億,年經營額4.9億,是朱家莊實力最大的公司。公司10年前就把人才作為企業發展的根本要素來抓。大力招收儲備各類人才,自費送王承強到瑞士留學,學習國際工商專業,了解國際貿易規則、法律、語言及西方文化。現在,王承強已經接管公司貿易與資本運作業務。五是品牌形象追求逐漸形成。最初是為了儘快脫貧,現在逐漸認識到比掙錢更重要的是品牌,是錘鍊自己的看家利器,形成自主產權。
五、帶動了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
小城鎮建設迅速布局。工業園區與農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與初級階段的農村相適應。住房質量提高的同時,道路、交通、通訊、旅店、培訓、金融、法律、運輸、多達十幾個語種的翻譯需求、勞動力市場等等,也得以迅速發展。發往萊蕪的班車現在達到每20分鐘一趟;萊城區就業訓練中心在朱家莊落成,第一批300人的培訓班已經開學。

山東省平度市白埠鎮朱家莊村

村莊由來

清同治年間,朱姓先祖朱啟顯從原址蓼蘭常富莊遷至現住地,以姓取名朱家莊,至今已有230年歷史。

村莊簡介

位於白埠鎮駐地東南12公里處,地處北緯36°44,東經119°47,占地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00畝,全村132戶,農業人口417人。

經濟狀況

該村以發展農業、養殖業、林業和運輸業為經濟發展重點。農業方面:有穩產高產田450畝,畝均糧食單產1100公斤;經濟田350畝,畝均產值1400元。養殖業方面:2005年新建養殖小區2個,肉豬養殖戶達到25戶,植桑養蠶戶24戶,糧食運輸戶15戶。2005年經濟總收入58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200元。

優勢產業

養殖業、運輸業是該村的重點產業。1990年開始發展肉豬養殖。2005年,新建養豬小區2個。植桑養蠶戶24戶,植桑80餘畝,畝均產繭125公斤,收入45萬元。有糧食運輸戶15戶,年收入60萬元。

社會事業

2003年該村投資5萬元改造了全村農灌線路,換成地埋線,解決了農田澆水動力用電問題。2004年全村村民吃上了自來水,現有固定電話110部,有線電視用戶110戶,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戶105戶,參保率達77%。

雲南省江川縣大街鎮朱家莊村

朱家莊村是江川縣大街鎮的一個行政村,地處大街鎮東南面,距大街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鎮政府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江川縣城3公里。東面鄰伏家營村委會,南面鄰小白坡村委會唐磨德村民小組,西鄰上頭營村委會,北面大莊村委會上、下大河村民小組。轄戚官、朱家莊、廖家營、沈家橋、大龍潭、小龍潭等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660戶,共5920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5734人,勞動力2883人。 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18000畝,海拔1742米,年平均氣溫15.6℃,適合種植烤菸、水稻、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453畝,林地11878.5畝,人均耕地0.43畝,共有經濟林果地3735畝。全村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和勞務輸出收入為主,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0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04元[5]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北博山鄉朱家莊村

朱家莊村位於北博山鄉政府駐地北博山以北四公里。地處丘陵。設四個村民委員會。共1,401戶, 4,916人。耕地3,994畝。主產小麥、玉米。工副業有泡花鹼廠、磚廠、包裝廠、建築工程隊和條編等。年產值93萬元。 《丁氏宗譜》載:“吾祖四公子,於洪武七年由冀州棗強縣遷於山東省淄川縣道凱莊同居。洪武八年,遷於顏神鎮安居。六世應振,字簡廷,郡庠生,自八陡遷居朱家莊。”據此,丁氏當於明弘治年間(1488年)在此定居。清光緒《續修丁氏族譜》載:“始祖明洪武初年(1368年)自冀州遷於青州府益都縣朱家莊定居。始祖諱昆,故後,卜葬於莊西塋田。”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分別載有“朱家莊”宇樣。村中原有明成化、清乾隆年間之碑碣,均載有“朱家莊”的村名。相傳明代以前,先有朱姓在此定居,故以姓氏命名為“朱家莊”。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