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生村

群生村

群生村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南部,北隔浦陽江與縣城相望。全村轄橫大路、上季宅、長地、許里、陳逢坑5個自然村,計有耕地496畝(其中旱地20畝);山林2235畝。1992年,有301戶,869人。村委會所在地在橫大路南、上季宅西的石台盤山腳。舊時,浦江至金華的鋪遞官驛,即自縣城南行,貫穿村境,越五路嶺、太陽嶺以達金華。現此路仍在,惟已將原來的石板路改為機耕路。此外,陳逢坑至縣城,橫大路至文溪行政村的下季宅,亦均有機耕路相通。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群生村群生村村莊一景
橫大路和長地兩村均為項姓,始建於明代中葉,至今已有500年左右歷史。橫大路始祖項永儀。長地始祖項仕錫。陳逢坑,舊志中均稱為陳鳳坑,亦始建於明代中期,始祖陳,於明正統間由通化白沙(原屬浦江,現劃隸蘭溪)遷此,距今550年左右。許里古稱箕山。據考,東陽許邦翰於南宋嘉定年間遷居浦江嘉興鄉東許(今屬潘宅鄉)。其侄又分遷於茅竹園頭。傳六世,裔孫許乾復自茅竹園頭贅居縣南箕山,即今許里,是為許里許姓之始祖。許乾生於元至治二年(1322),卒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則贅居許里的時間當在元末。現許姓留居許里者僅有一戶,余均為1959年興建通濟橋水庫時,從里石塢村遷居的費姓移民。上季宅為季姓聚居,以位於附近同姓村下季宅之上游,故名。五村散布於村境之南、西、北三側,以橫大路較大,有130餘戶,距縣城約1公里;長地最小,僅4戶,距縣城最近,與城南行政街闢建的江南新村相距僅百米左右。
群生村在清末屬德政鄉五都,民國後期屬沉湖鄉。50年代初屬楊田鄉。合作化運動時與石陵、石塔灣等村組建為群生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屬大溪鄉。後改稱大溪人民公社群生大隊。1961年,石陵、石塔灣等村分出,另組獅岩和兆豐大隊。1983年為大溪鄉群生村。1992年屬浦陽鎮大溪辦事處。

革命歷史

群生村群生村道路施工

全村北連縣城,南通金(華)蘭(溪),地勢險峻,位處衝要,歷來為兵家所重。明朱元璋經略浙東,部將李文忠下浦江,趨諸暨,即於上季宅西的石台盤山豎旗設烽火墩。清鹹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侍王李世賢部將徐朗,率部進圍浦江縣城,屯軍於橫大路一帶,與負隅困守的數千清軍激戰五十餘日。1942~1945年,日本侵略軍占領浦江期間,抗日武裝力量曾多次攻城,有三次即在橫大路、上季宅一帶發動攻擊,其中1943年3月5日一次,直撲城下,不幸被日本侵略軍迂迴至上季宅、石台盤前後夾擊,抗日官兵49人陣亡。
村境南部為浦江南支山脈所構成的黃土丘陵崗地,部分地區岩層裸露,土層瘠薄。西為石台盤山等低丘起伏縱橫,均為南山的余脈。中、北、東三部則為平畈,與大溪平畈相連,俗稱風井畈,為瀦育型水稻土。浦陽江自通濟橋水庫迤邐東來,經村北部入文溪村境。源出西南山區白泥粱的里塢溪,東北向流經橫大路注入浦陽江。舊時水利條件較差,農田灌溉全賴高塘、赤塘、趙山塘、布袋塘、麻車塘等一些水塘,抗旱能力極低。1959年,政府在里塢溪上游建里塢水庫,蓄水量99萬立方米。通濟橋水庫南乾渠73線和80線分別於1964年和1972年也先後建成。群生村在其灌區範圍內,興建時投放勞動力數以萬計。同時又獨力修建深塘塢和車塢里兩個小型水庫,從而使自流灌溉面積大為擴大,水利條件徹底改善,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經濟發展

