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橋村

為此,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 ”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

概述

龐橋村【山東東明縣劉樓鎮孟莊行政村龐橋村】位於東明縣的西南部,屬黃河半灘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氣候宜人,緊鄰黃河大堤的東側,堤西為黃河灘區。 龐橋村距縣城25公里,距劉樓鎮5公里。東與孟莊、翟莊、白莊、宋莊、單莊毗鄰,南與董莊、二分莊交界,西與長興集鄉為鄰,北與龐莊黃固接壤,緊鄰106國道。劉樓鎮龐橋村現有耕地千畝,人口600餘,村成員以龐姓、翟姓、白姓、陳姓組成,村內公民積極上進、和諧團結。

歷史沿革

1958年劉樓公社成立,龐橋村隸屬於劉樓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同春亭、找營、千戶莊、孟莊、翟莊、前宋莊、後宋莊、鄧王莊、李集、高莊、毛莊、東程樓、李莊、劉樓、大龐莊、黃�、西張莊、大劉莊、蘇集、任莊、北龐莊、徐集23個村委會同歸劉樓鄉管轄。1996年12月29日,撤銷劉樓鄉,設立劉樓鎮(魯政函民字[1996]67號)屬劉樓鎮管轄。2007年因配合黃河改道工程的黃河大堤擴建加固工程,村西部村民有組織的搬遷到村東部。
龐橋明嘉靖年間,龐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同大龐莊(南龐莊)一起相鄰建村,因當時村內有一橋為明顯地標,結合姓氏命名為龐橋。龐橋在明代屬長垣縣東路太平鄉;清代屬長垣縣東路裴村里;1942年前屬第六區李集鄉;1943年屬東垣縣第一區;1947年屬東明縣第一區;1955年屬劉樓中心鄉劉樓鄉;1958年屬劉樓人民公社;1984年至今屬劉樓鄉(鎮)。
始建龐橋村龐氏元代時期生活於洪洞大槐樹,又稱古大槐樹,山西大槐樹,位於中國山西省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元朝末年,自然災害頻有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同時統治者的高壓統治,導致紅巾軍起義,戰亂紛爭,民不聊生,人口大量減少。明初洪武年間開始從山西移民墾荒,使農業有所恢復。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發生了“靖難之變”戰亂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東、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涼局面,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
明代時,當時將山西境內的許多 大槐樹景區
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遷往其他省份。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內,先後總計從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間10次,永樂年間8次。這些移民遷往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陝西、甘肅等十餘省,500多個縣市。
在中國北方地區,大量的民間家譜、碑文資料有詳細記載,在地方志如《溫縣誌》、《寶豐縣誌》、《寧陽縣誌》、《丹風縣誌》、《商南縣誌》、《山陽縣誌》等都明確記載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集中移民。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仍流傳著一句民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
現在古大槐樹為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有20餘萬人前往景區祭祖。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臨汾市洪洞縣城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內,這裡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元朝滅亡後,明朝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十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鴰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鴰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鴰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據我老家的村民說,我們村就是那個時候從大槐樹遷移出來,以充實北部邊防的,村裡的家譜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記起的。)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洪洞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裡還流傳著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為人們所稱道。
傳說當年移民時,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為記。至今凡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小趾甲都是復形(兩瓣)。“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你若有興趣,不妨自我查看。
當時,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移民上路。人們一步一回頭,大人們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裡就是我們的老家,這就是我們的故鄉。”至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捆著,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不論乾什麼,都會聯想起故鄉的山山水水。為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裡,大門口栽種槐樹,以表對故鄉的留戀和懷念之情。有些移民到遷徙地後,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區有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州營、長子營等,表明這些居民是當年從趙城、洪洞等地遷去的。
祭祖堂里供奉著所有從大槐樹下遷出去的姓氏牌位,總共1230個,這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蒐集整理,公諸於眾,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係。
悠悠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漢代古槐已不復存在,消失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樹,則枝葉繁茂,充滿活力。槐鄉的後裔已遍布全國十八個省,五百縣,有的還遠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
大槐樹楹聯
香挹行襟留快飲;
蔭清古道倚斜陽。
茶可解飲,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樓跡,綠槐夾道識鄉情。
柳往槐來,到此應生離國感;
水源木本,於今猶動故鄉恩。
譽延嘉樹;蔭庇群生。

地理地貌

龐橋村屬平原地帶,村周邊有少量沼澤。

氣候環境

屬北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一年四季氣溫差別明顯。春天溫和乾燥,風多雨少;夏季炎熱潮濕,雨多溫高;秋季天高氣爽,晝熱夜涼;冬季寒冷多風,時降瑞雪。1月份最冷,最低氣溫-15℃;7月份最熱,最高氣溫為38.8℃;年平均氣溫13.7℃。日照5月份最多,為262小時;11月份最少,為180小時;年平均日照2587小時。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無霜期最長242天,最短192天,平均為215天。這樣的氣候,適宜小麥、玉米、高粱、大豆、花生、棉花、瓜果、林木等溫帶植物生長。

村內盛產

農產品有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西瓜、青山羊、魯西黃牛等,水產品主要有黃河鯉魚、甲魚、鰱魚、黃鱔、河蝦等。

村內名人

龐耀增:生於1926年12月,東明縣劉樓鄉龐橋村人。194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參加革命工作,任東明五區政府事務長、財會助理員。1949年南下,在江西廣豐縣沙田區任區長兼組織委員。同年9月隨軍西進,到貴州後在仁懷縣魯班區工作,歷任副區長、區長,區委副書記、書記等職。1953年調中共仁懷縣委組織部,歷任副部長、部長。1954年起歷任仁懷縣縣長、縣委書記兼人武部政委。1973年任中共習水縣委第一書記、中共遵義地委常委。1978年任貴州省農辦副主任,農田基本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1983年起歷任貴州省經委副主任,貴州省農經委副主任、扶貧辦主任、扶貧領導小組副組長。1995年當選貴州省政協委員。1996年離休,享受正廳級待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