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村

南湖村

南湖村,村名。全國有多個鄉村以此名字命名。它們分別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南安市西北隅、眉山鄉,福建莆田華亭鎮,湖南常德市,湖北黃岡市,浙江紹興市,江蘇泰州市。

基本信息

南湖村浙江省金華市南湖村新貌
本詞條涉及消岐義詞條,主要介紹的浙江省金華市南湖村,同時還介紹南安市西北隅南湖村。浙江省金華市南湖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南部,距城區30公里,檉溪江西岸,臨近永康市境域。屬防軍鎮。1992年底有725戶、2203人,耕地1244畝。主產糧食、席草,全年糧食總產量838.5噸、席草615噸,人均收入1277元。南湖始祖胡神,世居湖州,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任仙居縣令,便道過訪因世亂流寓南湖的內舅燕恭懿王之子,憐其孤單無鄰,並樂其地之勝,遂任滿遷居於此。其兄胡遠,亦從湖州遷居永康龍山。後兩地裔孫繁衍成兩大望宗,共建總祠於永康龍山。方岩胡公(胡則)即系龍山一支。1929年,胡松山住宅華廳落成。其木雕裝飾具有民國時期東陽木雕建築裝飾的藝術特色。

浙江省金華市南湖村

南湖村樊文紅(左)在指導農民採摘葡萄。
治理檉溪
檉溪江風光雖美,但因上流水勢湍急,常泛濫成災,濱田變成沙灘。古時南湖人在溪旁築有矮堤,並置常產護堤防患。隨著上游山林盲目墾伐,水土流失加劇,致使溪床高於村基,古堤幾同虛設,田地宅居受到嚴重威脅。1929年合族協定,建築高約2米的長堤一條,設石壩5座。堤自木山起至下壩潭止,長378丈。所需經費萬餘元,由廷六公常和胡松山各助千元,余照受益田地、房屋分派。竣工後培植防護林,嚴定禁約立碑,並由縣政府出示布告,確保堤壩牢固安全。1973年,為擴大防洪能力,村黨支部組織村民於舊堤外40米處,新建高堤一條。後又在舊堤內開墾沙灘田314畝。1989年7月23日,遇百年罕見洪災,淤田150畝,坍屋715間。國家撥給救災款46150元,並減免農業稅,幫助村民生產自救,重振家園。黨支部、村委會發動全村清障修堤,綜合治理檉溪江。由村集體出資9萬元,國家補助3萬元,於1989年冬至1990年冬,共投放勞力210萬多工,完成沙方12.8萬方,石方6400方,將原堤增闊1倍,加高1米多,全堤長658米、闊9米、高5.4米。並砌成長62米、闊7米、高5.6米的橫壩一條。
1972年購置25匹馬力柴油機、15千瓦發電機各1台,開始火力發電,供全村照明,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1977年12月,始由南江電站提供水電。1978年2月建成電灌機埠,灌溉農田。1984年冬,投資5萬元,辦起自來水。1991年冬,國家補助9萬元,村內出資24萬元,置配電室3個、變壓器3台、高低壓電線桿43根,全村分3路送電,實行統一管理,做到計畫用電、安全用電、節約用電。

特色產業

南湖村古建築
東陽草蓆出南馬,南馬草蓆出防軍。而南湖又是防軍鎮的重點產席村。1915年,南湖鐵匠朱有來從防軍鎮雅村引入龍鬚草種,幾年時間,家家戶戶辦起木機,手工編織草蓆。1964年後改植寧波席草種,並在加工環節上改草經稀扣為麻經密扣,增加一道排席工序,提高草蓆質量。1987年,胡金多從湖北沔陽引入草蓆普通機械,開始取代傳統木機,走上機械化生產道路。後引入密經機、平光機,深化工藝改革。至1993年4月,共有草蓆機械41台。機織工效一般比手工提高8倍,每小時能織3條草蓆,每台機年產值3-4萬元。1992年,全村席草種植面積683畝,占水田總面積的57%,年產草蓆45萬條,價值315萬元。已有提花密經席、枕席、沙發席、草拖鞋、餐巾盒、手包等多種新產品,精美鮮艷,暢銷15個省市自治區和東南亞等地。
此外,發展多種經營和村辦工業。1981年冬,開闢低山荒坡,植橘60畝,現已年產柑橘130噸。1989年,創辦南湖化纖織造廠,生產工業用布,質優銷路廣。
1988年自籌資金14萬元,建成南湖至永康四路口的公路,與杭州-麗水-溫州公路相銜接。路長2.5公里,寬9米,有橋樑3座。還籌措將公路向東延伸至東湖村,與東陽-千祥-防軍公路相銜接。汽車可四通八達,連線全國各地。