群生村群生村
群生村人素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1949年前糧食產量很低,平均畝產不足200公斤。1949年後,由於生產條件的逐步改善,產量不斷提高,1978年,糧食平均畝產為400公斤左右。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貫徹落實以後,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1984年平均畝產曾達1000公斤以上。嗣後,由於多種原因,生產有所滑波。1992年,糧食總產量為382.5噸,平均畝產771公斤,人均口糧440公斤;而經濟收入則逐年增加,人民生活大為改善。
村人利用多丘陵旱地這一自然條件,發展了經濟作物。主要種植浦江名果桃形李、西瓜、甘蔗等。1992年,有桃形李80畝,計畫三年內擴大為200畝,現尚未有生產;西瓜100畝,產值約5萬元;甘蔗30餘畝,產值約1.5萬元;並計畫利用距縣城甚近這一有利條件,規劃種植蔬菜。
村人素有加工製作水泥袋和塑膠包裝袋的工藝傳統。1965年,各生產隊即集資200元創辦紙袋包裝廠。設備因陋就簡,廠房租用城內民房,經過數年的慘澹經營,終得逐步發展。1974年,在浦陽江南岸南群橋頭新建廠房26間,規模日具。80年代又改紙品包裝廠為塑膠包裝材料廠。至今全村已形成具有年收購、加工和銷售900多噸包裝袋的生產一條龍,有90%以上的戶和60%以上的村民從事家庭紙品加工,普及面很廣。1992年村戶辦企業總產值500餘萬元,村集體有固定資產50餘萬元,每年可積累3萬餘元。全年工農業總產值600餘萬元,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

村莊狀況

由於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的不斷增加,村黨支部因勢利導,加強了對各種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福利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70年代時,撥款4.5萬元為全村各戶安裝了電燈;撥款4萬餘元安裝了自來水。並先後創辦國小和幼稚園,村民子女從幼稚園到國小畢業均免收學費;同時還實行獎學制度,考上大學者獎200元,考入中專者獎150元;並創辦成人文化夜校,動員農民學文化、學科技。1992年,與城南街合資10.5萬元擴建橫跨浦陽江的南群橋竣工,可通15噸汽車。又在全村範圍內修建一條寬4米、長6華里的環村簡易公路,直達縣城。1992年成立群生村老年協會。70歲以上者還可享受每月5元津貼費,20元春節慰問費,7元重陽節慰問費,20元因病住院治療慰問費;還為他們投保養老保險,村領導並特為創辦群生老年紙塑廠和飲食店,以其盈利充作協會經費。1990年縣下達整修通濟橋水庫各乾渠任務以後,村組織即投資2.2萬元全面開展整修工作,1992年春,以全優質量標準,在全縣第一個得到竣工驗收。浦江縣唯一的民辦高級中學景濂中學,因無校舍,困難重重。村領導熱情支持興學,主動無償提供土地5畝多,現已動工興建三層教學樓12個教室,並已有兩層建成交付使用;還租借群生國小校舍10餘間給該校作師生食宿之用。此外又健全了村廣播室、桌球室、圖書閱覽室;每月一次在各自然村刊登以農技資料為主要內容的黑板報;發動村民訂閱各級黨報黨刊,有三分之二的戶訂閱了《浦江報》,村幹部、共青團和婦女組織,還分線分片包乾,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國情國策教育的領導,大力樹立新風尚,陳逢坑村的陳道鎮被評為浦江縣農村十佳公民。
群生村已連續五年被評為金華市文明單位;連續七年被評為縣文明村;村黨支部被評為縣、市級先進黨支部。黨支部書記陳學山連續四屆當選為縣黨代會代表,1991年被評為縣十佳農村優秀黨支書。

有古樹古藤數株。一為黃連木,胸徑68厘米,高18米,樹齡在150~200年之間,有一罕見的胸徑達52厘米的紫藤(俗稱黃藤)纏繞其上。一為女貞,胸徑39厘米,高14米,樹齡約100年,也有一胸徑24厘米的紫藤纏繞其上;另又有一胸徑8厘米的薜荔(俗稱木蓮藤)復盤繞於紫藤之上,藤樹交纏,亭亭如蓋。橫大路有一古樟,高20米,胸徑170厘米,樹冠覆蓋面積706.50平方米,父老相傳已有數百年樹齡。其他如橫大路的山皇殿,陳逢坑的赤聖殿和陳氏宗祠等均為清代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

村莊名人

陳逢坑山明水秀,孕育人才。已故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陳芝范,曾任開化縣長和浙江省抗敵自衛總隊支隊長等職。青年畫家陳琪,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幹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和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還是全軍第一位"劉海粟獎學金"獲得者,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其作品曾先後在上海、香港、日本等地展出,獲得中外人士好評。其中巨幅國畫《箭在弦上》獲全國美術優秀作品一等獎,為中國美術館所收藏;另一描繪東北抗聯八女投江的宣傳畫,獲全軍美展一等獎,為軍事博物館所收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