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隅村

東北隅村

東北隅村位於萊州市中心,隸屬萊州市文昌路街道辦事處。全村轄區總面積66公頃,其中耕地12公頃,企業占地22公頃。還有繡惠鎮東北隅村。

基本信息

地名來歷

1302年(元大德六年),以土垣築萊州城。1371年(明洪武四年),將土垣城牆改建成磚石城牆。城內以小十字口街為中心劃分為四隅,東北隅屬東北部分,由此得名東北隅村

基本介紹

東北隅村東北隅村
2000年全村共有565戶,總人口156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5‰。居民多姓氏,均為漢人。1949年全村經濟收入很低,三分之一家庭以半年糠菜半年糧為生,三分之一家庭靠打工或做小商販生活。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512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9600萬元,年人均純收入5100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9000萬元,實現利潤600萬元。

該村是全市十強之一,2000年全市村級經濟實力綜合排序列第2名。1992年以來,連續獲得萊州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文明村、模範居委會、農村黨建百強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及煙臺市級安全文明村、萊州市文明示範單位、五好黨支部等稱號。

大事記

東北隅村東北隅村
1939年1月27日,日軍抓走了抗日五支隊秘書彭金闕的父親彭元邦和妻子孔玉恆以及本家彭國慶夫婦,在嚴刑拷打後殺害於掖城萬人坑中。孔玉恆所幸未被殺死,乘夜爬出萬人坑,後經組織安排到城東董家村居住。
1945年10月,由縣工作隊主持成立了東北隅村公所。
1946年8月,以地主浮財得資金成立辮莊(萊州市草藝品公司前期),全村190人參加工作,這是該村第一個副業項目。1948年被縣政府收歸國有。
1947年5月,成立中共東北隅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劉蘇林任書記。
1952年4月,姜丙堯組織15戶村民成立了全村第一個互助組,並成為省勞動模範。
1955年組建手推車運輸業。
1956年與西北隅村合併為建設街。
1959年購進一台12馬力柴油機,主要用於糧食加工業。
1960年安裝一台50千瓦變壓器,主要用於糧食加工等企業用電。
1962年成立醬油廠,產品除本市銷售外,還遠銷到招遠、萊陽等地。
1964年以來,先後建起了棉花加工廠、木器廠等企業,年總收入達6萬元。
1972年購進一台拖拉機,結束了人畜耕地的歷史。
1978年購進泰山50型、25型拖拉機及60馬力推土機。全村經濟總收入達32.4萬元。
1980年8月、1981年8月、1985年8月,聯合國初級衛生組織到該村考察村級醫療及幼兒教育。
1982年建成飯店、商業、縫紉加工、鞋業加工等企業,全年經濟總收入達56.3萬元。
1986年建成該村第一棟1800平方米的綜合大樓。全年經濟總收入達756萬元,實現利潤60萬元。
1988~1990年先後建成汽車配件廠、筆刷廠、電器設備廠、裝卸搬運隊、商場、糖果冷食廠等企業。全年經濟總收入達1236萬元,實現利潤122萬元。
1992年村委辦公大樓建成使用。
1993年建成石材總廠、紙板廠、水磨石廠、供銷聯合公司,全年經濟總收入達4082萬元,實現利潤214萬元。
1995年投資1500萬元,建成以文化、體育、商貿、旅遊為一體的千佛閣古建築群。全年經濟總收入達7450萬元,實現利潤450萬元。
1996年6月原農業部長何康到東北隅村視察。
1997年8月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建春到東北隅村視察。
1998年買斷原鎮辦企業土地10公頃建成工業園,村內大部分企業遷入。
1999年建成村委沿街樓房3000平方米,租賃經商。
2000年因市區發展規劃將原墓地遷移,建成占地2萬平方米高標準的以植樹和墓地相結合的東北隅林園。

經濟發展

東北隅村東北隅村
第一產業建國前,全村經濟非常困難,民眾生活相當困苦。建國後,從成立互助組開始到1953年全村先後辦起了兩個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共挖井20眼,購進水車10部,使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糧食畝產達到250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糧食畝產750公斤,比1978年增長200公斤。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化發展,村土地急劇減少,到2000年土地面積10公頃,主要用作園林生產。