文化教育

南湖村南湖村風貌
南湖有國小、中學、幼稚園各1所。南湖國小創辦於1917年,其前身為設在喬蔭祠的私塾。1921年從繼思廟遷至唯一公祠。1934年在校學生78人。經胡松山籌劃,全村公常撥租並自家捐租作為辦學經費,1943年改設松山國小。當時教師素質、設備均較好,實行免費入學,校譽較高,生員來自東陽、永康兩縣20多個村,共有6個班級,教師8人,學生200餘人。1950年,復稱南湖國小。1952年7月由國家接辦,改為防軍鄉第二國小分部。1957年再次復名南湖國小。1969年,拆除唯一公祠旁的胡公廟,建為3座平房校舍。1983年拆建唯一公祠。1992年有8個班級,教師11人,學生259人。校舍占地面積2663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256平方米。1978-1980年,曾附設國中班,國中畢業生142人。
東陽市南馬第二中學,前身為東陽縣初級師範學校,1956年7月從縣城遷往南湖。1957年7月,改設東陽縣第五初級中學分部,仍駐南湖,首批招生154人,來自縣內74%、永康26%。1958年8月改為東陽縣第十初級中學,有6個班級,教職員工16人,學生308人。1960年改名東陽縣南馬第二初級中學。1970年8月始招高中班,改稱東陽縣南馬第二中學。1982年高中停辦。1992年,有班級8個,教職員工27人,學生447人。幼稚園創辦於1974年。1986年集體出資2.75萬元,村民資助0.43萬元,建新樓1座。1992年,入園兒童81人。

村莊狀況

南湖村2008年共平整田地500餘畝,並新建了9條機耕道,已完成4.6公里的村道硬化。原來的山田小壩,現在成為了平整良田。全村315戶全部喝上了自來水,解決了農民飲水難的問題。銀田11萬伏變電站是我市的重點項目之一,選址在南湖村,該變電站占地9.75畝,總計投資2000多萬元,現已完成道路、水、電和平整工程,即將進入室內主要變電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年底建成供電。該電站的建成將對金華市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南安市西北隅南湖村

南湖村位於南安市西北隅,距南安市區22公里,在眉山鄉政府駐地東南7公里處,村委會設在南湖,聚落在石鼓山西北麓山谷盆地上。東與金淘鎮文山村相連,西與侖蒼鎮後垵村相接,南與省身村相鄰,北靠眉峰農場,有水泥路連線南眉公路。

南湖村在民國年間屬山南保,解放後屬南湖村,公社化後成立南湖大隊,1984年改稱南湖村委會。全村土地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782人,設8個村民小組,有祖厝、新村2個自然村落,村民均姓陳。

南湖村是由始祖廣輝公於明朝正統年間自詩山下宅分居南湖繁衍而來,至今已有5百多年的歷史。現移居浙江溫州人口達3千多人,移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千餘人,是南安著名的僑村,現任新加坡南安會館主席陳英來是我村宗親。

全村有耕地380畝,主種水稻、甘薯。林果有杉木,柑桔,龍眼茶葉。南湖村利用山地多的優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現有新種植優質鐵觀音茶葉生產基地千餘畝。南湖村民歷來就有飼養母豬的習慣,經過這幾年的新發展,現有經產母豬兩百多頭,後備母豬兩百多頭,逐步成為新發展的母豬繁殖基地。

