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

龍吟虎嘯

龍吟虎嘯基本意思是像龍在吟唱,像虎在長嘯。形容低沉的,銳利的,有穿透力,感染力,震撼力的聲音。比喻相關的事物互相感應。也形容人發跡,多用於比喻形容某事物。唐·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明·吳承恩《西遊記》“龍吟虎嘯,鶴唳鶯鳴”。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詞目】 龍吟虎嘯
【發音】 lóng yīn hǔ xiào
【出處】 漢·張衡《歸田賦》:“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
【示例】 ~,鶴唳鶯鳴。(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回)
【用法】作賓語、定語、狀語;指聲音非常讓人震撼。
【近義詞】:響徹雲霄、震耳欲聾
【反義詞】:不絕如縷
【語法】:聯合式;作定語、狀語;指響聲很大
龍吟虎嘯龍吟虎嘯

古琴名

是由宋末、元初書法家趙孟俯製作的,該琴腹中左刻一行“松雪道人識”五字。“松雪道人”是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俯的號,可見“龍吟虎嘯”琴是出自這位大師之手。元代大家趙孟俯除了書法被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外,其在音樂方面的造詣也很高。這把“龍吟虎嘯”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第一把趙孟俯製作的古琴,也是近四十年所見保存最完整的一張宋代古琴,應屬於上等文物。
據說,趙孟俯死後,其子孫曾把“龍吟虎嘯”贈送給元代著名畫家倪雲林,倪氏後人後來又完璧歸趙,把琴還給趙孟俯後代,直至上世紀80年代,後人趙鴻雪的家屬把琴賣給了江蘇書畫家董欣賓
這把“龍吟虎嘯”古琴為仲尼式,以蟲蛀古桐材所制,通身髹以黑漆,久經使用,手指袍袖磨擦處露栗殼色漆,蛇腹斷滿布其上,古氣盎然。琴背池上刻隸書“龍吟虎嘯”四字,其下嵌一片古玉。琴通長122厘米,額寬19厘米,尾寬14厘米,四五徽間最厚處達6.5厘米。琴面金徽13枚,弧度渾圓頭尾一致。
龍吟虎嘯龍吟虎嘯

說明

見過許多小說文藝用到龍吟虎嘯這個詞的,近代特別是一些武俠小說似乎用的最多。 認為是形容某種聲音的,究竟是什麼樣的聲音是龍吟虎嘯呢?
於是我查了一下龍吟虎嘯的解釋,一看卻讓人迷惑,“象龍在鳴,虎在嘯。比喻相關的事物互相感應。也形容人發跡”
----感覺有點是“驢唇不對馬嘴”,哪對哪啊?
又看了下面用法是:
“作定語、狀語;指響聲很大” ----指響聲大,有點靠邊,但是,怎么覺得這個“龍吟虎嘯”不象是響聲大的意思啊?
於是再看了一下最早的出處,及古時候的用法:

引用

漢·張衡《歸田賦》:“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
唐·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明·吳承恩《西遊記》“龍吟虎嘯,鶴唳鶯鳴”。
“事物互相感應,也形容人發跡”。這種解釋根本不是指聲音的,我想根本沒人會以這種解釋使用龍吟虎嘯這個詞吧?
看來它是由 漢·張衡《歸田賦》而來的。其中“龍吟方澤,虎嘯山丘”有形容人發跡的意思呢。
整句字面意思:“象龍在河澤里吟,虎在山谷中嘯。” 應該是形容 在很好的處境中,大有作為的意思。
所以實際上是以發出“龍吟虎嘯”的聲音形容有做為而已。
所以說龍吟虎嘯還是指某種聲音,某種非常非同尋常的聲音,而且不是一般人或普通事物,隨便就能發出來的。
而唐·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的引用也很明顯是用龍吟虎嘯形容某種樂聲,指某種非同尋常的應該是一種優美的樂聲。
龍吟虎嘯究竟是什麼樣的聲音?
龍吟,沒有人聽過,但是,為什麼把龍的叫聲 稱為“吟” 而不是其它?
這“吟”,有什麼特點呢? 吟 有吟詩 有吟唱,吟詠 從所有這些詞語中看,吟應該是較為低沉的聲音,有種韻味,節奏的聲音。 且龍是一種神物,其叫聲當然是非同尋常的,所以認為龍吟應該是一種低沉的,但是很有韻味,且很感動人的聲音。
虎嘯,虎的叫聲則用“嘯”表達。 嘯是什麼樣的? 再看嘯相關的用法: 呼嘯,海嘯,還有仰天長嘯。
這個“嘯”似乎是指,尖銳的,博大震撼的、響亮的聲音。 虎在發怒準備攻擊時,會發出一種吼聲。凡是聽到過的人,有魂飛魄散,有被暫時癱瘓的感覺,是一種很可怕的聲音。 據認為,有一種人耳聽不到是次聲波起作用。
這虎嘯可能就是,銳利有穿透力的,震撼的響亮的聲音。
那么 龍吟虎嘯 的解釋 應該就是: 低沉的,銳利的,有穿透力,感染力,震撼力的聲音。
龍吟虎嘯龍吟虎嘯

同名小說

基本信息

作 者:王學東 著 出 版 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1-1
版 次:1頁 數:460字 數:450000印刷時間:2006-1-1開 本:紙 張:膠版紙印 次:I S B N:9787503318955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以抗倭名將俞大猷戚繼光譚綸胡宗憲趙文華、阮鶚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展開故事。俞大猷運籌謀劃,指揮若定,善統兵之道和雙將之術;戚繼光智勇雙全,剛正果毅,勇冠三軍。二將率領“俞家軍”和“戚家軍”倭寇、海盜進行浴血奮戰,連奏大捷,為平息浙、直倭患,立下赫赫戰功。胡宗憲是個在明朝中葉抗倭戰爭中頗負盛名又極具爭議的人物,他在詭雲譎波的官場上時,追名逐利,患得患失,顯出一身“媚骨”;但在戰場上,他有膽識、善權謀,任浙、直總督後,與俞大猷、戚繼光共運籌、同謀劃,連環施出離間計、美人計、誘降計等計策,分化瓦解倭寇聯盟。先後殲滅了長期盤踞東南沿海氣焰囂張的倭魁辛五郎,剷除了梟勇善、自稱“天差平海大將軍的巨盜徐海及稱雄一時的盜魁陳東、葉麻子等,使騷把禍害東南沿海的倭盜集團連遭重創,一蹶不振。

作者簡介

王學東,山東萊州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目錄

第一章濺血
第二章王道
第三章除奸
第四章張網
第五章離間
第六章破盟
第七章鶴唳
第八章龍吟
第九章虎嘯
第十章絕殺
第十一章尾聲

龍字成語、典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