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絕如縷

不絕如縷

不絕如縷(bù jué rú lǚ):多形容局面危急或聲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斷時續。出自 《公羊傳·僖公四年》。比喻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兒就要斷了,用來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釋義:像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就要斷了,多形容聲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斷時續。)原意是中原諸國在異族衝擊下,形勢危急,雖然還沒有斷絕,但也只象一根細線那樣連著。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示 例:音樂會上,演員的歌聲~。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詞目:不絕如縷

拼音:bu jue ru lu

釋義:像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就要斷了,多形容聲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斷時續。或用來形容局勢危急;後也比喻技藝等方面繼承人稀少。(中國:指中原諸國。)原意是中原諸國在異族衝擊下,形勢危急,雖然還沒有斷絕,但也只象一根細線那樣連著。形容形勢危急,也形容聲音細微。

詞目

不絕如縷

發 音 bù jué rú lǚ ( 縷;不能讀作“lóu”。)

釋 義 絕:斷;縷:細線。像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兒就要斷了。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聲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斷時續。

釋義

絕:斷;縷:細線。像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兒就要斷了。 形容形勢十分危急,或指聲音微弱而悠長。有些時候也可以用於形容某種技藝即將失傳。現在也形容聲音細微而連綿不斷。

英文解釋

hanging by a thread; very precarious; almost extinct; linger on faintly

出處

①《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

不絕如縷不絕如縷

②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示 例:音樂會上,演員的歌聲~。

詞語辨析

常被誤用來形容“持續不斷,經久不息,人多而紛雜”

同義詞:危如累卵、岌岌可危、千鈞一髮、餘音繞樑、餘音裊裊

反義詞:牢不可破 安如泰山

用法

【近義詞】:危如累卵、岌岌可危

【反義詞】:牢不可破、安如泰山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用於聲音、書信、情緒等。

【英文】:hanging by a thread

【用法】 多用於聲音;也用於書信、情緒等。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偏正式。

【例句】

簫聲裊裊;~。

還可指形勢危急

常被誤用來形容“持續不斷,經久不息” 人多而紛雜

釋 義

絕:斷;縷:細線。似斷未斷;像只有一根細絲維繫著。比喻情勢危急。後也比喻技藝等方面繼承人稀少; 也形容聲音微弱;但未中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