南安市眉山鄉南湖村

南湖村位於南安市眉山鄉境內,面積10平方千米人口560人。 單一姓氏:陳姓 地貌:南湖村海拔非常高,四面環山,中間是一塊盆地,南湖村就在盆地中。 交通:原先的南湖村交通環境非常惡劣,該村是一條土路通往山後村,2000年經過該村村民的努力從山後村通往該村的土路建設成水泥路,大大改善該村的交通面貌。 經濟產業:南湖的主導產業是水稻,茶葉.水果。

福建莆田華亭鎮南湖村

南湖村下轄2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530戶,人口6450人,耕地面積1075畝,林地面積5356畝。於2003年建立村級黨委,下轄4個黨支部。 南湖村一面靠山,一面臨木蘭溪,成南北向長條形,南湖村人口眾多,風景秀美,民眾生活以養殖業,種植業為主,農業為輔,該村商業發達,有林姓兄弟五人,商業網點遍布全國各地,清華大學生千人以上,該村歷史上文化積澱厚重,出過如油帶宰相、湖裡方進十等名人,近代有林建華、林金欽、周興挺等商界知名人士。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眉山鄉南湖村

南湖村位於南安市西北隅,距南安市區22公里,在眉山鄉政府駐地東南7公里處,村委會設在南湖,聚落在石鼓山西北麓山谷盆地上。東與金淘鎮文山村相連,西與侖蒼鎮後垵村相接,南與省身村相鄰,北靠眉峰農場,有水泥路連線南眉公路。 南湖村在民國年間屬山南保,解放後屬南湖村,公社化後成立南湖大隊,1984年改稱南湖村委會。全村土地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782人,設8個村民小組,有祖厝、新村2個自然村落,村民均姓陳。 南湖村是由始祖廣輝公於明朝正統年間自詩山下宅分居南湖繁衍而來,至今已有5百多年的歷史。現移居浙江溫州人口達3千多人,移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千餘人,是南安著名的僑村,現任新加坡南安會館主席陳英來是我村宗親。 全村有耕地380畝,主種水稻、甘薯。林果有杉木,柑桔,龍眼、茶葉。該村利用山地多的優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現有新種植優質鐵觀音茶葉生產基地千餘畝。南湖村民歷來就有飼養母豬的習慣,經過這幾年的新發展,現有經產母豬兩百多頭,後備母豬兩百多頭,逐步成為新發展的母豬繁殖基地。[1]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南湖村

浙江省金華市南湖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南部,距城區30公里,檉溪江西岸,臨近永康市境域。屬防軍鎮。1992年底有725戶、2203人,耕地1244畝。主產糧食、席草,全年糧食總產量838.5噸、席草615噸,人均收入1277元。南湖始祖胡神,世居湖州,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任仙居縣令,便道過訪因世亂流寓南湖的內舅燕恭懿王之子,憐其孤單無鄰,並樂其地之勝,遂任滿遷居於此。其兄胡遠,亦從湖州遷居永康龍山。後兩地裔孫繁衍成兩大望宗,共建總祠於永康龍山。方岩胡公(胡則)即系龍山一支。1929年,胡松山住宅華廳落成。其木雕裝飾具有民國時期東陽木雕建築裝飾的藝術特色。 治理檉溪 檉溪江風光雖美,但因上流水勢湍急,常泛濫成災,濱田變成沙灘。古時南湖人在溪旁築有矮堤,並置常產護堤防患。隨著上游山林盲目墾伐,水土流失加劇,致使溪床高於村基,古堤幾同虛設,田地宅居受到嚴重威脅。1929年合族協定,建築高約2米的長堤一條,設石壩5座。堤自木山起至下壩潭止,長378丈。所需經費萬餘元,由廷六公常和胡松山各助千元,余照受益田地、房屋分派。竣工後培植防護林,嚴定禁約立碑,並由縣政府出示布告,確保堤壩牢固安全。1973年,為擴大防洪能力,村黨支部組織村民於舊堤外40米處,新建高堤一條。後又在舊堤內開墾沙灘田314畝。1989年7月23日,遇百年罕見洪災,淤田150畝,坍屋715間。國家撥給救災款46150元,並減免農業稅,幫助村民生產自救,重振家園。黨支部、村委會發動全村清障修堤,綜合治理檉溪江。由村集體出資9萬元,國家補助3萬元,於1989年冬至1990年冬,共投放勞力210萬多工,完成沙方12.8萬方,石方6400方,將原堤增闊1倍,加高1米多,全堤長658米、闊9米、高5.4米。並砌成長62米、闊7米、高5.6米的橫壩一條。 1972年購置25匹馬力柴油機、15千瓦發電機各1台,開始火力發電,供全村照明,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1977年12月,始由南江電站提供水電。1978年2月建成電灌機埠,灌溉農田。1984年冬,投資5萬元,辦起自來水。1991年冬,國家補助9萬元,村內出資24萬元,置配電室3個、變壓器3台、高低壓電線桿43根,全村分3路送電,實行統一管理,做到計畫用電、安全用電、節約用電。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河洑鎮南湖村