第二產業工業:該村工業始於建國後。1960年先後建起糧食加工、木器廠及棉花加工廠、輪胎維修等企業,從業人員60人,收入10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於1980年先後建起製鞋業、服裝加工、服務業、商業和糖果冷食廠。1987年後建起汽車配件廠、電器設備廠、裝卸搬運隊,全年總收入達766萬元。1993年後建起石材總廠、紙板廠、水磨石廠、供銷聯合公司,全年總收入達4082萬元,實現利潤214萬元。2000年建成中外合資企業“工藝品公司”。到2000年底,全村工業從業人員300人,工業產值3600萬元。

建築業:1980年成立建築維修隊,1990年改建公司。公司下設6個工區,即:預製構件、鋁合金製作、水電安裝、土建、防水、木工造型。到2000年底,建築業從業人員600人,總產值2000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650萬元,創利稅220萬元。

第三產業1957年始,先後開辦磨坊、掛麵坊、豆腐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地處市區的有利條件,發展房地產開發和沿街房改造建設。1995年投資1500萬元建起集文化、體育、商貿、旅遊為一體的千佛閣園區,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園區內開辦千佛閣旅遊區、酒店、旅館、水上世界、滑冰場、供銷聯合公司及檯球、桌球、網球等項目。到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500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000萬元,創利稅150萬元。

社會進步

東北隅村東北隅村
文教科技建國前,民眾文化科技落後,兒童入學率為40%;建國後,入學率達80%以上。1968年建成該村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1975年建成該村幼稚園和村級醫療站。1980年8月、1981年8月、1985年8月,聯合國初級衛生組織到該村考察村級醫療和幼兒教育。1992年該村幼稚園獲煙臺市級一類園所稱號。2000年底建成新幼稚園,全部安裝空調設備。多年來不斷加大文化科技事業投入,先後派人到南京、上海、濟南、煙臺等地院校培訓學習,有10人獲得高級職稱,19人獲得中級職稱,26人獲得初級職稱

人民生活建國前,大多數村民以半年糠菜半年糧維持生活。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95公斤,年人均純收入40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200多元。1982年實行聯產承包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88年開始部分生活用品,1995年大部分生活用品,如麵粉、食油等全部免費供應。2000年人均純收入5100元,多數村民住上樓房。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68輛,其中個人擁有32輛;各種機車182輛,彩色電視機565台,程控電話526部。

村莊建設

東北隅村東北隅村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為土、石、木結構,人均居住面積不足2平方米。建國後,逐漸以磚石結構代替。70年代大多用鋼筋、水泥建築房屋。
1980~1988年,村民在新規劃區建起250戶標準房。
1986年,投資150萬元建成1800平方米的商業大樓。全村安裝自來水
1992年,投資160萬元建成1680平方米的村委辦公大樓。
1993~1998年,在規劃區內建起1.92萬平方米標準樓房。
1995年,投資1500萬元建成集文化、體育、商貿、旅遊為一體占地6公頃的千佛閣古建築群。
1998年,投資800萬元買斷鎮辦企業土地10公頃,建設工業園,村內企業大部分遷移到工業園
1999年,投資200萬元建成占地2公頃的植樹與墓地相結合的林園。
2000年,全村進行舊村改造,按規劃拆除舊房建起標準樓房,全村道路硬化、綠化,全部安裝路燈

集體福利

東北隅村東北隅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80年代村民用上自來水,幼兒免費入園,按規劃建新房;進入90年代全村按規劃建設樓房。集體每年免費供給每人麵粉100公斤、大米25公斤、食油6公斤、雞蛋10公斤、液化氣30公斤、豬肉5公斤以及魚等物資。女性50歲、男性55歲以上每年每人補助生活費1800元、醫療補助費360元;不足以上年齡常年有病的每人每年分別補助600~1200元;擔任生產隊長以上職務符合以上年齡的每人每年分別補助2520~9240元。傷殘及困難戶分別發給600~2500元。全部給民眾代交“三提五統”款。民眾辦理養老保險集體補助30~50%。2000年買斷山丘地2公頃,投資200萬元建成植樹與墓地相結合的林園,園內植樹2000株,建標準墓2500座,村民免費使用。