南湖村位於河洑山下,瀕臨漸水、沅水,省道1801線穿村而過,東北與本鎮雷壇崗、朱湖、洪流三村相臨,南與丹州鄉接壤,距離城區5.5公里。 南湖村現轄1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37人,現有黨員51人,總面積1100畝,耕地面積952畝,其中水田912畝,集體收入4萬元,村級主幹道3000米,2005年已硬化1050米,組道4300米,主渠道3800米,排灌渠3900米,2005年疏通2500米。2005年自來水管道已全部貫通,自來水入戶320戶,入戶率80%。2001年至2005年共改廁130戶,普及率30%。 南湖村現有企業5個,昌明鍋廠、民康炊具廠、漁場、金德造型材料場,河洑鎮造型材料廠。

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南湖村

南湖村位於長孫堤沿線,東與浠水縣巴河隔河相生,南與李家寨村毗鄰,北與呂家大灣村相連,西與土庫灣村唇齒相依。全村共有七個村民小組、418戶、1513人,現有耕地面積102畝,其中紅田858畝、旱田170畝,版圖面積2平方公里,全村已於2006年前吃上了自來水,2007年通村路貫通。 近年來,該村按照區、鎮兩級招商引資精神,在路口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根據村民代表,支部黨員大會討論意見,鑒於該村東河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失地農民逐年增多的情況,為了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與生存,保證社會的穩定,村兩委會研究決定利用我村的地理優勢和黃砂資源,組織鼓勵村民入股,共投資了1000多萬元,建造了兩條挖砂船(年生產量60萬噸以上),購置了10艘運輸船,加上原有的10艘運輸船,共有20艘運輸船,總噸位1100噸以上,基本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態勢。僅東河黃砂生產一項解決村民結業300多勞力,年創收500萬元以上,為國家增加稅收150多萬元。由此東河的黃砂生產、運輸,經銷已成為我村發展經濟的一大亮照。[3]

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陶堰鎮南湖村

陶堰鎮南湖村位於陶堰鎮南部,與富盛鎮交界。村域面積18.5平方公里,轄3個自然村。現有住戶764戶,人口2342人,耕地面積1998畝。有省級無公害青蝦標準化基地590畝,。 村內河清南湖新貌水秀,風光旖旎,水面達5200畝的白塔洋、百家湖如兩顆明珠嵌鑲其間。秀麗的環境、富饒的資源、發達的水陸交通,熱忱歡迎各界人士來南湖村投資創業.自2003年行政村規模調查以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指導下,全體黨員、村民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緊緊圍繞生態村、富裕戶、文明人的建設目標,以環境建設為載體,江南水鄉風貌為特色,堅持三個文明一起抓,使村級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全村各項工作 邁上了新台階,2003年以來我村獲得“縣級衛生村”、“縣級文化村”等榮譽稱號。[4]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縣根思鄉南湖村

南湖村在長江以北,農業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