組織建設

東北隅村東北隅村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47年3月掖城區派劉蘇林回村任指導員(書記),他是該村第一名共產黨員。解放戰爭時期全村有2名青年參軍,120多名民工參加了粉子山、魯南、濰縣、濟南、淮海等戰鬥、戰役的支前隊伍。1952年由部隊轉業回村的李國燦任黨支部書記。到2000年全村共有黨員56名,下設5個黨小組。1992~2000年連續獲得萊州市模範居委會、文明村、先進單位、農村黨建百強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農村五好黨支部、文明示範單位等稱號,1998年獲煙臺市級安全文明村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5年萊州城解放,由當時的西海區工作隊主持成立了東北隅村公所。村農救會、自衛團、婦救會、青救會、各救會等組織相應成立,並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6年成立兩個高級農業合作社,第一社毛長壽任社長,第二社任毓恩任社長。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設立東北隅生產大隊,姜振聲任大隊長,下設8個生產小隊。1968年2月成立東北隅大隊革命委員會,任毓恩任主任。1983年12月成立東北隅村民委員會,設委員7人,毛長壽、於金光、孫占俊、於金亮任主任,下設4個村民小組。1999年5月,第6屆村民委員會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設委員5人,於金光任主任,於金亮任副主任,毛雪琴、宋福光、王步雲任委員。自1992年以來,連續10年獲得萊州市模範村民委員會、煙臺市模範村民委員會等稱號。

人物簡介

東北隅村李國燦
趙在庭(?~1962)195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7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58年8月擔任村副業負責人。1962年去世。

李國燦1946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1月轉業回鄉,1951年6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54年7月調任掖縣木器廠廠長,1960年7月參加援藏工作隊,1962年7月因病回鄉。

毛長壽195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擔任人民公社管理區書記,1959年6月撤銷管理區編制後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64年5月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1970年5月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兼村委主任。1987年3月因年齡關係退職。

任毓恩195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5月擔任公社化工廠黨支部書記。1962年11月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1964年6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68年3月擔任村革命委員會主任,1978年5月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副主任。1987年3月因年齡關係退職。

姜振聲1958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6月擔任村生產大隊長,1965年2月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1970年5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1978年2月擔任鎮辦裝卸隊、草藝品公司黨支部書記。1997年因年齡關係退職。

繡惠鎮東北隅村

概述

東北隅村位於繡惠城區有人口988人,耕地面積790畝。個體私營業戶45戶,機動車輛32輛,私人汽車。20輛,人均收入5300元。馳名中外的黃家烤肉就出自於該村。

東北隅村黃家烤肉
地方特色

著名的黃家烤肉,發源於原始“龍山文化”之地山東省濟南市章丘縣。黃家烤肉系明末黃氏祖傳,迄今300餘年的歷史,因其整豬烤炙,製作加工工藝獨特,皮酥肉嫩,清香可口,早在清朝時就頗有名氣,遠銷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及香港、澳門等地,還選入御膳,進入孔席,享有較高的聲譽。1956年,黃家烤肉參加了山東省手工業產品展銷會和全國食品展覽會,在全國食品展覽會上,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大會品嘗,全國勞動模範到會參觀,還向外國朋友作了介紹,均給予高度評價,被評為全國烤肉第一名。1957年,黃家烤肉載入了上海文化出版社的《佳肴集錦》一書,至此,黃家烤肉聞名全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黃家烤肉傳統的獨特的製作工藝得到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它選料精心科學,加工製作考究,既保證了豬肉的營養成分,又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功效,實現了傳統風味食品的科學化、營養化、以皮酥肉嫩,清香可口,肥而不膩,別具風味而更加吸引著顧客,深受廣大城鄉消費者的歡迎。

山東強鎮名村

山東省地大物博,鄉鎮、村屯也很有特色,經濟非常發達,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